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灌注CT微血管通透性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的预测

耿云平;郭广春;刘蕾;任悠悠;杨磊

关键词:卒中, 脑梗死, 毛细血管通透性, 抗凝药, 预测
摘要:目的 探讨灌注CT微血管通透性(PS)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出血性转化的预测效果.方法 回顾性选择80例在我院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治疗后是否发生出血性转化分为出血组38例与未出血组42例.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检查,评价灌注CT参数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出血性转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80例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患者47.5%发生出血性转化.出血组患者平均年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及大面积脑梗死比例明显高于未出血组[(73.2±5.0)岁vs (66.2±4.7)岁、(15.4±2.6)分vs (9.1±1.3)分及34.2% vs 14.3%,P<0.05].出血组PS明显高于未出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S曲线下面积为0.924,诊断界值为5.86 ml/(min· 100 g),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88.1%,阳性似然比为0.88,阴性似然为比0.95.结论 PS值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有较好的预测价值,PS值>5.86 ml/(min·100 g)时出血性转化的风险明显提高,可作为临床静脉溶栓的应用依据.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及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抗凝治疗的研究

    目的 比较新型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与传统抗凝药物华法林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门诊及病房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60例,患者均未服抗凝药,根据患者服药意愿分别纳入利伐沙班组80例(拜瑞妥,20 mg,1次/d)和达比加群酯组80例(泰毕全,110mg,2次/d),选择本院同期服用华法林的房颤患者80例为华法林组,所有患者服药≥3个月,3组在年龄、性别、房颤血栓危险度评分及房颤射频消融术方面相匹配.随访3个月,比较3组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非中枢神经系统性栓塞事件、出血事件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结果 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栓塞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华法林组(11.3%和13.8% vs 28.8%,P=0.008),利伐他班组和达比加群酯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亦较华法林组低(10.0%和7.5% vs 21.3%,P=0.022).华法林组皮疹发生率较利伐沙班组和达比加群组高(11.3% vs 0%和2.5%,P=0.002).结论 新型口服抗凝药物利伐沙班和达比加群酯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缺血性脑卒中预防效果优于或等同于华法林,安全性亦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汝朋;杨水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山楂叶总黄酮对慢性脑缺血大鼠轴突过度再生抑制因子A及其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山楂叶总黄酮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的轴突过度神经再生抑制因子A(neurite outgrowth inhibitor,NogoA)及NogoA受体(NgR1)表达的影响.方法 SPF级雄性成年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山楂叶总黄酮组[山楂叶总黄酮140 mg/(kg· d)]、银杏叶片组[银杏叶提取物65 mg/(kg·d)],每组12只,后3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法制备慢性脑缺血模型后第30天开始灌胃,连续30 d.HE染色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和密度;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NogoA和NgR1蛋白表达.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山楂叶总黄酮组大鼠NogoA蛋白[(18.3±0.54)×10-3 vs (46.3±5.81)×10-3,P<0.01]和NgR1蛋白(0.68±0.08 vs 0.82±0.15,P<0.05)表达明显降低,分别降低了(38.88±9.22)%和(17.07±5.34)%;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显著增加[(20.28±4.68)个/mm2 vs (15.47±5.61)个/mm2,P<0.05].山楂叶总黄酮组NogoA蛋白与银杏叶片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20.28±4.68)个/mm2 vs (21.62±4.24)个/mm2]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山楂叶总黄酮对慢性脑缺血大鼠的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下调NogoA和NgR1蛋白表达,促进中枢神经再生有关.

    作者:吴晓光;苗光新;万紫旭;李蒙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觉醒型卒中的临床影像学研究及治疗进展

    觉醒型卒中(wake-up stroke,WUS)通常是指入睡时无新发脑卒中症状,觉醒后患者本人或被目击者发现有脑卒中症状的急性脑梗死.这部分患者约占所有新发缺血性脑卒中的25%,由于不知道患者疾病发生的确切时间,而不能接受及时的溶栓治疗.大量的临床和影像学研究显示,很多WUS患者发病时间在清晨觉醒时,且在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内.

    作者:程圆;苏丹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1 前言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是目前国内惟一以丹参脂溶性有效成分制备的单体化学药物,应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缺血性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已有12年,积累了越来越多的临床经验.近年来,对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脑血管和肺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先后进行了系列临床研究.为了充分凸显国药的独特效果更好地服务于临床,特别是使临床医师更好地了解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在临床特殊人群用药规范和不良反应,故特邀集国内多位相关领域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将国内外对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资料汇总讨论、归纳总结,形成了《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临床应用专家建议》.

