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应用受试者曲线分析血栓弹力图在老年人群阿司匹林抵抗诊断中的价值

李晓利;范利;王强;陈昕;孙沛;王梅;董迎华;邓玲;田玲

关键词:ROC曲线, 血栓弹力描记术, 阿司匹林, 花生四烯酸, 血小板聚集
摘要:目的 应用ROC曲线评价血栓弹力图在诊断阿司匹林抵抗(AR)方面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4月~2010年7月驻京部队干休所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d,≥1个月)的老年患者471例.所有患者行光比浊法和血栓弹力图法检测血小板的功能.其光比浊法AR诊断标准为: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血小板聚集率≥20%.结果 采用AA诱导光比浊法,AR患者65例,发生率13.8%.以经典光比浊法为参照,通过ROC曲线发现,血栓弹力图法曲线下面积为0.794(0.755~0.830).采用血栓弹力图法诊断AR,血小板聚集率临界点为56.2%,特异性为79.6%,敏感性为73.8%.无论是采用血小板聚集率≥56.2%,或传统的≥50%的临界点为血栓弹力图法诊断AR的标准,与AA诱导的光比浊法比较,在诊断AR方面,二者一致性较差(Kappa<0.7).结论 血栓弹力图法在诊断AR方面,不完全与光比浊法诊断AR结果相符.因此,对血栓弹力图结果的解读需要谨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表现为异己手综合征的胼胝体梗死一例

    异己手综合征(alien hand syndrome,AHS)是由不同中枢神经损害引起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为患侧上肢或手不受意识支配,双手执行动作时存在明显地不协调或拮抗[1].近年来国内报道较少,加之该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辨别非常困难,故非常容易漏诊、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一例AHS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杨璇;周少旦;臧大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1 前言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是目前国内惟一以丹参脂溶性有效成分制备的单体化学药物,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已有12年,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对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脑血管和肺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先后进行了系列临床研究.为了充分凸显国药的独特效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特别是使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临床特殊人群用药规范和不良反应,故特邀集国内多位相关领域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将国内外对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资料汇总讨论、归纳总结,形成了《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作者: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规范治疗专家组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血管内皮功能和同型半胱氨酸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相关性探讨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功能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在老年冠心病患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选取老年冠心病患者150例,根据诊断分为陈旧性心肌梗死组56例,稳定性心绞痛组51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43例.对比各组患者Hcy水平、高血压、吸烟史、TC、及LDL-C等,分析Hcy水平及内皮依赖型血管舒张率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Hcy水平升高比例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和陈旧性心肌梗死组(79.1% vs 14.3%,29.4%,P=0.000).3组间Hcy水平正常及升高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组Hcy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组[(19.8±7.2)μmol/L vs (11.0±4.5) μmol/L,(12.3±6.1)μmol/L,P<0.01],但内皮依赖型舒张率显著低于稳定性心绞痛组及陈旧性心肌梗死组[(4.1±2.8)% vs (7.5±5.1)%,(6.5±3.2)%,P<0.01].相关分析显示,Hcy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6.332,P=0.038),而内皮依赖型血管舒张率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7.254,P=0.038).结论 血管内皮功能及Hcy水平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病情联系紧密,临床治疗时可对其进行监测,值得重视.

    作者:张秀洲;刘福艳;李静;王青青;宫建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心房颤动相关微小RNA4279靶向调控钙通道蛋白

