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发小梗死病灶形态与早期功能预后的关系

邱忠明;段作伟;桑红菲;杜鹃;张晓浩;马楠;谢霞;樊新颖;刘新峰

关键词:梗死, 大脑中动脉,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发小梗死的病灶形态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30 d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因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发小梗死住院患者1 45例,根据病灶在MRI弥散加权成像上的形态特征,分为规则病灶组95例和不规则病灶组5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3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早期的临床功能预后.结果 与不规则病灶组比较,规则病灶组END、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明显降低,病灶直径明显缩小(P<0.05,P<0.01);其中END 27例(18.6%),脑卒中30 d后预后不良31例(21.4%).与预后不良比较,预后良好患者不规则病灶、END、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明显降低,病灶直径明显缩小(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规则病灶(OR-3.949,95%CI:1.331~11.716,P=0.013)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OR=2.211,95%CI:1.473~3.319,P=0.007)和END(OR=6.136,95%CI:3.043~12.428,P=0.001)是3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穿支供血区病灶不规则的单发小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易发生END,并且短期功能预后表现较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心电学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心电学检测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老年缺血性心脏病患者159例为实验组,健康体检者143例为对照组;2组均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测定T波峰末间期(Tp-e)、QTc、QTd、Tp e/QTc;行24 h动态心电图,实验组根据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分为无室性心律失常组58例,室性期前收缩组76例,室性心动过速组25例;随访6~48个月,根据实验组死亡情况分为死亡组35例、存活组103例及猝死组21例,观察Tp-e、QTd、Tp-e/QTc与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和猝死组Tp-e、QTc、QTd、Tp-e/QTc明显升高(P<0.05,P<0.01);猝死组Tp-e、QTc、QTd、Tp-e/QTc较存活组和死亡组明显升高(P<0.05);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比较,室性期前收缩组和室性心动过速组Tp-e、QTc、QTd、Tp-e/QTc明显升高;与室性期前收缩组比较,室性心动过速组Tp-e、QTc、QTd、Tp-e/QTc明显升高;Tp e、QTd、Tp-e/QTc与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相关(P<0.05,P<0.01).结论 Tp-e、QTc、QTd、Tp-e/QTc能够反映老年缺血性心脏病跨室壁复极离散度的变化,其值增大可能是老年缺血性心脏病发生心源性猝死的危险指标.

    作者:胡英;俞正霞;王伟良;叶明浩;曲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老年冠心病与血清炎性因子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 6,IL-6)、TNF-α和抗炎因子IL-10与老年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老年冠心病患者471例作为冠心病组,同期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无冠状动脉狭窄的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405例,记录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体质量指数(BMI)、血糖、TC、TG、HDL-C、LDLC等,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2组患者的血清IL-6、IL-10、TNF-α等炎性因子水平,并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患者LDL-C和TG水平高于对照组,而HDL-C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血清IL-6及TNF-α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136.18±22.76)μg/L vs (115.96±18.94)μg/L,(134.11±36.56)μg/L vs (97.99±30.99)μg/L]、冠心病组血清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92.99±39.92)μg/L vs (144.48±65.96)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清IL-6和TNF-α可能与老年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相关;血清IL-10可能与冠心病的发生呈负相关.

    作者:董军;姜华;陈树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前白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水平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变化及与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为该病的诊治及病情监测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AMI患者103例(AMI组),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34例、2支病变36例和3支病变33例;同时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分为发生心血管事件31例和未发生心血管事件72例;另随机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应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检测2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MI组血清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2±0.06)g/L vs (0.28±0.06)g/L,P<0.05];对照组无前白蛋白异常,AMI组为33.01%(P<0.05);随病变支数增加,单支病变、2支病变和3支病变患者前白蛋白水平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4±0.06)g/L vs (0.22±0.06)g/L vs (0.19±0.05)g/L,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前白蛋白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负相关(r=-0.206,P<0.05).结论 AMI患者前白蛋白水平明显降低,且病变越严重前白蛋白水平越低,其病变严重程度可能与其预后有关,可作为AMI患者病情监测及预后判断的指标.

