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宗良;李力燕;李朗
揭示血栓性脑缺血时缺血区和血清单胺氧化酶(monoamine oxidase,MAO)活性变化及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inkgolide B, GB)作用机理的探讨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脑缺血模型.用酶比色法测量缺血后4,24及72 h中心区、半暗区、对侧区及血清的MAO活性,并用双缩脲法测定上述各区的蛋白含量,观察缺血后树鼠句以上不同时间点肾上腺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缺血中心区MAO活性均明显下降,半暗区及对侧区和血清的MAO活性进行性升高,以72h为明显,与假手术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光化学反应后6h舌下静脉一次注射PAF受体拮抗剂(GB 5mg/kg)后,24h时,半暗区MAO活性明显下降,而中心区则相反(P<0.01)MAO活性变化与相应区域蛋白含量改变一致(r=0.81).超微结构观察显示缺血后反映肾上腺髓质嗜铬细胞合成及分泌功能的APUD颗粒逐渐衰竭,并可见线粒体肿胀和炎性细胞的浸润等改变.结果表明:脑缺血后中心区和半暗区MAO活性改变是相应区域单胺类递质消长变化的主要原因;MAO活性变化与神经元蛋白质合成能力的改变有关;GB的脑保护作用与其拮抗PAF受体和调节MAO活性而促进递质平衡有关.
作者:李家立;李树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苏木精染色是组织学HE染色法中的一个基本步骤,其与伊红染色相结合被广 泛应用于组织学切片的常规染色.苏木精是碱性染料,易与组织中的嗜碱性物 结合,主要用于显示细胞核.此外,近年对苏木精染色的使用范围也有所扩展 ,一些文献已报道还可将其用于显示神经元内的尼氏体,本文介绍将其用于显 示培养中凋亡的上皮细胞.
作者:陈彦红;王廷华;李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报告95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B超诊断,提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声像图特征,分析了B型超声检查该病时误诊和漏诊的原因;并讨论声像图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价值.
作者:梁红敏;龚腾升;董琼珍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用免疫沉淀和免疫印迹法测定肿瘤相关抗原N-35在不同肿瘤细胞及正常人心脏和肺组织的存在和分布情况;用N-聚糖酶酶解方法确定与单克隆抗体N-35相对应的相关蛋白为一糖蛋白分子,不存在于正常人心脏及肺组织蛋白组分中,而以不同分子量形式分布于不同肿瘤细胞的蛋白组分中.采用差速离心技术分离出肺腺癌细胞系GLC-82亚细胞结构中的胞膜、胞核及线粒体成分,确认N-35相关蛋白主要分布于胞核,线粒体次之,胞膜上分布量少,主要不以膜蛋白或跨膜蛋白的形式存在;经免疫荧光检测发现肿瘤相关抗原N-35定位于肿瘤细胞有丝分裂S期的中心粒(centriole)结构上,其功能很可能与肿瘤细胞无限增殖活动有关.
作者:王秦秦;姜平;李继梅;唐睿珠;陈新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采用异紫堇定预防大鼠急性肺水肿,测定肺组织和心脏组织镁离子的变化.实验分组:正常生理盐水对照组;单纯异紫堇定对照组;肺水肿实验组和异紫堇定药物预防组.结果表明:肺水肿组的肺组织含水量明显增加,两种组织中镁离子含量显著降低,而异紫堇定可以明显地阻止其变化.对其预防机制进行了探讨.
作者:郭亚东;曹跃华;李番;熊文昌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探讨我院18a来内科疾病的死亡特点,提高临床治愈率,对常见疾病人群的防治提供参考,收集我院内科18a的1883例住院死亡病历,统计各系统疾病的死亡例数、病死率及死因顺位.结果显示:年病死率从1981年的9.66%逐年下降至1998年的2.66%,平均病死率为3.87%.前5位的死因顺位在80年代依次是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疾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消化系疾病;而90年代则依次为恶性肿瘤、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疾病、脑血管病及消化系疾病,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90年代恶性肿瘤的病死率居首位,需对特定人群进行定期的健康普查,做好癌前病变的监测,提高早期癌症的检出率;加强心脑血管及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及早控制高血压、高脂血症及糖尿病等,提高生存率.
