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杨晨光;汪芳

关键词:心肌梗死, 肾小球滤过率, 胸痛, 心肌缺血
摘要:目的 探讨老年女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2017年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连续收入的老年STEMI患者108例,根据患者性别分为男性组63例和女性组45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PCI及院内预后情况.结果 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发病年龄显著升高[(75.13±7.27)岁vs(69.81±9.16)岁,P<0.01],肾小球滤过率显著降低[(62.39±27.34) ml/(min·1.73 m2) vs (77.37±26.36)ml/(min·1.73 m2),P<0.05)].女性组典型胸痛比例、LVEF显著低于男性组,而B型钠尿肽、左心室舒张末内径、CRUSADE评分显著高于男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男性组比较,女性组3支病变比例更高(69.2% vs 35.0%,P<0.01),支架直径偏细[(2.81±0.28)mm vs (2.97±0.29)mm,P<0.05];而再灌注治疗后,女性组平均住院天数更长,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反复发作心力衰竭比例显著升高[(10.60±3.61)d vs(7.67±2.44)d,P<0.01;15.6% vs3.2%,P<0.05;26.7% vs 3.2%,P<0.01].结论 老年女性STEMI患者年龄偏大,临床症状不典型,病变较重,心功能更差,心肌梗死后并发症增多,且出血风险增高.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重视老年女性心血管疾病

    我国已快速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均期望寿命持续延长,仅女性期望寿命而言,已从1970年的63.5岁延长至2010年的79岁.但相继而来的是老年病高发,致残率、死亡率及经济支出居高不下.众所周知,当今威胁老年人生命及健康的主要疾病是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亦是老年女性死亡和致残的首因[1].

    作者:齐海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临床研究进展

    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指的是机体在一定时间段内的血压波动情况,是机体内环境动态调节的一种体现,也是人体基本的生理特征[1].BPV的概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随着近年来高血压发生机制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BPV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大量的文献研究证实,BPV可作为高血压的诊疗指标,目前,BPV已经成为高血压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2-4].我们就BPV的分类、检测、影响因素以及临床应用进行了整理总结,现综述如下.

    作者:刘骏;杜瑞雪;王亮;朱兵;骆雷鸣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年龄和性别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性别和年龄对冠心病患者血小板活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2月~2015年4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56例,男性873例,女性183例,平均年龄(62.5±10.4)岁.其中高血小板活性(HPR)组349例,非HPR组707例.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凝血酶诱导的血凝块大强度(MAthrombin)作为评价患者血小板活性的指标.若MAthrombin≥65.8 mm定义为HPR.结果 与男性比较,女性年龄较大[(67.8±9.0)岁vs (61.4±10.4)岁,P<0.01]、血小板活性较高[(65.3±4.5)mm vs (63.4±5.3)mm,P<0.01].HPR组年龄和女性比例明显高于非HPR组[(63.7±10.6)岁vs (61.8±10.3)岁,23.2% vs 14.4%,P<0.01].经多因素校正后,女性是预测HPR的独立危险因素(OR=1.630,95%CI:1.129~2.353,P=0.009).但经多因素校正后年龄与HPR不相关(OR=1.008,95%CI:0.993~1.022,P=0.293).结论 冠心病女性患者血小板活性明显高于男性,而年龄与血小板活性不相关.

