孙勇;陈红亮;杨庆
病例男,19岁,不规则发热伴间断性鼻出血6月住院.体检:体温38.5℃,脉搏100次/min,呼吸20次/min,血压13/7kPa,消瘦,贫血貌,浅表淋巴结无肿大,皮肤粘膜无黄染,心肺末见异常,右上腹膨隆,轻压痛,肝肋下4cm,脾肋下6cm,肾区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血常规:白细胞3.8×109/L,中性粒细胞0.70,淋巴细胞0.20,红细胞2.33×1012/L,血红蛋白66g/L.腹部B超提示:肝脾肿大.
作者:张兴芹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研究负载患者自体胃癌抗原后的树突状细胞(DC)在体外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TL)对胃癌细胞的杀伤效应.方法:以组合酶消化法从胃癌手术标本中获取胃癌细胞,冻融制备胃癌抗原.GM-CSF、IL-4体外诱导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获得DC并负载胃癌抗原,继而以其刺激自体T淋巴细胞制备胃癌抗原特异性CTL;用Cyto Tox 96TM检测CTL对患者自身胃癌细胞体外杀伤效应.结果:负载胃癌抗原DC诱导的特异性CTL对患者自身胃癌细胞的杀伤率达88.17%,显著高于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细胞的杀伤率,P<0.05.且其对同种不同分化类型的胃癌细胞株MGC803、MNK28也有较高的杀伤效应,而对LOVO及HepG2肿瘤细胞无显著杀伤作用,P<0.01.结论:负载胃癌抗原的DC体外可诱导出高效而特异的抗胃癌效应,揭示以DC为中心的肿瘤生物治疗可望提高胃癌综合治疗水平.
作者:吴淼;余佩武;曾冬竹;周立新;汪灏;雷晓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留置导管引流术在治疗结核性心包炎伴大量心包积液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非同期回顾性研究,将常规心包穿刺的2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用留置导管引流的24例患者为试验组.结果:对照组与试验组消除心包填塞症状时间分别为(1.7±0.9)d及(1.1±0.3)d;两组积液消失时间分别为(9.5±2.0)d及(5.7±1.5)d.结论:留置导管引流可迅速消除心包堵塞症状,减少穿刺次数,能及时、彻底地引流心包积液,降低缩窄性心包炎的发生率.
作者:孙瑛;王志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细菌内毒素(ET)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上的脂多糖(LPS),其通过诱导机体内的单核巨噬细胞释放多种介质分子而发挥其生物学效应.LPS的活性部分为类脂A(Lipid A).以内毒素的活性中心Lipid A的分子母核为模板,对其结构类似物进行分子合成,并获得具有能拮抗内毒素受体CD14的竞争性拮抗剂,是一项有着十分广阔应用前景的工作.
作者:赵先英;郑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心脏间隔膨胀瘤的超声特征及其临床形成机制.方法:应用二维彩色多普勒分析45例心脏间隔膨胀瘤形成病因、发生部位、膨胀瘤与心脏血流动力学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房间隔膨胀瘤及室间隔膜部膨胀瘤多为先天性间隔发育薄弱所致,室间隔肌部膨胀瘤多因心肌梗塞导致.结论:膨胀瘤的大小与间隔发育情况、心肌梗塞范围有关;膨胀瘤的破裂与瘤壁厚薄及心脏血流动力学有关.
作者:赖小今;李树森;李桂兰;赵金英;魏连忠;陶杰;梁燕;马琳英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盐酸贝那普利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含量.结果:盐酸贝那普利在240nm处有大吸收,在10.0μg~6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101.8%,RSD=1.3%.结论: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贝那普利含量,操作简便,稳定性好,结果准确.
作者:孙西征;陈代勇;卢熙;林文清;杨万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病例女性,25岁,高血压病6年,孕29周,双下肢浮肿2+月,加重伴头晕,胸闷一周于2001-03-14入院.患者于6+年前体检时发现血压为18.7/13.3kPa,未行治疗.孕4+月产检时,血压19.4/13.3kPa,孕5+时出现双下脚浮肿,休息后可消退.
作者:王卫疆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褥疮一直是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棘手的问题.发生褥疮的人群主要有:手术后病人、老年患者、长期卧床病人.发生褥疮的危险因素有:运动能力减弱、感觉功能障碍、血液循环不良、营养不良及皮肤环境不佳等.现将褥疮的临床防治措施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陈军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病例男,30岁,云南边防武警干部.2001-06在野外巡察任务时被不明蚊虫叮咬,双脚及腿部皮肤出现红肿骚痒,后发展至全身.检查发现全血象减低,WBC 0.68×10.9/L,PLT60×10.9/L,Hb99g/L,NO.45,M0.12,肝酶升高,HBsAg、抗HIV、抗HCV以及肥达-外裴、疟原虫、TB阴性,予头孢噻肟钠及升白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查体:呈急性热病容,体温38.9%℃,精神差,神清,皮肤见陈旧性皮疹及色素沉着,无淤点淤斑.