作者:金醒昉;杨莉;都敏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比较两种术式术后尿动力学改善的差异,将26例Madigan手术与随机抽取的同期35例经膀胱前列腺切除术术后进行尿动力学比较,术后拔尿管后1周进行第1次尿动力学检查,术后4~6个月进行第2次检查.结果:(1)初次尿意容量(FD):第1次检查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Madigan组大于经膀胱组(P<0.01);第2次检查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逼尿肌不稳定(DI)发生率:第1次检查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Madigan组低于经膀胱组(P<0.01);第2次检查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3)急迫性尿失禁发生率:第1次检查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第2次检查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逼尿肌不稳定是引起BPH术后患者临床症状的主要因素之一,Madigan手术由于保持了膀胱颈及后尿道的完整性,其逼尿肌不稳定发生率低,有利于患者术后临床症状迅速改善.
作者:左毅刚;王剑松;徐鸿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行血液灌流的急性药物中毒患者为我院急诊科病人.男7例,女11例,年龄29~73岁.所服用中毒药物分别为鲁米那、阿米替林、苯巴比妥、多虑平、敌克松,其余13例均为服安定患者.服药后到抢救时间4~12h.所有患者均处于持续性深昏迷状态,其中12例血压低于正常,3例呼吸抑制.全部病例血灌前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149.72±16.56)G/L.
作者:王坚;马宝栋;杨燕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无血清培养是诱导细胞凋亡的常规方法,具有简便、快速的特点.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了人胚肺二倍体成纤维细胞(KMB17)在无血清培养过程中细胞凋亡的形态学发生过程.结果:无血清诱导后1h,光镜下可见致密单层的成纤维状细胞出现疏松状态;3h后,少数细胞(1%~5%)出现圆缩;6h后,成纤维细胞全部由长梭形收缩为圆形,体积缩小.荧光及电镜下可将细胞凋亡从形态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细胞出现典型的凋亡特征,细胞圆缩、出芽、核染色质凝缩、成块状或新月状分布于核膜边缘;第二阶段,在细胞凋亡晚期出现坏死症状:电镜下整个细胞崩解成碎片.结果表明:无血清培养诱导的凋亡在凋亡的晚期由于营养过度缺乏易出现二次坏死现象.首次报道用于生物制品生产的人胚肺二倍体细胞在无血清诱导下凋亡发生的形态学特征.
作者:邵聪文;胡云章;何继红;杨净思;王晓辉;柯华昕;梁燕;瞿素;段骞 刊期: 2000年第04期
用体视学定量分析方法对5个不同年龄组(2d,8d,18d,30d,42d)的沙士鼠脑海马CA1区神经毯内的线粒体、突触小泡和突触进行了研究.分别测量了线粒体的体密度、面数密度、外膜比表面和嵴膜面密度;测量了突触小泡和突触的面数密度.研究结果与对枕叶视皮质区的研究结果相似.
作者:刘宗良;李力燕;李朗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应用免疫组化SP法,通过纤支镜取材或刷片研究肺癌及肺良性病的nm23蛋白表达情况,以探索nm23在肺癌中与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肺癌组nm23蛋白阳性率低于肺良性病组(P<0.05),肺癌组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的nm23蛋白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表明:nm23蛋白的表达可为术前肺癌有无肺门或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参考指标.