    作者:吴鸿谊;玛丽亚·玉苏甫;王齐兵;葛均波;钱菊英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急诊PCI术后出现冠状动脉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接受急诊PCI的女性患者178例,其中无复流组40例(TIMI 0~2级),正常血流组138例(TIMI 3级).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点、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 无复流组术后LVEF明显低于正常血流组[(50.4±9.4)% vs (55.0±9.7)%,P=0.016],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12.5% vs 3.6%,P=0.032).无复流组糖尿病、血管近段病变、多支病变和病变血管数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纽,术后收缩压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血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近段病变(OR=2.177,95%CI:1.025~4.622,P=0.043)和病变血管数(OR=1.750,95% CI:1.085~2.821,P=0.022)是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患者的预后较差.血管近段病变、病变血管数可能是女性患者发生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卢淡泊;陈章炜;禹子清;夏妍;陈傲;舒先红;钱菊英;葛均波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脑微出血与进展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脑微出血(CMB)是否为进展性脑卒中(PS)的预测因素,CMB的数目及位置是否与PS相关.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29例,患者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入院时增加是否≥2分,分为PS组40例及非PS组89例,患者行磁敏感加权威像,确认CMB.按CMB数目分CMB轻度37例,CMB中度22例,重度9例.比较2组CMB检出率,进一步比较CMB不同程度及位置的PS是否存在差异性,logistic回归分析PS的影响因素.结果 非PS组检出CMB 41例;PS组检出CMB 27例,2组CMB检出率有统计学差异(46.1% vs67.5%,P=0.02).轻、中和重度CMB的PS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29.7% vs 40.9% vs 77.8%,P<0.05).不同位置CMB的PS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CMB(OR=2.59,95%CI:1.22~5.50,P=0.01)及糖尿病(OR=2.95,95%CI:1.00~8.65,P=0.04)是发生P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MB可能为PS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CMB数目存在关联性,但与CMB位置无关.

    作者:吴波娜;郝冬琳;吴婧;张金;黄婷婷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心脏源性头痛

    心脏源性头痛(cardiac cephalalgia)由Liption等[1]于1997年正式提出,用于描述发生在心肌缺血时的一种继发性头痛,其经常由劳力诱发或加重,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缓解.由于心脏源性头痛的临床表现多样,与多种原发性头痛、继发性头痛存在重叠征象,尤其仅有头痛症状时,一般不会联系到心肌缺血,因此正确识别心脏源性头痛相当困难.目前关于该病,多是个案报道,完整资料极少,本研究就心脏源性头痛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严满云;赵红如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小干扰RNA干扰PC12细胞内源性Kir6.2基因后对鱼藤酮诱导的细胞损伤及信号通路研究

    目的 通过小干扰RNA(siRNA)干扰内源性Kir6.2基因表达来研究Kir6.2亚基缺失对鱼藤酮诱导的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作用及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 以PC12细胞为研究对象,采用RT-PCR检测5组细胞(正常对照组,阴性对照组,siRNA干扰1组,siRNA干扰2组和siRNA干扰3组)Kir6.2干扰情况,Western blot方法检测2组细胞(阴性对照组,siRNA干扰1组)Kir6.2干扰情况,水溶性四氮唑检测4组细胞(阴性无药组、干扰组无药组、阴性加药组、干扰加药组)在鱼藤酮处理24 h后的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方法检测4组细胞(阴性对照组、干扰组无药组、鱼藤酮组、PKC抑制剂组)鱼藤酮处理前后细胞内PKC及磷酸化PKC表达变化.结果 RT-PCR结果显示,siRNA干扰1组,siRNA干扰2组干扰成功.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RNA干扰1组内源性Kir6.2表达较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0.55±0.07 vs 0.89±0.09,P<0.05).四氮唑结果显示,Kir6.2干扰组较阴性对照组PC12细胞活力显著减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提示PKC抑制剂组PKC和磷酸化PKC水平较阴性对照组、siRNA干扰组、鱼藤酮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 内源性Kir6.2能保护PC12细胞抵抗鱼藤酮的毒性作用,Kir6.2可能通过激活磷酸化PKC在调节鱼藤酮诱导的PC12细胞活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刘小坤;王刚;陈旭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阿尔茨海默病中β淀粉样变与红细胞异常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在65岁以上老年人群中发生率高达12%,全球约有4500万人.随着人口老龄化,到2050年,AD患者预计将达到11 500万人[1].本病起病隐匿,进展缓慢,临床表现为渐进性记忆丧失和认知功能障碍.病理组织学特点是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沉积在细胞内形成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细胞外存在大量由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peptide,Aβ)组成的老年斑.

