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川;孙晔;费强;李娟;张冬生;朱春燕;孙跃明
染色质免疫沉淀技术(chromatin immunoprecipitation assay,CHIP)是目前唯一研究体内DNA与蛋白质相互作用的方法。它的基本原理是在活细胞状态下固定蛋白质-DNA复合物,并将其随机切断为一定长度范围内的染色质小片段,然后通过免疫学方法沉淀此复合体,特异性地富集目的蛋白结合的DNA片段,通过对目的片断的纯化与检测,从而获得蛋白质与DNA相互作用的信息。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朱卉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我国大肠癌的患病率逐年上升。手术治疗是肠癌的主要治疗方法,对于肿瘤位置低或无法手术切除肿瘤的病人,不得不接受肠造口手术。造口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是评价其身心康复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不仅仅只关注对患者的护理,更多的是关注患者所具备的自我护理能力来进行自我护理。因此,护士不仅要对造口病人实施心理和造口护理,同时,指导病人进行造口自我护理并掌握造口护理技巧也显得尤为重要。
作者:朱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人文医学是医学教育的精髓,仁爱是医师的灵魂,良医应当是体现严谨科学精神和灿烂人类文明的智者,故医者当精通医学,通晓哲学,感悟佛学,并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等人文素养[1]。其中,医者的哲学观至关重要,由于医学之深奥往往表现为科学答案与哲学答案的大相径庭,因此医者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需要在实践中训练提升从复杂的表面现象中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作者:凌斌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结直肠癌是现今危害人类健康的发病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结直肠癌的筛查通常为粪便隐血试验( FOBT)检测,但FOBT的非特异性和低灵敏度限制其效能。高灵敏度的、非侵入性的可靠地检测方法有待探索。近期,Silvia Surinova 等发表在EMBO Mol Med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血浆蛋白可以作为结直肠癌的预测指标。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本刊发表的学术论文执行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中华医学会编辑出版部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第3版)》一书。注意单位名称和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组合单位中斜线和负幂数亦不可混用。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7月24日,由《医师报》和《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主办,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承办的《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结直肠3D腹腔镜巡讲暨“爱心行动--中国腔镜万里行”青海西宁站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举行。本次青海西宁站专家组由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王锡山教授、陈瑛罡副教授和刘正副教授、湖北省肿瘤医院魏少忠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姜可伟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刘明教授、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张成武教授组成,《医师报》副社长张艳萍女士、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李占全院长到会致辞。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小肠是消化道重要的组成部分,约占消化道总长度的3/4。小肠由于存在范围较广、发病隐匿,临床早期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及既往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往往导致该类疾病的诊治的延误。原发性小肠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由于其临床早期表现缺乏特异性,故诊断较困难,治疗效果也较差。因此笔者阅读国内外小肠肿瘤诊治的基础与临床应用研究的相关文献200余篇,从而对该病的病理及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新进展作此综述,以期待对提高小肠肿瘤临床诊治提供有效数据参考和指导。
作者:陈庆民;汤庆超;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多原发癌是指每个大肠肿瘤均经病理学活检证实为恶性,并排除局部浸润、转移和复发可能。同时性多原发癌要求所有大肠癌为同时诊断或诊断的间隔时间在6个月内;而间隔时间在6个月以上者称为异时性多原发癌。每个肿瘤有各自独特的病理学特征和特有的转移途径。并且排除家族性结肠息肉病和溃疡性结肠炎癌变的结肠癌[1]。哈医大二院结直肠肿瘤外科近期收治了一名同时伴有升结肠癌、直肠癌的患者,针对患者病情,需同时行右半结肠切除及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考虑患者年龄、病灶位置、病灶局部情况及术后恢复等多方面情况,终经过科室讨论后,拟行腹部无辅助切口的标本经会阴切口取出的腹腔镜下右半结肠切除联合直肠癌Miles术。现将患者情况及手术过程汇报如下。往伴有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6年前曾行左乳癌根治术,肠镜提示直肠距离肛门7 cm可见溃疡型病灶,占据肠腔3/4周,长度大约5×5 cm,病理示腺癌;升结肠处可见隆起型肿物,大小约5×5 cm,病理示粘膜内癌变;另见结肠多枚息肉,大小约0.3 cm~0.5 cm不等,已于肠镜下切除。腹部查体:未触及明显包块,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肛诊:呈胸膝位,进指4 cm可触及质硬肿物,占据肠腔3/4周,活动度差,肠腔狭窄,手指无法通过,退指指套染血。CT提示直肠壁增厚,考虑占位性病变;升结肠起始段软组织密度肿块,突向肠腔。由于患者宫内曾留置节育器,故无法行直肠MRI检查。患者术前诊断为低位直肠癌,结肠癌。经过术前讨论,决定给予患者行腹部无辅助切口的腹腔镜下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直肠癌Miles术。
