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淑丽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联合血清胱抑素C检测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抽取自2013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该院收治的30例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临床糖尿病肾病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采用酶循环速率法和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其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结果同型半胱氨酸和胱抑素C的含量水平在健康体检者、单纯糖尿病患者、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和临床糖尿病肾病患者中依次提高,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采用血清胱抑素C ≥1.25 mg/L或同型半胱氨酸≥15 umol/L,只需符合其中一项为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的真阳性检出率为83.33%。结论同型半胱氨酸联合血清胱抑素C可作为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的指标,具有应用价值。
作者:李从凤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在建立糖尿病SD大鼠模型的基础上,6-OHDA单侧毁损法建立高血糖-PD大鼠模型,探讨高血糖对PD大鼠行为学的影响。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5),假手术组(n=10),糖尿病组(n=20),PD组(n=20)及高血糖-PD组(n=35)。采用高糖高脂饮食联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的方法制备糖尿病模型,高血糖SD大鼠以6-OHDA立体定向两点单侧注射至右侧黑质致密部(SNc)和中脑腹侧被盖(VTA),制备高血糖-PD大鼠模型。术后不同时间点(第七、十四、二十一、二十八天)进行行为学分析(自发行为不对称性,姿势不对称性,僵直实验,旋转实验)。结果PD组及高血糖-PD组自发行为不对称性,姿势不对称性及僵直实验,旋转实验中各项实验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糖尿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糖-PD组在自发行为运动评分,僵直实验的指标与PD组相比有显著差异;随时间延长,PD组及高血糖-PD组自发行为不对称评分逐渐增大,旋转圈数逐渐增加;高血糖对PD大鼠旋转能力无明显影响。结论高血糖可加重PD大鼠的运动不协调能力,随时间延长,高血糖对PD大鼠行为学影响会逐渐加重。
作者:买尔哈巴;孙景兰;杨新玲;贾玉敏;耿飞飞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究糖尿病脑梗死患者血清IL-18、MMP-9水平与脑缺血损伤之间的关联性,并对临床护理提供参考资料。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来该院就诊的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并依照其病灶大小分成三组;另取同期来该院进行治疗和体检的健康者,单纯糖尿病与纯脑梗死为对照组。对患者空腹血糖,IL-18、MMP-9水平进行分析。结果和正常组相比其余三组的IL-18、MMP-9和空腹血糖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单纯脑梗死组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与正常组相比,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腔隙梗死灶组和小梗死灶相比,大梗死灶组数据与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与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应该利用有效方式控制其血糖水平,患者进行细致的护理,不但能够促进其脑功能的恢复过程,同时对于提升患者社会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张秀芬;陈善美;孙丽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在本篇文章中笔者主要想要探讨在临床急诊过程中如何对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实施抢救措施先挽救病人的生命以及进行什么样的护理才能使病人逐渐好转、恢复健康。方法回顾、分析于2014年2月-2015年5月期间来该院临床急诊科室就诊的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资料共计36例次,对本次研究中36例次的临床急诊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实施临床补液、酸碱平衡失调、胰岛素治疗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等一系列的抢救和治疗的方案,在抢救的过程中及其后进行一定程度方法的护理。结果2014年2月-2015年5月期间来该院临床急诊科就诊的患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资料共计36例次,其中这里面男性患者占有26例次,女性患者占有10例次,所有患者的平均年龄在41.2岁左右。36例次患者在临床急诊接诊够都进行了及时的抢救,其中有1例次患者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他35例次患者在抢救后都恢复了生命体征,抢救结束后对这些患者实施护理,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后有24例次患者首先痊愈出院,有11例次的患者恢复的较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护理之后也好转出院,总有效率达到了97.1%。结论在接诊过程中遇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一定要积极的实施抢救方案,采用恰当的抢救方法,及时对患者进行护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生命健康。
作者:姚维娜;安洪春;淑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针对外科急症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安全方法进行较深入地探讨。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的19例外科急症手术合并糖尿病患者有关治疗并对其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9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术后控制血糖低于10 mmol/L,4例患者术后控制血糖在4.1~6 mmol/L。发生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及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各有1例。没有发生低血糖昏迷及死亡的患者。结论胰岛素在患者术中、术后进行合理应用,可有效控制患者血糖,使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及死亡率明显降低。
作者:张宏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30例设为实验组,同时选取单纯高血压患者30例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24 h的动态血压监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动态血压与血压变异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日间平均收缩压(137.2±4.9)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13.7±2.4)mmHg;对照组患者的日间平均收缩压(127.5±3.7)mmHg,夜间平均收缩压(108.3±4.4)mmHg。实验组平均收缩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日间脉压差(70.3±3.5)mmHg、24 h平均脉压差(76.2±2.7) mmHg;对照组患者日间脉压差(61.4±5.4)mmHg、24 h平均脉压差(72.7±2.5) mmHg,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患者日间收缩压标准差9.36、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6.6,24 h收缩压标准差7.42;对照患者日间收缩压标准差4.09、日间收缩压标准差变异系数2.9,24 h收缩压标准差3.75。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和血压变异性增大,心血管功能出现异常,糖代谢异常状况的改善是减少心血管疾病及其并发症关键。