    作者:王亮;孙续国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糖化血清白蛋白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糖化血清白蛋白(GA)是血中葡萄糖与白蛋白发生非酶促糖化反应的产物,可反映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是临床上用来判断短期血糖控制的重要指标,适用于餐后高血糖症、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评价[1].《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已将GA列为血糖控制的监测内容之一[2].既往研究证实,GA作为一种重要的糖基化产物,与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冠心病及动脉粥样硬化等慢性并发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3-4].随着GA的生理作用逐步被认识,GA与缺血性脑卒中预后及复发风险的评估密切相关,对预测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较高临床价值[5-6].

    作者:陈萍;董莘哲;周杰;赵仁亮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48例病因分型分析

    目的 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IPI)是一种特殊的脑卒中亚型,病因分型有其亚型特点.本研究分析比较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和Kumral分型的特点.方法 选择48例IPI患者,对其基本特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进行分析,依据CISS病因分型和Kumral分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48倒入选患者中,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糖代谢异常是前4位危险因素,分别为70.83%、64.58%、50.00%和37.50%.临床表现为肢体无力38例(79.17%),头晕15例(31.25%).脑梗死部位以腹内侧旁中央为主,33例(68.75%).Kumral分型中大动脉闭塞性疾病型16例(33.33%),是主要的亚型.CISS分型中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者17例(35.42%),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x2=0.046,P=0.830).结论 IPI发病部位以腹内侧旁中央为主,Kumral分型的大动脉闭塞性疾病型和CISS病因分型的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是其主要的病因亚型.支持IPI为大范围脑干缺血的一部分.

    作者:王义义;李传霞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院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非脑卒中住院患者发生院内缺血性脑卒中的科室分布情况和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7月在浙江衢化医院因缺血性脑卒中以外的疾病住院而随后在医院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2例(院内组).同一研究期内院外发生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080例(院外组).分析2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脑卒中发病机制及治疗结果,并进行比较.结果 院内组心房颤动(29.3% vs 17.5%,P=0.008)、心功能不全(15.9% vs 4.7%,P=0.001)、心肌梗死(11.0% vs 1.2%,P=0.001)、冠心病(23.2% vs 12.8%,P=0.008)及慢性阻塞性肺病(19.5% vs 11.3%,P=0.023)明显高于院外组,高血压(54.9% vs 74.2%,P=0.001)及吸烟(14.6% vs 44.6%,P=0.001)明显低于院外组.院内组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院外组,血红蛋白、收缩压、舒张压、血糖、TC、TG、LDL-C明显低于院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院内组前循环+后循环、心源性脑栓塞、其他原因、检查不完全比例明显高于院外组,后循环、大血管粥样硬化性、小血管闭塞性、检查结果阴性比例明显低于院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院内组住院天数及死亡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1±39.8)d vs (12.4±16.1)d,P=0.001;25.6% vs 6.4%,P=0.001].败血症是院内组常见的死因,而脑疝为院外组常见死因.结论 医院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与院外发生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不同危险因素和实验室检查指标,脑卒中发病机制及治疗结局亦不同.预防和控制感染可能会降低医院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死率.

    作者:谈毅;郑云华;聂德新;姜腾波;张杰敏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肥胖对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预后的影响