    作者:王丹;李凯;赵海滨;杨长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阿托伐他汀对大脑中动脉栓塞大鼠尿激酶溶栓治疗的影响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联合尿激酶溶栓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选择SD大鼠48只,采用血栓栓塞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急性脑梗死模型,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尿激酶组、联合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缺血3h给予阿托伐他汀或生理盐水,缺血4h给予尿激酶或生理盐水治疗.治疗前和缺血24 h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缺血24 h取脑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缺血24 h神经功能显著改善[(6.5±4.3)分vs (12.5±4.3)分],脑梗死体积明显降低[(13.8±7.5)% vs(30.5±23.4)%,P<0.05].与阿托伐他汀组比较,尿激酶组和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程度及脑梗死体积降低程度更显著(P<0.05).与尿激酶组比较,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改善、脑梗死体积减小,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组织有保护作用,阿托伐他汀与尿激酶联合治疗有进一步提高疗效的趋势.

    作者:马士程;陈立云;张敏;贺茂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血管内支架治疗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vertebral artery origin stenosis,VAOS)的主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椎动脉狭窄是引起后循环脑卒中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1/3以上的后循环脑卒中患者是由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或闭塞所引起的[1].VAOS自然史资料较为系统的是Thompson单中心系统回顾性研究,结果表明,VAOS发生后循环缺血的概率是非VAOS的1.6倍,发生后循环脑卒中为后者的1.7倍,有VAOS者5年生存率为67%,明显低于非VAOS者的89%.从而认为,VAOS与后循环脑卒中和(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明显相关,而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2].

    作者:石进;张晓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心房颤动合并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脑卒中风险评估及抗凝治疗进展

    近年来,随着心房颤动(房颤)和慢性肾脏病(CKD)发病率的增加,两者均已成为全球重大的健康问题.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之一,有研究显示,我国房颤发病率约0.77%,且随年龄增长显著升高.CKD与房颤密切相关,且常合并存在.在不同地区发病率有所不同,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有研究显示,20~39岁的美国人CKD 3~4期发病率仅为0.7%,但在70岁及以上人群发生率上升至37.8%[1].大量证据显示,房颤与CKD合并存在时脑卒中风险显著增加,相关抗凝治疗已成为近年来临床上的热点问题.我们对近年来房颤合并CKD的脑卒中风险评估及抗凝治疗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王海军;司全金;王玉堂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老年患者单侧颈内动脉病变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表现及其相关性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单侧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或闭塞后的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表现及影响灌注受损程度的相关性因素.方法 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筛选出单侧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且对侧颈内动脉系统无严重狭窄的老年患者33例;采集入选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利用PWI采集入选患者的灌注参数,根据灌注损伤的严重程度分为4期,作为PWI基线资料.对可能影响灌注损伤程度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入选患者性别、年龄、临床症状、血管病变部位、代偿途径、脑血管狭窄(TICI)分级与PWI分级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PWI分级与年龄(P=0.0040)和TICI分级(P=0.0047)有相关性;与病变部位(P=0.0568)可能存在相关性;与患者的性别、狭窄程度、代偿途径、临床症状无相关性.结论 PWI在评价单侧颈内动脉系统缺血引起灌注损伤方面具有明确作用.

    作者:杜志华;王君;陈新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后再狭窄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观察椎动脉起始部粥样硬化性狭窄支架置入术(VAOASS)后再狭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2006年1月~2013年3月在空军总医院行VAOASS的患者共78例(80枚支架),分为再狭窄组29例和无再狭窄组49例.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及CT血管造影评估患者术后6个月后支架内再狭窄情况,分析VAOASS后再狭窄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VAOASS后再狭窄29例,发生率为37.18%,再狭窄组与无再狭窄组在年龄、性别、随访时间、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狭窄侧别、狭窄率、残余狭窄率和狭窄长度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狭窄组吸烟率明显高于无再狭窄组(62.52% vs 38.78%,P=0.022);再狭窄组椎动脉原始内径明显小于无再狭窄组[(3.22±0.58)mm vs (3.65±0.38)mm,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吸烟(OR=3.833,95%CI:1.042~14.095,P=0.043)和椎动脉原始内径(OR=6.008,95%CI:1.644~21.959,P=0.007)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VAOASS后再狭窄率偏高,吸烟及椎动脉原始内径是支架内再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

