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学昆;何秉贤
脑卒中是全世界第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同时也是引起长期残疾的主要疾病之一,绝大多数脑卒中(87%)为脑梗死[1]。获得可靠的预后信息不仅对患者有重要意义,而且有助于帮助临床医师选择佳治疗方案及健康护理资源合理分配中起重要作用。急性脑梗死预后血清学生物标记物在危险分层、监控疾病和治疗反应、研发神经保护治疗靶点和治疗试验替代终点方面起重要作用。现主要针对脑梗死发病机制之一--炎症生物学标记物在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判断,做一个综述。
作者:范秉林;李吕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进行随访,评估其病因、合并疾病、临床特征与心衰预后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性别差异对患者预后影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连续纳入慢性心衰患者228例,每3个月门诊随访,收集临床资料、心脏超声参数等。记录患者心衰再入院、心源性死亡以及全因死亡终点发生情况。分析在不同性别中不良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年龄偏大,合并高血压、心房颤动、慢性肾脏病和舒张功能不全明显升高(P<0.01)。对影响预后因素分析显示,女性心房颤动是心衰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6.874,95% CI:1.932~24.459,P=0.003),急性期 LVEF降低和肺动脉压力升高是心源性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0.917,95% CI:0.851~0.989,P=0.024;OR=1.107,95% CI:1.021~1.200,P=0.013),稳定期心功能分级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484,95% C I:1.117~139.495,P=0.040)。结论慢性心衰预后的危险因素存在性别差异。对女性患者控制心房颤动、优化舒张性心衰治疗对减少心衰复发,降低心源性死亡可能较男性更有意义。
作者:褚松筠;彭芬;赵静;李葚煦;崔晓静;刘琳;丁文惠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与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32例老年CHF患者作为CHF组,并按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6例、Ⅱ级38例、Ⅲ级40例、Ⅳ级28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BNP及血尿酸水平,比较不同心功能级别入选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和血尿酸水平。结果 CHF组患者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4.19±206.00)ng/L vs (41.25±15.34)ng/L ,(405.24±90.16)μmol/L vs (286.43±78.68)μmol/L ,P<0.01];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HF时,BNP与心功能分级、血尿酸、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呈正相关(r=0.76、0.33、0.22,P<0.05);与 LVEF呈负相关(r=-0.34,P<0.05);尿酸与心功能分级、LVEDD 呈正相关(r=0.41、0.23,P<0.05);与 LVEF呈负相关(r=-0.24,P<0.05)。结论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可能具有相关性。
作者:舒燕;姜荣建;孔洪;李其勇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α1受体阻滞剂乌拉地尔与其他传统治疗方法对比,是否可以获得额外临床收益。方法选择老年女性患者46例,随机分为乌拉地尔组24例,乌拉地尔50~300μg/min,硝酸甘油组22例,硝酸甘油5~20μg/min,总给药时间48~140h,根据血压及心功能状况调整药物浓度。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3、7d观察血压、心率、代谢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乌拉地尔组治疗后7d收缩压控制明显优于硝酸甘油组[(108.12±6.54)mmHgvs(116.36±11.09)mmHg,1mmHg=0.133kPa,P<0.05],N末端钠尿肽前体水平较硝酸甘油组明显下降[(2378.42±956.12)ng/Lvs(4546.14±457.73)ng/L,P<0.01]。结论在老年女性患者中,乌拉地尔较硝酸甘油在降低和稳定收缩压方面有更好的疗效。并且在减轻心脏后负荷及改善心功能方面都优于硝酸甘油。
作者:杨伟;华琦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移植干细胞在梗死心肌组织局部的炎性状况。方法选择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心肌梗死组15只,干细胞移植组15只,高压氧组15只,高压氧+干细胞移植组(联合组)15只。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模型建立后第1天进行高压氧治疗30d。心肌梗死后第7天进行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分别于心肌梗死前、心肌梗死后1、7、14、28d采集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TNF-a、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水平,采用EdU染色法,标记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移植细胞存活及增殖率。结果除外联合组14d时IL-6,联合组3、14、28d时TNF-a、IL-6和IL-1β较心肌梗死组、高压氧组、干细胞移植组明显降低(P<0.05);与干细胞移植组比较,联合组干细胞移植后7、21d心肌组织局部干细胞数量及增殖率明显增高(80.6%vs55.0%,79.1%vs34.3%,P<0.05)。结论高压氧能够显著降低梗死心肌组织中的炎性因子水平,有效改善移植干细胞生存的微环境,提高移植干细胞在受损心肌局部的生存及增殖率。
作者:张红;罗学胜;蒋功达;陈晓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评价女性与男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连续入选AMI患者284例,男216例,女68例,比较女性与男性患者临床特点、合并症、PCI及院内预后的差异,随访3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 ACE),评价影响患者死亡及 M ACE的危险因素。结果与男性比较,女性患者年龄偏大、入院时心率偏快、TIMI分级及GRACE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女性冠状动脉造影比例明显降低(30.9% vs 48.6%, P=0.012);院内死亡有增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6% vs 9.3%,P=0.077),3个月MACE发生率高于男性(27.9% vs 15.7%,P=0.03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OR=1.078,95% CI:1.035~1.123,P=0.000)和Killip分级(OR=1.901,95% CI:1.373~2.633,P=0.000)是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OR=1.040,95% C I:1.008~1.074,P=0.015)、Killip分级(OR=1.543,95% C I:1.170~2.034,P=0.002)是3个月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CI(OR=0.090,95% CI:0.026~0.306,P=0.000)是3个月MACE的保护因素。结论女性AMI患者年龄偏大、心功能差、危险程度高,接受 PCI比例低,但性别本身并非预测院内死亡及3个月随访M ACE的独立预测因素。
