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娜;杨世诚;付乃宽
目的 探讨前列腺素E1预防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造影剂肾病(CIN)的作用.方法 连续入选行PCI的老年冠心病患者641例,随机分为前列腺素E1组321例,对照组320例.对照组给予水化治疗,前列腺素E1组在水化治疗基础上于术前0.5~1 h至术后3d予100 ml生理盐水稀释前列地尔20μg/d静脉滴注.收集所有患者PCI术前及术后48、72 h血肌酐、尿素、肌酐清除率、胱抑素C、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SH)、C反应蛋白.所有患者按照CIN危险评分系统进行积分和危险分层.研究的主要终点是CIN发生率和住院期间主要不良事件.结果 前列腺素E1组CIN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 vs 10.9%,P=0.01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前列腺素E1是CIN的保护因素(OR=0.342,95%CI:0.174~0.672,P=0.002).前列腺素E1组低危和中危患者CIN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3% vs 7.0%,3.7% vs 11.3%,P<0.05).前列腺素E1组和对照组PCI术后48、72 h胱抑素C、C反应蛋白水平较PCI术前明显升高,肌酐清除率、GSH水平较PCI术前明显降低(P<0.05).前列腺素E1组PCI术后48 h肌酐清除率、SO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胱抑素C、C反应蛋白、GSH较对照组明显降低,72 h肌酐清除率、SO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GSH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P<0.01).结论 前列腺素E1可以有效降低CIN危险分层为低危和中危险患者CIN发生率.
作者:马娜;杨世诚;付乃宽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叶酸联合维生素B6、甲钴胺治疗老年PCI术后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血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8年1月在许昌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老年PCI术后合并高Hcy血症患者287例,依据降低血清Hcy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145例)和对照组(142例).观察组采用叶酸联合维生素B6、甲钴胺降低血清Hcy治疗,对照组单用叶酸降低血清Hcy治疗.记录2组治疗前、治疗2、4个月血清Hcy水平,计算2组患者治疗4个月时,血清Hcy的下降幅度和治疗有效率.观察2组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结果 观察组治疗2、4个月血清Hcy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24±5.13)μmol/L vs (26.47±6.12)μmol/L,P=0.009;(13.32±4.26)μtmol/L vs(16.25±3.98)μmol/L,P=0.000];治疗4个月,2组血清Hcy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Hcy的下降幅度和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82±11.12)%vs(45.31±10.87)%,P=0.000;81.38% vs 64.08%,P=0.030].2组药物不良反应均轻微,2组腹胀、恶心、腹泻及尿液变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叶酸联合维生素B6、甲钴胺治疗老年PCI术后患者高Hcy血症疗效确切,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徐炳欣;鲁燕;张云飞;郭树领 刊期: 2019年第03期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被认为是冠心病重要的发病机制,其中,慢性血管炎性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早期研究中,外膜滋养血管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未得到充分重视.近年来研究发现,即使没有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也可以观察到滋养血管形成.滋养血管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诸多过程,例如炎性白细胞内膜积聚、内膜增厚、坏死核心形成、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和动脉血栓形成等.由于斑块内微环境的不稳定,滋养血管在发育过程中常伴有严重的缺陷和异常,导致其不成熟,易于破裂和渗漏,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是斑块内出血的主要原因.影像学研究显示,新生血管的存在可作为预测斑块不稳定和破裂的良好指标.此外,滋养血管密度是急性心血管事件如猝死、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等有力的预测指标.
作者:姜森青;于波 刊期: 2019年第03期
大面积脑梗死(large hemispheric infarction,LHI)一般指由大脑主干动脉闭塞而形成较大面积的脑梗死,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LHI病情进展快,早期可出现脑水肿、脑疝,甚至死亡.因此,及时诊断与治疗至关重要,我们将对LHI的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作者:巩超;金香兰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住院患者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预测因素.方法 选择2013年1月~2017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住院的老年NVAF患者314例,根据是否合并IS分为NVAF组239例,NVAF+IS组75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的影响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探讨各影响因素的预测价值.结果 NVAF+ IS组年龄、收缩压、高血压、外周血管疾病、CHADS2、CHA2 DS2-VASc、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内径指数、左心室质量和左心室质量指数明显高于NVAF组,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明显低于NV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GFR、左心房内径、左心房内径指数、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是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CHADS2、CHA2DS2-VASc、左心房内径指数及eGFR预测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的AUC分别为0.541、0.525、0.577、0.577,CHADS2+左心房内径指数+eGFR的AUC分别高于CHADS2、CHADS2+左心房内径指数、CHADS2+ eGFR的AUC(0.621 vs0.541、0.585、0.588,P<0.05);CHA2 DS2-VASc+左心房内径指数+eGFR的AUC分别高于CHA2 DS2-VASc、CHA2 DS2-VASc+左心房内径指数、CHA2 DS2-VASc+ eGFR的AUC(0.626 vs 0.525、0.586、0.591,P<0.05).结论 CHADS2、CHA2 DS2-VASe分别联合eGFR和左心房内径指数对老年NVAF住院患者发生IS的预测能力分别高于CHADS2、CHA2 DS2-VASc.