作者:乔天宇;王贵玉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男性,31岁,因“间断便血半年余”于2014年6月7日查肠镜示:距肛缘4 cm处直肠粘膜可见一不规则菜花状隆起,表面糜烂充血。活检示:直肠腺癌,中度分化。2014年6月12日胸腹CT示:直肠管壁局限性增厚,盆腔多发肿大淋巴结。患者2014年6月24日至2014年7月28日行盆腔局域放疗,完成照射DT50 Gy/25 F,同步行希罗达口服化疗2周期。2014-09-12于我院行腹腔镜下经腹会阴直肠癌根治术( Miles手术),术后病理示:直肠+肛门切除标本:(直肠)腺癌,II-III级,溃疡型,肿瘤大小1.5×1.0×0.8 cm,肿瘤侵犯肠壁全层达浆膜外纤维脂肪结缔组织,浆膜处可见癌结节。上下切缘未见癌累及,肠周淋巴结可见癌转移(2/7)。术后恢复可,临床诊断为“直肠癌根治术后T4aN1M0,IIIb期”。2014年10月11日始于我科行“奥沙利铂:200 mg d1联合卡培他滨(卓仑):1.5 g po bid d1~14,21d/cycle”方案化疗八周期,过程顺利,无明显恶心、呕吐和神经毒性等副反应。后定期复查,至今病情稳定,未有复发。
作者:孙婧;梅竹;顾艳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这是由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会加速康复外科协作组制订的第1个关于加速康复外科( ERAS)在结直肠手术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ERAS的概念是指通过优化围术期的处理,减少患者心理和生理的创伤应激,达到减少并发症,减少医疗费用,缩短住院时间,使患者获得快速康复的作用。 ERAS是21世纪一项重要的外科学进展及革命,目前在结直肠手术中的应用为成功。根据国内外文献及专家经验,制订了《结直肠手术应用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2015版)》。
作者: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加速康复外科协作组 刊期: 2015年第05期
随着各类肿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不断攀升,由恶性肿瘤而引起的肠道梗阻已经成为公认的由盆腔以及腹部恶性肿瘤而引起的肿瘤晚期并发症之一[1]。国外文献报道,肿瘤并发肠梗阻的发生率为5%~43%[2-4]。其中,有数据显示在结直肠癌中的发生率为4.4%至24%。常见并发肠梗阻的原发肿瘤为卵巢癌(5.5%~51%)、结直肠癌(10%~28%)和胃癌(30%~40%)。
作者:赵禹博;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我国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 colitis ,UC)的发病率近20年来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但由于既往的低发病率以及结直肠外科亚专业化在我国的发展不足,国内对溃疡性结直肠炎的诊断治疗在相当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盲区。与国外新的治疗理念相比,我国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对内科治疗的过度依赖,对外科手术指征的过严把控,手术方式的选择上存在明显差异、对癌变的监控及早期处理严重不足等。因此迫切需要提高相关科室人员对UC 诊断治疗标准的知晓,强化区域炎症性肠病( inflamatory bowel diseases ,IBD)诊治中心的建设,大力推动UC诊治指南的宣传与应用,是提高我国UC治疗水平的关键。
作者:王自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通过高分辨率直肠肛门测压法( HRM-AR)研究顽固性混合型便秘患者行金陵术治疗前后直肠肛管功能的变化。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金陵术治疗的194例顽固性混合型便秘患者,在术前、术后1月、3月、6月、12月对肛门直肠压力进行随访。结果金陵术后1月肛管静息压( resting pressure ,RP)、肛管括约肌长度,也称为肛管高压带( high pressure zone,HPZ)、肛管大收缩压(maximum squeeze pressure,MSP)收缩持续时间(duration of sustained squeeze,DSS)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但在此后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其中MSP在12个月明显优于术前( P=0.043)。术后1月RP、RAP降低,ARR同步降低( P<0.05),但 ARR在术后3个月开始升高,并在12个月后明显高于术前( P<0.01)。 IRP术后1月与术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 P=0.1);RAPG术后3个月后明显高于术前(P<0.01)且逐渐增大;金陵术后1月RAIR阳性率明显低于术前(P=0.014),术后12月RAIR阳性率逐渐恢复。结论金陵术后短期肛管运动和感觉功能有所减退,但远期其运动和感觉功能优于术前,金陵术同时能纠正肛管的矛盾收缩。
