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香菇多糖、扶正女贞素提高复治肺结核疗效的观察

何汉林

关键词:肺结核复治, 香菇多糖、扶正女贞素
摘要:目的:探讨用化疗药物复治肺结核时加用香菇多糖、扶正女贞素片对疗效的作用,本方法复治肺结核病患者 42例,随机分成 2组,对照组 10例,按标准复治涂阳方案给药。治疗组 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香菇多糖和扶正女贞素片,疗程 6个月,治疗前后测定免疫球蛋白水平,每月进行 1次胸片、痰结核菌涂片、肝功能、血常规、血沉等检查。检查疗效结果,有效达 85% (显效+有效 ),两组治疗前后的细胞、肝功能、免疫球蛋白均有明显性升高。结论:化疗药物辅用香菇多糖、扶正女贞素片有提高复治肺结核病患者的疗效。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医结合治疗成人性多囊肾 13例临床分析

    成人性多囊肾 (ADPKD),主要以肾脏囊肿发生、发展和数目多为特征,常伴有其它器官囊肿形成,在人群中发生率为 1/200~ 1/1000,发展缓慢,发病前多无症状,绝大多数在 35~ 45岁出现,临床表现多样,晚期可出现严重并发症,目前尚无治愈方法。

    作者:汪水君;成焕忠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复方大承气汤治疗脊柱胸腰段外伤性便秘

    各种外伤因素引起脊柱胸腰段损伤,造成局部挫伤或局部单纯性骨折形成等,发病初期数日内病人未大便,并发大便秘结。处理时,或用泻下剂,或单味中药攻下,或灌肠……都一时不能理想地达到通便目的。我们运用中医理论,选用方剂复方大承气汤,拟活血化瘀攻积导滞,既治疗病因,又通下大便。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调大便,使病人大便次数正常,恢复自行大便能力。有利于胸腰段脊柱损伤的治疗,也有利于病人在治疗中的护理。

    作者:王松;李宏武;黄锐;晏华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学习杨介宾刺血疗法临证验案举隅

    编者按:本文为作者阅读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之《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学习杨介宾教授经验并应用于临床的验案报道,理论联系实际,值得一读。杨介宾 (1929—— )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对象。杨氏生于中医名门,幼承庭训,后又得四川名医吴棹仙、蒲湘澄之真传,从医近 60年,医术精湛,治学严谨,尤长于针灸临床,主张针药并施,遣方选穴精专,崇尚泻血以祛血扶正,并注重感传,意守病所,疗效卓著。

    作者:许建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医护理本科教育的若干问题探讨

    近几年来,护理本科教育迅速发展,护理本科教育取代中专教育已经成为必然。开办护理本科专业,顺应了社会对护理高级人才的需求,也顺应了 21世纪医学发展的趋势。国内各中医院校开办护理本科教育的历史不长,教育基础较为薄弱。对于高等中医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都不成熟,因此在护理本科教育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新的问题。有的学校是从护理大专升格为本科的,教学基础好一些。对于直接从中专跃升到本科的学校而言,长期开办的中专护理教育所取得的经验,虽为实施护理本科教育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由于固有的中专护理专业教育思想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整套教学体系并不完全适应新的本科教育,因此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叶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感染性休克 40例临床分析

    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治疗肺部、肠道、泌尿道等感染所致感染性休克 40例,并与单纯采用综合治疗的 31例进行对照,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心率及尿量变化无显著性差异,但纠正休克时间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参附注射液对心功能有明显改善作用,每搏输出量、每分输出量、射血分数和心脏指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作者:高建军;刘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蝮蛇抗栓酶治疗 30例糖尿病神经病变疗效观察

    糖尿病神经病变 (DN)是糖尿病 (DM)常见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发病率甚高,可达 90%~ 100%, DN可累及神经系统的各个部分,其治疗的困难性及晚期不可逆性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

    作者:郑黔雯;黄斌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60例

    我院从 1997年 1月~ 1999年 12月采用胸腰椎纵向牵引,配合骶管注射及中药垫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 60例,通过 60例随访与门诊复查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建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肱骨外上髁综合征

    本人自 1989年以来采用局部封闭加中药外洗治疗肱骨外上髁综合征 1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穴位贴敷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穴位贴敷法是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之一。该疗法不影响肠胃的消化吸收功能,又可避免许多药物的不良反应,并具有药物的可撤性、用药次数少等优点。近年来,穴位贴敷疗法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临床工作者的重视。

