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肺栓塞一例

张超;牛坤;贾彩云;董艳红;李玲

关键词:癫痫发作, 首发症状, 患者, 血氧饱和度, 腔隙性脑梗死, 抽搐, 肺动脉造影, 意识恢复, 血压, 心率增快, 频发室性期前收缩, 基底节区, 呼吸, 心内科, 心电, 溶栓, 肌张力增高, 二聚体, 缺血性改变, 牙关紧闭
摘要:1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主因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抽搐8 h入院。患者于入院前8h在睡眠中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头歪向一侧,双眼球向上翻,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抽搐,约5 min抽搐停止,随后再次抽搐发作2次,症状与前大致相同,医院救护车到达患者家后,医师给予地西泮肌肉注射,甘露醇静脉滴注。急诊查头颅CT 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 T段广泛压低。入院查体:体温37.8℃,心率82/min ,呼吸20/min ,血压136/84 mm Hg (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神经系统检查:嗜睡,反应迟钝,唤醒患者可见双上肢肌张力增高,肌力5级,双下肢肌张力减低,肌力4级,双侧病理征阴性。以“癫痫发作原因待查”收入院。患者既往有脑梗死,无癫痫发作病史。入院后第2天行头颅M RI示:双侧基底节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缺血性改变;右侧上颌窦炎。入院后第3天下午患者在家人扶持站起数秒钟后,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小便失禁,未发生抽搐。立即给予吸氧,并行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测,血压96/63 mm Hg ,心率97/min ,呼吸29/min ,血氧饱和度79%。心电图示:S T段广泛压低,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约10 min后患者意识恢复,呼之能应,诉胸闷,血压逐渐升至105/77 mm Hg。吸氧后,血氧饱和度86%~95%。立即请心内科会诊,会诊期间患者突然出现心率增快(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率快达160~170/min ,给予去乙酰毛花苷静脉注射,并急查心肌酶、血气分析、肌钙蛋白、D-二聚体等。结果D-二聚体增高(4 mg/L ),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心室前壁运动略减低,右心室轻度扩张,肺动脉压增高。紧急行CT肺动脉造影显示:两侧肺动脉及大部分分支栓塞(图1)。立即转入心内科溶栓治疗。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及肝素抗凝治疗,溶栓后患者症状较前好转,病情得到控制。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自律是成功的路轨

    人们往往会说智力、能力决定一个人的前途和成功。但却会发现,年龄相仿的孩子,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差不多,各方面的能力也差不多,可是到了后,有的孩子取得了成就,有的却很平庸,甚至成了社会的渣滓。成为渣滓的人,小时候可能比别人更聪明,能力更强,人品也不坏,然而却没能取得后的成功。为什么同样的孩子,差距会这么大呢?这其中的原因很多,但有一条很关键,那就是是否能够自律。

    作者: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与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SCH)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T2DM患者404例,其中甲状腺功能正常组(甲功正常组)291例,SCH组113例,比较2组一般情况及各生化指标的差异。分析促甲状腺激素(TSH)与各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SCH组女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TC、TG、LDL-C、脂蛋白(a)、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较甲功正常组明显升高,空腹血糖[(6.03±1.32)mmol/L vs (7.61±0.93)mmol/L]、HDL-C[(1.25±0.46)mmol/L vs (1.41±0.49)mmol/L]、D-二聚体[(0.23±0.11)mg/L vs (0.55±0.27)mg/L]显著降低(P<0.05)。TSH、年龄、收缩压、LDL-C、纤维蛋白原、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是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独立的危险因素,且TSH与纤维蛋白原、TC、TG、LDL-C、脂蛋白(a)、C反应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呈正相关,与空腹血糖、D-二聚体、HDL-C呈负相关( P<0.05)。结论老年T2DM合并SCH发生颅内动脉粥样硬化风险增加,高TSH是T2DM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菲;李志红;郭淑芹;赵连臣;卢瑞琦;董静;马文彬;尹飞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阴离子交换蛋白3结构及其功能的相关研究

    阴离子交换蛋白(anion exchanger ,AE)是一类分子结构相近、组织分布不同、介导电中性Cl-/HCO3-交换的转运体家族,AE家族由 AE1、AE2、AE3和 AE44个成员组成。AE3是其家族成员之一,AE3在体内通过介导Cl-/HCO3-的可逆性跨膜交换参与细胞内外离子稳态、细胞正常容积和细胞内Cl-、HCO3-水平及pH值等的调节,AE3主要分布在大脑和心脏中,分布不同所体现的生理作用不同。近年来随着对A E3蛋白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加深,A E3在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逐步得到了揭示。本研究将就A E3的结构和功能进行综述。