作者:李书聆;余庆鹤;陆桂君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患者,男,41岁.1980年体检时发现左侧横过异位肾,无特殊不适.1985年因肾绞痛行IVU再次证实左侧横过异位肾并左肾小结石,后结石自排.以后又多次出现肾绞痛,于1999年9月30日以左侧横过异位肾并左肾结石收住院.查体:血压120/80mmHg,左侧腹可及一实性包块,约12cm×8cm,活动欠佳,边界清,表面光滑,无明显触痛.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正常.B超:右肾缺如,左侧有2肾呈上下关系,上肾明显增大,肾盂输尿管交界处有2.8cm×2.5cm×2cm结石一枚,肾盂积水,下肾小,约7cm×3cm×2cm.X线检查:平片见左肾轮廓外方有2.8cm×2.5cm致密影,右肾区无肾影;IVU见:左肾明显积水,肾盂朝向外侧.结石位于肾盂内,输尿管向外下方绕过异位肾于同侧进入膀胱;左肾下方可见一较小的肾影,肾盂朝向脊柱,输尿管斜向内下方经骶前至右侧盆腔入膀胱,上下两肾间似有间隙.X线诊断:左侧横过异位肾并左肾旋转不良,左肾结石积水.于1999年10月13日在持续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术中见上肾明显增大,肾盂朝向前方,输尿管向外下方走行并绕过下肾,下肾体积小,约7cm×3cm×2cm,两肾无融合,单纯做了肾盂切开取石.讨论:横过异位肾是泌尿系统的先天畸形,分融合型和非融合型两类,均十分罕见[1].本例为非融合型横过异位肾并上肾旋转不良,并发结石积水.横过异位肾病因未明,有学者认为可能为输尿管芽的发育异常及某种因素的梗阻,旋转方向变异或反常血管的限制等有关[2].横过异位肾多无症状,一般无需治疗,有并发症时可考虑对症处理.横过异位肾多有误诊为腹腔包块而行手术者,应引起注意,IVU多可确诊.
作者:王剑松;左毅刚;康元上;陈戬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探讨长期吸烟对空腹血脂、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标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在82例健康成人中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讨长期吸烟对血脂、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标影响的显著性及影响程度;并以协方差分析校正其它影响因素后,对比分析长期吸烟者与不吸烟者血脂、血糖、胰岛素及胰岛素敏感性指标的差异程度.结果:长期吸烟者伴随有糖代谢及脂代谢指标异常变化,并与吸烟程度有显著性相关关系.校正其它可能影响的因素后,吸烟者脂代谢指标的变化表现为:随吸烟程度增加,TC升高,而HDL-c,HLR及Apoa降低,与不吸烟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显著性.吸烟也是糖代谢指标FPG,FINS,FCP,CGR及IGRc的独立影响因素,但影响强度未达到与不吸烟者相比有统计学显著性的程度.结果表明:吸烟是与性别、年龄、体重指数、血压水平等的影响无关,对脂代谢和糖代谢指标有独立影响的因素,吸烟量与血脂血糖之间的相关性、长期吸烟者与不吸烟者之间的差异均表明了吸烟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的不利影响.
作者:王兆禹;吴素芬;张海燕;何宁;罗卫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进一步做好成批烧伤的防治工作,对以往接收和参加救治的16批烧伤病人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本地区成批烧伤多发生于缺医少药的基层,存在早期补液不充分、多以晶体液为主、创面污染严重、容易忽略吸入性损伤、病人过于集中耽误功能部位的早期手术治疗等特点.吸入性损伤是第一位致死原因,其次是败血症和高钠血症.认为应建立自上而下的烧伤医疗网络以增加烧伤治疗的覆盖面,强调要重视吸入性损伤并改进其现场急救措施,转送时补液要充分,创面要包扎,转到后要注意监测电解质及补充蛋白制品,加强创面处理和抗生素的使用.
作者:汪虹;刘军;严刚;马克娴 刊期: 2000年第04期
心房扑动射频消融治疗始于1987年[1].大量临床研究报道,房扑的导管消融治疗疗效高(70%~90%),并发症少,但复发率高(10%~40%)[2].消融标测的方法、部位、疗效判断指标,国内外作了深入的心内电生理研究,发展迅速,我们在省内率先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病例资料:患者6例(男4,女2),年龄29~62 岁,平均49岁.心律失常病史2~5 a,临床诊断:心肌病并房扑,Ⅱ度Ⅰ型AVB,频发室早1例;高血压并房扑1例;单纯房扑4例.6例房扑临床上考虑为Ⅰ型房扑,房扑发作时心房率230~290次/min.
作者:韩明华;郭涛;刘中梅;李淑敏;赵玲;肖践明 刊期: 2000年第04期
40只地鼠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20只腹腔接种副结核杆菌;对照组:20只分别接种生理盐水和死菌(各10只),8个月后处死动物,作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组80%(16/20)的地鼠出现肉芽肿性肠炎,而对照组未见肉芽肿性肠炎和溃疡形成.两组肉芽肿性肠炎的发病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表明:利用副结核杆菌接种地鼠,建立了一个模拟克隆病的肉芽肿性肠炎小动物模型.