    作者:张英谦;吕强;张卫清;赵炫柱;赵发国;王姮;胡文娟;王素君;石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发小梗死病灶形态与早期功能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发小梗死的病灶形态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及30 d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因大脑中动脉深穿支单发小梗死住院患者1 45例,根据病灶在MRI弥散加权成像上的形态特征,分为规则病灶组95例和不规则病灶组5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以30 d的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患者早期的临床功能预后.结果 与不规则病灶组比较,规则病灶组END、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明显降低,病灶直径明显缩小(P<0.05,P<0.01);其中END 27例(18.6%),脑卒中30 d后预后不良31例(21.4%).与预后不良比较,预后良好患者不规则病灶、END、基线收缩压、基线NIHSS评分明显降低,病灶直径明显缩小(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不规则病灶(OR-3.949,95%CI:1.331~11.716,P=0.013)是END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OR=2.211,95%CI:1.473~3.319,P=0.007)和END(OR=6.136,95%CI:3.043~12.428,P=0.001)是30 d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穿支供血区病灶不规则的单发小梗死患者住院期间易发生END,并且短期功能预后表现较差.

    作者:邱忠明;段作伟;桑红菲;杜鹃;张晓浩;马楠;谢霞;樊新颖;刘新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CT诊断右心房起搏器导线电极脱位合并右心房穿孔一例

    起搏器导线移位、穿孔是较少见的起搏器置人术后并发症,一旦发生可造成严重后果,应尽早诊断.心电图和胸部X线等常用方法有一定局限性,敏感性较低,CT可作为一种补充方法,弥补其不足,防止导线移位、穿孔的漏诊和误诊.

    作者:李琳;王照谦;孙喜霞;杨志强;陈爱军;安攀;贾崇富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术后眼部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过程中的眼部并发症,为减少严重的视力丧失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412例住院行颈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眼部并发症.结果 412例患者中有3例患者发生眼部并发症,其中发生眼缺血综合征1例,缺血性视神经病变1例,视网膜分支动脉栓塞1例,发生率为0.7%.结论 颈动脉内支架置入治疗时需要注意颈动脉狭窄相关眼部并发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眼部检查以及在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明确眼动脉的起源或代偿供血血管非常重要.

    作者:司艳芳;王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替米沙坦对脑出血急性应激性胃黏膜病变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替米沙坦对脑出血急性应激性胃黏膜病变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出血组、替米沙坦组,每组32只,各组再分为1、2、3和5d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8只大鼠.制作脑出血大鼠模型,大体观察胃黏膜病变并计算溃疡指数;HE染色光镜下观察胃黏膜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黏膜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的表达;TUNEL检测胃黏膜凋亡细胞.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脑出血组大鼠1、2、3和5d胃黏膜溃疡指数明显增大、PCNA表达明显减少、TUNEL凋亡细胞明显增多(P<0.01).与脑出血组比较,替米沙坦组大鼠1、2、3和5d胃黏膜溃疡指数明显减小、PCNA表达增多、TUNEL凋亡细胞减少(P<0.05).结论 替米沙坦能够减小脑出血急性应激性胃黏膜病变大鼠胃黏膜溃疡指数、增加PCNA表达、减少TUNEL凋亡细胞,减轻应激性胃黏膜病变.

