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诊治进展

邹文淑;王剑峰;周莉华;陈霞;卿秀;周从良

关键词:高血压, 动脉粥样硬化,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 压力感受器,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药, 钙通道阻滞药, 危险因素
摘要: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率达18%,老年高血压患者已超过8000万,数量占世界各国首位,而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是老年高血压患者较常见、重要的血压特征,患病率将近50%,其中ISH占高血压的60%[1-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证实,ISH已成为老年人群心脑血管病发病、死亡重要的预测因子[4].探讨老年ISH的规范性诊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测家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的实验研究

    目的 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检测易损斑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30只雄性纯种的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球囊损伤组(建立家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模型),高脂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前2组高脂喂养,喂养12周后,分别给予中国斑点蝰蛇毒和组胺药物触发,诱发斑块破裂及血栓形成后进行OCT,并与病理结果对照检测OCT效果.结果 球囊损伤组存活的8只白兔中有10处病变狭窄程度>50%,脂质核心较大、纤维帽厚度>65 μm,判定以上10处病变为易损斑块;高脂对照组存活的9只白兔仅3处可判定为易损斑块;正常对照组中未见易损斑块.3组102个OCT图像与病理检测动脉内膜厚度[(20.2±7.6)μm vs (15.2±0.9)μm]、中膜厚度[(453.81±87.2)μm vs (434.2±86.5)μm]、斑块厚度[(392.2±34.5)μm vs (380.2±57.1) 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CT测量球囊损伤组易损斑块和稳定斑块血管外弹力膜面积[(16.01±4.44)μmvs (10.32±2.44)μm]和斑块面积[(8.08±2.37)μm vs(6.80±2.17)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OCT是一种判定易损斑块病变特征的有效手段,可以诊断易损斑块、指导临床制定治疗策略.

    作者:于熙滢;周大亮;郝丹;魏林;于波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ESSEN和SPI-Ⅱ量表预测脑卒中长期复发

    目的 验证ESSEN和SPI-Ⅱ评分量表预测脑卒中长期复发风险的效力.方法 选择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209例,用电话随访结合电子病历查询方法,分为单发组119例和复发组90例,分别用ESSEN和SPIⅡ量表进行评分,计算2种量表ROC曲线下面积(AUC).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 与单发组比较,复发组ESSEN评分[(2.54±1.15)分vs (1.89±1.09)分]和SPI-Ⅱ评分[(7.78±1.81)分vs (6.82±1.69)分]明显升高(P=0.000).ESSEN评分的AUC为0.656,SPI-Ⅱ评分的AUC为0.652.ESSEN评分低危组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危组升高(65.6% vs 43.8%,P=0.002),SPI-Ⅱ评分低危组患者较中危组和高危组5年生存率明显升高(72.4% vs 43.8%和42.9%,P=0.000,0.030).结论 ESSEN和SPI-Ⅱ评分预测急性脑卒中患者5年的脑卒中复发有相似预测效力,应用2个量表预测中国人脑卒中的5年复发率是可行的.

    作者:刘扬;高旭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吞噬清除微血管栓子机制在缺血性血管病中的作用

    缺血性血管病如脑梗死、心肌梗死、肺栓塞、眼底缺血等疾病较为常见,微血管堵塞是缺血性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的类型.机体通过纤溶系统、血流动力学冲击及其他清除机制保证微血管通畅,我们重点就吞噬清除微血管栓子机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孙永安;金海强;黄一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吸烟与男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关联性分析

    目的 探讨吸烟与男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收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并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男性患者257例,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140例和非吸烟组117例,对比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率及发病年龄.结果 吸烟组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49.3% vs 24.8%),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明显小于非吸烟组[(60.13±10.52)岁us(65.26±11.77)岁,P<0.01].吸烟组年龄≤60岁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50.7% vs 27.4%,P<0.01).结论 吸烟可能是男性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且吸烟可能使男性患者更早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作者:马腾云;张雄;曹裕民;龙隆;王硕;代成波;马桂贤;王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研究进展

