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赵银珠;游川
目的 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因素.方法 对接受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的345例不孕患者76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比较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周期数、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结果 766个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中临床妊娠99周期,临床周期妊娠率为12.92%;≤30岁、31~35岁和>35岁妊娠率分别为16.23%、13.85%和3.60%;自然周期、克罗米芬周期、尿促性素周期(尿促性素/克罗米芬+尿促性素)的妊娠率分别为12.44%、11.03%和20.88%;重复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结局无显著性差异(χ2=1.75,P>0.05).结论 >35岁女性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妊娠率明显降低;适当应用尿促性素促排卵可提高宫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妊娠率;重复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吕雪梅;王苏梅;施红;张伟;王克华;董云玲;刘锦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疗效、旨在降低残障率.方法 2005年12月~2010年2月在咸阳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并来儿保康复科做早期干预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排除先天畸形、先天性遗传代谢病,分为干预组39例与对照组28例,干预组从新生儿期即进行早期干预,对照组只进行常规喂养指导,未接受早期干预.两组患儿均在3、6个月进行Gesell发育筛查.结果 在3个月时进行Gesell发育筛查,干预组在应人能、动作能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3和1.80,均P<0.05),但在应物能和语言能上,两组经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6个月时干预组在应人、应物语言、动作4个方面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1.58、5.51、3.95和6.53,均P<0.05).患儿1岁时,干预组较对照组患儿脑瘫例数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8,P<0.05).结论 早期干预可明显改善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预后,降低残障的发生.
作者:倪仙玉;闫红霞;沈鹏;赵战绒;郝荣;秦红;王琪;南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本地区农村和城镇妇女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患病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0年7月间,密云县妇幼保健院对县域内4个农村乡镇、5个社区的25~65岁户籍妇女进行宫颈癌普查的临床资料.结果 普查总数为20 356例,其中农村妇女14 433例、城镇妇女5 923例,细胞学检查阳性率为2.49%(507/20 356);进行HPV-DNA检测219例,农村组HR-HPV感染率为69.37%(77/111),城镇组HR-HPV感染率为67.59%(73/1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80,P>0.05).病理检查结果,农村组宫颈上皮内瘤变Ⅱ阳性率36.67%(33/90),宫颈上皮内瘤变Ⅲ阳性率为50.00%(45/90),宫颈癌阳性率3.33%(3/90);城镇组宫颈上皮内瘤变Ⅱ阳性率45.00%(36/80),宫颈上皮内瘤变Ⅲ阳性率为45.00%(36/80),宫颈癌阳性率2.50%(2/80),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220、0.424、0.103,P>0.05).结论 本地区农村和城镇妇女宫颈癌及癌前病变患病率无明显差异.
作者:苏艳霞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后并发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及围产儿结局,了解其临床特征.方法 对186例胎儿生长受限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后有无并发子痫前期分为: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后并发子痫前期组(32例)和胎儿生长受限未合并子痫前期组(154例)进行比较.结果 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后并发子痫前期组的分娩孕周显著早于胎儿生长受限未合并子痫前期组(t=3.695,P<0.001);围产儿体重显著低于未合并子痫前期组(t=3.950,P<0.001);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高于未合并子痫前期组(χ2=6.124,P=0.013);诊断胎儿生长受限的孕周早于未合并子痫前期组(Wald=6.513,P=0.012).结论 早发型胎儿生长受限可能是胎儿生长受限孕妇易并发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后并发子痫前期的围产儿预后较差,因此应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作者:刘大艳;王晨虹;李智泉;罗雪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来曲唑与氯米芬联合尿促性腺激素促排卵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2008年1月1日~2009年6月30日于太和医院妇产科接受来曲唑与氯米芬联合促性腺激素促排卵治疗的不孕患者87例,共117个周期,分为两组,在月经周期第3天口服来曲唑5mg/d,氯米芬100mg/d,连续5天,并于月经周期第8天开始连续肌注尿促性腺激素,超声监测卵泡发育和内膜厚度.当优势卵泡≥20mm,或尿黄体生成激素阳性,肌肉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之后指导同房或行宫腔人工受精;观察使用尿促性腺激素总量,成熟卵泡数,子宫内膜厚度,排卵率,妊娠率及并发症.结果 来曲唑组在使用尿促性腺激素总量、子宫内膜的厚度、排卵率及妊娠率与氯米芬组相似(P>0.05),成熟卵泡数低于氯米芬组(χ2=-2.704,P<0.05).结论 来曲唑与氯米芬联合尿促性腺激素促排卵比较,具有经济和安全的优点,两者总的临床效果相似,尚不能确定来曲唑较之氯米芬联合促性腺激素在不孕症促排卵治疗中具有优越性.
作者:肖劲松;陈冬丽;田晓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干细胞已被广泛用于医学及多个领域.与胚胎干细胞和成体干细胞相比,羊水取材方便,对孕妇及胎儿安全微创,分离扩增的羊水干细胞与其他干细胞一样存在一些表面标志物,且具有分化潜能.羊水干细胞不仅用于胎儿或自体移植,也可用于免疫相容的其他个体.目前对于羊水干细胞的研究已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该文对羊水干细胞的相关内容作以综述.
