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

蔡剑鸣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降血脂药
摘要:1 概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以及吸烟等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或不良嗜好,正在加重、加快动脉粥样硬化(AS)疾病的发展.研究证实,AS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大危险因素[1].脑卒中现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致死性疾病,而AS疾病及其导致的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栓塞,则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2].尸体解剖研究结果显示,颅外颈动脉AS易损斑块发生率达28.4%[3].颈动脉作为AS疾病容易累及的部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CD62P的影响

    目的 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56例,分为高Hcy组80例和正常Hcy组76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患者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并比较血小板CD62P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Hcy组比较,高Hcy组患者血小板CD62P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Hcy能促进体内血小板活化,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作者:张新勇;沈军;周永;陈强;林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磁敏感成像对脑淀粉样血管病导致脑出血的诊断价值探讨

    目的 探讨磁敏感加权威像(SWI)对脑淀粉样血管病(CAA)导致脑出血病因学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2年12月住院治疗的128例头颅CT确认脑出血患者中,同时行SWI扫描的23例,其中男19例,女4例,对比分析头颅CT和SWI诊断出血灶检出率;电话随访患者4~18(10.78±5.31)个月.结果 23例患者中,9例符合CAA波士顿诊断标准,占39.13%.头颅CT显示10个出血灶,但未显示任何脑微出血灶;SWI除显示与头颅CT相同的出血灶外,同时显示脑微出血灶95个,显著多于头颅CT.随访时,1例失访,1例复发脑出血死亡,1例病情加重,其余患者病情平稳.结论 SWI对脑出血,尤其是脑微出血灶的检测敏感性高,优于头颅CT,有助于CAA所致脑出血的早期诊断.

    作者:张楚楚;孙永安;程欣欣;徐俊;曹季祥;王江波;徐德洋;陈俊;刘文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联合水蛭注射液后处理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磷酸化蛋白激酶B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脑缺血后处理中,联合水蛭注射液进行后处理,对脑缺血损伤大鼠磷酸化蛋白激酶BmRNA及其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缺血后处理组(IPOC组)、IPOC+水蛭注射液后处理组(P-L组),每组10只.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及IPOC模型,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蛋白激酶mRNA及其蛋白表达.结果 SO组有少量磷酸化蛋白激酶mRNA及蛋白表达;与SO组比较,I/R组表达明显升高;与I/R组比较,IPOC组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IPOC组比较,P-L组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 IPOC可能通过诱导磷酸化蛋白激酶的表达发挥其神经保护作用,水蛭注射液可进一步促进其表达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作者:胡跃强;唐农;吴林;孙淑荣;苏锦勋;覃琴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目的 探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低频振幅(ALFF)的分析方法在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49例缺血性脑小血管病患者经临床痴呆量表评分后,分为血管性痴呆(VaD)组10例,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ND)组20例,认知功能正常为对照组19例.分别采集高分辨率结构像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数据,通过ALFF分析方法计算并对比3组患者脑功能活动的改变.观察VaD组ALFF统计脑图与认知量表评分的相关性.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VaD组内侧前额叶、后扣带回及双侧颞叶脑区ALFF明显降低,额中回、额上回、项下小叶脑区ALFF明显升高,VCIND组内侧前额叶ALFF明显降低,左侧顶叶及颞中回ALFF明显升高(P<0.05);与VCIND组比较,VaD组后扣带回/楔前叶、左侧小脑区ALFF明显降低,双侧额叶、颞叶及前扣带回明显升高(P<0.05);回归灰质体积后,VaD组ALFF统计脑图与多个临床量表评分存在相关性(P<0.05).结论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存在以执行功能障碍为主的多个领域的认知功能障碍,其认知功能障碍可能与额叶-皮质下环路受损有关,ALFF在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及其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作者:郭会映;孙芳;张宗军;戚荣丰;倪玲;庞建鑫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易损斑块与近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与近期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连续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分为有症状组44例和无症状组29例,双盲评价影像资料,分析2组斑块成分(斑块内出血、脂质坏死核、纤维帽较薄/破裂)及管腔狭窄程度与3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与无症状组比较,有症状组患者纤维帽较薄/破裂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斑块纤维帽稳定性预测30 d内临床症状稳定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9.5%、65.5%和74.0%,纤维帽较薄/破裂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是纤维帽完整较厚者的7.39倍,OR值7.39,95%CI:2.69~20.3(P<0.001).2组斑块内出血、脂质坏死核及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纤维帽较薄/破裂与3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预测近期临床症状稳定性的影像学指标.

