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晓苏;张志宇;孙奕
动脉瘤是由于动脉壁病变或损伤,形成局限性的膨出,瘤壁由动脉内膜、中膜和外膜构成者称为真性动脉瘤,而瘤壁由纤维组织构成者称为假性动脉瘤,有内膜撕裂者称夹层动脉瘤.动脉瘤就像体内埋藏的定时炸弹,一旦发生破裂,患者会在几分钟内因大出血而死亡.我科于2011年5月收入1例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行手术后并发夹层动脉瘤,经过积极治疗后获得痊愈,于6月上旬出院,现报道如下.
作者:文才红;鲍海琴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对比分析64排CTA技术与DSA血管成像,探讨64排螺旋CT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在我科行CTA冠脉成像患者中,随机选择57例患者的影像资料,与DSA介入血管造影对比,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7例患者共191支血管,CTA发现102支冠状动脉狭窄,其中LAD 38支,D1 22支,LCA 17支,LMA 15支,RCA 10支.其中管腔狭窄>50%者89支,管腔狭窄>75%者47支,管腔完全闭塞者18支.CAG检查发现114支冠状动脉狭窄,LAD 40支,D125支,LCA 21支,LMA 17支,RCA 11支.其中管腔狭窄>50%者95支,管腔狭窄>75%者51支,管腔完全闭塞者18支.两者相比在各血管支狭窄及狭窄程度上CAG均较CTA检出率高,但是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64排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性的影像诊断技术,提高了可疑冠心病患者的检出率,此检查有较高的诊断准确性,可作为评价、筛查冠状动脉狭窄的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作者:沈剑辉;于红;汤连志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传统化学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已达到平台期,靶向药物为突破这一“瓶颈”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靶向药物,尤其是EGFR - TKI类正逐渐称为一线治疗选择.另外,在维持治疗和二三线治疗等方面,靶向药物也有研究进展.本文系统回顾了近年来的大型随机临床研究,并进行相关探讨.
作者:张亚琨;郭其森 刊期: 2011年第06期
肺栓塞是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1].肺栓塞临床表现多样,缺乏特异性,常有漏诊、误诊,死亡率高.根据国内外尸检报告,误诊、漏诊率高达67%~79%.据研究,未经治疗的肺栓塞病死率为30%,而治疗后病死率可能降至2%[2],可见正确的诊断、治疗及护理对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我科2010年共收治5例肺栓塞,均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杨爱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注射用苄星青霉素为青霉素二苄基乙胺盐与适量的缓冲剂及混悬剂合成的无菌粉末,进入体内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而发挥杀菌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早期梅毒的预防和治疗,通常是用120万U的注射用苄星青霉素作臀部肌肉注射,每周1次,连续3~4周.该药溶水性差,加入灭菌注射用水或生理盐水即配置成混悬液.混悬液属于粗分散体系,分散固体粒子大于胶体粒子,多数粒径在0.5μm~ 10μm,也有的可达50μm以上.
作者:刘惠仙;许定坤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以空气压缩泵为驱动的雾化吸入疗法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选取36例高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行空气压缩泵雾化吸入,并对其护理过程进行回顾总结.结果 36例患者在配合抗感染、吸氧、止咳平喘等其他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经过上述雾化吸入治疗后均获得满意效果,咳嗽、咳痰、气喘等症状明显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结论 空气压缩泵式雾化吸入疗法值得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徐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习惯性便秘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帮助和指导开展老年人习惯性便秘的健康教育干预至关重要.我科多年来针对老年人习惯性便秘,采取多种方式并用的健康教育方法,有效进行干预,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作者:陈芸;桂程丽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芬太尼和力月西用于机械通气患者的安全性,以及在用药期间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方法 选择接受呼吸机治疗的COPD急性期患者45例,随机分为芬太尼和力月西组(Ⅰ组,n=15)芬太尼组(Ⅱ组,n=15)和力月西组(Ⅲ组,n=15).分别记录三组病例在用药前后的血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后三组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使用芬太尼和力月西均不会影响COPD患者血氧饱和度,安全可行.
作者:刘洁;姜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鞣花酸系从石榴皮中提取的石榴素主要成分,在中医有补气健脾活血、清热解毒,提高机体的适应性、增强机体免疫力及抗癌的作用.石榴是常见的红树伴生植物,属于茜草科山石榴属,有很好的药用价,如抗肿瘤和抗生育以及驱虫和抗痢疾等[1].目前,应用于肺心病治疗报道甚少.本文通过测定T淋巴细胞亚群观察鞣花酸对肺心病免疫功能的作用,报告如下.
作者:邝军;张立波;朱建勇;何敏;叶青;苟志斌;范荣梅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研究老年呼吸及相关性肺炎(VAP)的高危因素及耐药性特点.方法 对我院54例老年VAP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呼吸道分泌物细菌培养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VAP的发生与机械通气(MV)时间、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严重基础疾病、药物不合理使用等危险因素相关.共检出致病株115株,其中G-菌51.31%,G+菌32.17%,真菌16.52%.结论 老年VAP的发生与多种临床因素相关,病原菌以G-菌为主,真菌感染不容忽视,多呈现多重耐药性严重影响患者预后.