作者:白璐;陈必良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以提高对绝经后阴道出血的认识.方法 对近3年来26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0例绝经后阴道出血中以妇科恶性肿瘤居首87例(33.46%),恶性肿瘤中以宫颈癌多54例,子宫内膜癌次之22例.阴道炎51例(19.61%).功能性子宫出血46例(17.69%).老年女性绝经后阴道出血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显著高于60岁以下妇女(χ2=5.21,P<0.05).绝经年限愈长,子宫内膜癌发生率越高(趋势χ2=9.35,P<0.05).结论 绝经后阴道出血应做脱落细胞、经阴道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段诊刮等多项检测,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作者:贾晓青;韩蓁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头皮动脉穿刺及桡动脉穿刺、股动脉穿刺3种方法 对新生儿采血进行血气分析检查的穿刺成功率.方法 将新生儿568例分为早产儿组和足月儿组,再根据患儿的血管状况,将患儿分为头皮小动脉采血组(头皮小动脉组),桡动脉采血组(桡动脉组)和股动脉采血组(股动脉组),对早产儿和足月儿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的穿刺成功率及穿刺部位损伤发生率进行分析.结果 早产儿组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法,头皮小动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股动脉组,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04,P<0.05);足月儿组血气分析标本采集法,桡动脉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股动脉组,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χ2=4.02,P<0.05).结论 对于早产儿,应选择头皮小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对于足月儿应选用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
作者:戚玉玲;王寅玲;彭娜;田红燕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二噁英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①60只小鼠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分别给予二噁英(TCDD)灌胃染毒,每21天1次,于建模术后3、6、9周处死,鉴定异位病灶的形成,测量异位病灶面积;②按处死时间随机分为3周组、6周组、9周组,每组20只;每组再随机分成4个剂量组,分别是:对照组(给玉米油)、低剂量染毒组(1μg/kg TCDD)、中剂量染毒组(3μg/kg TCDD)和高剂量染毒组(10μg/kg TCDD);③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不同染毒剂量组小鼠模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病灶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随TCDD染毒时间的延长和染毒剂量的增加,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面积相应增加,F值分别为107.349和171.408,均P<0.05;②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中白细胞介素-1β mRNA表达的上调,随TCDD染毒时间延长,F值分别为10.600、10.656和12.182,均P<0.05;随染毒剂量的增加,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F值分别为10.332和11.347,均P<0.05).结论 TCDD染毒促进了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异位病灶的发展,白细胞介素-1β表达上调可能是TCDD促异位病灶发展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娟;任慕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矫正产程中持续性枕后位的有效方法,以降低难产率.方法 对产程进入活跃期后持续性枕后位的92例产妇,经加强产力、改变孕妇体位、封闭宫颈水肿等处理,胎儿仍不能自然旋转为枕前位,且产程阻滞,为持续性枕后位者,辅以经孕妇腹壁推胎背成枕前位联合手法,行徒手旋转胎头.结果 92例中转胎位成功80例,失败12例,成功率为87.0%;无胎儿头皮擦伤、颅内出血、胎盘早剥、脐带脱垂及软产道擦伤等并发症.结论 徒手旋转持续性枕后位胎头,可改善胎头以佳的径线和头盆关系使胎儿以枕前位顺利娩出,降低难产及剖宫产率.
作者:卢芳;谢美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研究围生期妇女肛肠疾病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 选择深圳市宝安区妇幼保健院400例孕妇随机分成两组,患肛肠疾病者为实验组200例,无肛肠疾病者为对照组200例,根据有可能影响肛肠疾病的因素对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实验组患者例数在肛肠疾病家族史、既往史、饮食、活动量不足以及不按时排便等方面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均P<0.05),而实验组患者睡姿采取侧卧位和分娩顺利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χ2分别为91.3035、30.9397,均P<0.05).结论 及时发现围生期妇女肛肠疾病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对预防围生期妇女肛肠疾病有很大效果.
作者:张月梅;陈海亮;庄华章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患儿不同时期外周血细胞免疫状况.方法 分别在3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病程的急性期和恢复期采集外周血,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CD3+、CD4+、CD8+及NK细胞的表达.同时选取34例正常同龄对照组儿童比较.结果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急性期CD3+(64.79±12.10%)CD8+(40.21±16.13%)明显增高,CD4(29.01±11.83%)CD4+/CD8+(0.90±0.65)明显降低,与对照组及恢复期有明显差异,而NK(15.10±8.73)与对照组及恢复期无明显差异.对照组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恢复期CD3+、CD4+、CD8+、CD4/CD8及NK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在疾病急性期外周血象细胞免疫较恢复期及正常患儿有明显改变.至病程1个基本恢复正常水平,NK细胞无明显变化.