作者:朱姝媛;朱琼媛;李云;郑勤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前,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广泛,但如何正确地使用静脉留置针,文献中未见系统报告.近年来,对危重病人的抢救、长期输液或血管弹性差、易滚动的病人多使用静脉留置针(也称套管针),它具有输液速度快、不易形成血肿、留置时间长等优点,能有效地实施对病人的抢救及治疗.现将静脉留置针的优点、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作一简要概述.
作者:张华;李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病例男性,63岁,因食管下段癌于2001-04-02入院.术前检查心肺肝肾功能及血液生化均正常,PT14.9s;activity54.7%;APTT35.9s;TT16.0.于2001-04-06在全麻下经左胸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弓下吻合术,未见肿瘤外侵,术中将吻合口及残胃关闭在纵隔内.疗方法.
作者:郑轶峰;何泽友;郑志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科学技术期刊编排格式>(GB-3179)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期刊编排规则>对科技期刊的封面、书脊、版权标识、目次、页码、页眉、广告刊登、印装等都有明确要求.其目的在于:(1)加强科技期刊的科学管理.(2)推动编排格式规范化.(3)提高期刊质量.(4)促进学术交流.但是在近期对军队医学期刊的审读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期刊在执行国家标准规范中仍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一定程度上防碍了军队医学期刊科学管理,影响了期刊的质量和学术交流.现就有关问题归纳如下:
作者:杜元洪;张大春 刊期: 2003年第06期
门诊病人静脉抽血后常发生皮下淤血.究其原因除血液凝血系统有问题外,还与抽血后压迫止血的方法和时间有关.现就2001年我院门诊抽血后病人皮下淤血的分类分析如下:
作者:靳杭红;王淑妮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注射液对重症胰腺炎合并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28例中17例全胰坏死行手术治疗,其中10例用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MSD)治疗,另7例用氧氟沙星以预防继发感染;行保守治疗的11例中,4例采用MSD治疗,7例用氧氟沙星注射液预防继发感染.结果:除手术1例中因病情严重死亡外,其余均获治愈.结论:ASP是外科急腹症中严重疾病之一,具有起病急骤、发展迅猛、病情凶险、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在治疗上应选择能维护和增强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肠道细菌易位的措施,均有助于预防ASP时的肠源性感染,而MSD、环丙沙星和氧氟沙星的穿透力强,组织中浓度高,并能复盖几乎所有的胰腺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不失为ASP预防继发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梁丽英;何云霞;杜鹏;金小云;尚北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肝脏肿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是癌症患者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开展新的治疗手段是当前提高综合治疗效果的当务之急.20世纪90年代,意大利学者发明了用集束电极射频装置治疗肝癌等实体瘤[1],此后这项技术在欧美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及应用,并取得了良好效果[2].近期国内引进开展此项技术,对晚期肝癌患者也收到了良好的疗效,成为肝癌综合治疗中重要的技术手段[3].2002-02~2000-06,我院采用B超引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rapy,RFA)对86例晚期肝脏肿瘤患者进行了治疗,近期疗效较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贾玉容;刘文清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病例李某,男,18岁,某部战士,在演习中不慎被手枪弹击中左下腹,子弹从右臀上部穿出.
作者:江咏;周明;潘文东;杨正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疼痛往往是烧伤患者的第一反应,在烧伤后的整个治疗过程中,都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烧伤疼痛程度常与烧伤深度、病程进展、治疗措施和患者的个体因素等有关,本文拟就烧伤疼痛的影响因素和相应的护理措施作一简要叙述.
作者:王红梅;王慧敏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HBV-DNA含量与血清丙氨酸转移酶(ALT)水平与干扰素应答的关系.方法:测定48例慢性乙肝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后的ALT水平,多聚酶链反应(PCR)荧光定量法测定治疗前后血清HBV-DNA含量,并与40例非干扰素治疗患者作对照.结果:48例中,应用干扰素治疗3个月~4个月,28例(58.3%)HBV-DNA转阴,37例(77.1%)HBV-DNA在105拷贝/ml以下,30例(62.5%)血清ALT降至正常.40例对照组中,只有1例(2.5%)HBV-DNA阴转,其他病例HBV-DNA水平变化不大.干扰素治疗组血清HBV-DNA含量高者,生化应答和病毒学应答率比HBV-DNA含量低者要低.结论:HBV-DNA含量的高低在慢性乙肝轻、中、重度之间无明显的差异.HBV-DNA含量的高低与肝脏炎症活动程度不呈正比关系.
作者:揭晓明;王雅凡;仝富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以其手术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而越来越被腹部外科疾病患者所接受.但LC不仅需要医师有精湛技术,更需要病人充分的准备和护士精心的护理.现结合对500例LC病人的护理工作实验,报告对LC病人的护理体会如下.
作者:杨艾梅;曾灵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病例女,27岁,工人.孕3产0,孕39周阴道流液2h,于1999-12-14入院.因相对头盆不对称、胎膜早破于次日16h在硬膜外麻醉下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手术顺利,羊水清亮,量约400ml;娩出男婴,体重3900g,1min Apgar评分10分.产妇术中未诉不适,生命体征平稳.
作者:高树生;刘素琴;李琳;石俊贞;刘艳萍 刊期: 2003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