    作者:李立;吴世政;张淑坤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脂联素受体在短暂性脑缺血小鼠模型脑组织中的表达

    目的:观察脂联素受体(APNR)在小鼠脑缺血模型中的表达,有助于对脂联素作用机制的研究。方法60只健康雄性CD-1小鼠行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术,分别于缺血前、再灌注后1、4 h、1、3及7 d时处死取脑,每个时间点12只。用P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观察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脑内APNR蛋白和mRNA表达。结果与缺血前比较,再灌注后4 h、1、3、7 d缺血侧脑组织中APNR1蛋白和mRNA表达量增高(P<0.05,P<0.01),缺血中心区和缺血周边区APNR1蛋白表达量相似;脑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和神经元细胞中均有APNR1的表达。各时间点小鼠缺血前后的脑组织均未见APNR2蛋白和mRNA表达。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后,APNR1在缺血脑组织中表达上调,脂联素可能通过APNR1的介导发挥脑保护作用。

    作者:沈琳辉;缪婕;赵雅洁;赵咏桔;梁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辅助性T细胞17及调节性T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 S )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炎性血管性疾病。传统观点简单地认为,AS是由血管壁脂质沉积引起。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免疫介导的炎性反应在AS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CD4 T淋巴细胞尤为重要[1]。新近研究表明,辅助性 T 细胞(T reg )17(T h17)及调节性T reg是不同于T h1、T h2的CD4 T淋巴细胞新亚群,两者在功能上相互拮抗[2]。T reg可抑制AS发生发展。既往研究认为,T h1与 A S病变关系密切,而后续研究发现,T h17在A S发生发展中或许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目前的研究尚不能明确这一结论。我们就近年来 T h17、T reg亚群在AS病变中的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刘涛;李浪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对不同亚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方法参照改良TOAST分型标准,将97例伴高血压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rterothrombosis,AT)组66例和小动脉病变(smallarterydisease,SAD)组31例,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比较2组间24h、昼间和夜间的血压水平、晨峰血压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AT组夜间收缩压明显高于SAD组[(133.86±18.17)mmHgvs(124.42±16.06)mmHg,1mmHg=0.133kPa,P<0.05];AT组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比例明显高于SAD组(84.8%vs64.5%,P<0.05);2组晨峰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7.9%vs19.4%,P>0.05)。结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和夜间血压水平升高与AT型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有关。

    作者:徐燕;高旭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老年人基线脉压水平对远期肾功能的影响

    目的:研究脉压水平对老年人群远期肾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法,选择开滦集团年龄≥60岁健康体检者9695例,以脉压水平分为:脉压<40mmHg(1mm Hg=0.133kPa,1组)972例、40~49mmHg(2组)2393例、50~59mmHg(3组)2553例、脉压≥60mmHg(4组)3777例,以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ml/(min·1.73m2)为肾功能受损。随访24~63(50.84±4.83)个月,用Kaplan-Meier法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脉压对远期肾功能的影响。结果1组、2组、3组和4组肾功能受损分别为11例、71例、81例和189例(1.1%vs3.0%vs3.2%vs5.0%,P<0.01)。校正传统危险因素后,与1组比较,其他3组发生肾功能受损的相对风险分别为2.67(95%CI:1.33~5.38,P<0.01)、2.98(95%CI:1.49~5.96,P<0.01)和4.90(95%CI:2.50~9.63,P<0.01)。结论脉压是老年人远期肾功能受损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脉压升高,远期新发肾功能受损增加。

    作者:侯金泓;王剑利;李俊娟;黄金杰;周靖;刘艳;吴寿岭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高压氧对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心肌梗死大鼠炎性因子的作用

