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价值

徐志强;曹宾;王骏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心绞痛, 冠心病, ROC曲线, 冠状血管造影术
摘要: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C)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程中的变化,评价CysC对稳定性心绞痛(ASP)的诊断价值.方法 入选因疑似冠心病患者1040例,依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30例和非冠心病组410例.再以临床特点将冠心病组分为SAP组221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AMI)组95例、非ST段抬高ACS组(NSTE-ACS) 314例,分别检测入院时和7d后CysC水平.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OC评价CysC诊断SA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入院时,与非冠心病组比较,SAP组CysC明显升高[(1.31±0.27)mg/L vs(0.91±0.36)mg/L,P<0.05],入院7d后,与非冠心病组比较,SAP组、STEAMI组和NSTE-ACS组CysC明显升高(P<0.05).CysC诊断SA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6,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1%和72.0%.结论 CysC对预测SAP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CS患者CysC水平在急性期显著降低.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测家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检测易损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0只雄性纯种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球囊损伤组(建立家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模型),高脂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前2组高脂喂养,喂养12周后,分别给予中国斑点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诱发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后进行OCT,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检测OCT效果.结果 球囊损伤组存活的8只白兔中有10处病变狭窄程度>50%,脂质核心较大、纤维帽厚度>65 μm,判定以上10处病变为易损斑块;高脂对照组存活的9只白兔仅3处可判定为易损斑块;正常对照组中未见易损斑块.3组102个OCT图像与病理检测动脉内膜厚度[(20.2±7.6)μm vs (15.2±0.9)μm]、中膜厚度[(453.81±87.2)μm vs (434.2±86.5)μm]、斑块厚度[(392.2±34.5)μm vs (380.2±57.1) 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T测量球囊损伤组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血管外弹力膜面积[(16.01±4.44)μmvs (10.32±2.44)μm]和斑块面积[(8.08±2.37)μm vs(6.80±2.17)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OCT是一种判定易损斑块病变特征的有效手段,可以诊断易损斑块、指导临床制定治疗策略.

    作者:于熙滢;周大亮;郝丹;魏林;于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64层螺旋CT联合检测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联合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对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性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2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10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120例,同期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入院后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行64层螺旋CT检查,根据冠状动脉成像CT值将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处斑块分为软斑块77例、纤维斑块57例、钙化斑块92例.结果 与SAP组和对照组比较,ACS组外周血CD4CD28 T淋巴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钙化斑块患者比较,软斑块和纤维斑块患者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0.05); ACS患者CT值与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表达呈负相关(r=-0.81,P=0.047).结论 联合检测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表达,能够提高64层螺旋CT检测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准确性,提高对ACS患者治疗的准确率.

    作者:陈玲;张传旗;汪光枝;殷锡虎;罗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后活化转录因子6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活化转录因子6 (ATF6)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每组40只,每组又按照再缺血后12 h,1、2、3d分为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采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再缺血后各个时间点ATF6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ATF6 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于缺血再灌注后12 h开始明显上升,1d达高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但仍保持较高表达水平(P<0.05,P<0.01);缺血预处理组各时间点ATF6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诱导ATF6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胡跃强;唐农;吴林;胡玉英;梁妮;秦红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信号通路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疾病,大量人和动物病理生理研究结果支持炎性损伤-反应学说,认为AS病变始于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VEC)受损和由此引起的内皮功能不良[1].我们从内皮损伤-反应角度探讨了AS发生发展的炎性机制,并从促进、抑制和双向调控AS进展三个方面阐述了其相关的炎性信号通路,以期为冠心病等AS疾病的防治策略提供新的视角和机制参考.

