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春雷;安军;赵军;魏清琴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临床上急性期皮损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期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1 病因1.1 内部因素 ①体内存在慢性病灶;②内分泌及代谢改变;③神经精神因素;④血液循环障碍;⑤遗传因素如过敏体质.1.2 外部因素 ①食物方面;②吸入物;③物理因素;④化学因素.2 临床表现通常按皮损的表现将湿疹分为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2.1 急性湿疹 ①好发于暴露部位,严重者可至全身;②皮损形态:多形性,有明显渗出;③自觉症状:瘙痒剧烈,搔抓、热水洗烫可加重皮损;④合并症:易继发细菌或病毒感染.
作者:郝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本文对口腔假丝酵母菌感染及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作综述.
作者:王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随着人们对伤口愈合认识的深入,发现密闭的愈合环境更有利于创面修复,故市面上开始不断涌现出密闭敷料.密闭敷料又称生物敷料,能在体温条件下保持和创造一个湿润的愈合环境,缩短伤口愈合时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新型敷料不断出现并进入医疗市场,为临床换药提供了新疗法和新技术.本文对生物敷料促进创面愈合的原理,种类及应用作一综述.
作者:徐良恒;何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58岁.腹腰背部出现红斑和水疱并感疼痛7d就诊.发病前30d其父亲病重,日夜看护,精神困乏,体力劳累.7d前左侧腹背部先出现红斑,继而在红斑基础上出现大小不等的水疱,感针刺及灼热样疼痛,24h内于右侧偏下方亦出现类似皮损,后皮损逐渐增多,疼痛亦加重,并有阵发性牵扯样疼痛,影响日常生活及夜间睡眠就诊.患者平常身体健康,发育正常,否认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
作者:吴世平;刘进先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学生湿疹的病因及其与变应原的关系,为患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北京元康医学实用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中国筛查系列变应原CH-1000斑贴试剂盒,对门诊95例学生诊断为湿疹患者进行斑贴试验.结果 95例学生湿疹患者的变应原检测阳性率为67.4%.变应原阳性率位居前5种的分别是氯化钴20例占21.1%、重铬酸钾14例14.7%、咪唑烷基脲和甲醛及芳香混合物各12例各占12.6%.结论 氯化钴、重铬酸钾、咪唑烷基脲和甲醛和芳香混合物是目前引起学生湿疹的主要变应原.
作者:温映红;肖志巧;李靓靓;杨细芳;汤芬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新疆伊犁地区哈萨克族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水平.方法 采用瑞典Pharmacia UniCAP100全自动过敏原定量检测系统检测哈萨克族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sIgE)和总IgE抗体(TIgE).结果 400例变态反应性皮肤病患者血清过敏原特异性IgE阳性率73.5% (294/400),其中吸入组中以屋尘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检出比例高,达25.25% (101/400);其次是户尘螨,达16.75% (67/400).在食物组中以牛奶过敏原特异性IgE抗体捡出比例高,达7.25%(29/400),其次是花生,达3.5%(14/400).从性别上来看,男女在一些过敏原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从年龄上来看,<14岁组和>14组在一些过敏原上,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特异性IgE抗体和总IgE检测可以帮助临床寻找相应的过敏原,为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作者:马春雷;安军;赵军;魏清琴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昆明市小学生及教师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水平,为制订和完善学校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全市小学生及教师共926人进行统一的问卷调查.结果 小学生艾滋病传播和预防知识知晓率为92.4%,教师艾滋病传播和预防知识知晓率为96.0%.对艾滋病基本知识和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认识水平较低.结论 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成效显著,但认识水平有待提高,建议学校预防艾滋病健康教育应以参与式教学为主.
作者:陈媛玲;陈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红蓝光照射联合复方珍珠暗疮片、硫酸锌糖浆治疗寻常痤疮的疗效.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用红蓝光照射2次/周,8次为一疗程,同时服用复方珍珠暗疮片4片/次,3次/d;硫酸锌糖浆10毫升/次,口服,3次/d,疗程30d;对照组仅给复方珍珠暗疮片4片/次,3次/d;硫酸锌糖浆10毫升/次,口服,3次/d,疗程30d.按痤疮临床评分标准评价判断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为93.04%,对照组为67.88%,两组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红蓝光照射联合药物治疗明显缩短疗程,可减少疤痕的形成,同时改善肤质,有效率高,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应用.