作者:赵光宇;刘小红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调查北京市怀柔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病现况,探讨疾病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妇科普查的过程中对3 420名妇女进行问卷调查,并行妇科检查.采用χ2检验进行各因素压力性尿失禁患病率的比较;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 计算优势比(OR)值及95%可信区间(CI),确定与压力性尿失禁有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北京市怀柔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率为28.89%.初产分娩方式为剖宫产者的患病率低于经阴道顺产和难产者,多产、会阴裂伤及产后劳动者的压力性尿失禁患病率在统计学上存在显著差异,OR(95%CI)分别为1.92(1.37~1.70)、1.38(1.12~1.69)和2.12(1.30~3.46),与压力性尿失禁患病率具有关联性.绝经、生殖系统肿瘤、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脱垂、尿路感染史、慢性支气管炎、心血管疾病、便秘等因素可使压力性尿失禁患病率显著增加,并且与压力性尿失禁患病具有相关性.另外,年龄、体重指数、职业、教育程度、居住环境、吸烟及入厕方式也与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具有相关性.结论 北京市怀柔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高,并且与年龄、肥胖、职业、生活方式、多次阴道分娩、分娩损伤、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及某些慢性疾病等多因素相关.
作者:李秀兰;赵淑霞;刘秋慧;刘金霞;魏怀玉;李向尊 刊期: 2011年第02期
自然流产是产科常见病之一,但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自然流产的原因常常难以被发现,胚胎发育异常是造成流产的重要原因之一,对胚胎的外观畸形,染色体核型异常进行诊断和评估是寻找自然流产原因的重要途径,而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对于发现胚胎染色体异常及减少流产有一定的作用.
作者:赵晓曦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了解围产门诊孕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知晓度、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12月在武汉市江岸区妇幼保健院围产门诊首次建立围产保健手册的1 264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与宣传,其中1 249位孕妇自愿接受了血清学检测.结果 孕妇对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知晓率为66.03%,对妇幼保健机构能提供免费艾滋病病毒筛查的知晓率为33.33%,艾滋病病毒检测率达98.81%,检测阳性为零.若要求自费筛查艾滋病抗体,只有38.05%的孕妇愿意主动接受检测,61.95%的孕妇拒绝自费检测.结论 对妇幼保健机构能提供免费艾滋病病毒筛查的知晓率较低,在涉及到自费筛查时,拒查的比例较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孕妇主动自愿咨询检测是减少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方法 和措施.
作者:黄俊;许芊 刊期: 2011年第02期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高危儿的存活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存活高危儿的预后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使这些高危儿健康地成长,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该文就高危儿的系统管理及早期干预模式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以简要综述.
作者:帖利军;史晓薇;刘黎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智力低下对儿童危害极大,我国0~17岁儿童智力低下的总患病率为0.9%.智力低下的病因复杂,其主要分为病因明确和病因不明两大类,对明确的病因进行治疗和预防,对不明确的病因进行深入研究,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儿童智力低下的发生,该文就儿童智力低下的病因学进行了分析.
作者:陈雪辉;梁爱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潜伏期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以下简称分娩镇痛)的临床特点和可行性.方法 足月头位阴道试产初产妇272例,按照自愿分为A组92例不实施分娩镇痛;B组85例行活跃期分娩镇痛;C组95例行潜伏期分娩镇痛.B、C组硬膜外腔留管产妇自控镇痛(CSE+PCA).比较3组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等.结果 C组潜伏期(345±58)分钟,较A组(386±98)分钟和B组(388±79)分钟短(F=9.77,P=0.001),A组活跃期(219±69)分钟较B组(147±59)和C组(141±72)长(F=37.99,P<0.001),A组(19.6%)缩宫素使用较B(80.0%)和C(85.3%)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8.9544;P<0.0001).3组间第二和三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自然分娩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潜伏期开始分娩镇痛能有效缩短产痛时间,缩宫素使用增加,有效缩短潜伏期及活跃期,不增加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率,对产妇和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作者:尹春艳;毛邱娴;郭云怀;张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Skp2、C-myc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指标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正常宫颈、宫颈内瘤样病变各10例、宫颈癌组织30例中Skp2、C-myc的表达.结果 Skp2在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为46.7%,高于宫颈内瘤样病变(均为阴性)(P<0.05)和正常宫颈组织(均为阴性)(P<0.05).Skp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组织分化有关,与淋巴转移无关(P>0.05).C-myc在宫颈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是83.3%,显著高于宫颈内瘤样病变(P<0.01)和正常宫颈(阴性表达)(P<0.01).C-myc阳性表达与临床分期有关,与分化程度及淋巴转移无关.结论 C-myc可能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有关,Skp2的表达提示预后不良.Skp2、C-myc蛋白的检测可为判断宫颈癌恶性进程和预后提供重要参考.
作者:史枫;王志敏;王茜;李云鹏;梁庆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绒毛膜上皮癌(绒癌)恶性程度高,破坏力极强,严重地威胁着育龄期妇女的健康,其细胞生物学特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雌激素为其中之一.雌激素对生殖、中枢神经等系统的发育及正常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亦对绒癌细胞产生影响.该文综述了雌激素对绒癌细胞的融合、增殖、端粒酶功能以及物质交换功能的影响作用.
作者:安瑞芳;刘婷;韩冬芳 刊期: 201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