    目的:探讨高压氧对移植干细胞在梗死心肌组织局部的炎性状况。方法选择SD大鼠6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5只,心肌梗死组15只,干细胞移植组15只,高压氧组15只,高压氧+干细胞移植组(联合组)15只。建立心肌梗死大鼠模型,模型建立后第1天进行高压氧治疗30d。心肌梗死后第7天进行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分别于心肌梗死前、心肌梗死后1、7、14、28d采集血清,ELISA法检测血清TNF-a、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水平,采用EdU染色法,标记人脐带华通胶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移植细胞存活及增殖率。结果除外联合组14d时IL-6,联合组3、14、28d时TNF-a、IL-6和IL-1β较心肌梗死组、高压氧组、干细胞移植组明显降低(P<0.05);与干细胞移植组比较,联合组干细胞移植后7、21d心肌组织局部干细胞数量及增殖率明显增高(80.6%vs55.0%,79.1%vs34.3%,P<0.05)。结论高压氧能够显著降低梗死心肌组织中的炎性因子水平,有效改善移植干细胞生存的微环境,提高移植干细胞在受损心肌局部的生存及增殖率。

    作者:张红;罗学胜;蒋功达;陈晓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性别差异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性别差异。方法通过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西安局部地区老年高血压患者329例,其中男性185例,女性144例。对不同性别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一般人口学特征、慢性病、辅助检查及心理健康等调查,并比较和分析影响因素。结果男性与女性老年高血压患者在教育程度、吸烟、饮酒、慢性阻塞性肺病、骨关节病、空腹血糖、TG、TC、HDL-C、LDL-C、尿酸、肌酐、抑郁症状等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生活不规律、受教育程度是男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因素(OR=1.609,95% CI:1.018~2.542,P=0.042;OR=0.678,95% CI:0.553~0.832,P=0.000),高 TG、受教育程度是女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影响因素(OR=1.486,95% C I:1.131~1.950,P=0.004;OR=0.710,95% C I:0.597~0.844,P=0.000)。结论受教育程度是男性和女性老年高血压患者共同保护因素。男性影响因素为生活不规律,女性为高TG。

    作者:程珂;何晓乐;王波;王晓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活化血小板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血栓相关疾病,血小板活化是其重要的病理机制之一。早期的血小板黏附和激活可引起血栓-炎症级联反应,甚至并不一定需要发生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血小板更多的是扮演炎性介质的角色,而临床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减轻炎症分子的表达[1-2]。现就近年来血小板活化在缺血性脑卒中病理机制中的作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作者:徐士欣;仲爱芹;许颖智;张军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对女性心血管疾病应引起临床重视

    心血管疾病在全球范围内是女性发病率、病死率和致残率占首位的疾病,严重威胁着女性的生命与健康[1]。资料显示,发达国家男性的冠心病病死率已有明显下降,而女性却呈稳中有升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在继续增加,同样女性心血管疾病的增长更为明显。令人惊讶的是,全球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女性数量超过男性。然而,目前对女性的心血管疾病严重性的认识,仍然得不到公众和医务人员的足够重视。由于忽视其发病的重要性,许多女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失去了早期诊疗及干预的机会,造成了严重的临床问题及死亡。

    作者:王晓明;张航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丹龙醒脑方促进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及其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丹龙醒脑方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干细胞(NSC)增殖及神经生长因子(N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依达拉奉组(3.2 mg/kg )、小剂量组(丹龙醒脑方3.7 g/kg )、中剂量组(丹龙醒脑方7.48 g/kg )、大剂量组(丹龙醒脑方14.8 g/kg ),每组10只。后5组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通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各组大鼠治疗7 d后,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掺入法检测NSC增殖,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GF、bFGF、GDNF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NSC增殖数量显著升高、NGF、bFGF、GDNF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小、中、大剂量组NSC增殖数显著升高,中、大剂量组NGF、bFGF、GDNF表达均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丹龙醒脑方可能通过促进NGF、bFGF、GDNF表达促进NSC增殖。

    作者:刘旺华;雷丽萍;李花;周小青;张利美;韦琛静;曾逸笛;李路迢;付小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相关细胞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是以进行性心脏功能下降及心腔扩大为特征,其致病机制涉及众多细胞信号通路。虽拮抗神经内分泌激素治疗,预后明显改善,但心力衰竭发病率及病死率仍居高不下。部分心力衰竭患者表现为心脏收缩不同步心力衰竭(DHF),而收缩不同步可显著增加心力衰竭发病率及病死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一种极有希望的DHF非药物治疗手段,可促进急慢性心脏同步收缩,逆转心室重构,明显改善心脏功能,降低病死率,但30%患者对CRT 无效。近年利用犬左束支导管射频消融术、心房快速起搏和双心室起搏技术,成功创建 DHF及 CRT 的实验动物模型, CRT心力衰竭相关细胞分子机制获得重要进展。CRT逆转心脏节段性表达差异,下调应激信号,增强β-肾上腺素受体反应性,改善离子通道功能,调节钙信号,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功能,抑制细胞凋亡[1]。随着CRT 相关细胞分子机制探索,不断揭示出心力衰竭全新信号通路,有望筛选CRT反应者生物标记物,深入探讨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病理生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莫显刚;张莉;吴立荣;蒋金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随诊间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复发的影响