    目的 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等手段,探讨心房颤动(房颤)相关微小RNA4279(miR-4279)与房颤相关离子通道蛋白的靶向调控关系.方法 利用在线数据库Targetscan,miRanda,miRDB预测可能的靶基因后,分别将靶基因的重组荧光素酶报告质粒与miR-4279及阴性对照质粒共转染于人胚胎肾HEK293细胞,实验分为转染组,阴性组和空白组检测各组相对荧光素酶的活性.并将miR-4279模拟体导入大鼠胚胎心肌H9c2细胞,观察其对靶基因的表达调控.结果 CACNA1C基因转染中,与阴性组比较,转染组相对荧光素酶活性降低18%0(0.300±0.012 vs 0.366±0.011,P<0.01),转染组CACNA1C基因mRNA表达水平下调31%(0.820±0.058 vs 1.193±0.060,P<0.01),miR-4279模拟体转入H9c2细胞可抑制CACNA1C基因的表达.结论 电压门控L型钙通道α亚基CACNA1C基因可能是miR-4279的直接靶基因,miR-4279可能通过抑制CACNA1C表达参与房颤电重构,有可能成为未来房颤干预治疗的靶点.

    作者:李龙;苏迎;杨水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重复经颅磁刺激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及机制的研究

    目的 从行为学、形态学、电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等不同层面研究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aD)大鼠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6只,VaD组6只,rTMS组8只.治疗后进行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测试,记录各组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效应(LTP).应用Western blot技术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蛋白的表达.应用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CA3区细胞形态.结果 VaD组和rTMS组水迷宫检测均显示全时程平均逃避潜伏期较假手术组明显延长(P<0.05),rTMS组较VaD组明显缩短(P<0.05);VaD组和rTMS组在原平台象限游泳时间和在原平台象限游泳路程占总路程百分比较假手术组明显缩短[(5.50±0.83)s、(9.76±1.56)s vs (13.53±3.70)s,(19.78±3.54)%、(30.33±3.82)% vs (46.73±14.08)%,P<0.05],rTMS组较VaD组明显延长(P<0.05).rTMS组LTP,海马BDNF、NMDAR表达较VaD组显著升高.光镜下可见,rTMS组海马CA1、CA3区神经细胞排列、层次数量、细胞受损程度均明显改善.结论 rTMS可上调大鼠海马BDNF、NMDAR的表达,从而促使LTP形成,增强突触可塑性,改善大鼠空间记忆能力及认知功能.

    作者:邢梦娅;张楠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H型高血压与脑大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关系的探讨

    目的 探讨H型高血压与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高血压,并接受主动脉弓+头颅CT血管成像检查的患者196例.依据是否存在脑血管狭窄分为狭窄组149例和非狭窄组47例.以同型半胱胺酸(Hcy)≥10 μmol/L作为高Hcy的诊断标准.其中H型高血压患者153例,非H型高血压患者43例.结果 狭窄组Hcy水平显著高于非狭窄组[(21.91±13.87)μmol/L vs (14.52±10.09)μmol/L,P<0.01].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显示,H型高血压与脑大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P<0.01).将Hcy水平按四分位数组分,采用logistic回归比较不同Hcy水平的脑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风险,结果显示,脑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随Hcy水平的升高而增加,未校正危险因素模型1示OR值依次为2.40、10.80、8.45;校正年龄和吸烟危险因素模型2示OR值依次为2.90、10.75、6.91 (P<0.05,P<0.01).结论 H型高血压与脑大动脉狭窄具有明显相关性,在高血压人群中,Hcy水平越高,发生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越大.

    作者:徐依成;徐亚辉;王培福;贺大权;高靖;邱石;李继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ABCD2评分联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联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筛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短期内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TIA患者126例,以第7天为终点事件时间,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30例和非脑梗死组96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患者40例(0~3分)和中高危患者86例(4~7分).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CT血管成像结果筛查责任血管,分为易损斑块患者79例和非易损斑块患者47例,比较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之间危险因素和ABCD2评分,分析中高危人群(ABCD2评分≥4分)易损斑块在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的差异.结果 脑梗死组ABCD2评分≥4分和责任血管易损斑块比例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46.7% vs 20.8%,90.0% vs 54.2%,P<0.01);当ABCD2评分≥4分时,易损斑块患者7d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患者(83.3% vs 8.0%,P<0.01).结论 ABCD2评分结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筛查能提高短期内TIA患者脑梗死的预见风险.

