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亚低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探讨

肖婷婷;余丹

关键词:低温, 脑缺血, 卒中, 细胞凋亡, 自由基
摘要: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2/3.缺血性脑卒中目前仍缺乏确切的治疗手段,由于其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仅有不到5%的患者可以实施超早期溶栓治疗,因此,寻求新的脑保护措施是必要的.亚低温治疗是目前较为可靠、安全的一种脑保护措施,被广泛用于脑外伤、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体外循环、脊髓损伤、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中.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右心衰竭的诊治进展

    1 概述右心衰竭是指由于心血管系统结构或功能的异常而导致右心室充盈或射血功能受损所引起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1].右心功能不全可不伴有心力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当患者存在进行性右心衰竭的病变时,这种无症状的心功能不全可认为是右心衰竭的早期阶段.临床上关于右心衰竭的诊断要求至少满足以下2个条件:右心衰竭的症状和体征;右心结构或功能异常的客观证据或增加的心腔内压力[2].

    作者:富路;修俭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N-乙酰半胱氨酸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

    目的 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后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 前瞻性入选天津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择期行PCI术的老年冠心病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AC治疗组(NAC组)150例,常规治疗组(常规组)150例.其中NAC组给予NAC+水化治疗,常规组给予单纯水化治疗.观察2组患者PCI术前及术后72 h血肌酐、肌酐清除率、尿素、β2微球蛋白(β2-MG)、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TNF-α、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的变化,分析2组患者造影剂肾病发病情况.结果 NAC组与常规组PCI术后造影剂肾病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PCI术后72h,2组CRP、SOD、GPX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2组血肌酐、肌酐清除率、尿素、IL-6、β2-M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常规组比较,PCI术后72h,NAC组SOD、GPX、CPR水平明显降低(P<0.01);而2组血肌酐、肌酐清除率、尿素、IL-6、β2-M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AC对老年冠心病患者PCI术后造影剂肾病可能无预防作用.

    作者:乔英;杨世诚;付乃宽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冠状动脉内半剂量替罗非班对老年急诊介入术中慢血流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目的 观察冠状动脉内注射半剂量替罗非班对老年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接受急诊PCI患者术中慢血流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因STEMI住院行急诊PCI术,并于术中出现慢血流患者共217例,根据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剂量分为半剂量组(5 μg/kg)126例和常规剂量组(10 μg/kg)91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特点,分析有效性及安全性.结果 半剂量组轻度出血比例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1.6% vs 7.7%,P<0.05).而2组患者LVEF、ST段回落、中度出血及院内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对老年STEMI患者的临床特点,急诊PCI过程中出现慢血流时选择冠状动脉内应用半剂量替罗非班安全、有效.

    作者:高玉龙;王春梅;朱小玲;艾辉;李艳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入选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359例,NAFLD组1 72例,非NAFLD组187例,住院期间经腹部超声检查和采集病史,观察2组患病率、肝脏酶学异常比例及其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NAFLD组糖尿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水平明显高于非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NAFLD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x2=16.182,P<0.01).NAFLD组患者斑块检出率、斑块数目明显高于非NAF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7% vs 78.3%,(2.27±1.20)个vs (1.81±1.32)个,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和冠状动脉多支病变(或左主干病变)与NAFLD的发生相关.结论 老年冠心病患者NAFLD的患病率随着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加.

    作者:李庆祥;李艳芳;王春梅;高玉龙;朱小玲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床旁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治疗老年心源性休克的疗效分析

    心源性休克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泵功能衰竭,病情凶险,病死率高[1].主动脉球囊反搏术(IABP)可增加冠状动脉灌注、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1 资料与方法连续选择2006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行床旁IABP的老年心源性休克患者50例,男36例,女14例,年龄62~83(75±4)岁.诊断标准:主动脉收缩压<90 mm Hg(1 mm Hg=0.133 kPa);心脏指数<2.0L/(min·m);肺毛细血管楔压>20 mm Hg;尿量<20 ml/h;肢端皮肤湿冷、发绀等.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休克.采用Seldinger法穿刺股动脉,以心电触发模式按1∶1起搏.气囊导管的选择标准为气囊充盈后阻塞主动脉管腔的80%~90%.

