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PCI治疗重症冠心病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

陈宗宁;赵渊;庄莉

关键词:雷帕霉素洗脱支架, 金属裸支架, 重症冠心病, 安全性, 远期疗效
摘要: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重症冠心病的安全性和远期疗效.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云南省丽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冠心病患者75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33例,年龄43~78岁,平均(56.82±7.27)岁.所有患者分为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组(SES组,54例)及金属裸支架组(BMS组,21例).术后随访12~27个月,对比SES组和BMS组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及靶病变血运重建(TLR)率.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卒中等.结果 75例患者中共86处病变,共成功置入107枚支架.SES组置入72枚支架,平均直径为(3.01±0.32)mm,平均长度为(23.10±4.32)mm;BMS组置入35枚支架,平均直径为(3.03±0.30)mm,平均长度为(22.43±4.26)mm.两组支架平均直径及平均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SES组发生心血管事件4例,发生率为7.4%,BMS组发生心血管事件6例,发生率为28.6%,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27个月,结果显示BMS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为47.6%,高于SES组的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MS组TLR率为33.3%,高于SES组的1.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重症冠心病,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的远期效果和安全性要优于金属裸支架.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早期分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对STEMI患者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早期分次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干预非梗死相关动脉(Non-IRA)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STEMI)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择陕西省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于2015年1月~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20例STEMI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早期分次PCI组(急诊PCI成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后3~7 d干预Non-IRA)和再次入院PCI组.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病变特征、住院期间并发症和院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术后对患者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功能改善情况和MACE发生率.结果 早期分次PCI组住院时间[(7.5±1.5)dvs.(11.5±2.3)d,P=0.02]及住院费用[(67658±30242)元vs.(79864±24980)元,P=0.04]低于再次入院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未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11例(18.3%)vs.5例(8.3%),P=0.11]和院内MACE事件[4例(6.7%)vs.2例(3.3%),P=0.68]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6个月时,早期分次PCI组心绞痛症状[(1.8±0.5)vs.(3.1±0.6),P=0.04]和心功能[(57.7±3.3)vs.(52.0±5.2),P=0.03]改善情况优于再次住院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ACE事件发生率[(17.2%)vs.(10.5%),P=0.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分次PCI干预Non-IRA是安全可行的,降低了住院时间和费用,且未增加住院期间并发症和院内MACE发生率,患者短期预后不劣于再次住院PCI治疗.

    作者:黄莉;吴晓鹏;王选琦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内直接给药短期效果及其对血小板微粒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PCI术中替罗非班冠状动脉(冠脉)内直接给药短期效果及其对患者血小板微粒(PMPs)影响.方法 纳入2014年12月~2016年12月于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心内科接诊的9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各49例.相同常规治疗条件下,试验组患者PCI治疗过程中替罗非班冠脉内直接给药,对照组采用静脉持续泵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TMPG血流分级、术后PMPs水平和再出血情况.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TIMI 0~2级占51.02%,TIMI 3级占48.98%,而试验组患者TIMI 0~2级占20.41%,TIMI 3级占79.59%.术后的TMPG血流分级比较中,对照组患者0~2级占46.94%,3级占53.06%,试验组患者0~2级占26.53%,3级占73.47%.术后患者PMPs水平与再出血情况比较中,试验组患者PMPs为(6.7±2.1)%,出现轻度出血的患者所占比例为6.12%(3/49),重度出血为2.04%(1/49),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8.3±3.5)%,12.24%(6/49)和6.12%(3/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治疗中替罗非班冠脉内直接给药可在短期内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并可降低PMPs水平.

    作者:刘芳;王丽萍;刘首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一氧化氮及相关特殊体液因子与高血压的相关性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是脑卒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除遗传及环境因素外,体液因素也是其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血管舒张肽激肽前列腺素系统、儿茶酚胺及血管内皮松弛-收缩因子系统等,明确体液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从这一方面给予针对性治疗,对其防治有着重要作用.