    作者: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规范治疗专家组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ASTRAL评分对急性前后循环脑梗死预后预测价值的比较

    目的 探讨ASTRAL评分对急性前后循环脑梗死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脑梗死(ACI)患者692例,根据头颅MRI结果分为前循环ACI组(481例)和后循环ACI组(211例),患者入院24h内进行ASTRAL评分.以发病30 d预后为研究终点,预后良好定义为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0~2分,预后不良定义为mRS评分3~5分或死亡.通过ROC曲线分析ASTRAL评分对前后循环ACI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前循环ACI组预后不良为81例,后循环ACI组预后不良44例.前循环ACI组和后循环ACI组预后良好患者ASTRAL评分均低于预后不良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7.30±3.66)分vs (26.81±7.90)分,(17.25±4.11)分vs (23.66±7.28)分,P<0.01].随着ASTRAL分值的增加,2组患者不良预后的比例均明显上升.ASTRAL评分预测前循环ACI组和后循环ACI组预后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2和0.788(P<0.01),佳界值分别为22分和19分,其对应的敏感性分别为79.0%和72.7%,特异性分别为88.2%和68.9%.结论 ASTRAL评分可能是预测ACI患者1个月不良预后的实用工具,ASTRAL评分对前循环ACI预后的预测价值更好.

    作者:王大力;范海燕;张江;彭延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后循环缺血的研究进展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的发病率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1].同前循环缺血相比,两者在临床表现,评估方法及管理措施等方面的差别常常给临床医师造成了极大的挑战,我们结合近5年来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对PCI的解剖、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管理方面进行综述,并着重探讨新的治疗进展,旨在为临床上更好管理PCI提供依据.

    作者:郭琳佳;刘文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影响TBX5和NKx2.5及其调控微小RNA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对转录因子TBX5和NKx2.5及其调控微小RNA(miRNA)的影响作用,寻找可能的miRNA调控干预靶点.方法 选择行房颤射频消融术患者30例(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各10例,健康体检者10例(对照组).射频消融术前和术后3个月分别取外周血,使用miRNA芯片进行全基因组miRNA表达谱微阵列分析,实时PCR对调控结构蛋白的主要miRNA表达差异结果进行验证,通过mirbase、miranda、targetscan数据库进行靶基因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房颤组术前转录因子TBX5和NKx2.5 mRNA表达明显异常;主要参与调控TBX5的miRNA共有hsa-miR-892a等8种,hsa-miR-186-5p等4种主要miRNA术前表达下调,术后显著上调(P<0.05).与对照组比较,房颤组参与调控NKx2.5的miRNA有hsa-miR-3149等3种,手术前后均有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 房颤射频消融术逆转了调控转录因子TBX5、NKx2.5的主要miRNA异常,为房颤射频消融术后窦性心律的恢复和维持奠定了基础.这些miRNA有可能成为未来房颤干预的靶点.

    作者:南京;杨水祥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氯吡格雷抵抗临床防治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已经成为防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基石.现已明确,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能够有效抑制PCI术后患者支架内血栓的形成[1].然而,尽管接受规范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部分患者仍会出现反复的缺血事件[2-4].氯吡格雷抵抗是导致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不达标的重要原因之一.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证实与相关基因多态性、药物相互作用、患者依从性、糖耐量异常、肥胖等因素相关[5-8].近来,人们对氯吡格雷抵抗的临床处理策略进行了大量研究,并获得许多新认识.现对氯吡格雷抵抗的定义、发生机制及临床防治策略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建华;曹剑;范利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ABCD2评分联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评估

    目的 探讨ABCD2评分联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筛查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短期内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TIA患者126例,以第7天为终点事件时间,将患者分为脑梗死组30例和非脑梗死组96例.根据ABCD2评分分为低危患者40例(0~3分)和中高危患者86例(4~7分).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或)CT血管成像结果筛查责任血管,分为易损斑块患者79例和非易损斑块患者47例,比较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之间危险因素和ABCD2评分,分析中高危人群(ABCD2评分≥4分)易损斑块在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的差异.结果 脑梗死组ABCD2评分≥4分和责任血管易损斑块比例明显高于非脑梗死组(46.7% vs 20.8%,90.0% vs 54.2%,P<0.01);当ABCD2评分≥4分时,易损斑块患者7d脑梗死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易损斑块患者(83.3% vs 8.0%,P<0.01).结论 ABCD2评分结合责任血管易损斑块筛查能提高短期内TIA患者脑梗死的预见风险.