    虽然非创伤性血管检查技术(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颈部超声等)已经非常成熟,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仍然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1].股动脉径路(TFA)虽然是神经介入医师的常规选择,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989年Campeau首次将经桡动脉径路(TRA)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目前许多中心把TRA作为心血管介入的首先选择.受此启发,1997年Cowling等首先报道了TRA用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随后多名专家进行了关于神经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刘高飞;李达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血清胱抑素C水平对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胱抑素C(CysC)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程中的变化,评价CysC对稳定性心绞痛(ASP)的诊断价值.方法 入选因疑似冠心病患者1040例,依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630例和非冠心病组410例.再以临床特点将冠心病组分为SAP组221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AMI)组95例、非ST段抬高ACS组(NSTE-ACS) 314例,分别检测入院时和7d后CysC水平.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ROC评价CysC诊断SAP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入院时,与非冠心病组比较,SAP组CysC明显升高[(1.31±0.27)mg/L vs(0.91±0.36)mg/L,P<0.05],入院7d后,与非冠心病组比较,SAP组、STEAMI组和NSTE-ACS组CysC明显升高(P<0.05).CysC诊断SA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6,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0.1%和72.0%.结论 CysC对预测SAP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CS患者CysC水平在急性期显著降低.

    作者:徐志强;曹宾;王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大脑后动脉偏侧优势对脑梗死预后研究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大脑后动脉(PCA)偏侧优势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预后价值.方法 53例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均在入院时常规进行初期(初4.5 h) MRI检查和定期头颅CT(脑卒中发病后14和21 d)检查.将有PCA偏侧优势23例作为优势组,30例无偏侧优势作为无优势组.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数据.结果 脑卒中发病后7d,与无优势组比较,优势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低[2.8分vs 13.5分,P=0.005],脑梗死面积较小[8.5分vs 6.0分,P=0.007],再灌注成功率高(82.6% vs 60.0%,P=0.001).存在PCA偏侧优势的患者出现预后良好的校正风险比为8.11(95%CI:1.80~50.2,P=0.005).结论 可以将rt-PA静脉溶栓治疗前MRA中存在PCA偏侧优势用作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出现良好功能预后的指标.

    作者:付胜奇;张淑玲;张洪涛;张道培;嵇朋;任雅芳;禹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3.0T颈动脉全景磁共振血管造影比较

    目的 比较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和增强高分辨MRA (CE-MRA)、动态MRA(Dynamic,Dyn-MRA)对全景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1例患者行3.0 T MRA检查,均接受TOF-MRA扫描后随机接受CE-MRA和Dyn-MRA.分别对血管段显示、血管信号强度和静脉污染进行评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为标准,对颈动脉分叉、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进行评价.结果 与CE-MRA和Dyn-MRA比较,TOF-MRA评分4分血管段显示比例低(Z=-3.13,Z=-3.16,P<0.05);与Dyn-MRA比较,TOF-MRA评分4分血管信号强度增强比例高(Z=-2.05,P<0.05).TOF-MRA静脉无污染,与Dyn-MRA比较,CE-MRA出现静脉污染比例高(Z=-8.62,P<0.05).TOF-MRA诊断颈总动脉分叉处狭窄准确率高于颈总动脉起始部.结论 TOF-MRA、CE-MRA和Dyn-MRA均能实现头颈部动脉全景成像;TOF-MRA可作为一线颈动脉粥样硬化筛查方法,补充CE-MRA和Dyn-MRA有助于提高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

    作者:谢元亮;王曦;陈发祥;金朝林;殷云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环氧二十碳三烯酸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心血管疾病当前仍然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重视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作为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在血管和心脏的生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1].EET血管作用包括舒张血管、降血压、促进血管生成、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炎作用,以及扭转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从而达到维持血管稳态的目的.在心脏方面,其作用机制为收缩心肌细胞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两大方面[2].