作者:高阳;刘广彬;王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是女性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占首位的疾病,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与健康[1]。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男性的冠心病病死率已有明显下降,而女性却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继续增加,同样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增长更为明显。令人惊讶的是,全球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女性数量超过男性。然而,目前对女性的心血管疾病严重性的认识,仍然得不到公众和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由于忽视其发病的重要性,许多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失去了早期诊疗及干预的机会,造成了严重的临床问题及死亡。
作者:王晓明;张航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以进行性心脏功能下降及心腔扩大为特征,其致病机制涉及众多细胞信号通路。虽拮抗神经内分泌激素治疗,预后明显改善,但心力衰竭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部分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心脏收缩不同步心力衰竭(DHF),而收缩不同步可显著增加心力衰竭发病率及病死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一种极有希望的DHF非药物治疗手段,可促进急慢性心脏同步收缩,逆转心室重构,明显改善心脏功能,降低病死率,但30%患者对CRT 无效。近年利用犬左束支导管射频消融术、心房快速起搏和双心室起搏技术,成功创建 DHF及 CRT 的实验动物模型, CRT心力衰竭相关细胞分子机制获得重要进展。CRT逆转心脏节段性表达差异,下调应激信号,增强β-肾上腺素受体反应性,改善离子通道功能,调节钙信号,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抑制细胞凋亡[1]。随着CRT 相关细胞分子机制探索,不断揭示出心力衰竭全新信号通路,有望筛选CRT反应者生物标记物,深入探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病理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莫显刚;张莉;吴立荣;蒋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本刊对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些常用医学词汇将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即文题除外,在文章中英文缩写词汇第一次出现时,可以不标注中文和(或)英文全称,具体词汇如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性别差异。方法通过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西安局部地区老年高血压患者329例,其中男性185例,女性144例。对不同性别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慢性病、辅助检查及心理健康等调查,并比较和分析影响因素。结果男性与女性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教育程度、吸烟、饮酒、慢性阻塞性肺病、骨关节病、空腹血糖、TG、TC、HDL-C、LDL-C、尿酸、肌酐、抑郁症状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生活不规律、受教育程度是男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因素(OR=1.609,95% CI:1.018~2.542,P=0.042;OR=0.678,95% CI:0.553~0.832,P=0.000),高 TG、受教育程度是女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因素(OR=1.486,95% C I:1.131~1.950,P=0.004;OR=0.710,95% C I:0.597~0.844,P=0.000)。结论受教育程度是男性和女性老年高血压患者共同保护因素。男性影响因素为生活不规律,女性为高TG。
作者:程珂;何晓乐;王波;王晓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急性脑梗死进展发生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单发皮质下小梗死患者272例,根据入院3d是否发生进展性神经功能障碍(PND)分为PND组64例,非PND组208例。所有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以入院3d内复评NIHSS评分,入院时增加≥2分或运动功能缺损波动≥1分为PND。根据脑血管检查结果将入组患者的脑血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分为颅内、颅外及前、后循环系统,比较2组患者间各系统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的差异。结果与非PND组比较,PND组女性比例明显升高(45.3%vs31.7%,P=0.046)、NIHSS评分明显升高[7(4,9)分vs6(3,8)分,P=0.033]、病灶≥15mm比例更高(42.2%vs28.8%,P=0.045)、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45.3%vs29.8%,P=0.022)和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比例更高(53.1%vs38.0%,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PND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961,95%CI:1.070~3.592,P=0.029)。