    作者:唐昱;魏春燕;葛郁芝;盛国太;余茂生;吴志勇;张繁之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位点特异性研究新进展

    临床影像学及尸体解剖材料显示,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具有位点特异性,病变常发生在腹主动脉、颈动脉、冠状动脉和外周动脉等大中型动脉分叉处、弯曲处、血管狭窄处,即血管形状发生急剧变化的部位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高发区[1].这些部位往往是血流发生扰动,产生低剪切力、震荡流或紊流的区域[2].不同区域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引发的局部血管壁结构及基因表达谱特点为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形成的位点特异性奠定了基础.有鉴于近年来冠心病发病率的居高不下,深入总结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位点特异性的研究进展将为冠心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及其他心血管病靶向性治疗带来新的实验与理论依据.

    作者:王中群;袁伟;杨永宗;严金川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法舒地尔后适应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目的 通过主动脉根部模拟冠状动脉内给药,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后适应对大鼠急性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 选择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适应组、法舒地尔组、法舒地尔+LY294002组(LY294002组),每组6只.各组于再灌注180 min后处死大鼠,取心肌组织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Bcl-2、Bax、caspase-3、蛋白激酶B(Akt)及磷酸化Akt的表达.结果 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适应组和法舒地尔组Bcl-2表达明显升高,Bax、caspase-3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法舒地尔组比较,LY294002组Bcl-2表达明显降低,Bax、caspase-3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缺血再灌注组和LY294002组比较,法舒地尔组磷酸化Akt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盐酸法舒地尔后适应的机制可能与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Akt传导通路有关.

    作者:蒋智慧;冯广智;钱智勇;徐曙东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亚低温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机制探讨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所有脑血管疾病的2/3.缺血性脑卒中目前仍缺乏确切的治疗手段,由于其严格的时间窗限制,仅有不到5%的患者可以实施超早期溶栓治疗,因此,寻求新的脑保护措施是必要的.亚低温治疗是目前较为可靠、安全的一种脑保护措施,被广泛用于脑外伤、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体外循环、脊髓损伤、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中.

    作者:肖婷婷;余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单中心九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围术期患者死亡原因的探讨

    目的 探讨PCI围术期患者死亡的原因.方法 选择2002年1月~2010年1 2月行PCI患者5225例,记录围术期死亡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死亡时间及死亡原因.结果 围术期患者共死亡54例,病死率1.03%,54例死亡患者中,单支病变13例,双支病变11例,3支病变30例;19例(35.2%)死于术后第1天、20例(37.0%)死于术后2~8 d;有18例(33.3%)死于心源性休克、9例(16.7%)死于支架内血栓形成、7例(12.9%)死于严重左心衰竭.结论 PCI围术期死亡发生率低,且多发生在急诊PCI、老年、多支病变患者.引起死亡原因多为心源性休克、支架内血栓形成、严重左心衰竭等.

    作者:王可;李文文;郭志福;游晓华;黄新苗;马丽萍;赵仙先;郑兴;秦永文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缺血性脑卒中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表现与其病因的关系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表现与病因学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6例,分为单发梗死组130例和多发梗死组76例.行头颅DWI检查后,根据其影像学表现、临床资料、实验室常规检查结果行TOAST分型,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DWI表现与TOAST分型存在相关性(P-0.000),其中皮质-皮质下梗死(60.9%)、前循环单侧多发梗死(54.3%)和后循环多发梗死(75.0%)主要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有关(P=0.021,P-0.034,P=0.011);小的穿通支梗死(94.0%)主要与小动脉闭塞型有关(P-0.000).此外,还有部分皮质-皮质下梗死(26.1%)、前循环双侧多发梗死(26.7%)和前后循环多发梗死(28.6%)与心源性栓塞型有关(P=0.008,P=0.030,P=0.024),部分小的穿通支梗死(6.0%)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有关(P=0.000),部分前循环单侧多发梗死(17.1%)与小动脉闭塞型有关(P=0.007).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行DWI检查可以预测病因,为制订相关的诊治策略提供有用信息.