    作者:刘璐;曹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视神经脊髓炎的再认识

    视神经脊髓炎(NMO)又称为Devic病或Devic综合征[1].主要累及视神经和脊髓的免疫介导的脱髓鞘疾病.发病时双侧视神经、视交叉和脊髓出现严重的髓鞘脱失,临床表现为双侧同时或相继出现球后视神经炎和急性严重的横贯性脊髓炎,迅速发生而导致失明和截瘫甚至死亡.NMO在东方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炎性脱髓鞘疾病中较多见,在东亚国家NMO约为48%.NMO平均发病年龄39岁,不同人种女性患病均明显多于男性,女性患者占90%[2].现就NMO的免疫病理及临床特征,诊断治疗等的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刘建英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基于超声心动图的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患病情况的回顾性研究

    目的 分析钙化性主动脉瓣疾病(CAVD)的患病情况.方法 收集并回顾性分析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年龄≥4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17 826例,男性9725例,女性8101例,其中45~64岁11 274例,65~74岁4250例,75~84岁2052例,≥85岁250例.结果 CAVD总患病率为12.8%,男性CAVD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13.6% vs11.9%),CAVD发生年龄明显低于女性[(70±10)岁vs (71±10)岁,P=0.001].CAVD患病率随着年龄增长明显增高,45~64岁,65~74岁,75~84岁,≥85岁4个年龄段患病率分别为5.3%、20.5%、32.9%和54.4%.CAVD患者常受累及的瓣叶为无冠瓣,其次是右冠瓣+无冠瓣、右冠瓣和左冠瓣.CAVD患者常见的功能异常为主动脉瓣反流,且主动脉瓣反流较狭窄明显多见(77.1% vs 15.0%,P<0.01).CAVD患者左心房扩大发生率明显高于左心室扩大(56.3% vs 22.2%),室间隔肥厚发生率明显高于左心室后壁(51.7% vs 24.2%,P<0.01).结论 CAVD患病率随年龄增长显著增高.

    作者:NGOMERO Siza;曾庆春;许志浩;朱丁季;王鹏;刘俭;詹琼;赖文岩;许顶立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应重视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心脏病评价中的应用

    随着MRI技术的快速进展,它在心脏疾病尤其缺血性心脏病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MRI不仅能提供缺血性心脏病的形态学信息,还能用于评估心肌活力、心肌灌注以及心脏功能,而且冠状动脉MRI还能用于评价血管近段病变.所以,MRI作为无创性检查技术有望成为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站式”检查方法.

    作者:王照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后活化转录因子6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活化转录因子6 (ATF6)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每组40只,每组又按照再缺血后12 h,1、2、3d分为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采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再缺血后各个时间点ATF6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ATF6 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于缺血再灌注后12 h开始明显上升,1d达高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但仍保持较高表达水平(P<0.05,P<0.01);缺血预处理组各时间点ATF6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诱导ATF6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胡跃强;唐农;吴林;胡玉英;梁妮;秦红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S100蛋白与心血管疾病

    目前,人的S100家族成员已经确定的有25个,分别是S100A1~18、毛透明蛋白、角质纤丝聚集蛋白、repetin、S100B、S100P、S100Z和S100G.S100家族在表达上具有细胞与组织的特异性,与心血管、神经退行性变、炎症和肿瘤等多种疾病相关.1 S100的结构与功能S100蛋白是EF手型蛋白超家族中大的成员,具有2个EF手型结构,两侧为疏水区,中间为铰链区,组成4个α-螺旋,形成螺旋-环-螺旋配基结构.

    作者:何云云;刘春蕾;何昆仑;王莉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老年性脑微出血的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性脑微出血(CMB)的检出率及分布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行头颅磁共振检查的老年受试者638例,按年龄分为60~69岁357例,70~79岁244例和≥80岁37例.采用常规MRI扫描和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分别记录皮质及皮质下医、基底节、丘脑、小脑、脑干CMB的个数并进行分级.结果 638例中伴有CMB者195例,CMB检出率为30.6%,CMB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x2=10.963,P=0.000),CMB分级与年龄呈正相关(r=0.153,P<0.01);与60~69岁和70~79岁比较,≥80岁患者脑干CMB发生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58% vs 15.42%和12.78%,P<0.05).结论 CMB发生率及分级与年龄呈正相关,磁共振成像对老年人群CMB的检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冯晨璐;周剑;林燕;高培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1.5μg/kg负荷剂量静推,再以0.0075 μg/(kg·min)持续泵入72 h;对照组20例,常规治疗.入选患者急诊PCI术后连续3d床头拍胸部X线,监测肌钙蛋白和中心静脉压等,于1、2、4周后行心脏彩色超声、胸部X线等检查,观察2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中心静脉压和肺血管毛细血管压情况.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0.0% vs 50.0%,P=0.025);术后24、48和72 h中心静脉压和肺静脉直径明显降低;术后1周、2周LVEF明显升高[(50.12±11.20)% vs (46.34±11.49)%;(47.53±12.32)%vs (45.98±12.23)%,P<0.05],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明显减低(P<0.05).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有效改善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效果优于单纯PCI.

