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安文
目的:探讨五禽戏对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后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5月该科50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塞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治疗组另外进行五禽戏训练,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治疗组运动功能评分较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五禽戏能降低患者末梢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且能有效提高急性脑梗塞患者肢体运动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康复运动方法。
作者:张天翔;陈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临床诊治要点,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对该院2005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8例DKA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38例均采用抗感染、静脉持续泵入小剂量胰岛素,每1~2 h检测血糖、电解质、尿糖和尿酮体,同时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结果36例治愈,治愈率为94.7%,血糖降至5.6~10.8 mmol/L,尿糖和尿酮体阴性,2例因合并脑血管意外自动出院。结论DKA是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和内科急症之一,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漏诊误诊;尽快做出正确的诊断,正确使用胰岛素,积极祛除诱因,个体化综合治疗,是减少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王祥华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方法对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收治的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电图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其异常表现。结果该组患者110例,其中59例患者的心电图异常,发生率为54.54%,其中,合并高血脂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82.86%,合并高血压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为72.4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心电图异常的发生率较高,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发现病情及时治疗。
作者:董敬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分析不同针灸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8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作为临床试验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联合针刺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联合梅花针叩刺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2.50%,经对比,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传统针刺疗法,梅花针叩刺疗法能够取得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中。
作者:瞿新明;楚云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比分析采用不同补液方法治疗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1年5月-2013年5月间收治的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患者共30例,其中15例采用静脉输入生理盐水补液抢救治疗(对照组),15例采用静脉输入低渗盐水同时加用胃肠道补纯水方法补液抢救治疗(观察组),对比两组生化指标变化、病情缓解、并发症以及死亡率。结果对照组抢救治疗后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有效缩短苏醒时间、渗透压正常时间及休克纠正时间,同时可有效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结论对于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患者采用静脉联合胃肠道双补液方法进行抢救治疗效果优于单纯静脉补液,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马德有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合并2型糖尿病病人妇科手术围麻醉期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接受的妇科手术98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归纳及分析。结果98例患者都安全通过围手术期,没有死亡病例发生,没有出现重症并发症的病例。结论对患者围麻醉期严格控制血糖浓度,配合适宜的胰岛素用量,与此同时运用适合的手术措施和麻醉途径,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这对降低糖尿病患者在手术中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及突发状况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郭辰阳;张雪莹;王志生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分析妊娠期并发糖尿病诊治效果。方法将该院2012年10月—2014年4月收治的86例妊娠期并发糖尿病患者列为研究对象,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观察组:给予基础治疗外给予运动治疗、饮食治疗等综合治疗措施;对照组:仅给予基础治疗。统计分析其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空腹血糖、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酮症酸中毒率、羊水过多及反流率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早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期并发糖尿病患者给予综合治疗,可降低并发症,改善母婴预后,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杨旭平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观察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宫产术后应用微波理疗对切口恢复的疗效。方法根据2013年该院妇产科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宫产术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血糖均控制在空腹血糖5.6 mmol/L,观察组于术后48 h应用微波仪器照射腹部切口部位,对照组不应用微波理疗,两组术后腹部切口常规换药5~7 d后拆线,观察腹部切口恢复情况。结果两组切口愈合情况有明显差异。结论妊娠合并糖尿病剖宫产术后应用微波理疗可促进切口恢复。
作者:王庆霞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析常规社区治疗联合行为干预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3年1—6月社区收治的96例糖尿病前期患者进行研究,均采取常规社区治疗联合行为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空腹、餐后2h血糖含量、体质指数以及不良生活习惯。结果联合干预后,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吸烟及酗酒比例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患者空腹、餐后2 h血糖含量及体质指数均较干预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社区治疗联合行为干预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的应用可以有效控制患者血糖含量,避免糖尿病的发生,效果显著。
作者:曹雪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该院收治的136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8例,对照组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在给予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16周后对比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体质指数、餐后2 h血糖水平、胰岛素敏感指数及HbAlc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均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拉鲁肽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率低,值得应用及推广。
