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武汉市城区孕妇自愿接受艾滋病咨询检测调查

黄俊;许芊

关键词:孕妇, 自愿咨询检测, 现状调查, 分析
摘要:目的 了解围产门诊孕妇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的知晓度、服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12月在武汉市江岸区妇幼保健院围产门诊首次建立围产保健手册的1 264位孕妇进行问卷调查与宣传,其中1 249位孕妇自愿接受了血清学检测.结果 孕妇对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知晓率为66.03%,对妇幼保健机构能提供免费艾滋病病毒筛查的知晓率为33.33%,艾滋病病毒检测率达98.81%,检测阳性为零.若要求自费筛查艾滋病抗体,只有38.05%的孕妇愿意主动接受检测,61.95%的孕妇拒绝自费检测.结论 对妇幼保健机构能提供免费艾滋病病毒筛查的知晓率较低,在涉及到自费筛查时,拒查的比例较高.因此,要进一步加强艾滋病知识的宣传力度,提高孕妇主动自愿咨询检测是减少母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方法 和措施.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相关文献
  •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对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分析,促进其健康发展,以减少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率.方法 对无锡市604名学龄前儿童进行家庭问卷和Conners父母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23.01%,其中多动冲动因子检出率为8.11%;父亲文化程度、母亲文化程度、和父亲相处时间及家庭类型与其行为问题的发生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2.251、13.118、4.906、4.827,均P<0.05);性别、和父亲相处时间、家庭类型是多动冲动行为发生的危险因素(χ2分别为4.005、4.895、4.096,均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是生理特点、家庭环境、社会经济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应采取科学的教育方式降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率.

    作者:王丽珍;周勤;管玉蓉;卫雅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山东省育龄妇女孕前健康检查

    目的 了解山东省育龄妇女孕前健康状况.方法 对山东省2 007名20~49岁育龄妇女进行孕前健康查体,包括体格评估及实验室项目,资料统计应用SPSS 13.0软件包.结果 ①43.80%的调查对象身材偏胖,10.77%的调查对象血压收缩压≥18.62kPa,舒张压≥12.63kPa.25.06%的调查对象空腹血糖大于6.1 mmol/L,高于正常值;②16.24%的调查对象阴道分泌物异常(包括颜色、气味及量的异常),23.29%的调查对象宫颈有不同程度的糜烂;③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4.27%,梅毒阳性率为0.19%.结论 应加强孕前保健知识宣传,并尽早全面开展孕前保健工作.

    作者:于建春;王磊光;邱毅;贾颐舫;张丽红;施红;张美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FISH技术在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数异常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在快速产前诊断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中的价值.方法 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选用荧光素标记的双色13/21染色体位点特异性探针和三色18/X/Y染色体着丝粒探针,检测760例胎儿羊水细胞.结果 采用双色13/21号和三色18/X/Y染色体荧光探针检测间期未培养羊水细胞,发现8例21三体综合征,1例13三体综合征,1例45,XO,1例47,XXX,3例性染色体嵌合体.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 和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结果 相比,两者符合率为99%.结论 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在产前快速诊断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异常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张利平;剡红民;秦翠云;娄超;马晓萍;郑军;强荣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二噁英对小鼠异位子宫内膜中IL-1β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二噁英致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①60只小鼠建立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分别给予二噁英(TCDD)灌胃染毒,每21天1次,于建模术后3、6、9周处死,鉴定异位病灶的形成,测量异位病灶面积;②按处死时间随机分为3周组、6周组、9周组,每组20只;每组再随机分成4个剂量组,分别是:对照组(给玉米油)、低剂量染毒组(1μg/kg TCDD)、中剂量染毒组(3μg/kg TCDD)和高剂量染毒组(10μg/kg TCDD);③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不同染毒剂量组小鼠模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异位病灶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①随TCDD染毒时间的延长和染毒剂量的增加,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面积相应增加,F值分别为107.349和171.408,均P<0.05;②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病灶中白细胞介素-1β mRNA表达的上调,随TCDD染毒时间延长,F值分别为10.600、10.656和12.182,均P<0.05;随染毒剂量的增加,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F值分别为10.332和11.347,均P<0.05).结论 TCDD染毒促进了小鼠子宫内膜异位症模型异位病灶的发展,白细胞介素-1β表达上调可能是TCDD促异位病灶发展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刘娟;任慕兰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宫颈促成熟球囊在临床计划分娩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宫颈促成熟球囊用于足月妊娠促宫颈成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选择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2~8月有计划分娩指征的足月妊娠初产妇90例,随机分为两组,45例用宫颈促成熟球囊计划分娩为研究组,45例静滴小剂量缩宫素计划分娩为对照组,视需要再用缩宫素静滴.对两组促宫颈成熟情况及计划分娩效果、应用后至临产时间、分娩方式、分娩结局以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放置球囊12小时后自然临产率为57.78%,明显高于对照组26.67%(χ2=8.92,P<0.05);研究组宫颈成熟率为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46.67%(χ2=32.72,P<0.05);阴道分娩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6.94,P<0.05);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94,P<0.05).结论 宫颈促成熟球囊计划分娩效果明显优于缩宫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白桂芹;付逢萍;王慰敏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妊娠肥胖、妊娠糖尿病与脂肪因子的关系研究

