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环氧二十碳三烯酸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刘璐;曹剑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 花生四烯酸, 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 再灌注损伤
摘要:心血管疾病当前仍然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重视心血管疾病防治的研究.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作为花生四烯酸的代谢产物,在血管和心脏的生理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1].EET血管作用包括舒张血管、降血压、促进血管生成、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炎作用,以及扭转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从而达到维持血管稳态的目的.在心脏方面,其作用机制为收缩心肌细胞和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两大方面[2].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吞噬清除微血管栓子机制在缺血性血管病中的作用

    缺血性血管病如脑梗死、心肌梗死、肺栓塞、眼底缺血等疾病较为常见,微血管堵塞是缺血性血管病的一种常见的类型.机体通过纤溶系统、血流动力学冲击及其他清除机制保证微血管通畅,我们重点就吞噬清除微血管栓子机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作一综述.

    作者:孙永安;金海强;黄一宁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三种评分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的预测价值比较

    目的 探讨ACUITY-PCI评分与GRACE评分和SYNTAX评分对接受PCI的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252例NSTEMI患者临床资料.对每例患者进行ACUITY-PCI、GRACE和SYNTAX评分,随访1年,随访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全因死亡,非致命性心肌梗死、再次血运重建).将3种评分方法对终点事件预测价值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GRACE评分、SYNTAX评分及ACUITY-PCI评分预测NSTEMI患者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ROC曲线下面积呈依次递增趋势,其准确性分别为0.627(95%CI:0.535~0.720),0.671(95%CI:0.589~0.753),0.754(95%CI:0.689~0.802).3种评分方法均具有良好的拟合优度,其中ACUITY-PCI评分同时具备较好的准确性和拟合优度.结论 ACUITY-PCI评分可预测接受PCI的NSTEMI患者预后,其同时具备较好的准确性和拟合优度.

    作者:王旭;聂绍平;金泽宁;宋现涛;张俊萌;李艳芳;郑文;王春梅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应重视磁共振成像在缺血性心脏病评价中的应用

    随着MRI技术的快速进展,它在心脏疾病尤其缺血性心脏病评价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MRI不仅能提供缺血性心脏病的形态学信息,还能用于评估心肌活力、心肌灌注以及心脏功能,而且冠状动脉MRI还能用于评价血管近段病变.所以,MRI作为无创性检查技术有望成为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站式”检查方法.

    作者:王照谦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ESSEN和SPI-Ⅱ量表预测脑卒中长期复发

    目的 验证ESSEN和SPI-Ⅱ评分量表预测脑卒中长期复发风险的效力.方法 选择非心源性急性脑梗死患者209例,用电话随访结合电子病历查询方法,分为单发组119例和复发组90例,分别用ESSEN和SPIⅡ量表进行评分,计算2种量表ROC曲线下面积(AUC).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患者5年生存率.结果 与单发组比较,复发组ESSEN评分[(2.54±1.15)分vs (1.89±1.09)分]和SPI-Ⅱ评分[(7.78±1.81)分vs (6.82±1.69)分]明显升高(P=0.000).ESSEN评分的AUC为0.656,SPI-Ⅱ评分的AUC为0.652.ESSEN评分低危组患者5年生存率较高危组升高(65.6% vs 43.8%,P=0.002),SPI-Ⅱ评分低危组患者较中危组和高危组5年生存率明显升高(72.4% vs 43.8%和42.9%,P=0.000,0.030).结论 ESSEN和SPI-Ⅱ评分预测急性脑卒中患者5年的脑卒中复发有相似预测效力,应用2个量表预测中国人脑卒中的5年复发率是可行的.

    作者:刘扬;高旭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CT血管成像评估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厚度及性质与急性脑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颈部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上不同斑块成分的厚度及性质与脑血管事件(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颈部CTA扫描的患者1 20例,根据有无脑血管事件分为症状组77例及无症状组43例.颅外颈动脉狭窄≥50%为中重度狭窄,分别测量CTA源图像斑块各成分的厚度及软斑内的CT值.同时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颈动脉斑块特征与脑血管事件的相关程度.结果 症状组患者软斑厚度明显大于无症状组[(3.29±1.00)mm vs(2.51±0.80)mm],硬斑厚度明显小于无症状组[(1.44±0.97)mm vs (1.94±0.75)mm,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软斑厚度与脑血管事件有很好相关性(OR=4.882,95%CI:1.914~12.448,P-0.001).结论 颈动脉软斑厚度的增加与脑血管事件危险度密切相关,通过检测颈动脉软斑块的厚度,可以为预防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脑血管意外的发生,提供简单、可靠的临床评估方法.