    作者:李海明;张源波;和渝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栓弹力图与流式细胞术对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的反应性评价

    目的 以流式细胞术(FCM)为参照,评价血栓弹力图(TEG)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患者氯吡格雷反应性的评价价值.方法 入选2014年1月~2016年1月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医院确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并实施PCI术的患者75例,术后同时服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术后第7 d采用FCM测定患者血浆中血小板膜糖蛋白纤维蛋白原受体-1(PAC-1)和血小板P选择素(CD62P)表达率,采用TEG检测患者二磷酸腺苷(ADP)抑制率,记录并分析患者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同时进行1年的随访,记录不同氯吡格雷反应性患者缺血及出血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根据FCM检测结果,血小板活化程度高表达(氯吡格雷反应性差)21例(28.0%),中等表达(氯吡格雷反应性一般)36例(48.0%),低表达(氯吡格雷反应性好)18例(24.0%).TEG结果表明,当ADP抑制率<38.9%时,提示氯吡格雷反应性差,95%CI为0.952~0.982,ROC曲线下面积为0.943(P<0.05).结合ADP抑制率<38.9%,22例患者氯吡格雷反应性较差,因此ADP抑制率与PAC-1、CD62P表达率拟合度较高.随访期间,氯吡格雷反应性好的患者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 对于冠心病PCI术后患者,当ADP抑制率为<38.9%为氯吡格雷反应性差,与FCM检测PAC-1和CD62P表达率所得结果拟合度较高,提示患者存在氯吡格雷抵抗,可为指导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作者:郭晓玲;时阳成;邵雪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针刺与服用降压药比较治疗原发性高血压效果的Meta分析

    目的 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针刺与口服降压药比较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效果.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均从建库到2017年2月20日.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对纳入研究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严格质量评价后,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终共纳入5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计4459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单纯针刺或针刺联合服用降压药与单纯服用降压药比较,在降低收缩压(针刺vs.降压药:SMD=-0.66,95%CI:-1.03~-0.29,P=0.0005;针刺联合降压药vs.降压药:SMD=-1.14,95%CI:-1.31~-0.96,P<0.00001)、降低舒张压(SMD=-0.61,95%CI:-1.02~-0.21,P=0.003;SMD=-1.10,95%CI:-1.63~-0.58,P<0.0001)、降压疗效(RR=1.10,95%CI:1.03~1.17,P=0.004;RR=1.19,95%CI:1.13~1.25,P<0.00001)、症状疗效(RR=1.21,95%CI:1.11~1.31,P<0.00001;RR=1.19,95%CI:1.09~1.31,P=0.0003)和综合疗效(RR=1.38,95%CI:1.14~1.66,P=0.0008;RR=1.20,95%CI:1.07~1.33,P=0.001)方面均具有显著优势.结论 单纯针刺、针刺联合服用降压药与单纯服用降压药比较,在改善高血压患者病情的各方面均具有较好效果,但由于部分研究间存在较大的异质性且纳入研究质量普遍偏低,该结果还需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

    作者:张磊;曾宪涛;田国祥;刘小平;尹仁芳;张华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与非体外循环CABG术对冠心病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与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对冠心病患者中近远期疗效的区别.方法 回顾性分析郑州市中心医院于2014年1月~2015年1月接诊的40例行PCI术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以及同期40例行OPCABG术的冠心病患者,比较两组气管切开、血液透析、胸骨感染、术后心房颤动及院内死亡率及手术前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并记录随访2年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再入院率及死亡率.结果 两组气管切开、血液透析、胸骨感染、术后心房颤动及院内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术组再次气管内插管率高于PCI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00%(8/20)vs.2.50%(1/40),P<0.05];两组手术前LVE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后,两组LVEF较术前均得到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后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两组脑卒中、再次血运重建、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CABG组再发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再入院率低于P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63%(1/40)vs.18.92%(7/40),2.63%(1/40)vs.16.22%(16/40),10.53%(4/40)vs.40.54%(15/40),P<0.05].结论 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PCI术和OPCABG术在近远期死亡率相似,但OPCABG术后患者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更低.