结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发生PND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付文亭;李清;邵长娟;徐思振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T2DM患者404例,其中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功正常组)291例,SCH组113例,比较2组一般情况及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促甲状腺激素(TSH)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CH组女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TC、TG、LDL-C、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较甲功正常组明显升高,空腹血糖[(6.03±1.32)mmol/L vs (7.61±0.93)mmol/L]、HDL-C[(1.25±0.46)mmol/L vs (1.41±0.49)mmol/L]、D-二聚体[(0.23±0.11)mg/L vs (0.55±0.27)mg/L]显著降低(P<0.05)。TSH、年龄、收缩压、LDL-C、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且TSH与纤维蛋白原、TC、TG、LDL-C、脂蛋白(a)、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D-二聚体、HDL-C呈负相关( 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SCH发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高TSH是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菲;李志红;郭淑芹;赵连臣;卢瑞琦;董静;马文彬;尹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研究脉压水平对老年人群远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法,选择开滦集团年龄≥60岁健康体检者9695例,以脉压水平分为:脉压<40mmHg(1mm Hg=0.133kPa,1组)972例、40~49mmHg(2组)2393例、50~59mmHg(3组)2553例、脉压≥60mmHg(4组)3777例,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为肾功能受损。随访24~63(50.84±4.83)个月,用Kaplan-Meier法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脉压对远期肾功能的影响。结果1组、2组、3组和4组肾功能受损分别为11例、71例、81例和189例(1.1%vs3.0%vs3.2%vs5.0%,P<0.01)。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与1组比较,其他3组发生肾功能受损的相对风险分别为2.67(95%CI:1.33~5.38,P<0.01)、2.98(95%CI:1.49~5.96,P<0.01)和4.90(95%CI:2.50~9.63,P<0.01)。结论脉压是老年人远期肾功能受损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脉压升高,远期新发肾功能受损增加。
作者:侯金泓;王剑利;李俊娟;黄金杰;周靖;刘艳;吴寿岭 刊期: 2014年第10期
1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主因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抽搐8 h入院。患者于入院前8h在睡眠中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头歪向一侧,双眼球向上翻,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抽搐,约5 min抽搐停止,随后再次抽搐发作2次,症状与前大致相同,医院救护车到达患者家后,医师给予地西泮肌肉注射,甘露醇静脉滴注。急诊查头颅CT 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 T段广泛压低。入院查体:体温37.8℃,心率82/min ,呼吸20/min ,血压136/84 mm Hg (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神经系统检查:嗜睡,反应迟钝,唤醒患者可见双上肢肌张力增高,肌力5级,双下肢肌张力减低,肌力4级,双侧病理征阴性。以“癫痫发作原因待查”收入院。患者既往有脑梗死,无癫痫发作病史。入院后第2天行头颅M RI示:双侧基底节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缺血性改变;右侧上颌窦炎。入院后第3天下午患者在家人扶持站起数秒钟后,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小便失禁,未发生抽搐。立即给予吸氧,并行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测,血压96/63 mm Hg ,心率97/min ,呼吸29/min ,血氧饱和度79%。心电图示:S T段广泛压低,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约10 min后患者意识恢复,呼之能应,诉胸闷,血压逐渐升至105/77 mm Hg。吸氧后,血氧饱和度86%~95%。立即请心内科会诊,会诊期间患者突然出现心率增快(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率快达160~170/min ,给予去乙酰毛花苷静脉注射,并急查心肌酶、血气分析、肌钙蛋白、D-二聚体等。结果D-二聚体增高(4 mg/L ),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心室前壁运动略减低,右心室轻度扩张,肺动脉压增高。紧急行CT肺动脉造影显示:两侧肺动脉及大部分分支栓塞(图1)。立即转入心内科溶栓治疗。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及肝素抗凝治疗,溶栓后患者症状较前好转,病情得到控制。
作者:张超;牛坤;贾彩云;董艳红;李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强化他汀治疗在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中的疗效。方法选择120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采用随机表法分为A组(阿托伐他汀10 mg/d)、B组(20 mg/d)和C组(40 mg/d)各40例,治疗至少持续12个月,随访12个月,观察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及治疗前后脑血流灌注值的变化,评价强化调脂疗效。结果3组在治疗后12个月随访时,A组、B组和C组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6.3%、13.5%和5.4%;A组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2个月,3组相对脑血流量和相对脑血容量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对达峰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12个月的强化调脂治疗(40 mg/d)可以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灌注。