作者:黄珊娇;洪华山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Lipoprint法检测的LDL亚型在老年患者中的分布特点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我院心内科住院患者224例,按年龄分为3组,A组(年龄<60岁)48例,B组(年龄60~79岁)137例,C组(年龄≥80岁)39例.应用Lipoprint脂蛋白分类检测系统时LDL细分类胆固醇及血脂4项定量分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回顾性分析比较3组临床资料,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组体质量指数及血脂、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dLDL)、LDL3、LDL4、非高密度脂蛋白(nonHDL)、TC、TG存在差异,与A组比较,B组VLDL、TG降低,B组、C组体质量指数偏低,VLDL、LDL、sdLDL、LDL3、LDL4、LDL5、LDL6、nonHDL、TC、TG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C组男性比例低(48.7% vs 72.9%)、高血压(82.1% vs 60.4%)和颈动脉斑块比例增高(82.1% vs 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HbAlc对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预测价值,年龄、性别对颈动脉斑块有预测价值.结论 老年患者血浆LDL亚型分布不同于年轻人,其分布特点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的相关性不明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的严重程度主要与年龄和性别有关.
作者:刘广彬;龚开政;张振刚;薛强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老年人随访LDL-C变异性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合格入选老年人667例,平均随访6年.每次年度随访时检测血浆LDL-C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并计算LDL-C变异性.根据LDL-C标准差三分位(<0.42 mmol/L,0.42~0.63 mmol/L,>0.63 mmol/L)分为低变异性组221例,中变异性组224例和高变异性组222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每2年检测1次.结果 与低变异性组比较,中变异性组及高变异性组颈动脉IMT、cfPWV及hs-CRP变化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中变异性组比较,高变异性组颈动脉IMT、cfPWV及hs-CRP变化值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随访LDL-C变异性与颈动脉IMT、cfPWV及hs-CRP变化值呈正相关(r=0.407,r=0.314,r=0.303,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随访LDL-C变异性是颈动脉IMT、cfPWV及hs-CRP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高随访LDL-C变异性是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并独立于LDL-C水平及调脂治疗.
作者:宫亚楠;赵颖馨;贾青;孙尚文;盛林;张华;柴强;刘振东;王娟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究罗格列酮联合依折麦布对脂化血管平滑肌细胞(SMC)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将原代大鼠胸主动脉SMC分空白对照组、泡沫细胞组、依折麦布3.0、10.0、30.0μmol/L组、罗格列酮组(25.0tμmol/L)、联合组(罗格列酮25.0 μmol/L+依折麦布30.0 μmol/L).采用酶荧光法检测各组细胞内总胆固醇(TC)及游离胆固醇(FC)的含量,并计算胆固醇酯(CE)值.RT-PCR检测肝X受体α(LXRα)和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LXRα和ABCA1蛋白表达量.结果 泡沫细胞组较空白对照组LXRα和ABCA1 mRNA(0.2980±0.0247 vs1.0010±0.0554,0.3022±0.0266 vs1.0009±0.0526)以及蛋白表达均减少(P<0.05),TC、FC和CE含量显著增加(P<0.05);与泡沫细胞组比较,依折麦布组3.0、10.0、30.0tμmol/L、罗格列酮组和联合组LXRα和ABCA1 mRNA及蛋白表达均增加,依折麦布组则呈现浓度依赖性;依折麦布组30.0 μmol/L、罗格列酮组和联合组TC、FC和CE含量减少(P<0.05);且联合组LXRα和ABCA1 mRNA及蛋白增加更为明显(P<0.05).结论 罗格列酮与依折麦布联合,显著减少细胞内胆固醇含量,增加SMC内的胆固醇逆转运效率,其机制可能与LXRα-ABCA1通路有关.