    目的:探讨随诊间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2所医院进行的西洛他唑和阿司匹林预防脑卒中复发试验中698例患者的每次随诊血压,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计算随诊间血压变异性对脑卒中复发影响的风险比。结果随诊间收缩压标准差与平均收缩压相关( r=0.282,P=0.000),变异系数与平均收缩压相关( r=0.128,P=0.001);调整平均收缩压后,收缩压标准差 H R:3.641,95% C I:2.368~5.599,收缩压变异系数 H R:3.327,95% C I:2.130~5.195,收缩压独立均值变异(V IM ) H R:3.657,95% C I:2.320~5.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平均舒张压 H R:4.149,95% C I:2.381~7.229( P=0.000),舒张压标准差、舒张压变异系数、舒张压V I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调整平均脉压后,脉压标准差 H R:4.973,95% C I:3.295~7.506,脉压变异系数 HR:6.410,95%:CI:3.898~10.5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结论随诊间收缩压和脉压变异性均是影响脑卒中复发的因素;但随诊间舒张压变异性不是影响脑卒中复发的因素。

    作者:陈卫红;黄一宁;刘冉;孙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老年女性腹型肥胖与血压昼夜节律及动脉僵硬度的关系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腹型肥胖与血压昼夜节律及动脉僵硬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女性353例,根据腰围将受试者分为2组,即非腹型肥胖组160例,腹型肥胖组193例。所有受试者监测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WV)、24 h动态血压。结果腹型肥胖组非杓型血压(32.6% vs 10.0%)、crPWV [(11.83±1.19)m/s vs (10.90±1.04)m/s]、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0.31±0.15) vs (0.24±0.17)]显著高于非腹型肥胖组,夜间收缩压下降率、夜间舒张压下降率显著低于非腹型肥胖组(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调整年龄、血脂和体质量指数后,腰围是crPWV、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腹型肥胖是血压昼夜节律改变的主要危险因素(OR=1.104,95% C I:1.074~1.134,P<0.05)。结论腹部脂肪沉积对老年女性血压昼夜节律改变及动脉僵硬度有着显著的影响,控制腰围对预防动脉硬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许建超;刘振东;路方红;刁玉涛;张华;赵颖馨;孙尚文;王舒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激动β3肾上腺素受体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胰腺血管紧张素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激动β3肾上腺素受体(β3-AR)对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apoE-/-)小鼠血糖、胰岛素和胰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ATR)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用10周龄C57BL/6J小鼠10只为对照组(A 组),另选10周龄apo E-/-小鼠50只,高脂饮食至36周龄时随机分为高脂模型组(B组)、阿托伐他汀阳性药物对照组(C组)、β3-A R激动剂小剂量组(D组)、β3-A R激动剂大剂量组(E组)和β3-A R拮抗剂组(F组),干预12周。48周时检测小鼠血糖和胰岛素水平;采用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AT1 R和AT2 R表达水平。结果与A组比较,B组血糖、胰岛素明显升高,AT1 R明显上调,AT2 R明显下调(P<0.01);与B组比较,D组、E组血糖、胰岛素明显降低,AT1 R明显下调,AT2 R明显上调(P<0.01)。结论长期应用β3-AR激动剂通过下调apoE-/-老年高脂小鼠胰腺AT1 R表达和上调AT2 R表达,β3-AR与AT1 R和AT2 R存在交互作用,且与改善糖代谢紊乱有关。

    作者:宋俊迎;李艳芳;蒋志丽;郭彦青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本刊可以直接用缩写的一些常用医学词汇

    本刊对大家比较熟悉的一些常用医学词汇将允许直接使用英文缩写,即文题除外,在文章中英文缩写词汇第一次出现时,可以不标注中文和(或)英文全称,具体词汇如下。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以癫痫发作为首发症状的肺栓塞一例

