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试论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的影响

郭艳丽

关键词:老年糖尿病, 健康教育干预, 影响效果
摘要:目的:探究健康教育对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方式及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内诊治的60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给予两组实施常规护理,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多角度实施健康干预及教育,观察比较分析两组老年患者的生活方式及血糖的控制情况。结果实施健康教育后,观察组患者生活方式得到较大改善,比对照组患者生活方式更健康良好,同时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和2 h血糖测试结果比对照组患者都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老年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护理,对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方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并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相关文献
  • 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整体护理干预对其效果影响研究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整体护理干预对其的效果影响。方法该试验对象为2012年1月-2015年1月该院就诊的75例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整体护理干预。评价:(1)护理满意水平;(2)护理后生命质量、护理前后患者不良情绪状态的差异;(3)8周内低血糖复发率。结果(1)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水平显著比常规组高(P<0.05);(2)观察组护理后生命质量的差异显著比常规组好(P<0.05);护理前两组焦虑和抑郁情绪差异不显著,而护理后观察组焦虑、抑郁情绪改善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3)观察组8周内低血糖复发率显著比常规组低(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低血糖患者整体护理干预效果确切,有助于控制病情,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和负面情绪状态,控制低血糖复发,患者满意,值得推广。

    作者:牟志忻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活血降糖胶囊与厄贝沙坦联用治疗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活血降糖胶囊联合厄贝沙坦共同用于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2月在该院治疗的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86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3例(活血降糖胶囊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和对照组43例(活血降糖胶囊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纤维蛋白原、血浆高黏度、红细胞比容等血流动力学方面以及UAER、TC、TG、HDL-C、LDL-C方面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上对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配合使用活血降糖胶囊和厄贝沙坦,在改善血流变学、稳定肾功能,减少患者24小时尿蛋白排泄量和降低血脂以及联创效果上明显优于单纯活血降糖胶囊治疗,起到保护肾功能、能够延缓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恶化。

    作者:沈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临床药师对糖尿病患者提供临床药学监护的效果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对糖尿病患者提供临床药学监护的效果。方法对临床药师按照时辰药理学、药物与药物间相互作用原理及药物与食物间原理进行介绍,为1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制定合理用药方案,并全程跟踪,统计治疗效果。结果根据临床药师制定的“服药时间指示图”调整用药时间,治疗效果明显提高,且患者用药依从性也提高;经调理后,患者血糖水平、尿酸水平和血肌酐水平明显改善,病情稳定后出院。结论根据患者的病情临床药师与患者沟通,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可提高患者临床用药的依从性,对大限度上发挥药物的临床治疗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正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循证护理在妊娠期糖尿病护理中的作用探讨

    目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予以深入探讨。方法将2015年2月-2016年2月该院接治的82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临床护理方式的不同,分成循证组和参照组,每组41例;参照组实施常规专科护理,循证组实施循证护理,对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及妊娠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实施护理后,两组患者的血糖均得到一定改善,循证组控制效果更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围产期母婴并发症发生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妊娠糖尿病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实施循证护理干预,可有效控制和稳定孕期血糖水平,减少母婴围产期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和提升妊娠质量,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刍议糖尿病低血糖症的诊断与治疗

    目的:探讨糖尿病低血糖症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提升患者治疗效果与满意度。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期间,对该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确诊后,50例患者立即停用降糖药和胰岛素,给予注射葡萄糖进行对症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血糖情况。结果经对症治疗后,50例糖尿病低血糖症患者中,42例患者的血糖水平在6 h内恢复正常,8例患者的血糖水平在6~24 h内恢复正常水平,所有患者治疗后,均未出现反复低血糖发生。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低血糖症可依据患者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治疗史、发作性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和神经低血糖症状且伴饥饿感、软弱以及血糖测定结果,来进行诊断。经对症治疗后,患者血糖水平都能快速恢复正常且不反复。

    作者:曹刚宁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艾塞那肽治疗的价值评估

    目的:剖析艾塞那肽用于肥胖2型糖尿病中的价值。方法择该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接收的肥胖2型糖尿病者40例。利用抽签法,将40例患者均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应用艾塞那肽,对照组应用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两组疗效,比较相关治疗指标。结果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者4例,对照组10例。研究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为(2.7±0.5),对照组为(4.4±0.6)。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空腹C肽(FC-P)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不同方式治疗后,研究组体重指数(BMI)为(29.3±3.7)kg/m2,对照组为(34.3±4.4)kg/m2。研究组BMI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于肥胖2型糖尿病的常规治疗中合理加用艾塞那肽,血糖控制效果明确,不良反应少且利于患者体重的减轻。

