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翠;樊凡;王庆松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不易溶于水的、密度小的双原子气体,具有一定的还原性.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氢气是一种新型的医学气体分子,有抗氧化、抗凋亡、抗炎性反应等作用,对70多种疾病模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取得较好的临床试验结果,但其具体的治疗机制尚不完全明确.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氢气医学研究方向的热点,氢气已应用于多种神经系统疾病模型,并被证实有保护效应.目前已有相关文献表明,氢气在脑卒中、阿尔茨海默病(AD)等神经系统疾病中,发挥着神经保护作用.现就氢气在老年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中的治疗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王露;殷振宇;王一峰;胡天鹏;雷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idiopathic hypereosinophilic syndrome,IHES)是一种病因不明的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并伴多种器官受累且预后较差的综合征,受累组织器官不同,临床表现多样.持续增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可引起组织器官损伤,同时也是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合并左心室血栓者罕见[1].本例报道如下,旨在提醒临床医师对IHES患者需警惕血栓事件的发生.
作者:曹丽;金辉;王佩显;张凯 刊期: 2018年第10期
脑卒中是导致失能、失智的重要原因.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发布的中国脑卒中护理指导规范显示,脑卒中导致我国人群的残疾率高达75%,且目前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正以每年8.7%的速度上升,患者的绝对数量有增无减.脑卒中除引起运动、感觉、视觉障碍和吞咽困难外,还会导致焦虑抑郁、情感失禁、失眠、疲劳、淡漠、意志力缺乏、注意力下降、反应迟钝、记忆下降、失语、执行功能减退等一系列神经精神障碍综合征,并进一步加重了脑卒中本身所致的自理能力下降、工作能力减退、社会功能受损等,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加强对脑卒中后认知、抑郁等神经精神障碍的管理,是脑卒中综合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解恒革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微小RNA-320(microRNA-320,miR-320)在缺氧诱导的大鼠PC12细胞的表达特征,并探讨其对PC12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常氧组和缺氧诱导组PC12细胞中miR-320表达情况;转染miR-320 mimics(实验组)和mimics control(对照组)至缺氧诱导的PC12细胞,采用细胞增殖实验和ELISA法观察细胞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 缺氧诱导组PC 12细胞中miR-320表达显著低于常氧组(0.27±0.14vs 1.01±0.21,P<0.05).实验组细胞内源性miR-320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6.57±0.92 vs 1.54±0.21,P<0.05).对照组PC12细胞24、48和72 h增殖率分别为(11.57±3.21)%、(14.39±3.57)%和(17.28±4.49)%,实验组分别为(19.15±4.02)%、(24.20±5.12)%和(29.36±5.78)%.对照组PC12细胞中Bcl-2、Bax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的表达量分剐为(1.67±0.52)μg/L、(2.15±0.24)μg/L和(4.66±0.79)μg/L,实验组分别为(3.01±0.77)μg/L、(0.33±0.04)μg/L和(1.59±0.46)μg/L,2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miR-320在缺氧诱导大鼠PC12细胞呈现低表达,体外升高其表达具有促进缺氧诱导PC12细胞增殖并抑制凋亡的功能.
作者:罗旺胜;黄荣;宋郁喜;旃培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老年患者发生缺血性动脉血栓事件和全因死亡事件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北京地区部队干休所614例年龄≥65岁患者,根据是否发生不良事件分为2组,不良事件组194例,无不良事件组420例,随访4.5~6.7(5.6±0.9)年,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法分析不良事件与多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614例患者中,不良事件发生率为31.6%.与无不良事件组比较,不良事件组年龄、冠心病、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史、慢性心功能不全比例及纤维蛋白水平明显升高,血红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年龄(95%CI:1.02~1.07,P=0.00)、女性(95%CI:1.07~2.21,P=0.01)、冠心病(95%CI:1.20~2.42,P=0.00)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95%CI:1.17~2.63,P=0.00)以及高纤维蛋白原水平(95%CI:1.02~1.36,P=0.03)与不良事件具有相关性.结论 增龄、女性、高纤维蛋白原水平、冠心痛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是老年患者远期发生心血管事件不良事件与全因死亡事件的重要危险因素,重视冠心病和慢性肾功能不全的管理,关注老年高凝状态,对预防远期不良事件及全因死亡事件的发生极为重要.
