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勇;沈军;周永;陈强;林森
自从1972年计算机断层成像诞生,CT成像技术已不断发展成为全球广泛使用的诊断手段之一.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不断进步,CT冠状动脉成像(CCTA)已成为诊断冠状动脉病变的重要影像学检查手段.但是,CCTA的辐射损伤对患者的远期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如何在保证并提高诊断准确度的同时,尽可能降低辐射剂量,是目前心血管影像学关注的热点和研究发展的方向.
作者:高建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和常规的T1 WI及T2 WI图像不同,反映的不是解剖学结构信息,而与特异性抑制脂肪信号以显示脂肪的脂肪抑制序列类似,是一特殊的扫描序列,采用多种技术显示顺磁性及高磁化率物质,还用于显示含顺磁性物质浓度较高的微小静脉结构.质子在外加磁场内获得能量后,将以指数形式衰减(亦称自由感应)释放信号,亦即能量,由于磁场的不均匀性,这一时间将大大缩短,称T2*时间.
作者:陈稳惠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后认知障碍(PSCI)在中国的流行病学情况,为开展预防及治疗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通过系统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中文数据库及PubMed、荷兰医学文摘和The Cochrane Library(2012年第2期)等英文数据库,纳入有关PSCI在中国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提取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等.使用META-ANALYST软件,采用广义倒方差模型对原始数据进行合并分析.结果 共纳入35篇文献,13篇文献报道PSCI的发病率总样本量为2332例,18篇文献报道PSD发病率总样本量4468例.脑卒中后≤3个月PSCI和脑卒中后痴呆(PSD)的发病率分别为56.6%和23.2%.PSCI和PSD的患病率为37.9%和19.0%.PSD的1.5年死亡率为50.0%,高于脑卒中后非痴呆患者的8.0%(x2=156.25,P<0.01).结论 我国PSCI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发病率有时间、地区分布特征.诊断标准、研究现场、脑卒中及人口学特征是PSCI流行病学的重要影响因素.
作者:曲艳吉;卓琳;詹思延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CT血管造影(CTA)源图像得到的急性颈内动脉闭塞后,血栓信号密度与血管再通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颈内动脉急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采用CTA源图像测量血栓密度(CD),根据2次TIMI评估的差值定义血管再通与否,分为再通组12例和未再通组32例.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判定血栓密度与血管再通的关系.结果 与未再通组比较,再通组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研究评分和颅内段再通比例明显降低,颅外段再通、CD绝对值明显升高(P<0.05).CD绝对值是血管再通的独立预测因素(P=0.010);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剥脱研究评分高和颈动脉颅内段闭塞的患者血管不易再通(P=0.032,P=0.042);心房颤动患者颈动脉闭塞后血管容易再通(P=0.011).结论 CTA源图像测出的血栓密度值与血管再通有相关性.急性颈内动脉闭塞静脉溶栓效果差.
作者:方志荣;朱春雷;陆金鑫;张微微;朱光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分析血小板二磷酸腺苷(ADP)受体P2Y1和P2Y12基因多态性是否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产生影响.方法 入选服用阿司匹林(75~100 mg/d,≥1个月)的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患者431例,根据阿司匹林抵抗(AR)诊断标准,分为AR组59例,非AR组372例,并使用美国Sequenom系统单核苷酸多态性分型技术对P2Y1rs1065776(893C>T)和P2Y12 rs5853517(i-ins801A,H1/H2单体型)2个位点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 AR组血肌酐明显高于非AR组[(92.82±83.07)μmol/L vs (78.75±20.41)μmol/L,P=0.01].2组P2Y1 rs1065776突变T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携带突变等位基因T的TT+ CT基因型与野生型纯合子CC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P2Y12 H1/H2单体型和突变的H2单体型频率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携带突变等位基因H2的H2/H2± H2/H1基因型与野生型纯合子H1/H1基因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AR与血小板ADP受体P2Y1和P2Y12常见的基因多态性无相关性.
作者:李晓利;王沛华;范利;王强;曹剑;于丽伟;石建元;刘晓庆;李思宾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管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78例TIA患者,发病1~2周内行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分析3种检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 DSA显示65例TIA患者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占83.3%;159支动脉狭窄或闭塞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高于颅外动脉(52.2% vs 47.8%).颅内动脉狭窄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多,占38.6%;颅外动脉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多,占43.4%.频发TIA患者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率高于非频发TIA(69.6% vs 38.2%,P=0.011);TCD检查61例异常,占78.2%,发现98支血管病变,诊断为DSA的86.2%;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4例异常,占69.2%,发现137支动脉狭窄或闭塞,诊断为DSA的61.6%,其对椎动脉的狭窄或闭塞检出率低于DSA.结论 颅内外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TIA的主要发病原因,TCD、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SA联合检查可对TIA病因作出客观评价及提供治疗依据.