作者:盛毓萍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对糖尿病眼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反应的诱因进行分析,并总结有效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2期间收治的42糖尿病眼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42例患者均在该院住院治疗,期间发生低血糖反应,并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比较患者护理干预前后血糖水平变化。同时,分析患者发生低血糖反应的原因。结果糖尿病眼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原因:饮食不规律所占比例高(为42.8%),胰岛素剂量调整不及时次之(为34.69%),擅自使用饥饿疗法再次之(为26.53%)。该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空腹血糖值较干预前回升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和胰岛素是导致糖尿病眼病患者发生低血糖主要因素,应给予患者针对性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并强化低血糖反应护理措施,从而提高糖尿病眼病患者血糖控制水平。
作者:王春艳;马凤玉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文选取该院2014年04月-2015年04月收治的84例2型糖尿病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个体化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血液相关指标大小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结果护理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的护理总有效率为69.05%,两组结果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方式后,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使得其相关血液指标逐渐恢复正常,实现糖尿病疾病的有效控制,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洪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糖尿病肾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情况。方法将该研究组收治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缬沙坦80 mg和160 mg治疗组,记录施治前后各项指标。结果缬沙坦160 mg治疗组的尿蛋白下降及收缩压下降情况较另外2组显著。结论缬沙坦能够改善糖尿病肾病患者的尿蛋白、血压和肾功能,且缬沙坦治疗剂量达到160 mg时更具优越作用。
作者:刘志远;池本香;张丽娟;王守坚;陆伟伟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vsd负压吸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应用。方法收集2011年1月-2014年10月在该院进行糖尿病足溃疡治疗的8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41例给予vsd负压吸引治疗,对照组41例给予常规消毒、换药包扎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换药次数、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给予vsd负压吸引治疗后,治疗有效率95.1%,换药次数为(20.32±4.73)次,溃疡愈合时间为(21.37±4.26)d,住院时间为(24.46±3.42)d,对照组给予常规消毒、换药包扎治疗后,治疗有效率68.3%,换药次数为(36.47±6.57)次,溃疡愈合时间为(57.83±7.48)d,住院时间为(60.14±3.85)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sd负压吸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临床效果满意,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足部溃疡的血液循环,减少换药次数,缩短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纪祥;于旭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重症脑卒中患者采用循证护理模式防治压疮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该院于2013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收治8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护理监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两组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护理干预8周后,比较两组压疮防治情况。结果压疮危险评分比较:护理干预前,两组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后,两组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压疮发生率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疮程度Ⅱ度、Ⅲ度方面,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压疮治疗情况比较:观察组治疗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重症脑卒中患者给予循证护理模式,对于压疮防治具有良好的效果,显著减少了压疮发生率和痊愈时间,真正提升了临床护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作者:蔡景秋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引起的心脏损伤对心功能及心率异常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98例,通过分析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动态心电图,并选择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56例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与正常人相比,糖尿病患者的左室厚度与室间隔明显增大,并且其EF明显降低,E峰具有明显的下降,A峰具有明显的上升,LVESV及LVEDV具有明显的增大,A/E值明显增大(P<0.05)。通过分析动态心电图,结果显示糖尿病组平均心率、小心率均有显著增加,HRVI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心肌组织有明显改变,心肌受损严重,这对于患者的左心室的收缩与舒张功能具有明显的影响,并会导致患者心率的变异性降低,使得患者心脏整体的受损比较严重,植物神经受累也越严重。
作者:李晓晶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并比较西药及其联合玉液汤辨证加减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方法随机选择近年来经治的90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化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患者,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和格列吡嗪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玉液汤辨证加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总有效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水平。结果治疗1个月后,对照组患者中17例患者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总有效率为71.11%;观察组患者中28例患者显效,15例有效,仅2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5.56%,两组患者疗效和总有效率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的疗效和总有效率均低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分别为(9.49±2.40)mmol/L和(7.84±2.30)mmol/L,餐后2 h血糖分别为(18.27±5.92)mmol/L和(12.10±1.58)mmol/L;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分别为(9.51±2.37)mmol/L和(5.97±2.23)mmol/L,餐后2 h血糖分别为(18.34±5.83)mmol/L和(7.51±1.76)mmol/L,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治疗后空腹和餐后2 h血糖下降更明显。结论糖尿病患者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辨证应用玉液汤的疗效较为确切,血糖下降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建民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从肝胆论治的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医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患者8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西医治疗手段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痊愈率和好转率明显比对照组高,将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进行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糖尿病从肝胆方面进行论治,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研究。