作者:李晓利;范利;王强;曹剑;尹慧君;胡亦新;刘霖;马聪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重组人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rPAF-AH)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神经分泌素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SD大鼠4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rPAF-AH组,每组15只,每组再分为2、7、14d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生理盐水组和rPAF-AH组建立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神经分泌素表达水平.结果 生理盐水组和rPAF-AH组2、7、14d缺血区神经分泌素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0.05),且rPAF-AH组2、7、14 d缺血区神经分泌素表达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81.76±9.14)ng/ml vs(40.89±4.32)ng/ml,(114.49±5.79)ng/ml vs (50.39±5.22)ng/ml,(88.82±9.79)ng/ml vs (40.17±3.00) ng/ml,P<0.01].结论 rPAF-AH能够上调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分泌素表达,可能对脑缺血神经重构起促进作用.
作者:王启征;张雄;曹裕民;徐玉玲;唐晓娜;王丽娟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首次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高血压反应(acute hypertensive response,AHR)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成都军区总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24 h的首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70例,根据AHR定义分为AHR组118例,非AHR组52例.根据患者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分为PSCI组91例,非PSCI 79例.发病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 AHR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高于非AHR组(64.4% vs 28.8%,P<0.01).AHR组MMSE总分[(20.23±4.87)分vs (24.29±4.78)分,P=0.000]、即刻回忆[(1.97±0.80)分vs(2.69±0.61)分,P=0.000]、注意力和计算力[(3.02±1.57)分 vs(3.60±1.62)分,P=0.030]、延迟回忆[(1.19±0.91)分vs(1.87±0.93)分,P=0.000]、视空间能力[(0.31±0.46)分vs (0.54±0.50)分,P=0.005]明显低于非AHR组.与非PSCI组比较,PSCI组收缩压、平均动脉压、脉压差、脑卒中后肺部感染、AHR发生率、AHR持续时间、改良Rankin量表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HR为PSC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3.835,95%CI:1.844~7.976,P=0.000).结论 AHR是PSCI的危险因素,早期监测和干预可能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的认知功能.
作者:杨翠;樊凡;王庆松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外周动脉反应性充血指数(RHI)和血管内皮因子评估替格瑞洛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ACS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3例(氯吡格雷)和观察组93例(替格瑞洛),2组均常规口服阿司匹林等标准治疗,应用Endo-外周动脉压力计无创内皮功能检测仪测定2组患者药物治疗后1、3及6个月的RHI,应用ELISA法检测相应时点血清内皮素1和NO水平,记录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治疗后3和6个月的RHI和NO水平升高、血清内皮素1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6个月RHI高于对照组(1.65±0.34vs1.54±0.31,P=0.038);观察组治疗后3和6个月血清内皮素1和NO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均无致死性出血性事件发生,观察组与对照组轻微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 vs 3.2%,P>0.05).结论 替格瑞洛有改善外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作用,其可能对AC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有保护作用.
作者:陈俊华;张存新;张淳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溶栓前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患者功能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入组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105例,分为不良预后组54例和良好预后组51例.分别在入院时和溶栓后3~6 h采集静脉血,计算NLR;终点指标是3个月时不良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6分).结果 与良好预后组比较,不良预后组年龄(P=0.000)、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P=0.000)、女性(P=0.015)及高血压比例更高(P=0.012).2组基线NLR比较无显著差异(P=0.093),2组溶栓后NL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线与溶栓后NLR预测不良预后的界值分别为2.49和5.23,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95(95%CI:0.485~0.705)和0.748(95%CI:0.653~0.843);Delong检验显示,溶栓后NLR较基线NLR对不良预后预测价值更大(P=0.00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后NLR是不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OR=1.355,95%CI:1.075~1.709,P=0.010).结论 溶栓后升高的NLR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不良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郭志良;俞书红;肖露露;胡挺;段振晖;刘晓昀;朱武生;刘新峰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超早期神经康复对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9月~2017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脑科中心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2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接受正规神经康复治疗方案.2组患者于溶栓前、溶栓6h、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14 d和30 d分别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于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14d和30 d分别进行Fugl-Meyer运动评估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并记录并发症及继发障碍发生的情况.结果 2组溶栓6h、康复治疗前、康复治疗14 d和30 d NIHSS评分明显低于溶栓前(P<0.01).2组康复治疗14 d和30 d FMA、BBS、MBI评分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康复治疗30d NIHSS评分较对照组明显降低,FMA、BBS、MBI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肩痛1例,对照组坠积性肺炎2例,体位性低血压1例,肩痛2例,肩手综合征1例,治疗组并发症和继发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4.0% vs 24.0%,P<0.05).结论 静脉溶栓联合超早期神经康复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促进运动功能、平衡能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有效减少并发症及继发障碍发生.