作者:刘雅婧;马倩倩;员旭红;李佳;申晓彧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金丝桃苷对H9C2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H9C2细胞模拟缺血再灌注模型,缺血液培养45 ain,再恢复正常迭尔伯克改良伊格尔培养液培养4h.将H9C2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金丝桃苷组,缺血再灌注组,金丝桃苷处理+缺血再灌注组(联合组).光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磷酸化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蛋白水平,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和P62以及凋亡相关蛋白裂解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caspase-3)活性水平,TUNEL染色观察凋亡变化.结果 金丝桃苷组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凋亡指数、caspase-3活性、LC3Ⅱ和Beclin1明显增高,细胞活力、磷酸化AMPK、磷酸化mTOR和P62蛋白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联合组细胞活力、磷酸化AMPK、磷酸化mTOR和P62蛋白明显增高,凋亡指数、caspase-3活性、LC3Ⅱ和Beclin1明显降低[(11.7±2.8)% vs (27.6±4.5)%,1.4±0.1 vs 2.1±0.3,1.35±0.04 vs 2.17±0.07,1.30±0.18 vs 2.20±0.20,P<0.05].结论 金丝桃苷通过激活AMPK/mTOR信号降低自噬减轻H9C2细胞缺血再灌注损伤.
作者:马文帅;郭万刚;尚福军;滕继伟;马超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P62介导的微管结合蛋白轻链3(LC3)和Kelch样ECH相关蛋白1(kelch-like ECH-associated protein 1,Keap1)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模型),每组40只,分别于12h,1、2和3d取材,每个时间点10只.采用化学荧光法测定脑组织活性氧水平,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神经细胞中自噬及凋亡形态结构变化,分别采用qRT-PCR和Westernblot法观察P62和LC3和Keap1 mRNA和蛋白在缺血半暗带表达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各时间点脑组织中活性氧水平显著升高,1d时达峰值[(238.23±25.51)% vs(134.60±12.48)%,P<0.01];透射电子显微镜下,模型组大鼠神经细胞线粒体肿胀,可见不同程度自噬小体形成,细胞发生迟发性神经元死亡.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各时间点P62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下调,1d达低值(1.915±0.711 vs1.253±0.679;0.10±0.02vs 0.16±0.04,P<0.01);各时间点LC3、Keap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1d达到高值(0.862±0.501 vs 1.450±0.245,1.125±0.421 vs 2.037±0.730;1.25±0.17 vs 0.36±0.07,1.35±0.14 vs 0.24±0.05,P<0.05,P<0.01).结论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LC3和Keap1表达水平增加,而P62表达减少,诱导了细胞自噬和氧化应激的发生.
作者:胡跃强;唐农;秦红玲;廖泰荣;李媛媛;王启芝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猎人弓综合征(Bow hunter's syndrome,BHS)又称旋转性椎动脉闭塞综合征,由Sorensen于1978年描述一位猎人转头射箭致Wallenberg综合征时首次提出.BHS少见,是一组由头颈部转动或过伸位时机械性椎动脉闭塞或狭窄引起.临床表现为一过性眩晕,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导致后循环脑卒中.但目前对该病尚认识不足,现对相关文献予以回顾,提高临床医师对BHS的认识.
作者:吴秀美;王健;王玉洁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疗效及其对患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等相关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UAP患者156例,随机分为干预组(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79例)和常规组(抗凝、扩张冠状动脉等基础治疗,77例),比较2组临床疗效、PAPP-A、内皮素1、同型半胱氨酸(Hcy)、炎性因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98.73% vs 89.61%,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干预组和常规组PAPP-A、内皮素1及Hcy、白细胞介素(IL)1、IL-6、TNF-α、hs-CRP及sICAM-1水平显著下降(P<0.05),且干预组PAPP-A、内皮素1、Hcy、IL-1、IL-6、TNF-α、hs-CRP及sICAM-1水平显著低于常规组[(16.2±1.4)mU/L vs (17.7±1.8) mU/L,(60.3±5.5)ng/L vs (66.7±6.3)ng/L,(17.6±2.0)μmol/L vs(18.7±1.7)μmol/L,(81.2±20.1)ng/L vs (94.2±22.1)ng/L,(284.2±62.6)ng/Lvs(311.2±59.3)ng/L,(370.2±86.2)ng/L vs (451.2±97.2)ng/L,(2.8±0.5)mg/L vs (6.7±3.6)mg/L,(26.5±7.6)ng/Lvs (37.8±8.5)ng/L,P<0.05,P<0.01].干预组和常规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3%vs 2.60%,P>0.05).结论 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联合二丁酰环磷腺苷钙治疗UAP能显著降低患者血清PAPP-A等相关因子水平,提高患者疗效.
