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AKR1C3在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研究进展

麻艺群;崔倩;汤諹

关键词:瘢痕疙瘩, AKR1C3, 发病机制
摘要:醛-酮还原酶(Aldehyde-ketone reductase,AKRs)是可溶性的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还原酶,其参与氧化应激产物(醛、酮)的代谢.AKR1C3是AKRs的一个亚型,在瘢痕疙瘩的形成中发挥了一定作用,笔者从AKR1C3的表达在瘢痕疙瘩生物学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皮肤病与性病杂志相关文献
  • 皮肤炎症相关性红皮病

    红皮病也叫做剥脱性皮炎,表现为皮肤泛发的潮红和脱屑,受累面积超过90%体表面积.红皮病是症状性诊断,其病因复杂,可继发于其他皮肤病、药物反应和恶性肿瘤等,原因不明的属于特发性红皮病.炎症性皮肤病相关的红皮病常见,国内外文献报道占所有红皮病的68.5%~73.3%,其中常见为银屑病和各种皮炎湿疹诱发的红皮病.

    作者:窦侠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会阴侧切术后皮肤感染原因和护理对策分析

    目的 探讨产妇会阴侧切术后皮肤感染护理对策.方法 选择本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产科行会阴侧切术后发生感染的产妇92例作为观察对象,设为感染组.并选取同期行会阴侧切术但未发生感染的产妇92例设为未感染组,分析会阴侧切术后感染原因.结果 感染组原发感染16例(17.4%),术中出血量(65.8±6.2)ml,高血压10例(10.8%),糖尿病14例(15.2%),胎膜早破18例(19.6%).未感染组原发感染2例(2.2%),术中出血量(43.6±3.5)ml,高血压1例(1.1%),糖尿病3例(3.3%),胎膜早破5例(5.4%).两组原发感染、术中出血量、高血压、糖尿病、胎膜早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感染、术中出血量、高血压、糖尿病、胎膜早破是导致会阴侧切术后发生感染的因素,在护理过程中应实施相应的护理对策,减少感染的发生.

    作者:苏亚辉;崔晓丽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分析

    目的 观察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 将2015年2月至2017年5月住院及门诊诊治的110例湿疹皮炎类皮肤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法原则将患者划分为实验组与常规组.常规组采取复方曲安奈德尿素软膏进行治疗,实验组采取复方氟米松软膏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不良反应.结果 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常规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3.64%.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无任何不良反应发生,不良反应无差异(P> 0.05).结论 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湿疹皮炎类皮肤病的效果突出,无明显不良反应,具备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普及.

    作者:贺俊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昆明市抗病毒治疗管理流程随时间规模的优化与效果分析

    艾滋病是一种需要终生服药的可控制的慢性传染病,为保证抗病毒治疗的效果,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至关重要.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从2004年开展抗病毒治疗工作以来,来自全省各地的感染者入组数量不断增多,目前在治患者已达到5 570人,而从事抗病毒治疗的医务人员仅有9人,按照国家抗病毒治疗专业技术人员与病人的配备比例1∶150的标准,资源匹配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还会更加不平衡.如何在提高治疗人数的基础上保证随访管理的质量和治疗的效果,实现《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和《云南省第四轮防治艾滋病人民战争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中提出的治疗比例与治疗效果均达到90%的目标,这是摆在抗病毒治疗管理人员和一线医务人员面前的重大挑战.

    作者:杨吟;白劲松;李重熙;田波;郭映武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顺腋皱襞小切口腋臭根治术6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顺腋皱襞小切口腋臭根治术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4年6月至2016年5月期间诊治的62例腋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成两组,对照组31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31例,采用顺腋皱襞小切口腋臭根治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的有效率为96.7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19%,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8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腋臭患者实施顺腋皱襞小切口腋臭根治术,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陈振琼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甲泼尼龙与环磷酰胺联合治疗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采用联合冲击治疗对其临床疗效的相关影响以及皮肤的护理要点.方法 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时间段内我院住院部总计纳入60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儿童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给予低剂量甲泼尼龙治疗,后者增加剂量并联合环磷酰胺冲击治疗,评价临床疗效与护理要点.结果 观察组整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93.3%vs76.77%,P=0.026<0.05);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并且并发症的发生几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满意度评价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采用甲泼尼龙与环磷酰胺的联合冲击治疗以及有效的皮肤护理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实践中应用.

    作者:吕培培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恶性肿瘤相关性红皮病

    红皮病又称剥脱性皮炎,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严重的综合征.内脏恶性肿瘤皮肤可出现多种表现,称为副肿瘤性皮肤病,包括恶性肿瘤相关性红皮病.尽管恶性肿瘤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恶性肿瘤相关性红皮病临床诊治具有更大的挑战性.