作者:高平;周佩洋;王普清;李光;曹志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广泛性脑萎缩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为随访观察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广泛性脑萎缩老年患者90例,根据有无痴呆分为痴呆组45例,正常组45例。测量体质量,询问17项慢性病史,并记录居住地区、受教育程度、职业、遗传病史、饮食等12项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血清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血清肌酐、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等15项生化指标。结果正常组与痴呆组在性别、体质量指数、地区、受教育程度、职业、遗传病史、留置导尿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痴呆组年龄≥80岁(73.3%vs48.9%)、持续3个月服用8种以上口服药(28.9%vs11.1%)、同时有5种以上慢性病(71.1%vs44.4%)、脑出血(20.0%vs2.2%)、脑梗死(37.8%vs17.8%)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与痴呆组在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白蛋白、尿素、肌酐、尿酸、TC、TG、LDL-C、空腹血糖、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萎缩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有年龄≥80岁、持续3个月服用8种以上口服药、同时有5种以上慢性病等特点,这些特点将为脑萎缩患者随访中保护认知功能提供依据。
作者:申潇竹;田昌荣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维汉两族冠心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变化情况。方法选择新疆地区维汉两族302例患者,维族100例,汉族20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187例,其中维族60例,汉族127例;对照组115例,其中维族40例,汉族75例,测定患者的血浆Fib水平,并将其与性别、血脂水平,有无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以及冠心病类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心病组血浆Fi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维族(4.43±1.56)g/Lvs(3.69±0.86)g/L,P<0.05;汉族(4.16±1.08)g/Lvs(3.55±0.78)g/L,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维汉两族吸烟和年龄是血浆Fib水平的影响因素(β=0.316,P=0.002;β=0.379,P=0.000);在冠心病不同类型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维族(5.64±2.93)g/Lvs(4.17±1.26)g/L,P<0.05;汉族(4.54±1.32)g/Lvs(3.82±0.71)g/L,P<0.05],同时亦高于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维族(5.64±2.93)g/Lvs(4.27±1.15)g/L,P<0.05;汉族(5.64±2.93)g/Lvs(4.12±1.02)g/L,P<0.05];在病变程度方面,3支病变的患者血浆Fib水平高于单支病变的患者[维族(4.85±1.96)g/Lvs(4.11±1.14)g/L,P<0.05;汉族(4.72±1.07)g/Lvs(3.73±0.85)g/L,P<0.05]。结论血浆Fib水平可能与患者吸烟和年龄密切相关,与其他传统冠心病危险因素之间无相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Fib水平明显升高,且随着病变程度(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加重,血浆Fib水平呈上升趋势。
作者:时学昆;何秉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对认知障碍初步评价表(COG-12)在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中的信度与效度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老年精神科的 AD患者148例为AD组,另选择社区志愿者365例为对照组,2组均接受临床痴呆量表、AD8、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画钟测验评估和COG-12测评。其中100例AD患者知情者在首次评定1个月内重测COG-12。结果 COG-12的克朗巴赫α系数=0.883,重测信度=0.883(P<0.01)。COG-12各条目评分与总分的相关系数为0.41~0.79(P<0.05,P<0.01);COG-12总分与简易智能状态检量表、画钟测验呈负相关(r=-0.67,r=-0.27,P<0.01),与临床痴呆量表、AD8总分呈正相关(r=0.80,r=0.81,P<0.01)。COG-12鉴别认知正常与轻度AD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0.902,≥6分为认知损害的界限分值敏感性为90.0%,特异性为82.5%;鉴别轻度与中度AD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0.898,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76.7%。结论 COG-12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是快速识别痴呆及评估严重程度敏感而准确的筛查评估工具。
作者:梅刚;公丕裕;罗群;陆蓉;徐俊;顾小花;韦存胜;蔡荇;瞿秋霜;李海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在医学论文的描述中,凡涉及到实验动物者,在描述中应符合以下要求:(1)品种、品系描述清楚;(2)强调来源;(3)遗传背景;(4)明确体质量;(5)明确等级;(6)明确饲养环境和实验环境;(7)明确性别;(8)有无质量合格证;(9)有对饲养的描述(如饲料类型、营养水平、照明方式、温度、湿度要求);(10)所有动物数量准确;(11)详细描述动物的健康状况;(12)对动物实验的处理方式有单独清楚的交代;(13)全部有对照,部分可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
作者: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参照改良TOAST分型标准,将97例伴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rterothrombosis,AT)组66例和小动脉病变(smallarterydisease,SAD)组31例,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组间24h、昼间和夜间的血压水平、晨峰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AT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SAD组[(133.86±18.17)mmHgvs(124.42±16.06)mmHg,1mmHg=0.133kPa,P<0.05];AT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比例明显高于SAD组(84.8%vs64.5%,P<0.05);2组晨峰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9%vs19.4%,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和夜间血压水平升高与AT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作者:徐燕;高旭光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