    目的 探讨妊娠肥胖、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血清脂肪因子水平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26例孕前肥胖妊娠期糖尿病孕妇、30例孕前非肥胖妊娠期糖尿病孕妇、25例单纯肥胖孕妇及28例正常健康孕妇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肿瘤坏死因子-α、脂联素水平;同时测定所有受试者的糖、脂生化指标,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结果 ①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高于非妊娠期糖尿病孕妇(F值分别为72.16,59.38,均P<0.01);②孕前肥胖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三组孕妇(F值分别为40.83,16.42,P均<0.01).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脂联素水平明显低于非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单纯肥胖孕妇血清脂联素水平较正常健康孕妇低(F=90.12,P<0.01).单纯肥胖孕妇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高于非肥胖孕妇;③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与孕前身体质量指数、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以及胰岛素抵抗指数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278,0.533,0.596,P值分别为<0.05、<0.01、<0.01),与脂联素水平成负相关(r=-0.537,P<0.01),血清脂联素水平与胰岛素抵抗指数、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成负相关(r值分别为-0.719,-0.408,均P<0.01),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孕前身体质量指数、胰岛素抵抗指数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766,0.465,均P<0.01).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及肥胖孕妇存在胰岛素抵抗,妊娠期糖尿病孕妇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上升,脂联素水平下降,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水平与肥胖密切相关,脂肪细胞因子之间相互抑制或相互促进,参与肥胖或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

    作者:陈震宇;李巨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潜伏期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潜伏期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以下简称分娩镇痛)的临床特点和可行性.方法 足月头位阴道试产初产妇272例,按照自愿分为A组92例不实施分娩镇痛;B组85例行活跃期分娩镇痛;C组95例行潜伏期分娩镇痛.B、C组硬膜外腔留管产妇自控镇痛(CSE+PCA).比较3组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等.结果 C组潜伏期(345±58)分钟,较A组(386±98)分钟和B组(388±79)分钟短(F=9.77,P=0.001),A组活跃期(219±69)分钟较B组(147±59)和C组(141±72)长(F=37.99,P<0.001),A组(19.6%)缩宫素使用较B(80.0%)和C(85.3%)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8.9544;P<0.0001).3组间第二和三产程时间、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自然分娩率、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潜伏期开始分娩镇痛能有效缩短产痛时间,缩宫素使用增加,有效缩短潜伏期及活跃期,不增加剖宫产率及阴道助产率,对产妇和新生儿无不良影响.

    作者:尹春艳;毛邱娴;郭云怀;张玲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雌激素对绒毛膜上皮癌细胞的影响

    绒毛膜上皮癌(绒癌)恶性程度高,破坏力极强,严重地威胁着育龄期妇女的健康,其细胞生物学特性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雌激素为其中之一.雌激素对生殖、中枢神经等系统的发育及正常功能的维持具有重要作用,亦对绒癌细胞产生影响.该文综述了雌激素对绒癌细胞的融合、增殖、端粒酶功能以及物质交换功能的影响作用.