    作者:邱月;宁显忠;杨文海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微小RNA-155调节钙调磷酸酶和活化T细胞核因子4表达对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

    目的 研究微小(microRNA,miR)-155对心肌细胞肥大的影响及对钙调磷酸酶(CaN-β)和活化T细胞核因子4(NFAT 4)表达的调控作用.方法 培养大鼠心肌细胞H9C2(2-1),血管紧张素(Ang)Ⅱ诱导心肌细胞肥大,脂质体转染法将miR-155模拟物和miR-155抑制物转染入心肌细胞.分为对照组、AngⅡ组、mimics组、inhibitors 组、AngⅡ+mimics组和AngⅡ+inhibitors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心肌细胞miR-155的表达.逆转录PCR法检测心房钠尿肽(ANP)、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和CaN-β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CaN-β和NFAT-4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AngⅡ组比较,AngⅡ+mimics组ANP、β-MHC、心肌细胞表面积、CaN-βmRNA和蛋白表达及NFAT-4蛋白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N-β可能为miR-155的作用靶点,miR-155可通过负性调控CaN-β和NFAT-4的表达,减少心肌细胞ANP和β-MHC表达,抑制心肌细胞肥大.

    作者:杨勇;周勇;罗涛;谢华强;佟新竹;吴瑞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高龄吞咽障碍患者影像学特征及误吸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吞咽障碍的高龄患者改良吞钡造影检查影像学特征,探讨高龄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高龄吞咽障碍患者68例,进行床旁临床评定以及改良吞钡造影检查,采用分区法将成像过程分成A、B、C和D区,分析患者误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改良吞钡造影检查结果显示,吞咽障碍主要表现在A、B、C区,多数患者舌肌运送能力减弱,舌肌萎陷,舌腭连接不良占88.2%,食团提前后漏占83.8%,口腔运送时间延长占72.1%,咽启动延迟占80.9%,会厌谷残留占79.4%,喉渗透占72.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吞咽启动延迟(OR=13.291,95%CI:2.300~76.797,P=0.033)、会厌谷残留(OR=13.163,95% CI:2.215~78.231,P=0.004)、喉渗透(OR=3.765,95%CI:0.728~19.475,P=0.005)是导致高龄吞咽障碍患者误吸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吞咽障碍患者具有特征的影像学表现.治疗师、康复医师应根据患者改良吞钡造影检查影像学资料,客观地评价患者情况,制订合理、科学地康复计划,减少误吸发生.

    作者:彭继海;张鸣生;李河;白文方;罗流钦;范小平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发病率及临床处理策略.方法 2012年7月1日~2013年12月31日于我中心就诊,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狭窄程度≥50%的颈动脉狭窄患者191例,通过电话和门诊进行3~12个月随访,其中5例患者进行了DSA随访.结果 191例患者中,合并未破裂动脉瘤患者12例,检出率6.3%.12例未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中,9例干预治疗,其中1例单纯行颈动脉狭窄支架置入,1例行动脉瘤手术夹闭后择期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2例单纯行动脉瘤栓塞,5例行狭窄支架置入并动脉瘤栓塞;另3例未干预治疗,仅控制危险因素,定期随访.所有患者均合并有糖尿病,高血压及吸烟等危险因素.随访期间,未破裂动脉瘤干预患者中,有1例患者动脉瘤复发;未干预患者中,有1例患者频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后好转.结论 在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中,颅内动脉瘤发生率较高.对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患者通过个性化的方案治疗后,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作者:梁永平;王君;李宝民;李生;曹向宇;刘新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系统评价

    目的 Meta分析评价多奈哌齐治疗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Ovid、CNKI及万方数据库.以AD患者服用多奈哌齐5 mg和10 mg口服干预12~30周为标准,以安慰剂为对照,选取自各数据库建库至2013年9月,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所有文献,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其检索到198篇相关文献,9篇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符合纳入标准,AD患者共3064例.多奈哌齐对AD患者总体功能评价的改善效果均优于安慰剂(OR=1.86,95%CI:1.56~2.21,P<0.01).与5 mg治疗比较,多奈哌齐10 mg治疗对AD患者总体功能评价的改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91,95%CI:0.72~1.15,P=0.43).多奈哌齐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04,95%CI:0.88~1.24,P=0.65).多奈哌齐5mg、10 mg治疗AD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0,95% CI:0.47~1.04,P=0.08).结论 多奈哌齐可显著改善AD患者的总体功能评价,安全性好,但疗效并不存在剂量依赖性.但限于纳入的研究文献较少及疗法学质量上的局限,本系统评价结果尚需更多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作者:杨南竹;贠相华;周玉颖;王宏艳;吴玉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对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造影剂肾病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