    作者:王全河;翟关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炎性因子变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炎症和凋亡反应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1年5月~2015年5月于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心内科确诊的50例单纯性ACS患者(单纯性ACS组)与50例ACS合并心律失常患者(ACS合并心律失常组)为研究对象,两组患者均于每晚睡前服用10 mg瑞舒伐他汀治疗.对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指标、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同工酶(CK)、血浆vWF(%),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包括脂肪酸合成酶(FASN)、白介素-1β(IL-1β)、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8(IL-18)进行比较,并对ACS合并心律失常组治疗前后室性早搏Lown分级与炎症因子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 除LDL-C外,两组治疗前后其他血脂指标、AST、ALT、CK、血浆vWF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合并心律失常组治疗前各炎症因子水平均显著高于单纯ACS组治疗前各炎症因子水平(P<0.05),且两组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S合并心律失常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水平随着室性早搏Lown分级的递增而升高.结论 ACS合并心律失常与炎症因子存在正相关,说明炎症因子可能是ACS并发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瑞舒伐他汀具有抗炎及抗凋亡作用,治疗ACS合并心律失常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杜建青;张代富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口服巯基供体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兔硝酸酯耐药的实验观察

    目的 探讨巯基供体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兔硝酸酯耐药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选择40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AS组)、硝酸酯组(ISMN组)、硝酸酯耐药组(NT组)和用药组(NT+NAC组),各8只.除正常组,其他各组通过球囊内皮剥脱联合高脂饮食建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高脂饲料饲养8周后,ISMN组灌胃给予ISMN 25 mg,1/24 h;NT组灌胃ISMN 25 mg,1/12 h;NT+NAC组则同时灌胃ISMN 25 mg和NAC 100 mg,1/12 h;AS组和正常组不予干预.用药7 d后,取腹主动脉,分别进行病理学观察、血管环舒张反应检测以及血管总巯基(T-SH)、超氧阴离子(·O2-)、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内皮素-1(ET-1)和亚硝酸盐(NO2-)测定.结果 各建模组HE染色后,均可见内膜不同程度的增厚,大量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和脂质沉积.各组血管环的舒张幅度均随硝酸甘油(NTG)浓度的增加而递增.当NTG为10-9 mol/L时,NT组血管舒张幅度则显著低于其余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当NTG浓度为10-8~10-4mol/L时,与正常组比较,AS组、ISMN组、NT组以及NT+NAC组血管舒张幅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T组血管舒张幅度则显著低于其余四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T-SH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正常组、AS组、NT+NAC组、ISMN组以及NT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O2-、MDA、ET-1和NO2-含量:正常组、AS组、NT+NAC组、ISMN组、NT组呈升高趋势,除正常组与AS组外,其余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T组SOD含量低于正常组,且NT+NAC组SOD含量高于N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口服N-乙酰半胱氨酸可通过补充巯基、抑制氧化应激来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兔硝酸酯耐药的效应.

    作者:陈良;蒋锦琪;冯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RyR2及UCP2蛋白治疗前后水平变化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兰尼碱受体2(RyR2)及解偶联蛋白2(UCP2)蛋白在治疗前后的水平变化,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陕西省周至县人民医院2011年1月~2016年12月间诊治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其中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64例(STEMI组)、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56例(NSTEMI组),同期入选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分析各组RyR2、UCP2及心肌肌浆网Ca2+-ATP酶2a(sSERCA2a)、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蛋白水平变化.结果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RyR2、SERCA2a、UCP2及SIRT1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上述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0.05);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经溶栓、抗栓治疗后上述蛋白的表达明显升高,且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上述蛋白水平仍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RyR2及UCP2蛋白对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有一定价值.

    作者:王娟丽;张利;高晓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糖尿病肾病择期PCI治疗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糖尿病肾病(DN)患者择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共纳入80例ACS合并DN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急诊PCI,观察组采用择期PCI.随访6月,对比两组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空腹血糖(FBG)、血清肌酐(Scr)和24 h尿蛋白定量,造影剂肾病(CIN)发生率;血小板大聚集率(MPAR);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Toll样受体-4(TLR-4)水平.结果 两组靶血管数目、管腔直径狭窄率、支架置入数目和平均长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心功能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观察组MACE、CIN明显低于对照组,MPAR值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CI治疗前和治疗后FBG、Scr和24 h尿蛋白定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CI治疗前和治疗后血清IL-6、TNF-α和TLR-4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ACS合并DN患者选择择期PCI有较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可降低MACE、CIN,改善血糖和肾功能,降低机体炎症反应.