    作者:徐辉;方岩;张莹;周海云;王遂山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脑卒中后抑郁大鼠海马和丘脑神经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表达变化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大鼠海马和丘脑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及其高亲和力受体TrkA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52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抑郁组、脑卒中组和PSD组,每组13只.应用RT-PCR检测各组大鼠造模后第29天海马及丘脑NGF和TrkAmRNA的表达变化;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及丘脑NGF和TrkA免疫阳性细胞数的表达变化.结果 各组海马及丘脑均有NGF和TrkA mRNA的表达.PSD组海马NGF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0.646±0.264 vs 0.956±0.263,P<0.05);各组TrkA mRNA在海马的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丘脑NGF和TrkA 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D组海马NGF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4.46±2.64)个vs (19.56±2.63)个,P<0.05];各组丘脑NGF阳性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海马TrkA阳性细胞及丘脑TrkA阳性细胞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PSD大鼠海马NGF mRNA及蛋白表达减少可能与PSD发病相关.

    作者:李云;彭春;王玮;李姝;李漾超;杨宁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左心室射血分数与认知损害的关系

    目的 分析LVEF与认知损害的关系,明确慢性心功能不全是否为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本院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患者250例,超声心动图检测LVEF,患者根据LVEF分为4组:LVEF≤60%组53例、61%~65%组62例、66%~70%组75例、≥71%组60例.应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认知功能,又分为认知损害组50例和认知正常组200例.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LVEF与认知损害的关系.结果 LVEF≤60%组,61%~65%组,66% ~70%组和≥71%组认知损害患病率存在显著差异(45.3% vs 24.2% vs 12.0% vs3.3%,P=0.000);线性趋势相关检验显示,认知损害患病率与LVEF存在显著线性关系(x2 =33.630,P<0.01).MMSE得分与LVEF呈正相关(r=0.372,P<0.01).与认知损害相关的因素有高血压(OR=13.649,95%CI:3.379~55.132,P=0.000);受教育年限(OR=0.855,95%CI:0.786~0.930,P=0.000)以及LVEF(OR=0.929,95%CI:0.899~0.959,P=0.000).结论 LVEF降低是认知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郜锦英;商苏杭;霍康;王瑾;屈秋民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表现为异己手综合征的胼胝体梗死一例

    异己手综合征(alien hand syndrome,AHS)是由不同中枢神经损害引起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特点为患侧上肢或手不受意识支配,双手执行动作时存在明显地不协调或拮抗[1].近年来国内报道较少,加之该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症状辨别非常困难,故非常容易漏诊、误诊.现将我院收治的一例AHS患者报道如下.

    作者:杨璇;周少旦;臧大维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维生素K2对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钙化及Toll样受体2和4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维生素K2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钙化及Toll样受体(TLR)2和TLR4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A7r5 VSMC分为正常组(基础培养液),钙化组(加入10 mmol/Lβ磷酸甘油),干预组(钙化基础上加入维生素K2 10-6 mmol/L),各组均干预14d.Mon Kossa染色观察VSMC钙化发生情况;检测细胞钙含量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实时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检测TLR2和TLR4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钙化组细胞钙含量及ALP活性较正常组分别增加11.5倍和9.3倍(P<0.01);干预组细胞钙含量及ALP活性较钙化组分别减少1.5倍和2.3倍(P<0.01).与正常组比较,钙化组细胞TLR2、TLR4蛋白及mRNA表达升高;与钙化组比较,干预组细胞TLR2、TLR4蛋白及mRNA表达降低(P<0.05,P<0.01).结论 维生素K2抑制细胞钙化的作用可能与TLR2和TLR4表达的下调有关.

    作者:朱杰;王中群;王昭军;戴芝银;龙欣光;徐绥宁;杨洪强;丁英鹏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射频消融治疗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单中心研究

    目的 观察老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的有效性,探索房颤射频消融复发的危险因素和独立预测因子.方法 选取2009年3月~2013年5月在我院心内科首次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老年患者91例,收集临床、电生理及随访资料,分析其长期有效性、复发心律失常类型,探索复发相关指标.结果 91例房颤患者中,单次消融后有效率为58.2%,部分复发患者进行再次射频消融后总体有效率上升为71.4%,左心房容量>40 ml为房颤患者单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2.569,95%CI:1.072~6.154,P=0.034).无影响预后的严重围术期并发症.结论 对于老年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具有明确疗效且安全性较好,应注意心房扩大患者射频消融治疗后存在更高的房颤复发率.