    作者:钱悦;陶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1例氨溴特罗口服液致小儿麻疹样药疹护理体会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治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1],是常见的医源性疾病,麻疹发疹型药疹是常见的药疹类型,常泛发全身.氨溴特罗口服液具有抗感染、改善肺功能和提高抗生素疗效的作用,在小儿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广泛应用[2].笔者收治1例小儿呼吸道疾病患者在使用氨溴特罗口服液后发生麻疹发疹型药疹,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刘畅;白丽萍;刘思远;尚颖;庞迪;王欣明;张博;李梅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盐酸氯环利嗪片在荨麻疹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瘙痒评分的影响

    目的 探讨盐酸氯环利嗪片在荨麻疹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及对瘙痒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5月住院及门诊治疗的荨麻疹患者12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非索非那定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氯环利嗪片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5天,治疗完毕后评估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对瘙痒评分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IL-4、IL-8、IL-17及IL-23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IL-4、IL-8、IL-17及IL-2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风团、瘙瘁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风团、瘙痒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将盐酸氯环利嗪片用于荨麻疹患者中有助于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改善瘙痒评分,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康健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壮医皮肤针联合壮药外洗治疗慢性湿疹瘙痒症状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壮医皮肤针联合壮药外洗治疗慢性湿疹瘙痒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皮肤科、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2015年4月~2016年12月收治的60例慢性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糠酸莫米松乳膏治疗的对照组及壮医皮肤针联合壮药外洗治疗的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瘙痒症状积分以及皮肤病生活质量量表(DLQI)积分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瘙瘁积分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积分均有降低,但治疗组患者的积分降低较显著,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DLQI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DLQI积分均有降低,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治疗组患者改善较明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湿疹瘙痒症状采取壮医皮肤针联合壮药外洗疗法效果明显,同时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大力的推广应用.

    作者:蒋祖玲;邓桂艳;王健辉;唐静;徐晶;梁凤珍;韦日铺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调Q激光联合免疫调节剂治疗尖锐湿疣的研究

    目的 探讨调Q激光分别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或γ-干扰素(γ-IFN)治疗尖锐湿疣(CA)的疗效.方法 将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收治的72例CA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观察组予以调Q激光+BCG-PSN治疗,对照组予以调Q激光+γ-IFN治疗.比较2组疗效,评估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生活质量[尖锐湿疣患者生活质量问卷(CECA10)],并继续随访6个月记录不良反应和复发率..结果 治疗3月后,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3月后,2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指标水平及CECA 10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增幅大于对照组(P<0.05);随访6个月,2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Q激光分别联合BCG-PSN或γ-IFN均可有效治疗CA,但BCG-PSN疗效更佳.

    作者:陈洪强;赵敏;熊大正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神经阻滞治疗恶性肿瘤放化疗并发带状疱疹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目的 观察神经阻滞对恶性肿瘤放化疗并发带状疱疹的疗效.方法 将2013年10月~2017年10月在我院放疗科住院治疗的54例恶性肿瘤放化疗并发带状疱疹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数字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及对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神经阻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疼痛缓解情况、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4周、8周VAS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睡眠、饮食、情绪、交际、日常生活、生活兴趣等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恶性肿瘤放化疗并发带状疱疹病情严重,神经痛发生率高,临床需早发现、早治疗,重视对神经痛的治疗,以促进病情的早期缓解,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孙旭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文山州2012至2016年麻风病防治项目调查分析

    目的 分析文山州2012年至2016年基本公共卫生麻风病防治项目可疑线索调查实施的效果,为制定或调整下步查病措施和对策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文山州8县(市)2012年至2016年基本公共卫生麻风病防治项目可疑线索调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每年对全州所辖101个乡镇13 716个自然村370万人进行调查,5年共上报麻风病可疑线索9 873条,确认新发病人35例,占2012年至2016年新发病例数的13.8%.结论 线索调查是发现麻风病人的重要方法之一,所需专业人员少,借助基层卫生人员,可在短期内完成大面积和众多人口的调查,是一种专业医生、基层卫生人员及广大群众相结合的调查方法,能及时将早期麻风病人发现出来,及时给予规范治疗,在控制麻风病传染源的同时也避免了麻风病人畸残的发生.文山州将麻风病可疑线索调查等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保障了早期发现病人等消除麻风病危害工作的顺利开展,效果较好.

    作者:沈连发;龙恒;余秀峰;张春雨;韩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脑外伤患者并发失禁性皮炎的危险因素和护理对策

    目的 探讨脑外伤患者并发失禁性皮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住院部2013年6月~2017年12月就诊的23例脑外伤并发失禁性皮炎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出现脑外伤患者出现失禁症状而未发生失禁性皮炎的患者25例作为对照组,对可能存在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明确具体危险因素,从而找出降低危险因素的护理对策..结果 患者意识障碍程度与失禁性皮炎发病率无相关性,排便次数增多、水样便、血清清蛋白低、未应用皮肤黏膜保护剂是其危险因素;护理干预后,失禁性皮炎的治疗有效率达到100%,未发生失禁性皮炎患者无继发情况发生.结论 为脑外伤患者出现意识障碍者,给予早期护理干预,告知其家属保持会阴部干燥的重要性,及时更换卫生用品,加强营养供给,并给予预防性涂抹黏膜保护剂能够降低并发失禁性皮炎的风险.