作者:夏杨;李强;张惠军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比较西藏高原地区与内地平原地区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 收集2013年1月~2017年1月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6例(高原组),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5例(平原组),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平原组比较,高原组发病年龄早[(55.42±13.21)岁vs (67.46±14.26)岁,P=0.002],高血压、LDL、血红蛋白、降压、残疾和死亡比例明显升高,溶栓、抗凝、康复锻炼和独立存活比例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吸烟及饮酒、高血压、LDL、同型半胱氨酸、血红蛋白、心房颤动、血小板计数是西藏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发病年龄、吸烟及饮酒、高血压、LDL、同型半胱氨酸、心房颤动是平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西藏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发病危险因素及急性期处理方案与内地平原地区有所不同,溶栓等治疗方案在西藏高原地区急性脑梗死应用较少,有待当地医疗机构及患者共同努力来改善.
作者:孙永安;苑斌;卜美玲;田佳钰;何士华;陈思霨;王丽亚;赵玉华;金海强 刊期: 2019年第03期
1 Elabela(ELA)背景Apelin系统包括Apelin受体(APJ)、A类G蛋白偶联受体和2个肽配体Apelin和ELA.Apelin系统在心血管系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参与调节心脏和血管功能、心脏发育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可以作为一个潜在的治疗心血管相关疾病的靶点.Apelin系统通过不同的信号途径影响各种细胞凋亡疾病和炎症的氧化应激作用,还可能具有部分抗肿瘤作用.
作者:秦欣宇;陈宇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线粒体是真核细胞能量产生的主要场所,其通过氧化磷酸化的形式为机体提供ATP,维持细胞的基础代谢.外界刺激或病理环境可导致线粒体结构和功能受损,终导致ATP合成受限.线粒体自噬通过选择性清除该类功能障碍线粒体,保持细胞内线粒体数量的平衡性、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并促进细胞的存活,对保证机体的能量供应至关重要.近年研究表明,线粒体自噬异常会导致能量代谢紊乱,与诸多临床疾病相关,如神经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等.有关线粒体自噬和能量代谢的研究成为当前的热点.探讨线粒体自噬的机制及其与能量代谢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渊芳;谢盈彧;徐士欣;张军平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NICU住院患者317例,根据患者置管方式不同分为PICC组134例和CVC组183例,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在导管相关性症状性血栓形成(SCRDVT)、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及严重置管操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差异.结果 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19.8±10.4)vs (14.9±9.0)d,P=0.001];SCRDVT发生率显著高于CVC组(7.5% vs 1.6%,P=0.010).PICC组与CVC组CRBSI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0% vs 6.0%,P=0.988);PICC组无严重置管操作损伤发生,CVC组2例,其中气胸1例,误置入锁骨下动脉1例.结论 NICU患者中,PICC较传统CVC有更高的SCRDVT发生风险,但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作者:徐依成;秦伟;王培福;陈瑞伟;苗凤茹;胡文立;杜继臣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情况及其与TOAST病因分型的关系.方法 入选急性轻型脑卒中患者136例,根据磁敏感加权成像上有无脑微出血分为微出血组58例和无微出血组78例.观察脑微出血数量和部位分布,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和TOAST病因分型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选的136例患者中,脑微出血发生率为42.65%,其中脑微出血≥5个25例(43.10%),纯脑叶13例,纯幕下/深部13例,混合型32例.2组TOAST病因分型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7).与无微出血组比较,脑微出血组高血压比例、尿酸水平、腔隙性脑梗死分级和脑白质疏松分级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酸水平(OR=1.009,95%CI:1.002~1.016,P=0.011)、腔隙性脑梗死分级(OR=2.118,95%CI:1.017~4.408,P=0.045)和脑白质疏松分级(OR=3.142,95%CI:1.740~5.676,P=0.000)与脑微出血独立相关.结论 轻型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发生率较高,脑微出血与TOAST病因分型无关.