    目的 评价老年患者尿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对脑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致造影剂肾病(CIN)的早期诊断价值及其严重程度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CIN患者15例(CIN组),其中CIN Ⅰ期12例,CINⅡ期3例;非CIN患者15例(对照组),连续收集尿标本进行NGAL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IN组及CIN Ⅰ期、CINⅡ期患者术后3、6、12、24 h和CINⅡ期患者术后48 h尿NGAL明显增高,CIN组及CIN Ⅰ期、CINⅡ期患者尿NGAL术后0~3 h、0~6 h、0~12 h、0~24 h、0~48 h绝对变化值明显增高(P<0.05).与CIN Ⅰ期比较,CINⅡ期患者尿NGAL术后0~6 h、0~12 h绝对变化值明显增高(P<0.05).CIN组术后0~6h尿NGAL绝对变化值与术后48 h估算肾小球滤过率呈负相关(r=-0.480,P=0.001).结论 动态监测尿NGAL既可早期诊断CIN,也可对CIN严重程度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王兆平;刘洁一;庄雷;高峰;吴继霞;王莹峰;张海燕;张爱娣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RNA干扰人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表达对内皮细胞骨架损伤的影响

    目的 构建针对人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并转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后,采取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观察对内皮细胞骨架损伤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为对照组、ox-LDL组(ox-LDL处理)、阴性转染组(ox-LDL处理+阴性慢病毒转染)和慢病毒转染组(ox-LDL处理+佳干扰序列慢病毒转染).荧光显微镜观察转染效率,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肌球蛋白轻链(p-MLC)、Rho激酶(ROCK)、LOX-1蛋白的表达;免疫荧光法观察细胞骨架肌动蛋白(F-actin)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ox LDL组和阴性转染组p MLC、ROCK、LOX-1蛋白表达增高;细胞F-actin发生损伤并伴含量减少(P<0.05).与阴性转染组比较,慢病毒转染组抑制p-MLC、ROCK、LOX-1蛋白表达,减轻F-actin损伤及伴含量增加(P<0.05).结论 干扰LOX-1表达对ox-LDL诱导引起的内皮细胞ROCK、p-MLC表达增加及细胞骨架损伤均有抑制作用.

    作者:刘洪光;屈宝泽;陶贵周;黄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自动校正凝血酶曲线法监测脑出血患者凝血功能的初步研究

    目的 采用自动校正凝血酶曲线法监测患者脑出血后机体凝血功能的变化状态.方法 收集经头颅CT确诊、发病18h内入院的自发性脑出血患者20例作为脑出血组,选择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9例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体检时、脑出血组于入院6h内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同时进行实验室检查;脑出血组于入院第4、8和15天或出院时,再次采用自动校正凝血酶曲线法检测机体凝血功能.结果 脑出血组患者入院时、入院第4和8天的延迟时间高于对照组[(9.17±8.90)min、(7.72±5.55)min、(6.56±4.44)min vs (3.26±0.77)min,P=0.002];入院时、入院第4、8和15天或出院时凝血酶生成潜力、峰值低于对照组,达峰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出血患者在初期呈低凝状态,凝血功能于第15天或出院时基本恢复,但仍低于健康人群.

    作者:于垚;吴俊;赵伟;赵磊;朱春鹏;高旭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肌酸激酶同工酶假性升高

    以心肌肌钙蛋白诊断急性心肌梗死以前,免疫抑制法检测的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同工酶是诊断AMI的“金标准”[1].受专科和经验思维的影响,患者CK同工酶异常升高者多被考虑为心肌损伤或肌肉疾患,特别是中老年伴有胸闷、胸痛或有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而导致一些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2-4].实际上,CK同工酶异常升高要特别警惕一种相对常见的现象——巨肌酸激酶(macro-creatine kinase,MCK)升高导致的影响[5].

    作者:许如意;杨晔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