    作者:康郁琪;刘班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形态功能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皮质脊髓束形态功能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于湖北省襄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5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患者,行保守治疗,观察组28例患者,行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分别于发病前、发病后3个月进行患侧/对侧的各向异性(FA)值比率检查,比较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CST)1~3级和CST4级差异,同时采取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NIHSS)对患者神经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及CST受损情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前F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FA值显著高于发病前(P<0.05);观察组CST1~3级患者FA值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CST 4级患者发病后3个月FA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发病后3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发病前(P<0.05);观察组发病后3个月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神经导航下钻孔引流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较保守治疗更有优势.

    作者:张海泉;王志勇;敖祥生;刘汉东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急性加重期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2年4月~2015年10月就诊于四川省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老年慢性心衰急性加重期患者7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实验组采用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对照组使用硝普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记录不良反应以及治疗前后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射血分数(EF)、心输出量(CO)、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结果 实验组有效率88.6%,对照组有效率65.7%,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率为14.3%,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42.9%,实验组用药后不良反应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LVEDD、EF、CO、血浆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LVEDD、EF、CO、血浆BNP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治疗老年慢性心衰患者急性加重期具有良好的效果,治疗后副作用小,且LVEDD、EF、CO、血浆BNP水平均有良好改善,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郭菁桦;淡雪川;黄守莲;王艳;詹洮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段肽、正五聚蛋白-3、脑钠肽、ST-2水平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究肾上腺髓质素前体中段肽(MR-proADM)、正五聚蛋白-3(PTX-3)、脑钠肽(BNP)、ST-2水平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9月~2017年6月于陕西省铜川市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心力衰竭患者90例,男性52例,女性38例.依据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NYHAⅡ组(28例),NYHAⅢ组(32例)以及NYHAⅣ组(30例).同期选择本院体检健康者40例纳入对照组.对照组入组后,所有患者治疗前以及治疗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PTX-3、ST-2、MR-proADM水平,BNP水平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结果 对照组、NYHAⅡ组、NYHAⅢ组以及NYHAⅣ组MR-proADM、PTX-3、BNP、ST-2水平均呈升高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各组患者血清MR-proADM、PTX-3、BNP、ST-2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心力衰竭患者血清MR-proADM、PTX-3、BNP、ST-2水平均显著升高,且随着患者心功能下降其水平越高;检测血清MR-proADM、PTX-3、BNP、ST-2水平有可能作为判断心力衰竭病情的手段之一.

    作者:王剑锋;仵高强;陈春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弱激光治疗高血压降压疗效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

    目的 基于当前可获得的证据系统性总结和评估弱强度激光治疗在高血压患者中的降压疗效.方法 电子检索国内外主要中英文电子数据库自1987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弱激光治疗高血压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已发表文献,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和Meta分析,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纳入研究偏倚风险的方法对纳入文献进行质量评估.结果 共纳入6篇研究文献合计417例病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①弱激光治疗组与弱激光安慰对照组比较:收缩压(SBP)变化及舒张压(DB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相对基线降低11.31 mmHg(95%CI:-17.93~-4.68)和6.77 mmHg(95%CI:-7.81~-5.73);②弱激光治疗组与降压药物对照组比较:降压药物组降压疗效优于弱激光治疗组;弱激光联合药物治疗降压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其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1.00 mmHg,95%CI:-27.73~-14.27);③弱激光治疗组与非常规治疗对照组比较:其SBP、DBP及MAP指标变化有统计学差异,分别为-1.97 mmHg(95%CI:-3.81~-0.13)、-1.22 mmHg(95%CI:-1.88~-0.57)及-1.39 mmHg(95%CI:-2.03~-0.75).结论 弱激光治疗对高血压患者有降压疗效.但本研究纳入试验数有限且多数文献质量较低,需设计更严格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进一步验证上述结论.