    作者:赵依帆;潘思京;高真真;张洪兵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吞噬清除微血管栓子机制在缺血性血管病中的作用

    缺血性血管病如脑梗死、心肌梗死、肺栓塞、眼底缺血等疾病较为常见,微血管堵塞是缺血性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的类型.机体通过纤溶系统、血流动力学冲击及其他清除机制保证微血管通畅,我们重点就吞噬清除微血管栓子机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孙永安;金海强;黄一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老年性脑微出血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性脑微出血(CMB)的检出率及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行头颅磁共振检查的老年受试者638例,按年龄分为60~69岁357例,70~79岁244例和≥80岁37例.采用常规MRI扫描和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分别记录皮质及皮质下医、基底节、丘脑、小脑、脑干CMB的个数并进行分级.结果 638例中伴有CMB者195例,CMB检出率为30.6%,CMB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x2=10.963,P=0.000),CMB分级与年龄呈正相关(r=0.153,P<0.01);与60~69岁和70~79岁比较,≥80岁患者脑干CMB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58% vs 15.42%和12.78%,P<0.05).结论 CMB发生率及分级与年龄呈正相关,磁共振成像对老年人群CMB的检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晨璐;周剑;林燕;高培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应重视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心脏病评价中的应用

    随着MRI技术的快速进展,它在心脏疾病尤其缺血性心脏病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MRI不仅能提供缺血性心脏病的形态学信息,还能用于评估心肌活力、心肌灌注以及心脏功能,而且冠状动脉MRI还能用于评价血管近段病变.所以,MRI作为无创性检查技术有望成为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站式”检查方法.

    作者:王照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参附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参附注射液组(4 ml/kg)和他克林组(30mg/kg),每组10只.后3组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VaD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化学法测定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丙二醛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参附注射液组脑组织SOD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水平降低(P<0.05),水迷宫实验提高VaD大鼠学习记忆成绩(P<0.05,P<0.01).结论 参附注射液对脑缺血和VaD有治疗作用,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机制可能与降低丙二醛水平和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关.

    作者:王敏;梁辉;王桂华;吕尚锋;蒋淑君;杨美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三种评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预测价值比较

    目的 探讨ACUITY-PCI评分与GRACE评分和SYNTAX评分对接受PCI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52例NSTEMI患者临床资料.对每例患者进行ACUITY-PCI、GRACE和SYNTAX评分,随访1年,随访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将3种评分方法对终点事件预测价值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GRACE评分、SYNTAX评分及ACUITY-PCI评分预测NSTEMI患者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呈依次递增趋势,其准确性分别为0.627(95%CI:0.535~0.720),0.671(95%CI:0.589~0.753),0.754(95%CI:0.689~0.802).3种评分方法均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其中ACUITY-PCI评分同时具备较好的准确性和拟合优度.结论 ACUITY-PCI评分可预测接受PCI的NSTEMI患者预后,其同时具备较好的准确性和拟合优度.

    作者:王旭;聂绍平;金泽宁;宋现涛;张俊萌;李艳芳;郑文;王春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视神经脊髓炎的再认识

    视神经脊髓炎(NMO)又称为Devic病或Devic综合征[1].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免疫介导的脱髓鞘疾病.发病时双侧视神经、视交叉和脊髓出现严重的髓鞘脱失,临床表现为双侧同时或相继出现球后视神经炎和急性严重的横贯性脊髓炎,迅速发生而导致失明和截瘫甚至死亡.NMO在东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中较多见,在东亚国家NMO约为48%.NMO平均发病年龄39岁,不同人种女性患病均明显多于男性,女性患者占90%[2].现就NMO的免疫病理及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等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建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患者术后无复流的预测因子和保护因素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行急诊PCI后发生无复流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B型钠尿肽(BNP)、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的关系.方法 选择行急诊PCI的AMI患者258例,分为无复流组(38例)和正常血流组(220例),比较2组患者肌钙蛋白I(cTnI)、高敏C反应蛋白(hs-CRP)、vWF、BNP、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无复流现象的危险因素及保护因素.结果 与正常血流组比较,无复流组cTnI、hs-CRP、vWF、BNP显著升高[(8.2±1.2)μg/L vs (3.1±1.0)μg/L,(31.6±4.9)mg/L vs(23.3±4.0)mg/L,(738.0±94.7)μg/L vs(635.0±100.2)μg/L,(409.9±122.8)ng/L vs(271.5±99.4)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10.5%% vs 4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CRP、vWF、BNP是无复流的危险因素.结论 hs-CRP、vWF、BNP是无复流现象的预测因子.负荷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可以减少无复流现象发生.