    作者:葛广豪;杨栓锁;马江伟;熊三军;窦红杰;侯月梅;乔增勇;方唯一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1型糖尿病对主动脉缩窄大鼠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糖尿病是否能加重左心室超负荷引起的心力衰竭.方法 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54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14只,胸主动脉缩窄(TAC)组12只,假手术+链脲佐菌素(STZ)组15只(STZ组),TAC+ STZ组(联合组)13只.记录大鼠的体质量演变,并分别于TAC术后15、50 d对所有大鼠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在TAC术后66 d处死大鼠,分离左心房、右心房、心室等,进行称重,天狼星红染色分析心肌纤维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STZ组50 d舒张末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舒张末厚度(PWT)、左心室质量、心率明显降低(P<0.01);TAC组15 d IVST、PWT、LVM明显升高(P<0.01).与15d比较,TAC组和联合组50 d左心室肥厚百分比明显增高(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STZ组大鼠体质量、左心室质量、左心房质量、肺脏质量、左心室质量/胫骨长度明显降低,左心室质量/体质量明显升高;而TAC组大鼠左心室质量、左心房质量、肺脏质量、左心室质量/胫骨长度、左心室质量/体质量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糖尿病明显增加了TAC诱导的左心室肥厚,但并没有加重TAC大鼠模型的心力衰竭指征,可能是因为糖基化终产物的聚集所致.

    作者:阮志敏;朱国富;武力勇;张明国;张倩;周明礼;章然;楚天舒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诊多参数CT用于预测急性脑梗死的终梗死体积

    目的 探讨常规CT、CT血管造影(CTA)和CT灌注(PCT)等多参数CT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终脑梗死体积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多参数CT评估脑梗死体积、缺血半暗带体积及血管再通情况,测量3~6个月的终脑梗死体积.进行3次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判定影像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07例患者中,常规CT提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阳性71例,早期脑卒中CT评分(8.0±1.7)分;CT血管造影显示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36.3±43.8)%,PCT计算脑梗死体积(36.3±43.8)ml,半暗带体积(40.5±26.2) ml,总缺血体积为(69.2±26.1)ml.3次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能预测终脑梗死体积(R1 =0.542,P1 =0.009;R2=0.494,P2=0.004;R3 =0.494,P3=0.004).血管再通时PCT中脑梗死和缺血半暗带、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评分是终脑梗死体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0,P=0.000,P=0.004).结论 脑卒中超早期的影像评估应包括有灌注信息的多参数CT,以尽早获取血管再通及半暗带体积,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谢容霞;陈辉;刘楠;张微微;朱光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心脏电学重构与机械重构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的电学重构和机械重构效应.方法 入选因心衰而住院行CRT的70例老年患者,对其术前、术后1、6个月分别进行电学重构指标和机械重构指标检测并随访.结果 70例老年心衰患者均成功完成CRT.与术前比较,术后1、6个月起搏QRS间期明显缩短[(127.23±14.25)ms和(133.37±9.43)ms vs (149.86±13.35)ms,P<0.01];LVEF明显升高,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肺动脉压力、室间机械延迟、左心室间隔与后壁运动延迟明显降低(P<0.05,P<0.01).CRT后6个月有效率达69%.结论 CRT置入术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心室间的电学传导、逆转老年心衰患者的左心室机械重构,使老年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得以改善.

    作者:张鹏;吴冬燕;邵独婧;付乃宽;许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参附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参附注射液组(4 ml/kg)和他克林组(30mg/kg),每组10只.后3组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VaD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化学法测定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丙二醛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参附注射液组脑组织SOD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水平降低(P<0.05),水迷宫实验提高VaD大鼠学习记忆成绩(P<0.05,P<0.01).结论 参附注射液对脑缺血和VaD有治疗作用,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机制可能与降低丙二醛水平和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关.

    作者:王敏;梁辉;王桂华;吕尚锋;蒋淑君;杨美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