    作者:张亚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分析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在2014年7月-2015年11月间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的132例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66例。对照组在术后给予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进行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西洛他唑进行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术后的P-选择素、血小板聚集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P-选择素表达率与血小板聚集率相比较,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相比较,研究组也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给予三联抗血小板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够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减少,对血小板的聚集进行抑制,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田萍;丛莎莎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相关标准的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共100例,并以该100例患者作为此次调查对象。数字随机法进行分组处理,观察组与对照组人数均为50例。患者均接受有关治疗,以此为基础,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再加以临床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分析患者的视功能改善情况,同时以2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量表(DMQLS)对患者护理前后的评分情况进行探究。结果①视功能改善: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力测量值比较无显著差异,其中观察组为(0.33±0.12),对照组为(0.32±0.13);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力测量值均有所上升,其中观察组为(0.65±0.20),对照组为(0.47±0.17);以观察组获得了更为明显的改善。②生活质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DMQLS总分为(219.82±22.5)分,对照组患者的DMQLS总分为(245.82±31.9)分,治疗后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干预对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视功能可起到改善作用,并可在一定程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次护理措施可行有效,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朱洁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方法和措施、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该院于2014年5月-2016年3月收治的9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专科护理人员共24人为研究对象,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掌握糖尿病中医饮食护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对饮食护理的方法和措施进行探讨。结果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工作仍存在较多问题,如患者对自身疾病和中医饮食护理的认识程度不高,且无法长时间坚持护理治疗,护理人员则存在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中医饮食护理方案同样存在较大欠缺等。结论糖尿病患者中医饮食护理工作的开展应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护理需求,以个体化护理和个性化的饮食治疗方案配合临床治疗,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能力,为中医临床治疗效果的提升提供重要保证。

    作者:王铁英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中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防治与管理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的防治与管理措施,观察管理效果。方法从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3年7月-2015年5月收治的中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中选取9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采用的干预方式将其分为普通组与管理组,48普通组患者单穿采用药物治疗,管理组患者(48例)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管理组患者干预后血压指标、血糖指标均要优于普通组,P<0.05;干预后,管理组各项不良行为发生率均比普通组低,P<0.05;干预后,管理组各项生活指标评分均比普通组高,P<0.05。结论针对中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给予护理干预,能够稳定血压,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李莉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与治疗依从性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及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药学对策。方法选取该院自2012年9月-2015年9月间收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60例进行该次研究,并按照随机分组对照原则将该组患者分成药学组和对照组,各有病例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一般用药教育,而药学组则采用综合药学监护,然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情况,以及治疗依从性对比。结果结果显示,药学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经过药学监护后,药学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表明,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抑郁情绪以及治疗依从性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影响患者治疗依从性的主要原因包括患者的文化程度、经济水平、运动、独居老人、对糖尿病的认识等,可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宣传工作,提高老年患者对糖尿病的认识,继而提高患者对药物治疗的依从性,以确保治疗效果。

    作者:吴珊珊;法艳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改良的脂肪染色法在糖尿病患者活检组织中的应用

    目的:该文主要通过对亚甲蓝染色法在活检组织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对该方法的临床应用进行仔细的探讨。方法该文主要通过对该院在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就诊的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试验的分析,在就诊的88例患者中,经过对其病情进行分析,对其进行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为观察组、一组为对照组,进行亚甲蓝染色法进行活检组织的临床应用分析。结果在这88例糖尿病患者中,经过亚甲蓝染色法对活检组织的应用,成功手术21例,改良根治术67例,均成功的检测出前哨淋巴结。结论使用亚甲蓝药剂并根据病变的位置进行注射,并经过九分法定位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成功率更高。