    作者:王宝军;刘国荣;李月春;贺勤;庞江霞;郝喜娃;项文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小胶质细胞在偏头痛大鼠中枢敏化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 观察二甲胺四环素(MC)对偏头痛大鼠痛觉超敏行为、颈髓后角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激活的影响,探讨小胶质细胞在偏头痛大鼠模型中枢敏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66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NS组)、新型致炎剂(IS)4 d组(IS4组)、IS7 d组(IS7组)、IS/MC预防组、IS/NS预防组、NS/NS预防组、IS/MC治疗组、IS/NS治疗组、NS/NS治疗组.每组6只.采用Vonfrey纤维丝测定各组大鼠眶周痛觉阈值,免疫荧光染色测定颈髓后角小胶质细胞及神经元激活情况.结果 硬脑膜给予IS第3天眶周痛觉阈值较NS组明显下降(P<0.01).IS/MC预防纽眶周痛觉阈值明显高于IS/NS预防组(P<0.01).IS4组、IS7组小胶质细胞平均荧光密度值高于假手术组(P<0.01).IS/MC预防组、IS/MC治疗组小胶质细胞平均荧光密度值分别低于IS/NS预防组、IS/NS治疗组(P<0.01).IS/MC预防组C-fos平均荧光密度值明显低于IS/NS预防组(P<0.01).结论 在慢性硬脑膜炎症所致的中枢敏化过程中小胶质细胞可能仅在启动阶段起作用,对于痛觉超敏的维持无作用.MC能有效预防偏头痛大鼠模型痛觉超敏的发生,但对已存在的痛觉超敏无治疗作用.

    作者:郭永涛;黄琳;武茜;荣蓉;燕兰云;史兆春;万琪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诱导缺氧神经干细胞分化的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诱导经缺氧培养的大鼠胚胎大脑神经干细胞分化作用.方法 将体外培养至第2代的神经干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正常培养)、缺氧组(缺氧培养)和BDNF组(缺氧培养同时加入BDNF),分别培养36 h后,改变培养条件令细胞分化24、48、72 h,RT-PCR测定各组bcl 2、bax、nse、nne、gfap的mRNA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培养48h后的各基因表达.结果 与缺氧组比较,BDNF组凋亡基因48 h bcl-2表达明显增高,48、72 h bax表达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基因在细胞分化24 h nse、nne表达明显升高,gfap表达明显降低,48 h nse表达明显升高,gfap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缺氧可引起神经干细胞向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的增殖,BDNF具有诱导神经干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功能.

    作者:吴剑涓;苏心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致舌血管源性水肿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74岁,主因意识不清2.5h入院.患者入院前2.5h被家人发现意识不清,呼之不应,四肢不能活动,尿便失禁.既往患高血压20年,平素口服卡托普利降压治疗,糖尿病10年,急诊体检:血压145/97 mm Hg(1 mm Hg=0.133 kPa),浅昏迷,双侧瞳孔等大正圆,光反射灵敏,四肢肌力0级,双侧病理征阳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22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7分.头颅CT未见异常,血小板及凝血时间正常,血糖5.8 mmol/L,评估患者符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指征后,立即启动溶栓绿色通道.

    作者:李明;孙大勇;韩杰;孙晓培;雷阳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基因rs2297518、rs8081248位点多态性与脑动脉粥样硬化(CAA)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的关系.方法 收集患者324例,根据脑血管狭窄部位与程度将其分为CAA组243例和对照组81例,CCA组又分ICA患者137例为ICA亚组.分析各组患者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并比较rs2297518、rs8081248位点的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在各组的分布.结果 CAA组及ICA亚组的脑卒中传统危险因素明显高于对照组.CAA组中rs2297518位点的基因型GG及等位基因G频率分布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CA亚组中rs2297518位点的等位基因G频率分布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iNOS基因rs2297518位点的多态性与CAA及ICA有关,基因型GG可能是CAA的易感因素,等位基因G可能是CAA及ICA的易感因素;iNOS基因rs8081248位点的多态性可能与CAA或ICA无关.

    作者:万鑫;代成波;曹裕民;张雄;张玉虎;王硕;马桂贤;王丽娟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2型糖尿病发生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根据是否合并冠心病分为2组,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组(A组)82例和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组(B组)68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的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A组和B组患者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均为冠心病的危险因素.3组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纤维蛋白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高敏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均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冠心病的高风险因素.