    肥胖被认为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增加死亡风险,但有大量研究显示,肥胖的脑卒中患者生存率更高、预后更好,学术界将这一现象称为“肥胖悖论”,相关机制尚不明确,同时也存在诸多争论[14].静脉溶栓治疗被证明是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惟一有效的方法,而静脉溶栓的标准治疗方案中对于肥胖,尤其是体质量> 100 kg患者,阿替普酶使用剂量大为90 mg,相对其体质量可能是不足的,进而可能导致患者预后不良[5].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肥胖人群的数量急剧增加,同时,尤其是在亚洲国家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的使用(0.6 mg/kg,大量<60 mg),可能存在剂量使用不足的人群进一步扩大.因此,研究肥胖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溶栓预后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李红敏;高远;许予明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症和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选择沈阳市健康汉族女性216例,根据月经史分为4组,绝经前组57例,绝经1~10年组69例,绝经11~20年组36例及绝经>20年组54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雌激素水平.采用骨矿物质密度(BMD)与腰椎、髋部T值评价骨代谢情况.动脉粥样硬化评估指标包括踝肱指数(ABI)、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结果 与绝经前组比较,绝经后各组baPWV及CIMT明显升高,髋部和腰椎BMD明显降低,绝经>20年组ABI显著降低(P<0.01).绝经后女性平均雌激素水平与绝经时间呈负相关(r=-0.423,P<0.01).雌激素水平与腰椎、髋部BMD和腰椎、髋部T值呈正相关(r=0.556,P<0.01;r=0.490,P<0.01;r=0.620,P<0.01;r=0.523,P<0.01).雌激素水平与ABI呈正相关,与baPWV和CIMT呈负相关(r=0.228,P<0.01;r=-0.250,P<0.01;r=-0.203,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与骨质疏松症和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密切相关.

    作者:赵心;白小涓;汉雯;韩璐璐;孙雪峰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高糖影响内皮细胞功能不良机制的初步探究

    目的 探讨高糖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功能不良的机制.方法 分离并培养HUVEC,取第3代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甘露醇对照组(33 mmol/L)和高糖对照组(33 mmol/L),处理36 h后,用RT-PCR和Western blot测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雷帕霉素不敏感配体(RICTOR)表达情况.转染RICTOR过表达腺病毒为高糖腺病毒组,转染空白病毒AD-GFP作为高糖空病毒组,检测蛋白激酶B(Akt)和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的磷酸化水平,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NO释放量.结果 高糖对照组RICTOR蛋白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1.00±0.16 vs 2.69±0.07,P<0.01).与高糖空病毒组比较,高糖腺病毒组RICTOR表达增加(0.57±0.03 vs0.29±0.02,P<0.01),磷酸化Akt-Ser473(0.95±0.05 vs 0.56±0.04,P<0.01)及磷酸化eNOS-Ser1 177增加(0.97±0.05 vs0.55±0.07,P<0.01),内皮细胞NO释放增多(0.85±0.06 vs0.56±0.04,P<0.05).结论 纠正RICTOR表达能改善高糖诱发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不良.

    作者:刘旭;尹洪超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2011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16例老年非瓣膜病房颤、食管超声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患者作为血栓组,以同期收治的116例未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基本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房/左心耳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 血栓组较对照组高血压、脑卒中比例增高(65.52% vs 51.72%,13.79% vs 5.17%,P<0.05),2组慢性心力衰竭比例、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比例、CHA2DS2-VASc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OR=5.721,95%CI:2.069~15.820,P=0.001)、NT-proBNP(OR=1.001,95%CI:1.000~1.002,P=0.002)、CHA2DS2-VASc评分(OR=2.021,95%CI:1.316~3.103,P=0.001),LAD(OR=1.104,95%CI:1.002~1.216,P=0.046)是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持续性/永久性房颤、LAD扩大、NT-proBNP水平高、CHA2DS2-VASc评分高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作者:张炜;吕纳强;张云;张澍;党爱民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桥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比较分析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桥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孤立性脑桥梗死患者67例,其中脑桥梗死组36例,腔隙性脑梗死组31例.根据神经功能恶化时间又分为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组17例,非END组50例.比较危险因素、临床症状体征、影像学特征和实验室结果.结果 脑桥梗死组男性、入院收缩压、脂蛋白(a)水平明显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脑微出血比例明显低于腔隙性脑梗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D组TC明显高于非END组,空腹血糖明显低于非END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低血糖和高TC血症是END的预测因素(OR=0.719,95%CI:0.553~0.933,P=0.013;OR=0.611,95%CI:0.391~0.954,P=0.030).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桥梗死患者男性居多,腔隙性脑梗死脑微出血比例较高,END与低血糖、高TC有关.