作者:马灿灿;张熙斌;徐耀;徐俊;李晓波;李军;陈蓓蕾;景坚;陈波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LDL-C变异性对老年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筛选济南市章丘区年龄≥60岁老年人436例,根据LDL-C变异性三分位分为低分位组143例、中分位组151例和高分位组142例.检测受试者血脂水平,并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结果 3组年龄、男性、吸烟、受教育水平、TC、LDL-C及LDL-C变异性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后1次随访,低、中、高分位组MMSE评分、认知功能损伤发生率、MMSE评分变化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88±1.329)分vs (27.79±1.36)分vs (27.45±1.345)分,7.0% vs 10.6% vs 15.5%,(-1.02±0.99)分vs(-1.22±1.00)分vs(-1.44±1.02)分,P<0.05].高分位组MMSE评分变化值明显高于低分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Spearman分析显示,LDL-C变异性与MMSE评分变化值呈负相关(P<0.01).校正混杂因素后,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LDL-C变异性是认知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高分位组发生认知功能损伤的危险为低分位组的2.551倍(P<0.05).结论 高LDL-C变异性是老年人认知功能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王会芳;王新国;周婷婷;李云鹏;王雷清;赵颖馨;柴强;刘振东;张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心房颤动(房颤)和慢性肾脏病患病率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此外,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X代谢综合征、肥胖、高尿酸血症等均是二者相同的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病是房颤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慢性肾脏病患者中,房颤患病率明显增高,房颤促进慢性肾脏病进展为终末期肾病.房颤与慢性肾脏病关系密切,且常常合并存在,使脑卒中、血栓栓塞风险以及抗凝治疗出血风险明显增加.我们就房颤与慢性肾脏病的关系和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王慧杰;孙帅;张虹 刊期: 2018年第10期
脑动脉侧支循环是指当大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时,血流通过其他血管(侧支或新形成的血管吻合)到达缺血区,从而使缺血组织得到不同程度的灌注代偿[1-2].近期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和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发现,侧支循环状态是责任血管成功再通和缺血脑组织成功再灌注的关键,使我们对脑侧支循环的临床意义有了深入认识[3-4].其次,一些基础研究阐明了脑侧支循环开放的生理机制,为改善脑侧支循环提供理论基础,为AIS治疗开辟新的道路[5-6].另外,随着一系列改善脑侧支循环的药物和非药物方法出现和相关临床试验的展开,改善脑侧支循环必将成为AIS潜在而重要的辅助治疗方式[7].