作者:陈晓军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讨论滋阴养血法主治疗糖尿病外阴瘙痒症的临床效果,为日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糖尿病外阴瘙痒症患者3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法,将36例患者分为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18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滋阴养血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结果经过临床治疗,观察组患者康复9例(50.0%),显效6例(33.3%),有效2例(11.1%),无效1例(5.6%),总有效率为94.4%;对照组患者康复5例(27.8%),显效2例(11.1%),有效1例(5.6%),无效10例(55.5%),总有效率为44.5%,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康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证明滋阴养血法切实可行。结论糖尿病外阴瘙痒症,是一种困扰患者多时的疾病,该病对患者会造成较强的痒痛症状,并且长期导致患者无法正常的睡眠、生活、工作。通过对患者实施滋阴养血治疗,能够不断的调节患者体内的情况,促使患者的身体机制正常运行,利用内在的调理和干预,减少外在的痒痛症状。今后,在治疗糖尿病外阴瘙痒症的过程中,可积极推广应用滋阴养血法。
作者:宋元元;牛世煜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检测筛选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近年在该院接受治疗的38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90例,其中观察组采用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对照组仅用空腹血糖检测。病人全部口服葡萄糖,做葡萄糖耐量试验对检测结果进行检验,将观察组和对照组病人的阳性率及准确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用空腹血糖检测的结果是41例为阳性,阳性率为21.57%;而该组病人的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阳性为28例,准确率为68.29%。观察组病人中检测出42例为阳性,阳性率为22.11%;该组病人的葡萄糖耐量试验确诊阳性为41例,准确率为97.62%。两组受试病人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用来比较对照,准确率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观察显示空腹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测糖尿病的准确性、特异性及灵敏性较高,相比于葡萄糖耐量试验操作简单,可以早期发现糖尿病疑似患者,有临床应用意义价值。
作者:姜明杰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就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随机选取该院于2012年11月-2014年11月接受诊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和于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50名健康人员,分成研究组(糖尿病患组)和对照组(健康对照组),两组受检人员均接受血脂检测、血红蛋白联合空腹血糖检测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生化检验,对生化检验结果进行评价对比,就生化检验所得结果在诊断糖尿病的临床应用展开研究分析。结果研究组HbA1c(7.6±0.5)%、FPG(7.8±0.6)mmol/L、OGTT 2 h值(12.1±1.6)mmol/L相较于对照组(4.9±0.3)%、(4.3±0.2)mmol/L、(5.9±1.1)mmol/L明显更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G(4.1±0.5)mmol/L、TC(6.3±1.1)mmol/L、HDL-C(3.6±0.7)mmol/L相较于对照组(2.3±0.3)、(4.2±0.8)、(2.7±0.5)mmol/L明显更高,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脂检测、血红蛋白联合空腹血糖检测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等生化检验在糖尿病诊断中均有着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糖尿病患者病情发生发展与诸多生化指标相关联,临床应当及时开展针对的控制、降糖调脂治疗。
作者:申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1.文中涉及的量和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规定执行,并用规定缩写符号表示。2.每一个组合单位符号中,斜线不得多于1条,如每天每千克体重用药剂量应写成mg/(kg﹒d)。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分析不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HbA1c)的妊娠糖尿病患者的新生儿低血糖发病风险。方法选择自2013年4月-2014年6月期间在该院分娩的75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HbA1c水平分组:<5.5%为a组;5.5%~6.5%为b组;>6.5%为c组。3组产妇的新生儿娩出0.5 h后,开始血糖监测,比较3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病率和各时段血糖检测情况。结果3组75例患者中,新生儿低血糖总发生率为19.9%。 a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低,与b、c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c组新生儿低血糖发生率高,与a、b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出生后各组正常新生儿血糖水平(mmol/L)检测:出生0.5 h后,a组新生儿血糖水平显著高于c组,组间差异P<0.05;c组新生儿各时段血糖水平,均低于a、b组,a、b、c3组血糖水平呈依次下降趋势。出生后低血糖患儿血糖水平检测:c组与a、b两组相比,各时段血糖水平均较低,组间差异P<0.05;a、b、c 3组患儿各时段血糖水平均呈依次下降趋势。3组不良妊娠结局比较:c组早产发生率高,与a、b两组比较,组间差异P<0.05。结论妊娠糖尿病产妇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病风险随HbA1c水平越高而增加,产前HbA1c>6.5%,新生儿低血糖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作者:罗文华 刊期: 2015年第14期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良好地控制血糖、术中腹膜缝合后的换钳操作和各期合理应用药物等措施预防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以近年来经治90例行腹部手术的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围手术期良好地控制血糖、术中腹膜缝合后的换钳操作和和各期合理应用药物等预防措施,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的预防效果。结果90例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患者均治愈出院,其中甲级愈合83例,占92.22%;乙级愈合7例,占7.78%。患者住院在7~18 d之间,平均10 d。术后随访12~24个月,近期疗效良好,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围手术期良好地控制血糖、术中腹膜缝合后的换钳操作和各期合理应用药物等综合治疗措施,是预防糖尿病腹部手术患者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
作者:宫彤 刊期: 2015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