    作者:莫凡睿;李娟;楚罗湘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诊治进展

    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达18%,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8000万,数量占世界各国首位,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较常见、重要的血压特征,患病率将近50%,其中ISH占高血压的60%[1-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证实,ISH已成为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死亡重要的预测因子[4].探讨老年ISH的规范性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邹文淑;王剑峰;周莉华;陈霞;卿秀;周从良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3.0T颈动脉全景磁共振血管造影比较

    目的 比较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和增强高分辨MRA (CE-MRA)、动态MRA(Dynamic,Dyn-MRA)对全景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1例患者行3.0 T MRA检查,均接受TOF-MRA扫描后随机接受CE-MRA和Dyn-MRA.分别对血管段显示、血管信号强度和静脉污染进行评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为标准,对颈动脉分叉、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进行评价.结果 与CE-MRA和Dyn-MRA比较,TOF-MRA评分4分血管段显示比例低(Z=-3.13,Z=-3.16,P<0.05);与Dyn-MRA比较,TOF-MRA评分4分血管信号强度增强比例高(Z=-2.05,P<0.05).TOF-MRA静脉无污染,与Dyn-MRA比较,CE-MRA出现静脉污染比例高(Z=-8.62,P<0.05).TOF-MRA诊断颈总动脉分叉处狭窄准确率高于颈总动脉起始部.结论 TOF-MRA、CE-MRA和Dyn-MRA均能实现头颈部动脉全景成像;TOF-MRA可作为一线颈动脉粥样硬化筛查方法,补充CE-MRA和Dyn-MRA有助于提高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

    作者:谢元亮;王曦;陈发祥;金朝林;殷云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C)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程中的变化,评价CysC对稳定性心绞痛(ASP)的诊断价值.方法 入选因疑似冠心病患者1040例,依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30例和非冠心病组410例.再以临床特点将冠心病组分为SAP组221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AMI)组95例、非ST段抬高ACS组(NSTE-ACS) 314例,分别检测入院时和7d后CysC水平.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OC评价CysC诊断SA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入院时,与非冠心病组比较,SAP组CysC明显升高[(1.31±0.27)mg/L vs(0.91±0.36)mg/L,P<0.05],入院7d后,与非冠心病组比较,SAP组、STEAMI组和NSTE-ACS组CysC明显升高(P<0.05).CysC诊断SA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6,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1%和72.0%.结论 CysC对预测SAP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CS患者CysC水平在急性期显著降低.

    作者:徐志强;曹宾;王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S100蛋白与心血管疾病

    目前,人的S100家族成员已经确定的有25个,分别是S100A1~18、毛透明蛋白、角质纤丝聚集蛋白、repetin、S100B、S100P、S100Z和S100G.S100家族在表达上具有细胞与组织的特异性,与心血管、神经退行性变、炎症和肿瘤等多种疾病相关.1 S100的结构与功能S100蛋白是EF手型蛋白超家族中大的成员,具有2个EF手型结构,两侧为疏水区,中间为铰链区,组成4个α-螺旋,形成螺旋-环-螺旋配基结构.

    作者:何云云;刘春蕾;何昆仑;王莉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脑桥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脑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脑桥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转归的关系,并对其损伤后的功能重组情况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对17例脑桥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7、15、30、90和180 d进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观察梗死灶与纤维束的空间关系,分析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并随访观察恢复过程中受损纤维束的变化情况.结果 17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Ⅰ级4例,Ⅱ级3例和Ⅲ级10例.患者一侧肢体肌力明显减退或伴有头晕、言语不利等表现.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与患者发病90 d时的运动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498,P<0.05).其中7例皮质脊髓束严重受损的患者在梗死后90~180 d神经纤维发生不同方式的重组和修复.结论 DTT能够评价脑桥梗死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及其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并能够显示运动传导通路纤维束的重组和再生,为研究脑桥梗死后运动功能康复过程的脑机制提供可视化依据.