    作者:张丽中;周燕;王瑞雪;丁一妹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代谢综合征关系的横断面研究

    目的 分析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代谢综合征(MS)的关系.方法 选择北京社区居民1680例,MS根据修订的美国国家胆固醇教育计划成人治疗指南3定义.MS患者655例,无MS患者1025例.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S发病危险,应用ROC曲线评价hs CRP诊断MS的价值.结果 校正性别、年龄后,MS患者hs-CRP明显高于非MS患者(P<0.01).随着MS成分由0增加至4~5个,hs CRP逐渐升高为1.89、2.01、2.23、2.49和2.56 mg/L(线性趋势P=0.002).MS 5个组分表现为腹型肥胖、高TG血症和低HDL-C者,hs-CRP相对较高.校正年龄、性别、肌酐、估算肾小球滤过率、LDLC、血尿酸、吸烟、饮酒、运动等因素后,与hs-CRP Ⅰ比较,hs-CRPⅡ、Ⅲ、Ⅳ的MS发生风险分别为(OR=1.378,95%CI:1.012~1.876,P<0.05;OR=1.875,95%CI:1.382~2.545,P<0.01;OR=2.318,95%CI:1.594~2.904,P<0.01).应用ROC诊断MS的hs-CRP佳截断点为2.15 m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2.9%和51.3%.ROC曲线下面积为0.585(95%CI:0.557~0.613).结论 高hs-CRP可能是MS发生的相关因素,hs-CRP对MS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冯胜强;叶平;骆雷鸣;肖文凯;许如意;吴红梅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神经生长因子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65双基因共表达载体的构建及鉴定

    目的 利用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序列,构建神经生长因子(NGF)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165双基因共表达载体pIRES-NGF-VEGF 165.方法 用分子克隆技术,分别从人血细胞和胎心组织中获得NGF和VEGF 165基因,通过酶切将两者插入质粒pIRES中,构建重组载体pIRES NGF-VEGF 165,并鉴定.结果 测序证实,成功获得NGF基因(726 bp)和VEGF 165基因(576 bp),NheⅠ/Xho Ⅰ和BamH Ⅰ/Not Ⅰ双酶切显示,重组载体pIRES-NGF VEGF 165含有NGF和VEGF 165基因片段,证实构建成功.结论 成功构建重组pIRES-NGF-VEGF 165质粒,为进一步研究NGF及VEGF 165双基因治疗脑梗死奠定重要基础.

    作者:范波胜;娄季宇;白宏英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高血压共病抑郁的脑结构磁共振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心身疾病,有研究预测在2025年全球将会有15亿6千万人患高血压.抑郁是一种高患病率和高致残率的疾病,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世界卫生组织相关统计表明,就疾病所造成的负担而言,预计到2020年抑郁症成为仅次于心脏病的第二大负担的疾患.高血压共病抑郁这一人群也不少见,已确诊的高血压患者中抑郁的检出率高达5.7%~24.0%,老年人群概率更高[1].高血压共病抑郁使心身相互影响变得复杂,血管性抑郁及脑小血管病的研究提示,血管因素导致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与两者共病有关,而磁共振成像技术为此类研究提供了影像学证据,我们对高血压共病抑郁脑结构改变磁共振影像研究做一综述.

    作者:廖金敏;王希林;刘晓鲁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洛杉矶院前脑卒中量表及其改良版对院前诊断脑卒中的价值

    目的 评价洛杉矶院前脑卒中量表(LAPSS)及其改良量表对院前诊断脑卒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急诊患者412例,由院前急救医师分别填写LAPSS和LAPSS改良量表,并与后出院诊断作比较,判断2个量表的准确性.结果 LAPSS诊断的脑卒中敏感性84.8%,特异性86.5%;LAPSS改良量表敏感性92.0%,特异性74.2%.结论 LAPSS的应用,使院前诊断脑卒中更准确,更及时,应该在院前急救系统中推广.

    作者:马剡芳;雷燕妮 刊期: 2013年第04期

  • 颈内动脉狭窄患者脑血管储备能力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脑血管储备能力(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与一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85例,其中颈内动脉狭窄组59例,对照组26例.分别通过吸入5%CO2和95%O2混合气体诱发高碳酸血症,计算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变化.结果 颈内动脉狭窄组患者CVR较对照组明显降低[(22.47±12.45)% vs (37.25±11.77)%,P<0.01].CVR与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CI=-0.6587,P<0.01).颈内动脉狭窄是CV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OR=5.149,95%CI:2.682~9.858,P<0.01).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是影响CVR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CVR可能预测颈内动脉狭窄程度.

    作者:林颖;孔丽;戴加飞;刘海波;李敏;郭芮兵;陈光辉;刘玲;杨昉 刊期: 2013年第04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