    作者:宋佳成;余静;鲁珊珊;洪汛宁;施海彬;马占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参附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的作用

    目的 探讨参附注射液对血管性痴呆(VaD)大鼠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SD雄性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参附注射液组(4 ml/kg)和他克林组(30mg/kg),每组10只.后3组采用永久性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VaD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大鼠的学习和记忆能力,化学法测定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质和海马丙二醛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参附注射液组脑组织SOD活性显著升高,丙二醛水平降低(P<0.05),水迷宫实验提高VaD大鼠学习记忆成绩(P<0.05,P<0.01).结论 参附注射液对脑缺血和VaD有治疗作用,增强学习和记忆能力的机制可能与降低丙二醛水平和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关.

    作者:王敏;梁辉;王桂华;吕尚锋;蒋淑君;杨美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建立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兔急性肺血栓栓塞模型

    目的 应用猪尾导管建立能够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兔急性肺血栓栓塞(PTE)模型.方法 试验兔24只随机分为PTE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均建立右侧颈静脉和左侧颈动脉通路.PTE组经导管注入自体血栓3个,通过肺动脉造影评估PTE模型是否成功,监测肺动脉压力和血气分析等变化.结果 造模成功率100%.PTE组肺动脉造影显示,右心室扩张,肺动脉增粗、充盈缺损、截断或完全缺失.造模后,PTE组较造模前和对照组肺动脉平均压明显增高[(16.40±1.82)mm Hg vs (9.60±2.07)mm Hg和(11.17±2.14)mm Hg,1 mm Hg=0.133kPa,P=0.01,P=0.002].血气分析显示,造模后PTE组较造模前pH、PO2、标准碳酸氢盐、血氧饱和度以及动脉/肺泡氧分压等指标明显降低,肺泡动脉氧分压差明显增加.结论 经颈静脉送入猪尾导管建立兔急性PTE模型成功率较高,重复性较好,且能够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为PTE诊治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

    作者:米杰;石林艳;樊凌宇;应援宁;田刚;罗欢;齐向前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3.0T颈动脉全景磁共振血管造影比较

    目的 比较时间飞跃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和增强高分辨MRA (CE-MRA)、动态MRA(Dynamic,Dyn-MRA)对全景头颈部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1例患者行3.0 T MRA检查,均接受TOF-MRA扫描后随机接受CE-MRA和Dyn-MRA.分别对血管段显示、血管信号强度和静脉污染进行评分;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为标准,对颈动脉分叉、颈总动脉起始部狭窄进行评价.结果 与CE-MRA和Dyn-MRA比较,TOF-MRA评分4分血管段显示比例低(Z=-3.13,Z=-3.16,P<0.05);与Dyn-MRA比较,TOF-MRA评分4分血管信号强度增强比例高(Z=-2.05,P<0.05).TOF-MRA静脉无污染,与Dyn-MRA比较,CE-MRA出现静脉污染比例高(Z=-8.62,P<0.05).TOF-MRA诊断颈总动脉分叉处狭窄准确率高于颈总动脉起始部.结论 TOF-MRA、CE-MRA和Dyn-MRA均能实现头颈部动脉全景成像;TOF-MRA可作为一线颈动脉粥样硬化筛查方法,补充CE-MRA和Dyn-MRA有助于提高颈动脉狭窄的准确性.

    作者:谢元亮;王曦;陈发祥;金朝林;殷云志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吸烟与男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大脑中动脉狭窄的关联性分析

    目的 探讨吸烟与男性大脑中动脉狭窄及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年龄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广东省人民医院收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并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检查的男性患者257例,根据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140例和非吸烟组117例,对比2组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率及发病年龄.结果 吸烟组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吸烟组(49.3% vs 24.8%),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年龄明显小于非吸烟组[(60.13±10.52)岁us(65.26±11.77)岁,P<0.01].吸烟组年龄≤60岁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明显高于非吸烟组(50.7% vs 27.4%,P<0.01).结论 吸烟可能是男性患者大脑中动脉M1段狭窄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且吸烟可能使男性患者更早发生缺血性脑卒中.

    作者:马腾云;张雄;曹裕民;龙隆;王硕;代成波;马桂贤;王丽娟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频发室性期前收缩伴有焦虑状态患者的影响

    目的 治疗室性期前收缩时加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观察其对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合并焦虑状态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每片含氟哌噻吨0.5 mg和美利曲辛10 mg),早、午各一片口服.观察治疗前后2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变化及治疗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由(21.49±3.38)分降低至(9.24±1.16)分,室性期前收缩次数由(7625±2025)次降至(981±138)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期前收缩改善总有效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7.5%us45.0%,P<0.05).结论 服用氟哌噻吨美利曲辛能降低室性期前收缩合并焦虑患者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减少期前收缩次数,改善症状.