作者:刘英;胡廷应;龙恒;刘绍荣;王建中 刊期: 2013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26岁.因躯干、四肢结节5月,于2009年8月14日至我科门诊就诊.5月前,患者先于躯干部出现数个蚕豆大小皮下结节,正常皮色,无痒痛,无破溃,一直未予诊治,后皮疹逐渐增多至近百个,延及上肢、大腿,即来我科诊治.患者既往无肺结核史,无家族遗传病史.体检:一般情况无特殊,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心肺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
作者:梁瑞;黄志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简称AD)是世界范围内困扰儿童健康的常见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文主要对AD的长期治疗管理进行综述.AD的长期治疗管理包括基本治疗和药物治疗:基本治疗主要包括对患儿及患儿家长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并避免AD的诱发或加重因素;药物治疗包括,积极使用保湿润肤剂维护皮肤屏障功能,合理使用抗炎症药物抑制皮肤炎症反应,从而使患儿皮肤状况处于长期缓解状态.
作者:马琳;申春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扁平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表面良性赘生物,好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皮肤.人群普遍易感,容易自身接种,且病情顽固.因皮损大多位于暴露部位,所以患者在社交活动中易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压力.临床治疗扁平疣的方法众多,如冷冻、微波、高频电离子等物理治疗,化学药物外用治疗,全身注射免疫调节剂或免疫增强剂治疗,中药治疗等,但均存在治疗效果久佳和反复迁延不愈等不足[1].笔者采用胸腺五肽联合改良自体疣包埋术治疗扁平疣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秀华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临沦市佤族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36例脂溢性角化病的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学资料.结果 136例脂溢性角化病患者病理分型主要为棘层肥厚型占44%、角化过度型占30%.患者男女比例为1.61:1,发病年龄50岁以上占84.5%,头面颈部等暴光部位占发病部位的71.5%.结论 年龄和日光照射可能是临沧市脂溢性角化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临床上典型的脂溢性角化病不难诊断,不典型者容易与日光性角化病、黑色素瘤、扁平疣等相混淆,临床表现与组织病理的结合有助于降低误诊率.
作者:王景艳;苏顺琴;袁志伟 刊期: 2013年第03期
1 病例资料患者女,13岁.因右臀部皮肤萎缩1年余,于2012年7月17日来门诊就诊.患者一年前无明显诱因,右臀部出现萎缩斑,之后颜色逐渐变深,并出现凹陷.3岁时曾局部使用过药物具体不详.患者既往体健,否认其他系统疾病,否认家族成员中有类似病史.
作者:陈超超;邓丹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麻风患者皮损中Foxp3+的表达,阐明Foxp3+T细胞与麻风发病的关系.方法 麻风患者皮损30例,正常对照组20例,用免疫组化研究麻风患者皮损内Foxp3+细胞分布情况.结果 ①Foxp3+细胞主要位于麻风皮损真皮层,正常对照皮肤中Foxp3+细胞数量较少或无;②TT和BT型,Foxp3+细胞分布在肉芽肿及其周围.BL型和LL型,Foxp3+细胞散在分布于浸润的巨噬细胞间;③Foxp3+在TT,BT,BL和LL组表达均强于正常组(P<0.001).BL,LL之间,Foxp3+蛋白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BT组,TT组,Foxp3+蛋白表达均高于LL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组Foxp3+蛋白表达高于BT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①Foxp3+ Treg细胞是麻风病发病的重要参与者;②提示调节性T细胞和组织细胞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③实验组Foxp3+Treg淋巴细胞表达高于健康对照组,提示麻风患者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可能与Foxp3+ Treg淋巴细胞有关.