    作者:张苗;卢洁;戎冬冬;赵志莲;曹燕翔;赵澄;马青峰;李坤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吸烟与男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关联性分析

    目的 探讨吸烟与男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收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并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男性患者257例,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140例和非吸烟组117例,对比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率及发病年龄.结果 吸烟组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49.3% vs 24.8%),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明显小于非吸烟组[(60.13±10.52)岁us(65.26±11.77)岁,P<0.01].吸烟组年龄≤60岁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50.7% vs 27.4%,P<0.01).结论 吸烟可能是男性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且吸烟可能使男性患者更早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作者:马腾云;张雄;曹裕民;龙隆;王硕;代成波;马桂贤;王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1.5μg/kg负荷剂量静推,再以0.0075 μg/(kg·min)持续泵入72 h;对照组20例,常规治疗.入选患者急诊PCI术后连续3d床头拍胸部X线,监测肌钙蛋白和中心静脉压等,于1、2、4周后行心脏彩色超声、胸部X线等检查,观察2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中心静脉压和肺血管毛细血管压情况.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0.0% vs 50.0%,P=0.025);术后24、48和72 h中心静脉压和肺静脉直径明显降低;术后1周、2周LVEF明显升高[(50.12±11.20)% vs (46.34±11.49)%;(47.53±12.32)%vs (45.98±12.23)%,P<0.05],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明显减低(P<0.05).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有效改善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效果优于单纯PCI.

    作者:葛广豪;杨栓锁;马江伟;熊三军;窦红杰;侯月梅;乔增勇;方唯一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高血压与脑小血管病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高血压与脑小血管病(SVD)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关系.方法 选择55例SVD患者分为血压正常组19例和高血压组36例.行MRI和DTI检查,观察感兴趣区部分各向异性(FA)及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变化,分析其与血压的相关性.结果 与血压正常组比较,高血压组左、右侧半卵圆中心和左侧额叶FA值显著降低(P<0.01);左侧半卵圆中心ADC值显著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组左、右侧半卵圆中心FA值与收缩压呈负相关(r=-0.338,P=0.044;r=-0.334,P=0.046);左侧半卵圆中心和左侧额叶FA值与舒张压呈负相关(r=-0.419,P=0.011;r=-0.355,P=0.034);右侧半卵圆中心ADC值与舒张压呈正相关(r=0.336,P=0.045).结论 DTI能够更敏感地显示高血压对SVD患者脑微观结构的损害,为评价高血压性脑损伤提供研究工具.

    作者:朱阿娣;张颖冬;周俊山;徐青青;殷信道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建立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兔急性肺血栓栓塞模型

    目的 应用猪尾导管建立能够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兔急性肺血栓栓塞(PTE)模型.方法 试验兔24只随机分为PTE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均建立右侧颈静脉和左侧颈动脉通路.PTE组经导管注入自体血栓3个,通过肺动脉造影评估PTE模型是否成功,监测肺动脉压力和血气分析等变化.结果 造模成功率100%.PTE组肺动脉造影显示,右心室扩张,肺动脉增粗、充盈缺损、截断或完全缺失.造模后,PTE组较造模前和对照组肺动脉平均压明显增高[(16.40±1.82)mm Hg vs (9.60±2.07)mm Hg和(11.17±2.14)mm Hg,1 mm Hg=0.133kPa,P=0.01,P=0.002].血气分析显示,造模后PTE组较造模前pH、PO2、标准碳酸氢盐、血氧饱和度以及动脉/肺泡氧分压等指标明显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明显增加.结论 经颈静脉送入猪尾导管建立兔急性PTE模型成功率较高,重复性较好,且能够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为PTE诊治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米杰;石林艳;樊凌宇;应援宁;田刚;罗欢;齐向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