    作者:乔智力;徐彪;赵莹;庄如意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术后心脏电学重构与机械重构

    目的 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老年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心脏的电学重构和机械重构效应.方法 入选因心衰而住院行CRT的70例老年患者,对其术前、术后1、6个月分别进行电学重构指标和机械重构指标检测并随访.结果 70例老年心衰患者均成功完成CRT.与术前比较,术后1、6个月起搏QRS间期明显缩短[(127.23±14.25)ms和(133.37±9.43)ms vs (149.86±13.35)ms,P<0.01];LVEF明显升高,左心房前后径、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左心室收缩末容积、肺动脉压力、室间机械延迟、左心室间隔与后壁运动延迟明显降低(P<0.05,P<0.01).CRT后6个月有效率达69%.结论 CRT置入术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逆转心室间的电学传导、逆转老年心衰患者的左心室机械重构,使老年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得以改善.

    作者:张鹏;吴冬燕;邵独婧;付乃宽;许静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脑桥梗死后运动功能恢复脑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脑桥梗死后皮质脊髓束损伤与运动功能转归的关系,并对其损伤后的功能重组情况进行初步研究.方法 对17例脑桥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7、15、30、90和180 d进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应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进行皮质脊髓束三维重建,观察梗死灶与纤维束的空间关系,分析皮质脊髓束受累程度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并随访观察恢复过程中受损纤维束的变化情况.结果 17例患者中,皮质脊髓束损伤程度Ⅰ级4例,Ⅱ级3例和Ⅲ级10例.患者一侧肢体肌力明显减退或伴有头晕、言语不利等表现.皮质脊髓束损伤分级与患者发病90 d时的运动功能评分呈负相关(r=-0.498,P<0.05).其中7例皮质脊髓束严重受损的患者在梗死后90~180 d神经纤维发生不同方式的重组和修复.结论 DTT能够评价脑桥梗死皮质脊髓束的损伤程度及其与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并能够显示运动传导通路纤维束的重组和再生,为研究脑桥梗死后运动功能康复过程的脑机制提供可视化依据.

    作者:张苗;卢洁;戎冬冬;赵志莲;曹燕翔;赵澄;马青峰;李坤成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后活化转录因子6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变化

    目的 观察脑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活化转录因子6 (ATF6) 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预处理组,每组40只,每组又按照再缺血后12 h,1、2、3d分为4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10只.采用二次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实时荧光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再缺血后各个时间点ATF6 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变化.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ATF6 mRNA及其蛋白表达均于缺血再灌注后12 h开始明显上升,1d达高峰,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表达逐渐下降,但仍保持较高表达水平(P<0.05,P<0.01);缺血预处理组各时间点ATF6 mRNA及其蛋白表达水平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脑缺血预处理可能通过诱导ATF6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胡跃强;唐农;吴林;胡玉英;梁妮;秦红玲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重组人脑利钠肽对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择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患者4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重组人脑利钠肽1.5μg/kg负荷剂量静推,再以0.0075 μg/(kg·min)持续泵入72 h;对照组20例,常规治疗.入选患者急诊PCI术后连续3d床头拍胸部X线,监测肌钙蛋白和中心静脉压等,于1、2、4周后行心脏彩色超声、胸部X线等检查,观察2组患者心力衰竭发生、中心静脉压和肺血管毛细血管压情况.结果 实验组较对照组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明显降低(20.0% vs 50.0%,P=0.025);术后24、48和72 h中心静脉压和肺静脉直径明显降低;术后1周、2周LVEF明显升高[(50.12±11.20)% vs (46.34±11.49)%;(47.53±12.32)%vs (45.98±12.23)%,P<0.05],血浆肾素、血管紧张素Ⅱ和醛固酮水平明显减低(P<0.05).结论 重组人脑利钠肽可有效改善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直接PCI术后患者的心功能,效果优于单纯PCI.

    作者:葛广豪;杨栓锁;马江伟;熊三军;窦红杰;侯月梅;乔增勇;方唯一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急诊多参数CT用于预测急性脑梗死的终梗死体积

    目的 探讨常规CT、CT血管造影(CTA)和CT灌注(PCT)等多参数CT预测急性脑梗死患者终脑梗死体积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急性前循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利用多参数CT评估脑梗死体积、缺血半暗带体积及血管再通情况,测量3~6个月的终脑梗死体积.进行3次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判定影像参数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107例患者中,常规CT提示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阳性71例,早期脑卒中CT评分(8.0±1.7)分;CT血管造影显示平均颈动脉狭窄程度(36.3±43.8)%,PCT计算脑梗死体积(36.3±43.8)ml,半暗带体积(40.5±26.2) ml,总缺血体积为(69.2±26.1)ml.3次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能预测终脑梗死体积(R1 =0.542,P1 =0.009;R2=0.494,P2=0.004;R3 =0.494,P3=0.004).血管再通时PCT中脑梗死和缺血半暗带、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和侧支循环评分是终脑梗死体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0,P=0.000,P=0.004).结论 脑卒中超早期的影像评估应包括有灌注信息的多参数CT,以尽早获取血管再通及半暗带体积,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谢容霞;陈辉;刘楠;张微微;朱光明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大脑后动脉偏侧优势对脑梗死预后研究