    作者:徐辉;方岩;张莹;周海云;王遂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和丘脑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海马和丘脑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抑郁组、脑卒中组和PSD组,每组13只.应用RT-PCR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后第29天海马及丘脑NGF和TrkAmRNA的表达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及丘脑NGF和TrkA免疫阳性细胞数的表达变化.结果 各组海马及丘脑均有NGF和TrkA mRNA的表达.PSD组海马NGF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0.646±0.264 vs 0.956±0.263,P<0.05);各组TrkA mRNA在海马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丘脑NGF和TrkA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海马NGF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4.46±2.64)个vs (19.56±2.63)个,P<0.05];各组丘脑NGF阳性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海马TrkA阳性细胞及丘脑TrkA阳性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SD大鼠海马NGF 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可能与PSD发病相关.

    作者:李云;彭春;王玮;李姝;李漾超;杨宁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心房颤动合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合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的病变特点及预后.方法 选择后循环脑梗死患者172例,根据诊断分为房颤组82例和非房颤组90例,入院后应用弥散加权成像检查确定责任梗死灶,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术进行血管病变评估;然后分别记录入院时、3及14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0和90 d使用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分,3个月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与非房颤组比较,房颤组发病年龄明显偏大[(74.5±10.8)岁vs (68.2±9.5)岁,P=0.000],多发梗死灶明显偏多(23.2% vs11.1%,P=0.035),入院时及3 d NIHSS评分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3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NIHSS评分、多发梗死灶、颅内动脉狭窄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房颤合并后循环脑梗死患者入院病情重于非房颤患者,但90 d预后无差异.

    作者:王光胜;童道明;杨同慧;王元伟;许改红;胡婷;马玉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左心室射血分数与认知损害的关系

    目的 分析LVEF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明确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否为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250例,超声心动图检测LVEF,患者根据LVEF分为4组:LVEF≤60%组53例、61%~65%组62例、66%~70%组75例、≥71%组60例.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又分为认知损害组50例和认知正常组200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LVEF与认知损害的关系.结果 LVEF≤60%组,61%~65%组,66% ~70%组和≥71%组认知损害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45.3% vs 24.2% vs 12.0% vs3.3%,P=0.000);线性趋势相关检验显示,认知损害患病率与LVEF存在显著线性关系(x2 =33.630,P<0.01).MMSE得分与LVEF呈正相关(r=0.372,P<0.01).与认知损害相关的因素有高血压(OR=13.649,95%CI:3.379~55.132,P=0.000);受教育年限(OR=0.855,95%CI:0.786~0.930,P=0.000)以及LVEF(OR=0.929,95%CI:0.899~0.959,P=0.000).结论 LVEF降低是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郜锦英;商苏杭;霍康;王瑾;屈秋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及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研究

    目的 比较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及病房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60例,患者均未服抗凝药,根据患者服药意愿分别纳入利伐沙班组80例(拜瑞妥,20 mg,1次/d)和达比加群酯组80例(泰毕全,110mg,2次/d),选择本院同期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80例为华法林组,所有患者服药≥3个月,3组在年龄、性别、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方面相匹配.随访3个月,比较3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11.3%和13.8% vs 28.8%,P=0.008),利伐他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亦较华法林组低(10.0%和7.5% vs 21.3%,P=0.022).华法林组皮疹发生率较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组高(11.3% vs 0%和2.5%,P=0.002).结论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或等同于华法林,安全性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汝朋;杨水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缝隙连接蛋白43在心房颤动发病及维持中的作用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临床常见心律失常,普通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房颤发病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脏外科手术、炎症、内分泌疾病、药物等多种因素相关.房颤可引起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同时心脏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又为房颤复发和持续提供了条件.近年研究发现缝隙连接在房颤的心房电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缝隙连接是细胞间实现直接通讯的特殊的细胞膜结构,主要由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构成.在人类心肌中表达的Cx主要为Cx37、Cx40、Cx43、Cx45.其中Cx40、Cx43与房颤的关系为密切.我们主要就Cx43与房颤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邓龙;时向民;林琨;单兆亮;王玉堂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射频消融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一例