    作者:崔豹;马露;曾源;韩旭;李雪梅;蔡剑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β肾上腺素受体研究进展

    β肾上腺素受体(β-AR)共分为3种亚型,β1-AR和β2-AR发现较早,β3-AR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发现.β3-AR与β1-AR和β2-AR同属G蛋白偶联受体,包括3个胞内环、7次跨膜区和3个胞外环,不同点是β3-AR的C末端缺乏蛋白激酶A和β受体激酶的磷酸化位点.β3-AR主要存在于棕色脂肪及白色脂肪组织,β3-AR参与了机体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调节心血管、抗肥胖、调节糖脂代谢以及胃肠道和泌尿道的解痉等.现对近年来有关β3受体功能及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作者:郭彦青;李艳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1S检验点功能障碍研究

    目的 检测G1期向S期转换的特异性阻滞剂雷帕霉素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1S检验点功能,探索AD新的外周标记物及治疗靶点.方法 选择AD患者50例(AD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经植物凝集素(促使细胞进入细胞循环)干预24 h(T24期细胞),再经雷帕霉素干预24 h(T48),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2组T24、T48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 在T24期细胞,AD组与对照组G1期细胞和S期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14±5.25)% vs (71.11±4.94)%,(18.55±3.57)% vs (18.13±3.53)%,P>0.05];在T48期细胞,AD组G1期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47.70±7.19)% vs(71.05±4.14)%,P=0.005)],而S期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29.12±4.36)% vs (15.26±3.27)%,P=0.003)].结论 经雷帕霉素处理的AD细胞呈现不明显的G1期向S期的阻滞效应,A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1S检验点功能障碍,G1S检验点功能障碍有望成为AD新的外周标记物及治疗靶点.

    作者:周小英;高旭光;马丽萍;李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磁敏感加权扫描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常规的T1 WI及T2 WI图像不同,反映的不是解剖学结构信息,而与特异性抑制脂肪信号以显示脂肪的脂肪抑制序列类似,是一特殊的扫描序列,采用多种技术显示顺磁性及高磁化率物质,还用于显示含顺磁性物质浓度较高的微小静脉结构.质子在外加磁场内获得能量后,将以指数形式衰减(亦称自由感应)释放信号,亦即能量,由于磁场的不均匀性,这一时间将大大缩短,称T2*时间.

    作者:陈稳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磁共振灌注检查在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weighted imaging,PWI)检查在老年颈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15例年龄≥70岁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在术前及术后72 h分别行PWI检查,对比手术前后影像的改变,并与相关CT灌注成像研究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15例患者全部成功实行CAS,术前PWI异常的患者在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术前PWI正常的患者在术后无变化.手术前后脑血流循环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WI检查在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CAS前后有明显改变,其结果与相关CT灌注研究相符.

    作者:杜志华;李宝民;王君;李大胜;于逢春;陈新平;杨兴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冠状动脉CT成像的剂量控制策略及进展

    自从1972年计算机断层成像诞生,CT成像技术已不断发展成为全球广泛使用的诊断手段之一.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不断进步,CT冠状动脉成像(CCTA)已成为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但是,CCTA的辐射损伤对患者的远期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如何在保证并提高诊断准确度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是目前心血管影像学关注的热点和研究发展的方向.