    1临床资料患者男,65岁,主因发作性意识不清、四肢抽搐8 h入院。患者于入院前8h在睡眠中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头歪向一侧,双眼球向上翻,牙关紧闭,四肢强直抽搐,约5 min抽搐停止,随后再次抽搐发作2次,症状与前大致相同,医院救护车到达患者家后,医师给予地西泮肌肉注射,甘露醇静脉滴注。急诊查头颅CT 示:双侧基底节区腔隙性脑梗死,心电图示:窦性心律、S T段广泛压低。入院查体:体温37.8℃,心率82/min ,呼吸20/min ,血压136/84 mm Hg (1 mm Hg=0.133 kPa),双肺呼吸音粗,双肺底可闻及湿啰音,心律齐,未闻及杂音。神经系统检查:嗜睡,反应迟钝,唤醒患者可见双上肢肌张力增高,肌力5级,双下肢肌张力减低,肌力4级,双侧病理征阴性。以“癫痫发作原因待查”收入院。患者既往有脑梗死,无癫痫发作病史。入院后第2天行头颅M RI示:双侧基底节区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脑白质缺血性改变;右侧上颌窦炎。入院后第3天下午患者在家人扶持站起数秒钟后,突然出现意识不清、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小便失禁,未发生抽搐。立即给予吸氧,并行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电监测,血压96/63 mm Hg ,心率97/min ,呼吸29/min ,血氧饱和度79%。心电图示:S T段广泛压低,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约10 min后患者意识恢复,呼之能应,诉胸闷,血压逐渐升至105/77 mm Hg。吸氧后,血氧饱和度86%~95%。立即请心内科会诊,会诊期间患者突然出现心率增快(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心率快达160~170/min ,给予去乙酰毛花苷静脉注射,并急查心肌酶、血气分析、肌钙蛋白、D-二聚体等。结果D-二聚体增高(4 mg/L ),心脏彩色超声示:左心室前壁运动略减低,右心室轻度扩张,肺动脉压增高。紧急行CT肺动脉造影显示:两侧肺动脉及大部分分支栓塞(图1)。立即转入心内科溶栓治疗。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及肝素抗凝治疗,溶栓后患者症状较前好转,病情得到控制。

    作者:张超;牛坤;贾彩云;董艳红;李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老年广泛性脑萎缩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研究

    目的:探讨老年广泛性脑萎缩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特点,为随访观察提供参考。方法选择广泛性脑萎缩老年患者90例,根据有无痴呆分为痴呆组45例,正常组45例。测量体质量,询问17项慢性病史,并记录居住地区、受教育程度、职业、遗传病史、饮食等12项一般临床资料。检测血清白蛋白、丙氨酸转氨酶、血清肌酐、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等15项生化指标。结果正常组与痴呆组在性别、体质量指数、地区、受教育程度、职业、遗传病史、留置导尿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痴呆组年龄≥80岁(73.3%vs48.9%)、持续3个月服用8种以上口服药(28.9%vs11.1%)、同时有5种以上慢性病(71.1%vs44.4%)、脑出血(20.0%vs2.2%)、脑梗死(37.8%vs17.8%)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正常组与痴呆组在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白蛋白、尿素、肌酐、尿酸、TC、TG、LDL-C、空腹血糖、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萎缩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有年龄≥80岁、持续3个月服用8种以上口服药、同时有5种以上慢性病等特点,这些特点将为脑萎缩患者随访中保护认知功能提供依据。

    作者:申潇竹;田昌荣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老年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患者血清降钙素原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检测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是否合并肺部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老年心力竭衰患者137例,根据有无肺部感染分为合并肺部感染组(感染组)66例和未合并肺部感染组(非感染组)71例,采用全自动荧光免疫分析仪动态监测血清PCT水平,同时分析肺部感染的情况。结果患者肺部感染率为48.2%。与非感染组比较,感染组PCT水平≥0.5μg/L比例明显升高(43.9%vs12.7%,P<0.01)。PCT≥0.5μg/L预测肺部感染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81.69%、82.89%和95.01%。对PCT≥0.5μg/L的患者适当使用抗生素治疗3~14d后,PCT可降至<0.5μg/L。结论血清PCT检测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肺部感染早期诊断及临床抗生素治疗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谨超;崔朝勃;高文金;李百艳;刘淑红;黄蕾 刊期: 2014年第10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