    作者:陈珠英;郭新峰;阴慧娟;李迎新;王增武;吴小光;吴金鹏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体重变化与血脂异常的关联性研究

    目的 探讨北京市石景山区农村人群体重变化与血脂异常的关系.方法 选取参加国家九五科技攻关计划的北京石景山区35~59岁农村人群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调查了研究对象25岁时的体重.根据调查时测得的体重与25岁时的体重差值将研究对象分为<-2.5 kg组、-2.5~2.5 kg组、2.6~7.5 kg组、7.6~12.5 kg组以及>12.5 kg组.高总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三者有一个及以上定义为血脂异常.探讨25岁之后长期的体重变化与中年时期血脂异常之间的关系.结果 共1015人纳入分析,体重变化<-2.5 kg组、-2.5~2.5 kg组、2.6~7.5 kg组、7.6~12.5 kg组以及>12.5 kg组血脂异常患病率分别为26.92%、32.05%、29.53%、39.91%和58.08%,呈明显上升趋势(趋势检验P<0.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校正年龄、性别、教育程度、吸烟、饮酒以及25岁时的体质指数(BMI)等多种混杂因素,结果显示长期的体重增加是血脂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与体重变化-2.5~2.5 kg组相比,体重变化7.6~12.5 kg组以及>12.5 kg组其血脂异常的比值比(OR)及95%置信区间(CI)分别为1.86(1.18~2.94)和4.28(2.78~6.60).结论 25岁之后的体重增加与中年时期血脂异常的患病风险独立相关.

    作者:安欣华;李敏;任福秀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microRNA-1、尿路上皮癌相关1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microRNA-1(miR-1)、尿路上皮癌相关1基因(UCA1)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5年3月~2016年12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7例纳入病例组,男性39例,女性28例,年龄39~76岁,平均(56.3±8.1)岁.并于同期随机选取5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21例,年龄42~75岁,平均(54.6±9.2)岁.留取对照组入组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不同时段(入院后2 h、8 h、12 h、24 h、7 d、14 d)的血浆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miR-1、UCA1的表达.结果 病例组患者血浆miR-1的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浆UCA1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后,血浆miR-1水平先呈上升趋势,在24 h达到高值,随后呈逐渐下降趋势,并且入院后2 h、14 d的血浆miR-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浆UCA1水平先呈逐渐下降趋势,在24 h降到低值,随后呈逐渐上升趋势,且入院后2 h、14 d时仍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miR-1与UCA1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497,P<0.05);入院后2 h、8 h、12 h、24 h、7 d、14 d,血浆miR-1与UCA1水平均呈负相关(r=-0.498、-0.492、-0.531、-0.596、-0.422、-0.495,P均<0.05).结论 MicroRNA-1、UCA1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异常表达,并且二者呈负相关关系,联合检测可能作为早期辅助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标志物.

    作者:胡龙刚;安毅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巨噬细胞在血管炎症及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

    动脉粥样硬化(AS)以血管壁的慢性炎症反应为特征,其并发症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是全球首要致死疾病.巨噬细胞是AS病变中丰富的一类细胞,从AS病变形成到斑块破裂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当局部区域的血流处于非层流状态时,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导致循环低密度脂蛋白(LDL)渗透到血管内膜,高脂血症患者尤为明显,血管壁上LDL经过氧化等修饰后激活内皮细胞和固有免疫细胞,导致趋化因子和粘附分子表达增加,趋化循环中单核细胞在血管壁的粘附、滚动、跨内皮迁移,导致内膜单核细胞浸润.单核细胞进入血管内膜后,分化成巨噬细胞摄取修饰后的脂蛋白成为泡沫细胞.逐渐积累在内皮的泡沫细胞凋亡,若凋亡的泡沫细胞没有被及时清除,逐渐导致血栓和炎性坏死核心的形成.巨噬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和蛋白水解酶进一步加剧炎症,导致斑块稳定性下降、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引起缺血性事件如心肌梗死、中风.这一观点被认为是损伤形成的重要机制.但近有研究揭示了AS斑块中巨噬细胞聚集的机制及功能.