作者:缪应雷;杜艳;欧阳钦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进一步探索XDH治疗牙齿敏感症的机理,选取12名健康志愿者作对照,32名我院门诊龈炎患者为受试对象.采用Gress法测试受试者用药前后唾液内NO2-含量,从而简接反映唾液NO水平的变化.结果显示:用药后对照组和实验组唾液内NO水平均有升高,且与用药前有显著性差别(P<0.001).提示:XDH能在口腔微环境中产生NO,使敏感区开放的小管内牙髓神经末梢敏感性降低,从而迅速达到脱敏效果.
作者:徐立平;任萍;李新芬;张丽琨 刊期: 2000年第04期
支气管动脉与食管动脉共干,是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BACE)治疗肺癌造成食管损伤的解剖学基础.认识这一解剖关系并在影像上加以辩认是防止和减少食管损伤引起食管支气管瘘的关键.本研究包括支气管动脉与食管动脉共干的应用解剖及支气管动脉化疗栓塞的临床研究两个部分.前者通过33具正常成人尸体局部解剖及支气管动脉红色乳胶硫酸钡灌注标本X线摄片,仔细观察、测量食管动脉的位置、管径及走行方向,发现支气管动脉与食管动脉共干的出现率为72.7%(24/33),以与左侧支气管动脉的共干为主(P<0.05)根据观测结果对支气管食管动脉共干的解剖学关系进行了新的分型(分为4型),Ⅰ型:食管动脉由支气管动脉或肋间支气管动脉干发出,斜行向下分布于食管壁(73.8%);Ⅱ型:食管动脉直接由支气管动脉发出,水平走行分布于食管壁(14.5%);Ⅲ型:食管动脉直接由支气管动脉发出,斜行向上分布于食管壁(7.5%);Ⅳ型:食管动脉分别由左右支气管动脉干及支气管动脉发出,斜行向下或向上分布于食管壁(4.2%).该分型为指导临床插管栓塞治疗肺癌,避免食管损伤提供了解剖学依据
作者:施镇江;庞瑞麟 刊期: 2000年第04期
观察血栓性局部脑缺血过程中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 PAF)受体的消长变化,探讨PAF在脑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神经元继发性脑损伤中的分子机制.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模型并提取树鼠句脑细胞膜蛋白,并用3H-PAF放射配体结合试验检测中枢神经细胞膜不同特性的PAF结合位点(受体),结果:树鼠句脑细胞膜上存在两种亲和性不同的PAF受体,即高亲和性和低亲和性受体,其亲和力(Kd)分别为(3.61±0.72)nM和(17.04±2.41)*#nM,相应的大结合容量(max)分别为(1457.94±168.01)fmol/mg蛋白和(5017.40±742.16)fmol/mg蛋白.脑缺血4,24及72h中心区、半暗区及对侧区高、低亲和性受体的Kd值、Bmax值均较假手术组明显下降(P<0.01),中心区及半暗区下降尤为明显,其中以缺血后24h的变化为显著.结果表明:PAF受体在介导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机能代谢的不同与PAF受体亲和特性及大结合容量改变不同有关,亦是PAF介导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分子基础.
作者:杨丽君;李树清 刊期: 2000年第04期
为了解诱导排痰法计数细胞的重现性以及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CB)、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痰液中细胞特点.23例CB,23例COPD患者以及20例正常人雾化吸入3%高张盐水诱导排痰,其中20例(CB,COPD组各10例)次日重复试验一次.收集痰液及雾化前的唾液,经还原剂及恒温旋涡振荡处理使痰液均匀,行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结果:连续两次测定痰细胞总数稳定系数R=0.87,巨噬细胞R=0.91,中性粒细胞R=0.95,CB与COPD组细胞分类比较:巨噬细胞在CB显著高于控制组(67.8%,55.5%),而中性粒细胞在COPD组显著高于控制组(61.7%,33.4%).结果表明:诱导排痰方法是可重复的,CB及COPD气道表层分别以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诱导排痰可作为了解慢性气道炎症的有用方法.
作者:戴路明;杨玉萍;方利洲;刘凌;李兴文;郑圆圆 刊期: 200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