作者:陈大伟;宋琛;石进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ethylenetet rahydrofolate reductase,MTHFR)基因多态性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的关系及对老年H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260例,根据血浆Hcy水平将患者分为H型高血压组117例(Hcy≥15 μmol/L),普通高血压组143例(Hcy<15μmol/L),同期选取我院体检的老年正常血压对照组99例(Hcy<15 μmol/L),进行血浆Hcy及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检测,并采用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结果 H型高血压组和普通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Hcy、颈动脉IMT明显高于普通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CC、CT、TT基因型及C、T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型高血压组TT基因型及T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普通高血压组及对照组(29.1% vs 18.2%,16.2%;49.1% vs 36.4%,32.3%,P<0.05),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频率明显低于普通高血压组及对照组(30.8% vs45.5%,51.5%;50.9% vs 63.6%,67.7%,P<0.05).H型高血压组和普通高血压组不同基因型血浆Hcy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收缩压、空腹血糖、Hcy、LDL-C是颈动脉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 MTHFR基因C677T多态性与血浆Hcy水平相关,可能通过升高血浆Hcy水平,间接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安芳;赵季红;王静;丛洪良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南充及广安地区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状况.方法 选择2010年1月~2013年12月在南充及广安地区5所医院住院的急性自发性脑出血患者1468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41例(<45岁),中年组401例(45~59岁),老年组926例(≥60岁).收集患者住院期间一般情况、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并发症等,并进行3年随访,对脑出血后1、3、6个月,1、2、3年的生存状况进行随访.采用寿命表法描述生存过程,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时间的因素.结果 脑出血患者发病后1、3、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69%、68%、67%、65%、62%、60%.青年组发病后1、3、6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7%、77%、76%、73%、72%、71%,中年组生存率分别为76%、75%、74%、72%、72%、71%,老年组生存率分别为65%、64%、62%、60%、57%、54%.老年组发病后1、3、6个月,1、2、3年生存率较青年组及中年组明显降低(P<0.01).Cox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入院时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包括年龄、血糖、经济状况、收缩压、GCS评分、NIHSS评分;住院期间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包括颅内高压/脑疝及呼吸道感染;出院后影响生存时间的因素包括:血压控制、脑出血复发.结论 老年脑出血患者死亡风险高.
作者:官念;刘万平;彭张辉;何兴林;陈捷;邓虹;刘君;吴碧华;熊鸿榆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及两者联合是否通过肝X受体α (LXRα)-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信号通路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来源的泡沫细胞胆固醇水平.方法 取大鼠胸主动脉3~5代VSMC进行实验,分为9组:对照组,不干预,仅单独培养VSMC 48 h;模型组,用氧化型LDL(ox-LDL 50 μg/ml)诱导VSMC,单独培养48 h;依折麦布A组(3.0 μmol/L)、依折麦布B组(10.0μmol/L)、依折麦布C组(30.0 μmol/L)、瑞舒伐他汀A组(0.1 μmol/L)、瑞舒伐他汀B组(1.0 μmol/L)及瑞舒伐他汀C组(5.0 μmol/L)在用ox-LDL 50μg/ml诱导VSMC基础上,分别加入不同剂量的依折麦布或瑞舒伐他汀培养24 h;联合组,在用ox-LDL 50 μg/ml诱导VSMC基础上,加入依折麦布30.0μmol/L和瑞舒伐他汀5.0 μmol/L,培养24 h.检测各组TC、游离胆固醇(FC)及胆固醇酯(CE)水平及各组细胞LXRα、ABCA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TC、FC、CE水平显著升高,LXRα、ABCA1 mRNA及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瑞舒伐他汀C组、依折麦布C组及联合组TC、FC、CE水平显著减少,LXRα、ABCA1 mRNA及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且联合组LXRα、ABCA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依折麦布各组及瑞舒伐他汀各组(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依折麦布及2个适浓度的联合均可以通过上调LXRα、ABCA1表达,促进泡沫细胞中ABCA1介导的胆固醇的逆转运,减少胆固醇在细胞中蓄积,且联合组较单药组效果更显著.