作者:王露;李文华;周晓鸿;杨荣德;邓丹琪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支原体感染与粘液脓性宫颈炎的相关性并分析其临床药敏.方法 将220例粘液脓性宫颈炎患者设为观察组、将222例宫颈无黏液脓性分泌物患者设为对照组,进行病原体检测并比较两者主要病原谱的异同;同时进行支原体药敏检测.结果 观察组中病原菌检出率89.09%,单一病原体感染占66.82% (147/220),混合感染率22.27% (49/220),其中解脲支原体(UU)为35%(77/220)、淋球菌(NG)为33.18%(73/220)、沙眼衣原体(CT)为36.36%(80/220);两组比较经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解脲支原体同样是引起粘液脓性宫颈炎的主要病原体.而人型支原体(MH)检出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粘液脓性宫颈炎主要病原体为解脲支原体、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其中UU对罗红霉素、环丙沙星、乙酰螺旋霉素耐药率高,左旋氧氟沙星、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次之,美满霉素、交沙霉素、多西环素耐药率低.
作者:李腾蛟;邱洁;肖锋;郭义龙;曾彩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粤东地区皮肤深部真菌病的发病特点及致病菌种分布情况.方法 分析我院确诊的39例皮肤深部真菌病临床特点及皮损组织真菌培养结果.结果 中老年男性农民是好发人群,79.5%患者发病前存在伤口感染史.真菌培养检出申克氏孢子菌(41%)是主要致病菌种;其次为酵母样菌(15.4%).结论 本地区皮肤深部真菌病以申克氏孢子菌感染引起的孢子丝菌病为主,酵母样菌等机会致病性真菌活跃增殖成为致病菌的病例应引起关注和警惕.
作者:潘健楷;张璇君;黄进波;许良杰;许敏鸿 刊期: 2013年第03期
1 病例摘要患者女,36岁.因颈部丘疹3月就诊.3月前患者无明显原因颈部出现散在孤立不融合米粒大小肤色丘疹,质地稍硬,无自觉症状,且皮损逐渐增多,为求诊治来我院就诊.患者患病以来精神、食欲、睡眠均佳,大小便正常.既往体健,否认药物过敏史、外伤史、感染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家族中无类似患者.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可,内科查体无明显异常.
作者:郭生红;夏登梅;李薇 刊期: 2013年第03期
荨麻疹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为风团,根据病程长短分为急性和慢性,临床上需要急症处理的大多为急性,而急性很多由感染引起.现将我科2010年3月-2012年2月急诊留观和住院的87例感染性荨麻疹诊治情况作回顾分析,以探讨感染性荨麻疹的治疗对策.
作者:郑雪莲;唐勇;曾慧智 刊期: 2013年第03期
白鲜防风止痒颗粒是我院制剂室生产(批准文号川药制字Z20080558)由板蓝根、白鲜皮、地肤子、生地黄、大青叶、石膏、重楼、连翘、防风、牡丹皮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祛风止痒的作用.我科2009年6月-2010年8月应用白鲜防风止痒颗粒内服、外搽我院制剂室生产复方炉锌硼搽剂,(炉甘石、氧化锌、硼酸、甘油、苯酚、冰片.批准文号川药制字H20080274)治疗儿童丘疹性荨麻疹疗效满意,现将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陈邦强;刘艳 刊期: 2013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女,29岁,住重庆市.额部、口唇周、下颌部红丘疹5月,加重2月.5月前(2011年2月)患者额部、口唇周、下颌部出现散在丘疹、不痒.1月后部分冒出粉刺,丘疹渐增多、加重,3月后展转于当地医院专科及中医院,以痤疮治疗.先后经多种治疗尝试:曾作红蓝光10次,外用维胺酯维E乳膏,玫芦消痤膏,夫西地酸乳膏,班赛(过氧化苯甲酰)乳膏,白色洗剂,静肤平醇液(含克林霉素、甲硝唑、水扬酸).内治采用克林霉素0.6、替硝唑0.2、胸腺肽1mg/d×13,口服米诺环素100mg/d×20,口服转移因子15d,丹参酮胶囊3# tid×13,伊曲康唑200mg/d×6.中药处方含乌梢蛇、水牛角等煎剂40剂,并加服芩连胶囊,病情未获控制、且日趋严重.病员羞于见人,炎夏外出必戴口罩.
作者:罗显明;罗特 刊期: 201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