    作者:李千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糖皮质激素受体在白癜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分析

    目的 分析糖皮质激素受体在白癜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的表达情况.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我院收治的100例白癜风患者为研究对象,另取同期接受体检的健康者100例为对照组.对外周血单核细胞的GCR表达水平加以检测,分析结果.结果 节段型白癜风患者GCR的表达情况和正常对照组相似,P>0.05.与上述两者相比,寻常型白癜风患者的GCR的表达情况明显下降,P< 0.05.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外周单核细胞GCR表达和病程呈现负相关,病程越长,GCR表达越低,R=-0.22,P<0.05.(P=0.021)两者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0.012).节段性白癜风组患者上述两项指标无相关性.结论 hGRβ和hGRα mRA可能在白癜风患者疾病发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量过低,会对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造成影响,导致炎症反应无法得到及时控制,引发疾病迁延不愈.

    作者:高凯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金黄色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征的治疗与护理

    目的 总结分析对于儿童金黄色葡菌球菌烫伤样综合征(SSSS)患者临床治疗与护理的相关要点.方法 2015年1月~2017年12月时间段内住院部36例SSSS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抗生素、激素及血浆等治疗,联合系统全面的护理路径.结果 所有患者均在治疗(3~5)天后皮损明显消退好转,体温恢复正常,对原发疾患或诱发因素进行巩固治疗后,平均(7.5±2.0)天均康复出院,无严重感染及不良临床事件发生,临床疗效较为满意.结论 对于SSSS儿童患者,个体化选择抗生素早期治疗,适当联合激素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改善其病情,并且诊疗过程中系统、全面的护理对患者的病情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延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艾滋病病毒感染家庭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目的 了解艾滋病病毒感染家庭相关因素,为阻断艾滋病在夫妻间传播,开展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在知情同意的情况下对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家庭进行问卷调查及相关信息的收集.结果 艾滋病病毒感染家庭相关因素调查分析中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安全套使用率、配偶告知率、文化程度有统计学意义,P< 0.01;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家庭影响显著的相关因素在单阳家庭和双阳家庭的区别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 0.01;性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艾滋病病毒感染家庭这种高危人群,阻断夫妻间性传播艾滋病是疫情控制的重中之重,针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安全套使用率、配偶告知率、文化程度相关因素进行宣教教育、行为干预、随访、检测对减少配偶间艾滋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邓川芬;周平;杨竹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皮肤基底细胞癌64例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 分析皮肤基底细胞癌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64例皮肤基底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病理资料.结果 64例患者病理分型:结节溃疡型28例(43.75%),色素型13例(20.31%),浅表型9例(14.06%),硬斑型14例(21.88%);各型BCC患者的病理组织学均有各自特点.结论 皮肤基底细胞癌以结节溃疡型为主,有明显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组织学特征,但是也与一些皮肤肿瘤有相似的表现,临床医师需早做病理组织学检查,早期确诊,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作者:王恒;冯盼盼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中西医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中西医联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住院部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利巴韦林常规治疗的对照组和在上述治疗基础上联合喜炎平治疗的观察组.对两组患儿的疱疹、退热等症状的消退时间进行比较,同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症状消失时间以及治疗效果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有差异(P< 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联合治疗手足口病,有助于缩短患儿各类症状的消失时阃及治疗过程,从而减少患儿的痛苦,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田瑞婷 刊期: 2018年第04期

  • 盐酸氯环利嗪乳膏在过敏性皮肤病中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

    目的 观察盐酸氯环利嗪乳膏在过敏性皮肤病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2017年10月住院及门诊收治的过敏性皮肤病患者10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50例)和观察组(n=50例).对照组采用哈西奈德乳膏治疗,观察组采用盐酸氯环利嗪乳膏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评估治疗效果.比较两组用药后皮疹消退时间、瘙瘁消失时间及痊愈时间;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3个月的随访,比较两组复发率;记录并统计两组用药后烧灼感、刺痛、毛囊炎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用药后皮疹消退时间、瘙痒消失时间及痊愈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用药后烧灼感、刺痛、毛囊炎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3个月随访,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 盐酸氯环利嗪乳膏治疗过敏性皮肤病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且治疗后复发率较低,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钟金宝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皮肤病与性病杂志

皮肤病与性病杂志

主管:昆明报业传媒集团

主办:昆明报业传媒集团 中华医学会昆明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