    作者:鞠学萍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的CT及MRI影像学特征研究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MRI、CT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从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均采取CT、MRI影像学检查,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该组100例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中,多发病灶75例(75.00%),其中60例3个及3个以上病灶(80.00%),15例2个病灶(20.00%);25例单个病灶(25.00%)。病灶部位:63例基底节、丘脑(63.00%),37例颞叶、脑干、内囊(37.00%)。病灶形态与大小:65例病灶卵圆形或者是圆形(65.00%),35例扇形或者是不规则形(35.00%);82例大直径约2 cm(82.00%)。结论多发性腔隙性梗塞为2型糖尿病并发脑梗塞患者MRI、CT主要特征表现,但考虑到临床治疗特殊性,需加强对疾病认识,防止发生漏诊或者是误诊,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作者:刘建辉;李志伟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糖尿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血糖值的影响效果研讨

    目的:探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实施护理干预对患者的血糖值的影响情况。方法2014年1月-2015年9月期间,该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进入该院接受治疗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在治疗期间实施饮食、运动和健康教育等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糖值较为稳定,并且血糖控制效果较好,其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率6.67豫(4/60)明显低于对照组21.67豫(13/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结合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血糖状况,同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张雨芯;宗倩倩;李天龙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糖尿病互助小组在社区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社区互助小组模式在糖尿病患者管理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该社区门诊接诊的100例糖尿病患者,应用互助小组模式管理患者,对比前后糖尿病患者的在糖尿病患者有效管理率、血糖控制率及健康行为形成率方面的情况。结果在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30.7±5.3)、用药管理(40.4±6.1)、运动管理(25.7±4.3)、自我检测管理(46.1±2.6)等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明显比应用互助小组模式前高(16.4±4.6、21.7±5.9、15.3±2.8、22.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前后满意率分别为95.00%、6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互助管理小组在糖尿病患者应用的中可以获得更好的效果,是2糖尿病社区规范化管理的有效方法之一。

    作者:徐振良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振源胶囊对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患者心肌保护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振源胶囊对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患者心肌保护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5月-2014年6月114例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观察组采用振源胶囊治疗,对照组采用洛伐他丁治疗,比较两组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和心肌保护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2个月后的空腹血糖值、餐后2 h血糖值、糖化血红蛋白分别为(8.19±1.83)mmol/L、(11.74±2.13)mmol/L、(8.46±1.8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9.25±2.12)mmol/L、(12.66±2.59)mmol/L、(10.15±2.42)%(P<0.05)。观察组的心肌治疗总有效率为89.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9%(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率为3.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5.8%(P<0.05)。结论振源胶囊可以有效降低冠心病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增加心脑供血,改善心肌功能,毒副作用小,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作者:李平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探讨糖尿病护理家园对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的影响

    目的:探讨对糖尿病患者采取糖尿病护理家园形式进行健康教育的影响。方法该研究对象选取该院在2014年9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将患者分为两组,护理组和对照组患者各55例。其中对护理组患者的健康教育采取糖尿病护理家园形式,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健康教育模式,比较两组患者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过各自不同护理模式后,护理组患者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组患者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为94.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6.4%,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采取糖尿病护理家园形式进行健康教育,能够显著地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降低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h血糖水平,值得大量地临床推广。

    作者:陈烨;陈赛香;方闽宁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糖尿病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分析

    目的:对糖尿病患者应用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结果进行分析,并对于应用于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价值进行分析。方法选取于2014年5月-2016年4月期间在该院就诊的糖尿病患者150例(264眼),对以上患者均分别进行检眼镜检查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并对两种不同检查方式的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诊断视网膜病变的病变率明显高于检眼镜检查[90.15%VS 68.94%],其中非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前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增生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糖尿病性黄斑病变、糖尿病性视神经乳头病变分别占比21.85%、28.99%、26.05%、13.87%、9.24%。结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应用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中具有显著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作者:李滢;邱旭;焦健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在临床糖尿病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分析研究糖化血红蛋白的有效检测在临床治疗糖尿病患者中的具体应用。方法抽取2014年2月-2015年12月在该院进行血糖监测的50例健康体检者以及5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糖尿病患者是该次研究的观察组,对照组就是健康体检者。抽取两组患者3 mL空腹静脉血,同时采取专业仪器对其进行检测,对比两组临床检测结果。结果经过检测,发现观察组成员空腹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成员空腹血糖值以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通过糖化血红蛋白的有效检测可以将患者血糖值具体控制情况准确反映出来,增加糖尿病临床诊断准确率,同时指导患者的合理用药,具有非常高的应用价值。

    作者:任立新 刊期: 2016年第16期

  • 文题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16期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糖尿病新世界杂志

主管: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