    作者:高建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脑卒中样发作为首发临床表现的克雅病三例

    1 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北京军区总医院2007~2013年诊治的3例克雅病患者,男性2例,年龄61岁,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女性1例,年龄63岁,子宫绒毛癌行子宫全切术后.例1,患者男性,61岁.因发作性眩晕5周,步态不稳、言语不利、视物变形4周入院,入院前5周无明显诱因出现阵发性眩晕,改变体位可诱发.当地医院头颅MRI显示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给予阿司匹林等治疗无效.入院前4周开始步态不稳,间断幻视、幻听,地点定向障碍.既往有高血压史.入院时体检:远记忆力尚可,近记忆力、计算力减退;意识清楚,暴发性语言;双眼不恒定水平眼震.肌力5级,肌张力偏高;双手姿势性震颤,双侧指鼻、轮替及跟膝胫试验不稳准.行走、站立不稳,Romberg征阳性.

    作者:刘晓彩;王国强;张微微;李莹;高妹茹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ABCD2评分与影像学研究进展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脑梗死重要的预警信号[1].其发生率在TIA后1周内达12%,3个月内高达10%~20%[2].有效预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指导临床分层治疗显得尤为重要[3].Johnston等于2007年提出ABCD2评分,已被AHA/ASA推荐用于评估TIA的预后及预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该评分提高了对TIA后脑梗死风险的预测价值,明显改善了TIA预后及降低TIA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4].由于该评分未结合影像学结果,患者若已存在缺血病灶或脑动脉狭窄,单独使用ABCD2评分预测TIA后脑梗死的发生风险,则其准确性可能会降低.因此,ABCD2评分结合影像学检查将会进一步提高其预测价值.

    作者:叶子明;刘莹;秦超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丹参酮ⅡA对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丹参酮(Tan)ⅡA对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SD大鼠60只,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纤雏化模型,动脉夹闭4周后,将存活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TanⅡA低剂量组[L-TanⅡA组,10 mg/(kg,d)]、TanⅡA高剂量组[H-TanⅡA组,20 mg/(kg·d)]及阳性对照药物卡托普利组[卡托普利组,100mg/(kg·d)],每组8只.8周末检测心脏质量指数、左心室质量指数、心肌组织病理学、心肌羟脯氨酸含量、心肌同组基因蛋白A(RhoA)、Rho激酶1(ROCK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血清TNF-a蛋白的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左心室质量指数、羟脯氨酸、RhoA、ROCK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TNF-a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L-TanⅡA组和H-TanⅡA组上述各项指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TanⅡA可能通过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降低下游炎性细胞因子和促纤维化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减少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炎性反应和纤维化,为心肌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蔡辉;常文静;赵凌杰;赵智明;董晓蕾;沈思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多层螺旋CT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评价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在离退休老干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离退休脑梗死患者150例,入院后1周内行MSCTA、CDFI检查,观察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等.结果 150例患者,MSCTA检查颈动脉分叉部位血管正常、管壁增厚、出现斑块分别为55、66、179处;CDFI检查正常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出现斑块分别为60、63、177处;两种方法诊断颈动脉分叉病变一致性为81.7(245/300).MSCTA总体斑决检出率及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多于CD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诊断颈动脉狭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7,P>0.05).结论 MSCTA与CDFI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一致性较好,联合应用可综合评价斑块性质,可以提高离退休老干部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诊断率.

    作者:杨军;邵蕾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对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心血管合并症的影响

    目的 探讨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患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分布情况、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nCPAP)的应用现状及对心血管合并症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择资料完整的OSAHS患者575例,其中中枢型OSAHS 35例,外周型OSAHS 226例,混合型OSAHS 314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一般情况、合并心血管疾病以及应用nCPAP治疗的现状及治疗后心血管疾病的转归.结果 575例OSAHS患者中43.3%合并心律失常,其次为高血压(31.5%)及冠心病(26.7%);目前对OSAHS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用nCPAP治疗的仅占14.6%;与未使用nCPAP治疗的患者比较,经nCPAP治疗后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绞痛的发生率降低(P<0.01).结论 OSAHS患者心律失常、冠心痛、高血压发病率高,目前OSAHS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应用nCPAP的使用率低.nCPAP治疗可降低患者心律失常及心绞痛的发生频率,提高血压达标率.