作者:何粉仙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分析糖尿病足病因,探索糖尿病足的早期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分析方法对18例糖尿病足患者发病机理进行科学分析。结果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周围血管神经病变的严重并发症,是致残和能力丧失及致死的重要原因。结论应从饮食、运动、局部皮肤、创面、心理等方面加强对糖尿病的早期预防,降低并发症,有效提高糖尿病足的治疗愈率。
作者:任展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主要探讨了影响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液透析效果的因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防治对策。方法以该院2010年4月—2011年4月就诊的患者中选择终末期的糖尿病肾病血透病人和非糖尿病肾病的血透病人作为标准组和对照组,分别观察两组病人的存活时间、死亡原因、并发症以及血生化指标等参数。结果两组患者在多于2年和1~2年时的存活时间有显著性意义,主要的死因为心血管病变和感染;而患者的病死率与首次血透时患者的肾功能也是成正比的,糖尿病肾病病人的视网膜病变、心血管病变、感染以及低血压的程度都很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对于终末期的糖尿病肾病患者,为了尽可能的降低其病死率,可以采取在早期进行充分的血透、营养支持以及减少血糖的波动等防治对策,可进一步的提升其生活质量和存活时间。
作者:黄如意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人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该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60例糖尿病手术患者,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全麻组30例,硬膜外麻醉组30例,对比其麻醉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术中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均顺利完成手术,无1例并发症发生。术后1 h以及术后24 h的血糖和尿酮的比较,硬膜外麻醉组均优于全麻组。结论手术及麻醉会增强患者的应激反应,导致血糖增高,硬膜外麻醉效果好,可在临床优先选用。
作者:代军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究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在临床诊治体会及预防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5月该科接诊的95例患者。发现用药不当是主要原因,低血糖昏迷会被误诊为“脑血管意外”、“癫痫”等其他病症,耽误治疗佳时间。结果全力抢救治疗后,89例患者好转,3例患者有精神症状后遗症,1例患者死亡。结论只有合理用药才能减少糖尿病低血糖症的发生。低血糖症的临床症状十分复杂,有意识障碍的急诊患者减少诊治误差的重要措施是,发现患者出现病症即刻检查患者血糖,及时、合理地使用葡萄糖对患者实施治疗。
作者:钟玫;李玲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对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手术治疗后伤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研究,为临床伤口感染的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取回顾性分析,将该院2013年3—12月接诊的58例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导致伤口感染的单因素与独立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8例患者中,共有9例患者发生伤口感染,伤口感染率为15.5%。单因素分析发现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术前术后血糖水平、手术时长、阑尾炎类型等,均为伤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患者术前术后血糖水平以及阑尾炎类型为引发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为尽量避免切口感染现象的发生,在对阑尾炎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把握好患者阑尾炎手术的适应证,控制术前术后血糖至关重要。
作者:李鸿雁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探讨妊娠期糖尿病血糖控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7月—2014年7月该院收治的110例妊娠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55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不采取任何血糖控制措施,实验组患者实行系统的血糖控制,比较两组患者的妊娠结局情况。结果实验组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小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孕期血糖控制,及时检测和诊断妊娠糖尿病孕妇,采取切实可行的干预措施,可有效控制血糖,降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
作者:李荔;张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月收治的60例妊娠期糖尿病产妇的临床资料,将其作为观察组,选取40例同期在该院分娩的未患有糖尿病的产妇作为对照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等情况。结果未患糖尿病患者在并发症及新生儿结局等情况较患糖尿病组均存在明显优势,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对孕产妇和胎儿均存在较大危害,因此,对妊娠期糖尿病要进行及时诊断和治疗,以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妊娠结局。
作者:张冬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探讨妊娠期母体糖尿病对新生儿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10期间收治于该院的42例妊娠期母体糖尿病孕妇及同期于本院进行分娩的40例健康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妊娠期糖尿病孕妇为观察组,健康孕妇为对比组,对两组新生儿预后情况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观察组新生儿体重(3.8±0.9)kg明显高于对比组(3.1±0.6)kg (P<0.05),观察组新生儿呼吸窘迫、低血糖及高胆红素血症等发生率均明显高于对比组(P<0.05)。结论妊娠期母体糖尿病可导致新生儿预后受到严重影响,应及早诊断治疗,以改善母婴预后。
作者:张东峰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观察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与影响因素,从而为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以2011年6月—2012年6月间随机选取的该社区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的文化程度以及糖尿病病程与血糖控制水平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大专文化程度以下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百分比为70.59%,大专文化程度以上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百分比为30.61%,大专文化程度以下患者更容易血糖控制不良(P<0.05);②患病3年以上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百分比为73.07%,患病3年以下患者血糖控制不良的百分比为27.08%,患病3年以上患者更容易血糖控制不良(P<0.05)。结论对于大专文化程度以下以及患病3年以上患者,很有可能会发生血糖控制不良,因此应该采取早期的干预措施,预防疾病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毛新梅 刊期: 2014年第20期
目的:研究对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两种不同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所有患者使用二甲双胍缓释片500 mg bid>3个月。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观察组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血糖、血脂、血红蛋白等指标。结果于治疗12周后,两组患者的FPG,2hPG,HbA1c指标明显降低,而FCP和2hCP两项指标变高;两组患者的TG、TC、LDL-C指标明显降低,而HDL-C指标显著变高;两组患者的达标时间均较短,低血糖发生率低。观察组相对优于对照组。结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与采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进行治疗都能达到较好效果。患者的血糖、血脂均有明显改善。在如达标时间、安全性等方面,观察组效果比对照组更好,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许典粤 刊期: 201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