    作者:邹晓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温胆汤加减治疗耳鸣、耳聋 30例

    耳鸣耳聋一病是耳的传音或感音机构病变时产生的听觉障碍。是耳鼻喉科常见症之一,临床对此疗法多,然而疗效不佳。近年来笔者应用温胆汤加减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耳鸣耳聋 30例,收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江桂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香菇多糖、扶正女贞素提高复治肺结核疗效的观察

    目的:探讨用化疗药物复治肺结核时加用香菇多糖、扶正女贞素片对疗效的作用,本方法复治肺结核病患者 42例,随机分成 2组,对照组 10例,按标准复治涂阳方案给药。治疗组 32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香菇多糖和扶正女贞素片,疗程 6个月,治疗前后测定免疫球蛋白水平,每月进行 1次胸片、痰结核菌涂片、肝功能、血常规、血沉等检查。检查疗效结果,有效达 85% (显效+有效 ),两组治疗前后的细胞、肝功能、免疫球蛋白均有明显性升高。结论:化疗药物辅用香菇多糖、扶正女贞素片有提高复治肺结核病患者的疗效。

    作者:何汉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华蟾素治疗骨转移癌疼痛 32例疗效分析

    临床观察华蟾素对 32例骨转移癌的止痛效果。方法: 0.9% NS250mg+华蟾素 30ml静滴,每日一次, 20天为一疗程。结果:有效率 (CR+ PR)为 62.5%,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卢文娜;杨世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心脑喜康对非杓型高血压的治疗作用

    随机选取 35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其中男 20例,女 15例,均以新疆中医研究所心血管病研究室提供的中药心脑喜康冲剂治疗, 10g, 1日 3次,连服半年。结果: 19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昼夜节律逆转,治疗前后各血压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6例未产生逆转,但治疗前后各血压参数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作者认为心脑喜康不仅可降低平均血压,且可明显降低血压负荷,部分改善血压昼夜节律。

    作者:朱喜英;刘龙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HPLC法测定经络舒胶囊中丹参酮Ⅱ A的含量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经络舒胶囊中丹参酮Ⅱ A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 LUNA C18色谱柱,柱温 35℃。汉动相甲醇-水 (85∶ 15),流速 0.8ml/min,检测波长 270nm。结果:丹参酮Ⅱ A与其相邻峰完全分离。对照品线性范围 1.608~ 14.472ug/ml, r=0.9997,平均回收率 99.12%, RSD=1.99% (n=5)。结论: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经络舒胶囊中丹参酮Ⅱ A含量,操作简便,结果准确。

    作者:李惠珍;李俊;贺祝英;孔德明;潘定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血虚寒凝证造模方法初探

    从现代医学角度研究中医病证,对血虚寒凝证的造模方法作初步的探讨,并用血液流变学测定方法来探讨血虚寒凝证和血液流变学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造模前后有明显差异,造模后家兔出现明显的高粘滞血症表现,表明采用血虚及寒凝的方法来制作高粘滞血症的模型的可行性。

    作者:贺明;潘立;张雅丽;袁金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旋复代赭汤止呕作用的实验研究

    旋复代赭汤是仲景用治“噫气不除,心下痞硬”症的代表方。由于该方有益气和胃、化痰降逆之效,所以临床上引伸用治呕吐症,疗效甚佳。为了验证该方和胃降逆止呕之功,特对该方的止呕作用进行了实验研究。

    作者:邓兴学;杨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归芍异功散合黄连地榆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 20例体会

    1997年 11月以来,我们开展归芍异功散合黄连地榆汤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观察,在 20例患者治疗中,临床上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马付安;杨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肺炎 40例疗效观察

    近年来由于耐青霉素的肺炎致病菌有所增加,使难治性肺炎的比例上升。笔者用中医辨证治疗小儿肺炎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王予川;张昌华;阎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刘明达教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临床经验介绍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以下简称肺心病 )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发病率较高,晚期死亡率较高的疾病。笔者 3年来师从于刘明达教授,在其指导下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收治 48例肺心病人,取得较好疗效,并有一定体会,现介绍如下:

    作者:程枫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关于中医诊断指标“客观化”的反思

    中医诊断标准“客观化”的提法是错误的,逻辑上说不通,实际操作也办不到,过分强调会走入“客观主义”误区,反而阻碍中医发展。根据“客观”这一哲学范畴的三个基础含义,对医生这个认识主体而言,一切疾病现象都是“客观”的,不应再“客观化”。本文还深入讨论了医学研究中所谓“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的有关问题。

    作者:刘可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贵阳中医学院

主办:贵阳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