    作者:张远锦;董荃;方可;樊东升;李小刚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脑梗死后癫痫的定量脑电图特点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后癫痫患者定量脑电图(QEEG)的特点.方法 将67例脑梗死后初次癫痫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74例作为对照组,入选者采用上海诺诚电气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Z2N-F-32W脑电图仪进行QEEG功率谱分析,δ(0.8~3.9 Hz)、θ(4.0~7.7 Hz)、a(7.8~12.9 Hz)和β(13.0~20.0 Hz),计算出各个频带的绝对功率值及(δ+θ)/(α+β)值,并作为观察评估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脑梗死病灶大小与(δ+θ)/(α+β)值无相关性(P>0.05);观察组左额区(3.15±2.63vs1.97±1.42,P=0.002)、右额区(3.17±2.53 vs1.88±1.46,P=0.000)、左中央(2.69±2.59 vs 1.65±1.28,P=o.004)、左顶区(2.58±2.45 vs 1.28±1.10,P=0.000)、右顶区(2.69±2.81 vs 1.21±1.06,P=0.000)、左枕区(P=0.000)、右枕区(P=0.000)、左颞区(P=0.000)以及右颞区(P=0.002)的(δ+θ)/(α+β)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在右中央的(δ+θ)/(α+β)值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后早发性癫痫患者与迟发性癫痫患者的(δ+θ)/(α+β)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QEEG对脑梗死后癫痫的诊断、脑梗死后患者异常脑电活动评价有重要价值.

    作者:何庆芳;周红;陆敏艳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体脂率和血脂的影响

    目的 评价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pnea syndrome,OSAHS)患者体脂率及血脂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南楼心内科经睡眠呼吸监测确诊的老年OSAHS患者126例,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和体脂率,同时抽血检测TG、LDL-C、HDL-C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所有患者接受CPAP治疗6个月,到期后再次通过多导睡眠呼吸监测复测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低血氧饱和度(SaO2)、BMI、体脂率及TG、LDL-C、HDL-C和hs-CRP.结果 OSAHS患者CPAP治疗6个月后,低SaO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94.07±2.15)% vs (74.54±7.82)%,P=0.001],而AHI、体脂率、LDL-C和hs-CRP水平则较治疗前明显降低[(5.88±2.36)次/h vs (27.61±7.38)次/h,P=0.001;(26.51±1.77)% vs (31.62±3.21)%,P=0.008;(2.04±0.55)mmol/L vs (3.75±0.81)mmol/L,P=0.005;(4.48±1.03)mg/L vs (6.73±1.65)mg/L,P=0.009].结论 OSAHS患者因夜间低氧引起体内炎性因子分泌增多而造成血脂异常,CPAP治疗能够有效纠正OSAHS导致的间歇性低氧,有助于减轻炎性反应,从而降低体脂率和LDL-C.

    作者:胡竞;黄慧;郝华;白丽丽;李凡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γ-谷氨酰转移酶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45例,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根据颅内外动脉狭窄情况分成2组,其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率≥50%(至少1支血管狭窄率≥50%)者为狭窄组,101例;狭窄率<50%者为对照组,44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血液检测情况,并分析患者血清GGT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关系.结果 狭窄组年龄、糖尿病、吸烟、丙氨酸转氨酶、GGT、TG、LDL-C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GGT水平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OR=1.048,95%CI:1.013~1.084,P=0.007).随着血清GGT水平的升高,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逐渐增高(x2=13.170,P=0.004).结论 血清GGT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密切相关,是其发生和发展重要的危险因素.

    作者:黄治飞;朱幼玲;周群;翟登月;李雪 刊期: 2017年第10期

  • NOTCH3突变未涉及半胱氨酸改变的可疑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脑梗死和白质脑病一例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脑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人类19p13上NOTCH3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动脉硬化或淀粉样变性的缺血性脑小动脉病,是一种在成人期发病的脑小动脉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中年起病的反复发作的缺血性脑卒中、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伴或不伴有先兆的偏头痛、情感障碍及急性脑病,多发于中年前期,病程晚期可出现痴呆.

    作者:宫萍;罗运贺;韩莎;王亮 刊期: 2017年第10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