作者:严江志;吴秀美;郭婷婷;仇建婷;王玉洁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研究醛固酮合成酶(CYP11B2)基因多态性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心内科门诊确诊的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34例,所有入选患者详细询问病史、体检并完成各项相关检查:血压、身高和体质量检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心电图检查、超声心动图检查、血常规、尿常规及生化检查、CYP11B2基因多态性检测,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基因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结果 C-344T位点CC基因型患者的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及左心室质量显著高于CT和TT基因型患者[(11.46±0.97)mm vs (10.01±0.95)mm、(10.18±0.89)mm,P=0.000,(95.39±20.76)g/m2 vs (84.73±12.68)g/m2、(79.81±14.53)g/m2,P=0.000,(174.69±31.27)g vs (151.85±16.24)g、(146.08±19.08)g,P=0.007].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校正年龄、性别、服用降压药物种类、BMI、吸烟史、饮酒史、TG、TC、LDL-C、HDL-C、心率、血压及空腹血糖后,C-344T基因型与LVMI密切相关(P<0.001).结论 CYP11B2 (C-344T)存在基因多态性,C等位基因可能是高血压患者左心室肥厚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立立;诸国华;孙希鹏;华琦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干扰富含亮氨酸重复蛋白8A(LRRC8A)膜蛋白对心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心脏功能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择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基因沉默(LRRC8A-siRNA)组和空载体(Scrambled-siRNA)组,每组12只.模型组、基因沉默组和空载体组建立心肌IR损伤大鼠模型;假手术组不进行结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于术前24 h注射PBS,基因沉默组和空载体组则分别注射LRRC8A-siRNA、Scrambled-siRNA混合液;再灌注2h后检测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LVEF和左心室短轴缩短率(LVFS)及心肌活性氧、自噬相关蛋白LC3Ⅱ、溶酶体相关蛋白(LAMP2)、ATP、血清NF-κB、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肌酸激酶(CK)、CK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心肌LC3Ⅱ和LAMP2表达.结果 模型组LVEDD、LVESD、血清CK、CK-MB、LDH、活性氧、NF-κB、TNF-a、IL-6水平及LC3Ⅱ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而LVEF、LVFS、ATP水平及LAMP2表达明显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基因沉默组LVEDD、LVESD、血清CK、CK-MB、LDH、活性氧、NF-κB、TNF-a和IL-6水平及LC3Ⅱ表达明显降低(P<0.01),而LVEF[(0.65±0.04)%vs (0.42±0.08)%]、LVFS[(48.91±3.01)%vs(28.63±8.17)%]、ATP水平[(11.1±0.2) ng/g vs(0.9±0.1) ng/g]及LAMP2表达(5.23±0.50 vs 0.41±0.03)明显升高(P<o.01);空载体组各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学显微镜下可见,基因沉默组心肌细胞形态基本正常,较少发生炎性细胞浸润.结论 干扰LRRC8A膜蛋白能够通过抑制活性氧过量产生、炎症及过度自噬,保护心肌线粒体功能,达到预防心肌IR损伤及保护心脏功能的作用.
作者:李红;黎星;霍聪;夏跃胜;王晓明 刊期: 2019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老年冠心痛患者对其血清因子水平的影响,并观察二者联合用药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确诊的120例老年冠心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60例.对照组给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迭拉奉联合瑞舒伐他汀钙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脂、肝肾功能、心功能、血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L1)及趋化因子CX3CL1、血液流变学指标、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TC、LDL-C、CK-MB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TC[(2.4±0.3)mmol/L vs(2.7±0.3)mmol/L]、LDL-C[(2.9±0.7)mmol/L vs (3.2±0.4) mmol/L]、CK-MB(0.02±0.00 vs 0.06±0.01)水平显著降低,PAL1、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LVEF以及胱抑素C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P<0.01);t-PA水平显著降低(P<0.01);2组血清CX3CL1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大血小板聚集率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6.7% vs 58.3%,P=0.0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0% vs 30.0%,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钙联合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疗效较高,在临床治疗中值得继续研究,尝试推广.
作者:孟庆旻;邓鑫;杨晓琴 刊期: 2019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