    应用普通二维射频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合并复杂先天性心脏病,重度肺动脉高压,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前应仔细了解患者心脏解剖结构及心功能状态,术中宜采用解剖标测与理想靶点相结合的策略,并尽量减少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1 临床资料患者女性,62岁,主因阵发性心悸10年,加重伴胸闷气短半个月于2015年5月22日入院.10年前患者活动后出现心悸、胸闷,无咳嗽、咳痰及咯血,无明显肩背部及胸部疼痛,经休息后可自行缓解,10年间心悸症状发作4~5次,均能自行缓解.

    作者:王占启;丛洪良;张芳;张兰芳;贾辛未;李向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应用受试者曲线分析血栓弹力图在老年人群阿司匹林抵抗诊断中的价值

    目的 应用ROC曲线评价血栓弹力图在诊断阿司匹林抵抗(AR)方面的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4月~2010年7月驻京部队干休所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d,≥1个月)的老年患者471例.所有患者行光比浊法和血栓弹力图法检测血小板的功能.其光比浊法AR诊断标准为:花生四烯酸(AA)作诱导剂,血小板聚集率≥20%.结果 采用AA诱导光比浊法,AR患者65例,发生率13.8%.以经典光比浊法为参照,通过ROC曲线发现,血栓弹力图法曲线下面积为0.794(0.755~0.830).采用血栓弹力图法诊断AR,血小板聚集率临界点为56.2%,特异性为79.6%,敏感性为73.8%.无论是采用血小板聚集率≥56.2%,或传统的≥50%的临界点为血栓弹力图法诊断AR的标准,与AA诱导的光比浊法比较,在诊断AR方面,二者一致性较差(Kappa<0.7).结论 血栓弹力图法在诊断AR方面,不完全与光比浊法诊断AR结果相符.因此,对血栓弹力图结果的解读需要谨慎.

    作者:李晓利;范利;王强;陈昕;孙沛;王梅;董迎华;邓玲;田玲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应用血栓弹力图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分析,探讨TEG参数与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性,评价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首次诊断TIA患者114例,行TEG检查,检测反应时间、凝固时间、凝固角、大凝固振幅等参数指标.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无脑梗死组78例和脑梗死组36例.比较2组参数并分析其与TIA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反应时间[(4.58±0.91)min vs(5.03士0.86)min,P=0.007]、凝固时间[(1.61±0.52)min vs (1.86±0.54)min,P=0.017]明显低于无脑梗死组,凝固角[(73.96±3.37)°vs (71.99±6.18)°,P=0.037]、大振幅[(62.90±5.20)mm vs (60.09±6.39)mm,P=0.011]明显高于无脑梗死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反应时间、凝固时间与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r=-0.418,r=-0.314,P<0.01);凝固角和大振幅与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r=0.188,r=0.36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反应时间、凝固时间越大,大振幅越小,脑梗死发生风险越小.结论 TEG参数对TIA后短期进展为脑梗死风险有重要预测价值.