    作者:安瑞芳;刘婷;韩冬芳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母乳喂养益处和现状的研究进展

    母乳喂养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对于儿童的语言、心理、行为等也有很大的改善作用;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展有保护性作用;同时能够预防高血压,降低血清胆固醇,预防成人肥胖和超重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能够降低母亲产后多发性硬化症的复发和冠心病的风险;对于社会,母乳喂养能够节约大量的医疗费用.鉴于母乳喂养的种种益处,各国均提出了自己的目标和计划,并采取了行动.但母乳喂养率离预定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母乳喂养指标尚有很大的改善空间.该文回顾了2006~2010年国内外对母乳喂养益处和现状的大量文献,并对搜索到的文献进行总结.

    作者:苏建强;戴耀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缩宫素配伍米索前列醇预防产后出血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联合应用米索前列醇和缩宫素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0年12月在三亚中医院经阴道分娩的120例产妇,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60例在胎儿娩出后产妇立即舌下含化米索前列醇200μg,并静脉给予5%葡萄糖250mL加缩宫素20U;对照组60例在胎儿娩出后给予产妇静脉注射5%葡萄糖250mL加缩宫素20U.观察两组在产后2小时及24小时内的出血量,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研究组产后2、24小时平均出血量分别为122.56±42.93mL和205.63±50.27mL;而对照组则为181.64±48.38mL和264.31±51.43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7.08、5.25,均P<0.01).两组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6,P>0.05).结论 配伍应用米索前列醇和缩宫素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作用明显强于单独使用缩宫素.

    作者:方开英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高危儿系统管理和早期干预模式的研究进展

    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高危儿的存活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存活高危儿的预后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使这些高危儿健康地成长,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该文就高危儿的系统管理及早期干预模式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以简要综述.

    作者:帖利军;史晓薇;刘黎明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口运动评估量表在我国的临床应用初探

    目的 了解口运动评估量表在国内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130位婴幼儿,分为非器质性生长发育迟缓组、生长发育正常组和脑瘫组,应用口运动评估量表评估其口运动功能,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量表的二人信度r为0.917~0.987,均P<0.001.脑瘫组、非器质性生长发育迟缓组口运动异常比例分别为100.0%和34.5%,明显高于生长发育正常组的5.5%.非器质性生长发育迟缓组婴幼儿的口运动平均分为2.93,生长发育正常组为1.12,脑瘫组为5.33(F=72.01,df=2,P<0.001),用scheffe差别检验法,3组间均数的差异在P<0.05的水平上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口运动评估量表的操作评分简单易行,评估项目客观,在我国的引入和临床应用具有可行性、必要性.

    作者:徐琼;徐秀;刘静;鲁萍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766个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的因素.方法 对接受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的345例不孕患者766个周期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比较自然周期和促排卵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周期数、患者年龄、不孕年限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结果 766个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中临床妊娠99周期,临床周期妊娠率为12.92%;≤30岁、31~35岁和>35岁妊娠率分别为16.23%、13.85%和3.60%;自然周期、克罗米芬周期、尿促性素周期(尿促性素/克罗米芬+尿促性素)的妊娠率分别为12.44%、11.03%和20.88%;重复周期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结局无显著性差异(χ2=1.75,P>0.05).结论 >35岁女性宫腔内人工授精的妊娠率明显降低;适当应用尿促性素促排卵可提高宫腔内人工授精的临床妊娠率;重复周期对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率无明显影响.

    作者:吕雪梅;王苏梅;施红;张伟;王克华;董云玲;刘锦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多环芳烃对儿童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多环芳烃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环境中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随着现代工业和交通业的发展,以及生活方式的变革,多环芳烃的产生及其蓄积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特别是儿童的健康,对儿童生长发育、神经系统、呼吸系统、血管系统等均存在不良影响,并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该文就多环芳烃的来源、生物监测及其对儿童健康的影响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吴伟;吴美琴;颜崇淮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上海市长宁区2005~2009年托幼机构手足口病分析

    目的 了解上海市长宁区托幼机构手足口病发病情况,为制定手足口病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按照上海市托幼机构传染病监测的工作要求,运用描述性研究方法 监测全区托幼机构儿童的传染病发生情况.结果 5年间托幼机构年平均发病率为0.89%,呈上升趋势;男孩327例,女孩193例,男:女构成比为1.69:1;发病高峰从每年5月开始启动,6月达高峰;发病以托班和小班为主,分别占36.92%、32.50%.结论 手足口病发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别、年龄差异;托幼机构应加强疫情监测,做好晨检和消毒工作;防治工作重点放在低年龄组(托班和幼小班),开展适合幼儿的健康教育.