    作者:孙雨萌;左海奇;田野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冠心病危险因素分析及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冠状动脉(冠脉)狭窄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0月~2015年10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行冠脉造影的疑似冠心病患者185例临床资料,其中男性125例,女性60例,年龄范围29~78岁,平均(60.35±10.04)岁.入选者首次行冠脉造影,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29例)与非冠心病组(56例).收集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尿病及吸烟史等资料.冠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采用Gensini积分进行评价.结果 与非冠心病组比较,冠心病组中男性、高血压、肥胖、高LDL-C、低HDL-C、糖尿病及吸烟史的比例升高,年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年龄(OR=1.876,95%CI:1.452~2.345)、性别(OR=1.755,95%CI:1.430~2.486)、肥胖(OR=1.268,95%CI:1.011~1.567)、高LDL-C(OR=1.928,95%CI:1.478~2.559)、低HDL-C(OR=1.378,95%CI:1.045~1.981)、糖尿病(OR=2.345,95%CI:1.526~3.677)以及吸烟史(OR=2.239,95%CI:1.460~3.329)均为冠心病患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不同年龄、性别以及有无高血压、肥胖、高LDL-C、低HDL-C、糖尿病、吸烟史冠心病患者的Gensin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男性、肥胖、高血脂、糖尿病及吸烟史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且合并上述危险因素的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更严重,应予以重视.

    作者:朱小莉;周云;孙晓靖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血管内超声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狭窄病变、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南充市中心医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心病患者29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3例,平均(60.6±7.7)岁,年龄范围51~69岁.所有患者分别行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对比两种方法测量结果,包括冠脉病变狭窄处直径、直径狭窄率、斑块性质、病变血管节段的狭窄程度.结果 29例冠心病患者共计55处血管段行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两种检查方法对55处血管段的狭窄程度判定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冠状动脉病变狭窄处直径、直径狭窄率的结果均显著高于冠脉造影,[(2.42±0.27)mmvs.(2.26±0.34)mm]、[(42.6±7.4)%vs.(36.8±6.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管内超声检查诊断偏心性斑块40处(72.73%)显著高于冠脉造影的29处(5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管内超声检查对55处斑块性质进行判定,结果显示软斑块31处、纤维斑块10处、钙化斑块8处、混合斑块6处.结论 血管内超声检查对冠心病患者冠脉狭窄病变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诊断优于冠脉造影检查,对于指导临床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刘刚;赵芹;刘健;马果丰;刘学彬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PCI术后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心脏缺血事件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DAPT)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心脏缺血事件(CIE)的危险因素,为更好地管理此类患者提供指导.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PCI后DAPT导致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根据是否发生CIE分为:CIE组(32例)和非CIE组(85例),比较两组间临床资料的差异,分析PCI术后DAPT导致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期间发生CIE的危险因素.结果 入选的117例患者中32例发生CIE,较非CIE组年龄、男性、糖尿病史、合并有心力衰竭、胃溃疡病史、出血前DAPT时间、出血后停用DAPT时间、出血后单用氯吡格雷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245,95%CI:1.145~3.564)、男性(OR=1.148,95%CI:0.276~1.183)、糖尿病史(OR=2.227,95%CI:1.274~3.284)、合并心力衰竭(OR=0.524,95%CI:0.311~0.837)、胃溃疡病史(OR=0.651,95%CI:0.329~1.417)、出血后停用DAPT时间(OR=3.157,95%CI:1.462~8.917)均是PCI术后使用DAPT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CIE的危险因素,而出血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OR=1.418,95%CI:1.216~1.635)是其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男性、糖尿病史、合并有心力衰竭、胃溃疡病史、出血后停用DAPT均是PCI后DAPT导致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发生CIE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出血后单独使用氯吡格雷是其保护因素,为我们更好地管理此类患者提供了有力的参考.

    作者:杨锦龙;刘欢;罗远林;周学锋;罗永全;刘洪波 刊期: 2017年第12期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联勤部卫生部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军区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