    作者:庞明洋;刘颖;时向民;郭红阳;林琨;国建萍;刘赛哲;王玉堂;单兆亮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缝隙连接蛋白43在心房颤动发病及维持中的作用

    心房颤动(房颤)是一种临床常见心律失常,普通人群的发病率约为1%,其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1].房颤发病与高血压、冠状动脉疾病、心脏瓣膜病、心肌病、心脏外科手术、炎症、内分泌疾病、药物等多种因素相关.房颤可引起心房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同时心脏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又为房颤复发和持续提供了条件.近年研究发现缝隙连接在房颤的心房电重构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缝隙连接是细胞间实现直接通讯的特殊的细胞膜结构,主要由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构成.在人类心肌中表达的Cx主要为Cx37、Cx40、Cx43、Cx45.其中Cx40、Cx43与房颤的关系为密切.我们主要就Cx43与房颤的相关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邓龙;时向民;林琨;单兆亮;王玉堂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老年心房颤动的管理

    心房颤动(AF)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约35%AF患者的年龄≥80岁.临床医师在接诊老年AF患者时,经常会遇到下列问题:AF的病因是什么?如何改善AF患者生活质量?如何管理AF的心率和节律?如何评估并降低AF患者的脑卒中危险?何时应该将AF患者转诊给AF亚专科医师?现基于更新的AF指南,对这些问题进行阐述,为老年AF患者的综合管理提供思路和依据.

    作者:李世军;张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阵发性心房颤动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阵发性心房颤动(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对内皮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12只健康雄性新西兰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组),PAF组(P组),每组6只.P组开胸暴露心脏,进行RAP;S组仅行手术,不进行快速心房起搏.3h后获取心脏组织、血液标本,通过酶联免疫标记法检测2组兔左、右心房、外周静脉血的血栓调节蛋白(TM)、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水平及左、右心房组织的丙二醛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左、右心房内皮vWF表达情况.结果 P组外周血TM、vWF水平较S组明显升高[(125.36±26.66)μg/L vs(90.09±5.87) μg/L,P<0.05;(1332.96±252.53)ng/L vs (899.38±39.56) ng/L,P<0.05],且左心房血TM、vWF水平较右心房、外周血更高(P<0.0l).P组心房内皮vWF含量明显较S组增多,P组左心房内皮vWF含量增多较右心房更为显著.P组左心房丙二醛较S组左心房明显增高[(8.40±0.47)nmol/ml vs(5.43±0.71)nmol/ml,P=0.00],且P组左心房丙二醛高于右心房(P<0.05).心房组织丙二醛水平与TM、vWF水平明显相关(r=0.68,P=0.01;r=0.47,P=0.04).结论 PAF可以导致内皮功能障碍,且以左心房更为显著;组织氧化应激在该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李延广;陈福坤;邓龙;李娟;李瑞生;林琨;时向民;单兆亮;王玉堂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的作用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常见的痴呆类型,目前全球大约有3500万患者,到2050年约有1亿1500万患者.AD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位于细胞外的、由β淀粉样蛋白(Aβ)聚集为主形成的老年斑和由异常磷酸化的tau蛋白形成的神经原纤维缠结,这些病理特征与AD患者的认知功能下降相关,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出现,终可引起患者死亡.

    作者:孙永安;衷弘熙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加强创新性研究努力提高心房颤动治疗水平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又称为房颤,是一种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出现不协调的心房激动并导致心房收缩无效.据不完全统计,我国30~80岁居民中,房颤患病率为0.61%,且发病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估计目前患病总人数大约在1000万以上.而国人对于房颤认识不足,知晓率、就诊率、抗凝率都很低,由此可见,我国房颤治疗任务任重而道远.

    作者:卢才义;郭文杰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应用血栓弹力图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目的 通过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进行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分析,探讨TEG参数与TIA后进展为脑梗死的相关性,评价其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首次诊断TIA患者114例,行TEG检查,检测反应时间、凝固时间、凝固角、大凝固振幅等参数指标.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无脑梗死组78例和脑梗死组36例.比较2组参数并分析其与TIA后短期发生脑梗死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反应时间[(4.58±0.91)min vs(5.03士0.86)min,P=0.007]、凝固时间[(1.61±0.52)min vs (1.86±0.54)min,P=0.017]明显低于无脑梗死组,凝固角[(73.96±3.37)°vs (71.99±6.18)°,P=0.037]、大振幅[(62.90±5.20)mm vs (60.09±6.39)mm,P=0.011]明显高于无脑梗死组.相关性分析显示,反应时间、凝固时间与脑梗死发生呈负相关(r=-0.418,r=-0.314,P<0.01);凝固角和大振幅与脑梗死发生呈正相关(r=0.188,r=0.361,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反应时间、凝固时间越大,大振幅越小,脑梗死发生风险越小.结论 TEG参数对TIA后短期进展为脑梗死风险有重要预测价值.

    作者:王全懂;秦佩媛;李松;杨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