    作者:王全懂;秦佩媛;李松;杨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阵发性心房颤动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1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PAF组(P组),每组6只.P组开胸暴露心脏,进行RAP;S组仅行手术,不进行快速心房起搏.3h后获取心脏组织、血液标本,通过酶联免疫标记法检测2组兔左、右心房、外周静脉血的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左、右心房组织的丙二醛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左、右心房内皮vWF表达情况.结果 P组外周血TM、vWF水平较S组明显升高[(125.36±26.66)μg/L vs(90.09±5.87) μg/L,P<0.05;(1332.96±252.53)ng/L vs (899.38±39.56) ng/L,P<0.05],且左心房血TM、vWF水平较右心房、外周血更高(P<0.0l).P组心房内皮vWF含量明显较S组增多,P组左心房内皮vWF含量增多较右心房更为显著.P组左心房丙二醛较S组左心房明显增高[(8.40±0.47)nmol/ml vs(5.43±0.71)nmol/ml,P=0.00],且P组左心房丙二醛高于右心房(P<0.05).心房组织丙二醛水平与TM、vWF水平明显相关(r=0.68,P=0.01;r=0.47,P=0.04).结论 PAF可以导致内皮功能障碍,且以左心房更为显著;组织氧化应激在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延广;陈福坤;邓龙;李娟;李瑞生;林琨;时向民;单兆亮;王玉堂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山楂叶总黄酮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轴突过度再生抑制因子A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山楂叶总黄酮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的轴突过度神经再生抑制因子A(neurite outgrowth inhibitor,NogoA)及NogoA受体(NgR1)表达的影响.方法 SPF级雄性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山楂叶总黄酮组[山楂叶总黄酮140 mg/(kg· d)]、银杏叶片组[银杏叶提取物65 mg/(kg·d)],每组12只,后3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后第30天开始灌胃,连续30 d.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和密度;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NogoA和NgR1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山楂叶总黄酮组大鼠NogoA蛋白[(18.3±0.54)×10-3 vs (46.3±5.81)×10-3,P<0.01]和NgR1蛋白(0.68±0.08 vs 0.82±0.15,P<0.05)表达明显降低,分别降低了(38.88±9.22)%和(17.07±5.34)%;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显著增加[(20.28±4.68)个/mm2 vs (15.47±5.61)个/mm2,P<0.05].山楂叶总黄酮组NogoA蛋白与银杏叶片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20.28±4.68)个/mm2 vs (21.62±4.24)个/mm2]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山楂叶总黄酮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NogoA和NgR1蛋白表达,促进中枢神经再生有关.

    作者:吴晓光;苗光新;万紫旭;李蒙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射频消融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单中心研究

    目的 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有效性,探索房颤射频消融复发的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因子.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3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老年患者91例,收集临床、电生理及随访资料,分析其长期有效性、复发心律失常类型,探索复发相关指标.结果 91例房颤患者中,单次消融后有效率为58.2%,部分复发患者进行再次射频消融后总体有效率上升为71.4%,左心房容量>40 ml为房颤患者单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69,95%CI:1.072~6.154,P=0.034).无影响预后的严重围术期并发症.结论 对于老年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具有明确疗效且安全性较好,应注意心房扩大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存在更高的房颤复发率.

    作者:庞明洋;刘颖;时向民;郭红阳;林琨;国建萍;刘赛哲;王玉堂;单兆亮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灌注CT微血管通透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的预测

    目的 探讨灌注CT微血管通透性(P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80例在我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后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分为出血组38例与未出血组42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评价灌注CT参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80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47.5%发生出血性转化.出血组患者平均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大面积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未出血组[(73.2±5.0)岁vs (66.2±4.7)岁、(15.4±2.6)分vs (9.1±1.3)分及34.2% vs 14.3%,P<0.05].出血组PS明显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S曲线下面积为0.924,诊断界值为5.86 ml/(min· 100 g),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88.1%,阳性似然比为0.88,阴性似然为比0.95.结论 PS值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S值>5.86 ml/(min·100 g)时出血性转化的风险明显提高,可作为临床静脉溶栓的应用依据.

    作者:耿云平;郭广春;刘蕾;任悠悠;杨磊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觉醒型卒中的临床影像学研究及治疗进展

    觉醒型卒中(wake-up stroke,WUS)通常是指入睡时无新发脑卒中症状,觉醒后患者本人或被目击者发现有脑卒中症状的急性脑梗死.这部分患者约占所有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25%,由于不知道患者疾病发生的确切时间,而不能接受及时的溶栓治疗.大量的临床和影像学研究显示,很多WUS患者发病时间在清晨觉醒时,且在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内.

    作者:程圆;苏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