    目的 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的大脑后动脉(PCA)偏侧优势对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使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的预后价值.方法 53例大脑中动脉分布区梗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应用rt-PA静脉溶栓治疗、均在入院时常规进行初期(初4.5 h) MRI检查和定期头颅CT(脑卒中发病后14和21 d)检查.将有PCA偏侧优势23例作为优势组,30例无偏侧优势作为无优势组.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数据.结果 脑卒中发病后7d,与无优势组比较,优势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较低[2.8分vs 13.5分,P=0.005],脑梗死面积较小[8.5分vs 6.0分,P=0.007],再灌注成功率高(82.6% vs 60.0%,P=0.001).存在PCA偏侧优势的患者出现预后良好的校正风险比为8.11(95%CI:1.80~50.2,P=0.005).结论 可以将rt-PA静脉溶栓治疗前MRA中存在PCA偏侧优势用作预测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出现良好功能预后的指标.

    作者:付胜奇;张淑玲;张洪涛;张道培;嵇朋;任雅芳;禹萌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S100蛋白与心血管疾病

    目前,人的S100家族成员已经确定的有25个,分别是S100A1~18、毛透明蛋白、角质纤丝聚集蛋白、repetin、S100B、S100P、S100Z和S100G.S100家族在表达上具有细胞与组织的特异性,与心血管、神经退行性变、炎症和肿瘤等多种疾病相关.1 S100的结构与功能S100蛋白是EF手型蛋白超家族中大的成员,具有2个EF手型结构,两侧为疏水区,中间为铰链区,组成4个α-螺旋,形成螺旋-环-螺旋配基结构.

    作者:何云云;刘春蕾;何昆仑;王莉莉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经桡动脉途径脑血管介入诊疗技术研究进展

    虽然非创伤性血管检查技术(磁共振血管造影、CT血管造影、颈部超声等)已经非常成熟,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仍然是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1].股动脉径路(TFA)虽然是神经介入医师的常规选择,但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989年Campeau首次将经桡动脉径路(TRA)应用于冠状动脉造影,目前许多中心把TRA作为心血管介入的首先选择.受此启发,1997年Cowling等首先报道了TRA用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随后多名专家进行了关于神经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综述如下.

    作者:刘高飞;李达文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64层螺旋CT联合检测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对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联合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对判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性质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26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组106例,稳定性心绞痛(SAP)组120例,同期体检者40例为对照组.入院后检测患者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百分比行64层螺旋CT检查,根据冠状动脉成像CT值将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处斑块分为软斑块77例、纤维斑块57例、钙化斑块92例.结果 与SAP组和对照组比较,ACS组外周血CD4CD28 T淋巴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钙化斑块患者比较,软斑块和纤维斑块患者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表达明显升高(P<0.05); ACS患者CT值与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表达呈负相关(r=-0.81,P=0.047).结论 联合检测外周血CD4CD28-T淋巴细胞表达,能够提高64层螺旋CT检测ACS患者冠状动脉斑块性质的准确性,提高对ACS患者治疗的准确率.

    作者:陈玲;张传旗;汪光枝;殷锡虎;罗云 刊期: 2014年第12期

  • 高龄患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高龄患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发生、发展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1年9月~2013年1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住院的高龄(年龄≥80岁)患者426例,分为MS组165例和非MS组261例;又根据25-羟维生素D水平分为缺乏组385例和不缺乏组41例.测量血压、身高,计算体质量指数,并检测空腹血糖、TC、TG、LDL-C、HDLC、糖化血红蛋白、血钙、血磷、血清-25羟维生素D、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分析25羟维生素D与代谢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与非MS组患者比较,MS组患者25-羟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34±12.14)nmol/L vs (34.49±15.23) nmol/L,P=0.014].25-羟维生素D与高血压病程(r=-0.105,P=0.032)、TG(r=-0.141,P=0.042)、空腹血糖(r=-0.127,P=0.030)呈负相关,与HDL-C呈正相关(r=0.174,P=0.023).结论 高龄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较低,且与高血压病程、血脂和血糖相关.

    作者:褚琳;孙芳;刘杰;陈陵霞;苗懿德 刊期: 2014年第12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