作者:孟鸿琼;王茹;张耀云;杨贺英 刊期: 2011年第06期
2008年2月至2009年2月对我院住院治疗的52例糖尿病足患者实施了全面有效护理干预,严格控制血糖、局部清创换药等治疗,治疗组同时应用血栓通治疗,现将对患者观察和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杨瑾;夏进娥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针对骨科住院患者,通过开展心理护理和人性化护理,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了解自身疾病及治疗的目的,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方法 对110例骨科住院患者运用心理护理和人性化护理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110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有了较大的提高,护理工作得到了住院患者及其家属的肯定.结论 运用心理护理和人性化护理,不仅增加患者对自身疾病的认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而且提高了护理服务质量.
作者:郑艳 刊期: 2011年第06期
VSD即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以下简称VSD),通过多孔、富有弹性、无刺激的VSD敷料联合生物半透膜将创面密封,并通过负压引流管吸引创面;减少感染和换药次数为这类患者的治疗及护理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优点在于控制感染迅速,引流充分,促进肉芽组织健康成长,减少患者的痛苦,缩短住院时间及减少医疗费用等[1].2009年我科采用VSD技术对12例皮肤缺损的老年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护理报告如下.
作者:王锐 刊期: 2011年第06期
通过护理服务满意度调查,不仅有助于了解患者在护理、康复过程中的需求,更对落实健康教育、提高护理技术、改善服务态度、融洽护患关系、加强护理管理、优化医疗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而健康教育作为护理工作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患者从入院到出院的各个阶段,成为检验护理质量的重要指标[1].为了提高患者对病房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我们白2009年3月开始编写了住院服务指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陈燕;李美群;齐佳;邓敏 刊期: 2011年第06期
临床研究发现,胰腺癌发病率有明显增高趋势,年龄>60岁、长期吸烟、嗜酒、高脂高蛋白饮食、饮咖啡、慢性胰腺炎、接触某些化学致癌物、糖尿病等是公认的胰腺癌高危因素.血糖升高可作为胰腺癌的早期表现之一[1],糖尿病患者发生胰腺癌的几率高于普通人群(2 ~3)倍,但也有20%的胰腺癌患者在胰腺癌诊断的前2年内已有糖尿病或已发生糖耐量异常.糖尿病对胰腺癌是病因还是结果,目前仍存有争议.为提高对胰腺癌合并糖尿病的认识,本文回顾分析了本科收治的胰腺癌患者116例及非肿瘤患者96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岩;穆海玉;梁克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吗氯贝胺治疗卒中后抑郁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PSD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疗程6周,分别采用HAMD和NIHSS量表表对患者抑郁程度合神经功能缺失评分.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HAMD和NIHSS评分均有明显减少,与用药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而两组间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少于对照组.结论 吗氯贝胺治疗卒中后抑郁疗效肯定且不良反应少.
作者:崔海明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口服阿米替林及阿普唑仑治疗中老年女性无菌性尿道综合征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2007年7月至2011年7月,我院门诊及病房符合诊断标准的无菌性尿道综合征患者4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3例,对照组23例.治疗组每次口服阿米替林25 mg,每日2次,阿普唑仑0.4mg,睡前口服治疗;对照组予以每次口服谷维素10mg,每日2次.两组均1月为1个疗程,根据治疗前后症状判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78.1%,对照组总有效率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口服阿米替林及阿普唑仑是治疗无菌性尿道综合征简单有效的方法,可以缓解老年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其副作用可以被大多数患者耐受.
作者:刘丹荣;尤志珺;向勇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随着高龄老人逐年增多,我国已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呼吸道屏障功能削弱,呼吸道抵抗力降低,且容易误吸使老年人肺部感染的患病率升高.我科建立了三级健康教育质控体系,采取针对性健康教育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姜艳;王冠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 RA)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UUO)肾间质纤维化的干扰.方法 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给药组,结扎单侧输尿管造成梗阻性肾病模型.术后9天处死大鼠,取梗阻侧肾做组织学检查,HE染色,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肾组织中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 SMA).结果 维甲酸显著减轻肾小管间质损害,治疗组肾间质炎细胞浸润和肾间质CTGF、α- SMA表达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维甲酸减轻UUO模型大鼠肾小管间质损害和炎细胞浸润,降低CTGF表达,抑制α- SMA表达,从而减轻肾间质纤维化.
作者:王春来;李晶晶 刊期: 2011年第06期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胱抑素与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在不同血压情况下的变化.方法 取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0例,1级患者、2级患者、3级患者各40例,检测其血清胱抑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组间进行比较,并与健康对照组作比较.结果 原发性高血压各组患者血清胱抑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有显著差异.组间比较,随血压级别升高,血清胱抑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含量均同步升高.对于血清胱抑素,高血压1级与2级之间、2级与3级之间比较,P<0.05,1级与3级之间P<0.01.对于hsCRP,高血压1级与2级之间、2级与3级之间、1级与3级之间均P<0.01.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具有明显增高的血清胱抑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二者与高血压的发生强烈相关,且二者有明显相关性,推测二者均与高血压发生的血管炎症和损伤因素有关,血清胱抑素对超敏C反应蛋白具有促进作用.推测对血压进行合理管理达到有效控制则可明显降低血清胱抑素和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
作者:李珂;陈其军;李沂;安闽生 刊期: 2011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