    作者:裴晶;齐志刚;高燕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心电前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在快心率患者中的应用对策

    目的 探讨通过增加padding的方法,评估64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在相对快心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心率>65/min患者30例(病例组),通过增加padding至180 ms,重建40%~80%相位,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与30例(对照组)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方法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98.3%的冠状动脉血管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其中通过增加padding重建收缩期40%~45%相位窗,28.3%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改善,其中7例患者(23.3%)的12支血管(10.0%)图像质量由不能诊断改善为可以用于诊断;病例组平均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5 mSvvs 10.1 mSv,P<0.01).结论 前门控轴扫增加padding用于相对快心率患者,可改善图像质量,避免用辐射剂量更高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扫描方法.

    作者:孙红;王新江;惠萍;姚洪祥;王新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高分辨磁共振成像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

    1 概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以及吸烟等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或不良嗜好,正在加重、加快动脉粥样硬化(AS)疾病的发展.研究证实,AS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大危险因素[1].脑卒中现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致死性疾病,而AS疾病及其导致的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栓塞,则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2].尸体解剖研究结果显示,颅外颈动脉AS易损斑块发生率达28.4%[3].颈动脉作为AS疾病容易累及的部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蔡剑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改善兔脑梗死神经生长因子和神经元凋亡的研究

    目的 研究人脐带血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移植对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皮质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MSC组、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于3、7、14 d对兔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并测定血清NGF、BDNF含量变化,14 d TUNEL法检测缺血灶周围大脑皮质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MSC组缺血再灌注7、14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P<0.05).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3、7、14 d血清NGF和BDNF含量较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MSC组3、7、14 d血清NGF和BDNF含量明显高于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再灌注组神经细胞凋亡指数明显升高(P<0.05);MSC组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较缺血再灌注组和生理盐水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移植可促进脑缺血再灌注兔的神经功能缺损恢复,增加血清NGF、BDNF分泌,并可抑制脑缺血再灌注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

    作者:朱尧;汪青松;黄海丽;管叶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丹酚酸B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目的 探讨丹酚酸B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分化为心肌细胞样的可行性.方法 取SD大鼠四肢骨骨髓,分离培养BMSC,第2代BMSC经丹酚酸B诱导分化为诱导组,未诱导为对照组.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蛋白、心肌肌钙蛋白Ⅰ (cTnI)、连接蛋白43(Cx43)、p38丝裂素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分化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 原代细胞接种4h后贴壁生长,48 h后细胞呈纺锤形和长梭形,传代细胞经丹酚酸B诱导1周后细胞呈多角形、梭形等形状,部分细胞有分支,诱导4周后诱导组细胞形态明显改变,细胞核位于中央,呈柱状的细胞紧密平行排列,有明显方向性.诱导组细胞中均有结蛋白、cTnI、Cx43及p38MAPK表达,阳性率分别为40.0%、32.3%、53.5%和64.8%,对照组细胞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免疫荧光检测显示,结蛋白与cTnⅠ呈共表达.结论 丹酚酸B体外可诱导大鼠BMSC分化为心肌样细胞.

    作者:李伟望;王海萍;张娟娟;吕洋 刊期: 2013年第12期

  • 斑块组成对晚期药物支架贴壁不良影响的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研究

    目的 探讨基线斑块组成对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晚期支架贴壁不良(late stent malapposition,LSM)的影响.方法 入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6例(113处病变)行冠状动脉原位病变DES置入及基线和随访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检查,分为LSM组11例和无LSM组65例.结果 11例患者有16处(14.2%)病变,随访时发现LSM.不同DE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M组糖尿病(63.6% vs29.2%,P<0.05)、支架长度[(29.4±5.5)mm vs (26.2±6.0)mm,P<0.05]、坏死核心体积[(29.8±14.0)mm3 vs(21.4±9.5)mm3,P<0.01]及坏死核心体积百分比[(26.5±6.6)% vs (20.1±6.6)%,P<0.01]均明显高于无LSM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坏死核心体积百分比(OR=1.144,95%CI:1.052~1.243,P=0.002)和糖尿病(OR=3.829,95%CI:1.158~12.663,P=0.028)是LSM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病变坏死核心成分和糖尿病与不稳定性心绞痛DES置入术后LSM形成有关.

    作者:迟云鹏;郭成军;吴小凡;杨娅;何东方;赵林;卢春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