作者:李佳;员旭红;马倩倩;刘雅婧;申晓彧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评价豨莶通栓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6年10月~2017年10月陆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和空军总医院神经内科共同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轻中度患者118例,随机分为试验组59例(口服豨莶通栓胶囊3粒/次,3次/d),对照组59例(安慰剂),2周为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后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治疗前和治疗后90 d改良的Rankin量表评分及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14 d NIHSS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3.47±0.21)分vs (7.50±0.34)分,P<0.01],且明显低于对照组[(3.47±0.21)分vs (5.72±0.43)分,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90 d预后良好48例(81.4%),预后不良11例(18.6%),对照组90 d预后良好39例(66.1%),预后不良20例(33.9%).2组预后良好和预后不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明显药物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豨莶通栓胶囊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轻中度患者,可提高患者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夏振西;尹延伟;夏翠俏;张英谦;张微微;陈大伟;赵弘轶;黄勇华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外周血细胞因子信号转导抑制因子3(SOCS-3)、白三烯B4(LTB4)和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与脑梗死体积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初次发病72 h内的ACI患者64例,根据脑梗死体积分为大体积梗死组(大体积组)13例,中体积梗死组(中体积组)26例和小体积梗死组(小体积组)25例.采用Pullici-no公式计算脑梗死体积.采用ELISA和化学发光法分别检测外周血SOCS-3、LTB4和IL-6水平,并进行直线相关及回归分析.结果 大体积组SOCS-3水平明显高于中、小体积组[(401.1±177.5)ng/L vs (287.6±111.4)ng/L和(267.5±134.7)ng/L,P<0.05],中体积组与小体积组SOCS-3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大体积组和中体积组LTB4[(3081.2±701.2)ng/L和(2138.1±724.5)ng/L vs(1713.2±511.0)ng/L]和IL-6[(776.0±369.6)ng/L和(501.3±389.3)ng/Lvs (328.2±128.5)ng/L]水平明显高于小体积组,大体积组LTB4和IL-6水平显著高于中体积组(P<0.05).IL-6和LTB4水平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r=0.9670,r=0.9953,P<0.05),SOCS-3水平与脑梗死体积不相关(r=0.8728,P>0.05).结论 LTB4和IL-6与ACI相关,可能对判断脑卒中的严重程度和近期预后有一定的提示意义.
作者:方美凤;谭峰;王学文 刊期: 2018年第10期
2型糖尿病(T2 DM)和心力衰竭(HF)为常见的慢性疾病,两者共存使患者的预后更差,对临床管理产生重大影响.2018年3月,ESC心力衰竭协会(HFA)发布了T2DM和HF的立场声明[1].现对T2DM和HF的发病相互影响及用药进展进行综述.1 糖尿病与HF在我国的流行病学概述T2DM占糖尿病患者的90%~95%,其全球患病率已由1980年的4.7%增长为2014年的8.5%[2].我国一项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成人糖尿病标化患病率为10.9%,男性略高于女性[3].一项持续7年的前瞻性全国性队列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的全因病死率显著高于无糖尿病患者,且增加了缺血性心脏病和脑卒中的病死率[4].国际数据显示,HF患病率为11.8%(4.7%~13.3%)[5].一项纳入我国共15 518例人群的调查显示,我国2000年35~74岁人群中,HF患病率为0.9%,且随着年龄增长,HF发生风险显著升高[6].我国HF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降低,对2012~2014年88家医院HF患者分析显示,HF住院患者病死率为5.3%[7].T2DM患者中,12%为HF患者,且在年龄>70岁人群更为普遍.在T2DM临床试验中,HF基线患病率为10%~30%.慢性及急性HF临床试验中,T2DM患病率分别约为30%和40%.糖尿病患者HF患病率较普通人群高2.5~3倍,约30%的HF患者患有糖尿病[1].
作者:陈璐;秦明照 刊期: 2018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老年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levated myocardiol infarction,STEMI)患者直接PCI后无复流的关系.方法 连续性入选老年急性STEMI接受直接PCI患者124例,根据术后即刻血流TIMI分级和心肌染色分级将患者分为正常血流组84例和无复流组40例.比较2组D-二聚体水平,并探讨D-二聚体水平与术后无复流发生的关系.结果 无复流组患者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0.91(0.55,1.41)mg/L vs 0.46(0.33,0.96)mg/L,P=0.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二聚体水平是介入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4.18,95%CI:1.18~14.7,P=0.026).R(OC曲线分析显示,术前D-二聚体界值为0.74 mg/L时,预测术后无复流发生的敏感性为70.0%,特异性为72.6%.血浆D-二聚体>0.74 mg/L患者的无复流发生率明显高于血浆D-二聚体≤0.74 mg/L患者无复流发生率(54.0% vs 17.5%,P=0.00).结论 老年急性STEMI患者接受直接PCI后,冠状动脉无复流发生与D-二聚体水平相关.
作者:胡铂;康晟;赵小红;王小东;周华;张奇 刊期: 2018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