    作者:王芳;黄迎;蔡文秀;何萍;黄璧琨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测定血清抑制素A对异位妊娠监测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抑制素A在监测、诊断异位妊娠及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疗效方面的价值.方法 采用酶联双位点免疫检测252例异位妊娠患者的外周血清抑制素A,其中持续性异位妊娠组23例、非持续性异位妊娠组229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术前1天及术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及其变化.结果 ①持续性异位妊娠组术前1天血清抑制素A水平明显高于非持续性异位妊娠组(t=5.651,P<0.01);②以术前1天血清抑制素A水平≥178ng/L为阈值,预测持续性异位妊娠发生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4.56%和96.55%.结论 联合监测血清抑制素A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作为早期持续性异位妊娠的筛查试验.

    作者:李楠;孟莉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初产妇产后不同时间点社会支持状况的研究

    目的 描述初产妇产后3天、6周、12周时的社会支持状况.方法 便利选取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住院分娩的147名初产妇,分别在产后3天、6周、12周时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资料及社会支持问卷,并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初产妇产后3天、6周、12周的社会支持总分分别为50.20±7.64、45.78±9.51和45.24±10.35;产后3天社会支持得分明显高于产后6周和12周(MD分别为4.43和4.97,均P<0.05),产后6周和产后12周之间社会支持得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MD=0.54,P>0.05).结论 初产妇产后社会支持总分与以往研究结果 相近,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其呈现出随产后时间延长而下降的趋势.

    作者:臧少敏;绳宇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儿童智力低下病因学分析

    智力低下对儿童危害极大,我国0~17岁儿童智力低下的总患病率为0.9%.智力低下的病因复杂,其主要分为病因明确和病因不明两大类,对明确的病因进行治疗和预防,对不明确的病因进行深入研究,可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儿童智力低下的发生,该文就儿童智力低下的病因学进行了分析.

    作者:陈雪辉;梁爱民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后并发子痫前期的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后并发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及围产儿结局,了解其临床特征.方法 对186例胎儿生长受限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后有无并发子痫前期分为: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后并发子痫前期组(32例)和胎儿生长受限未合并子痫前期组(154例)进行比较.结果 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后并发子痫前期组的分娩孕周显著早于胎儿生长受限未合并子痫前期组(t=3.695,P<0.001);围产儿体重显著低于未合并子痫前期组(t=3.950,P<0.001);新生儿窒息的发病率高于未合并子痫前期组(χ2=6.124,P=0.013);诊断胎儿生长受限的孕周早于未合并子痫前期组(Wald=6.513,P=0.012).结论 早发型胎儿生长受限可能是胎儿生长受限孕妇易并发子痫前期的危险因素,发生胎儿生长受限后并发子痫前期的围产儿预后较差,因此应积极预防,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作者:刘大艳;王晨虹;李智泉;罗雪梅 刊期: 2011年第02期

  • 辅食营养补充品对农村婴幼儿贫血的干预研究

    目的 了解补充辅食营养补充品(Nurture Mate)对农村地区6~24月龄婴幼儿贫血状况的影响,为在我国贫血高发区进行群体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4个县选择8个乡的全部6~24月龄婴幼儿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婴幼儿每周补充5次辅食营养补充品(Nurture Mate),共补充4个月,对照组为完全空白对照.干预前后检测婴幼儿末梢血血红蛋白.有945名婴幼儿入选,其中干预组502名,对照组443名.结果 干预组婴幼儿贫血率由46.7%下降到37.5%,干预前后贫血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78,P<0.01);对照组干预后贫血患病率无显著下降.干预组48.5%的贫血患儿转为正常,11.8%的患儿贫血程度改善,贫血转归好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037,P<0.01).结论 补充辅食营养补充品在一定程度上能预防6~24月龄婴幼儿的贫血,可改善轻度贫血患儿的患病状况.因此建议将辅食营养补充品的补充作为贫困地区婴幼儿营养干预的有效方法 之一.

    作者:徐轶群;王惠珊;宫丽敏;红梅;赵晶;黄小娜 刊期: 2011年第02期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

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西安交通大学,中国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