作者:刘建磊;陈启仪;姜军;倪玲;冯啸波;黄裕;史益凡;李宁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暨江苏省人民医院,成立于1936年,是目前江苏省综合实力强的三级甲等医院,担负着全省医疗、教学、科研、公益四项中心任务。目前实际开放床位3000张,职工5000余人。医院临床医技科室齐全,重点科室技术特色显著。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名;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科教兴卫”工程临床医学中心3个,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16个;省临床医学研究中心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5个,省级医疗诊治中心5个,省级专科(病)诊疗中心8个。医院主要科研指标和综合创新实力已跻身全国医疗机构的第一方阵。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建立耐奥沙利铂( L-OHP)的人结直肠癌耐药细胞株( HT-29/L-OHP),检测相关耐药基因LAPTM4β的表达,探讨其在L-OHP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药物浓度梯度递增间歇诱导法建立人结直肠癌耐药株HT-29/L-OHP;应用LAPTM4β-35蛋白抑制剂作用于HT-29/L-OHP细胞株后,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比较其与HT-29/L-OHP细胞株对于L-OHP的耐药情况;应用RT-PCR检测LAPTM4βmRNA的表达;应用Western blot测定LAPTM4β-35蛋白的表达。结果成功建立人结直肠癌耐药细胞株HT-29/L-OHP,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结果表明应用LAPTM4β-35蛋白抑制剂作用于HT-29/L-OHP细胞株后,其对于L-OHP的耐药明显低于HT-29/L-OHP细胞株。 HT-29/L-OHP细胞株中LAPTM4β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亲本细胞株HT-29,分别为5.613±0.139和1.105±0.187,(P<0.05),LAPTM4β-35蛋白在HT-29/L-OHP细胞和HT-29细胞的相对表达量2.203±0.080和1.033±0.070,(P<0.05)。结论 LAPTM4β在结直肠癌耐药细胞株中过表达,与结直肠癌奥沙利铂耐药密切相关,可以作为结直肠癌耐药的一个敏感的生物学标志物。
作者:黄跃南;宁丽;李云龙;游柳平;王春敬;刘家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微创外科结直肠手术在我国的开展已超过20个年头。20余年来,以腹腔镜结直肠手术为代表的结直肠外科微创手术在我国蓬勃发展,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发展势头迅猛,微创结直肠肿瘤手术的开展已经得到广泛认可,并得到循证医学证据的支持,由此更使其成为一种外科理念逐步深入结直肠外科领域。不断成熟的技术、不断更新的设备与器械,都为微创结直肠外科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作者:郑民华;马君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一、病例资料患者,男,38岁,主诉:便时直肠脱出30多年。现病史:患者自幼出现直肠脱垂并逐渐加重,未正规治疗,为求治疗来我院,门诊以“三度直肠脱垂”收入院。专科检查:视诊,脱出肠管约15 cm,直径约7~8 cm呈桶状。指诊,肛门括约肌松弛,脱出肠管增生肥厚。拟在骶麻下行直肠脱垂三联术,术前各项检查指标无异常,无手术禁忌症。采用骶管麻醉,右侧卧位,行三联术(1)直肠粘膜排列结扎:选截石位1、5、9点位,自脱出肠管远端结扎,边结扎边回缩;(2)分别在直肠后间隙、左右两侧骨盆直肠间隙各注射1:1消痔灵20 ml、15 ml、15 ml;(3)后用大号针头穿双股10号丝线、绕肛门皮下一圈行肛门环缩术。术后常规换药、抗感染、禁食、控制排便、卧床休息。患者于术后第3天开始发生反复大出血,由于之前脱出肠管长,还纳后位置高,给止血造成困难,但患者肛门很松弛,又为止血创造了条件。拆除环缩线后尽量将肛门镜向上插,观察到出血点后,予以缝扎止血。之后每隔2~3天就反复出血一次,直至中度贫血,转上级医院。间断出血至术后15天,经介入血管栓塞才得以终止血。
作者:吴盟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调查肛周脓肿单纯切开引流术后近期复发率的情况,分析不同的预后因素与术后近期复发率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2月~2014年10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肛周脓肿并行切开引流术的患者123例,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多因素与术后复发的关系。结果术后一个月内肛周脓肿复发率为29.27%,形成肛瘘率为75.6%。男女复发率相近,无明显差异(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指数、脓肿深浅、肿痛病史、切排病史、糖尿病、发热是影响肛周脓肿术后近期复发的主要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深部的肛周脓肿及既往有过肛周肿痛病史与肛周脓肿术后近期复发密切相关(P<0.05)。结论深部脓肿或既往有过肿痛病史会增加肛周脓肿术后近期复发的风险,所以完善的术前检查,术中避免脓腔的残留,术后引流通畅,形成肛瘘后尽早手术,是避免肛周脓肿术后再复发的关键。
作者:吴炯;孙建华;杨佳佳;王振宜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结直肠癌( CRC)是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及病死率逐年升高,肝脏是其常见转移部位。手术治疗是目前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有效的方法。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肝切除的手术时机的选择一直是外科医生争论的话题。诸如围手术期化疗或者一些其他新的方法,都可以影响手术时机的选择。随着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外科手术技巧的不断进步,目前对于同期肝切除的原则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辅助化疗、外科医生对于可切除性的判断以及病人的体质。笔者综述了近些年来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同期肝切除的原则剖析,并加以分析。
作者:王锡山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