作者:朱惠萍;李常红;杜志华;张燕辉;冯浩;于逢春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CT血管成像大密度投射重建成像技术(CT angiography maximal intensity projection reconstructions,CTA-MIP)得到的侧支循环评分与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脑梗死患者终梗死体积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15例大脑中动脉M1段急性闭塞的脑梗死患者.利用CTA-MIP评估侧支循环.测量3~6个月的终梗死体积.利用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判定侧支循环状态与临床预后的关系.结果 115例患者中,7例侧支循环评分为0分,25例为1分,43例为2分,40例为3分;57例的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2分,预后好;58例的90 d改良Rankin量袁评分>2分,预后差.入选因素建立的模型与终梗死体积显著相关(r=0.993,P<0.01).侧支循环状态是终梗死体积的独立预测因素(P=0.003).治疗方法和血管再通不能预测终梗死体积.结论 脑卒中超早期的影像评估应包括血管成像,以尽早获取侧支循环信息,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孙勇;李莹;魏微;张微微;朱光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检测G1期向S期转换的特异性阻滞剂雷帕霉素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1S检验点功能,探索AD新的外周标记物及治疗靶点.方法 选择AD患者50例(AD组),另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分离外周血淋巴细胞,经植物凝集素(促使细胞进入细胞循环)干预24 h(T24期细胞),再经雷帕霉素干预24 h(T48),流式细胞技术分别检测2组T24、T48细胞周期分布情况.结果 在T24期细胞,AD组与对照组G1期细胞和S期细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14±5.25)% vs (71.11±4.94)%,(18.55±3.57)% vs (18.13±3.53)%,P>0.05];在T48期细胞,AD组G1期细胞明显低于对照组[(47.70±7.19)% vs(71.05±4.14)%,P=0.005)],而S期细胞明显高于对照组[(29.12±4.36)% vs (15.26±3.27)%,P=0.003)].结论 经雷帕霉素处理的AD细胞呈现不明显的G1期向S期的阻滞效应,AD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G1S检验点功能障碍,G1S检验点功能障碍有望成为AD新的外周标记物及治疗靶点.
作者:周小英;高旭光;马丽萍;李娜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法舒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内皮祖细胞(EPC)、内皮微颗粒(EMP)以及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入选老年冠心痛患者68例,随机分为法舒地尔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2周后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EPC及EMP水平的变化,采用超声检测肱动脉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的方法,观察法舒地尔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 法舒地尔组与对照组治疗前EPC、EMP和FM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法舒地尔组EPC和FMD较对照组明显升高,EMP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法舒地尔具有升高老年冠心病患者EPC数量、降低EMP水平和改善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作用,法舒地尔治疗对老年冠心痛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曹政;杨勇;华先平;吴瑞霞;陈平英;谢华强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发生与近期缺血性脑卒中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连续符合纳入标准的73例患者,分为有症状组44例和无症状组29例,双盲评价影像资料,分析2组斑块成分(斑块内出血、脂质坏死核、纤维帽较薄/破裂)及管腔狭窄程度与3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与无症状组比较,有症状组患者纤维帽较薄/破裂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斑块纤维帽稳定性预测30 d内临床症状稳定性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率分别为79.5%、65.5%和74.0%,纤维帽较薄/破裂患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性是纤维帽完整较厚者的7.39倍,OR值7.39,95%CI:2.69~20.3(P<0.001).2组斑块内出血、脂质坏死核及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纤维帽较薄/破裂与30 d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以作为预测近期临床症状稳定性的影像学指标.
作者:崔豹;马露;曾源;韩旭;李雪梅;蔡剑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月份和季节与老年人脑出血发病之间的关系,以其为本地区老年人群降低脑出血的发生提供对策扣建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收集2006年1月1日~2010年12月31日脑出血患者509例,将年龄≥60岁的313例作为老年组,年龄<60岁的196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圆形分布法,先求患者发病的时间集中度(r),再求出平均角(a)和角度均数标准差(S),推算脑出血集中时间和高峰期,采用Rayleigh's检验.结果 老年组脑出血患者按不同月划分,α=304.42°,Z=4.9052,平均角为11月(P<0.05).按不同季节划分,(a)=307.41°,Z=6.5847,平均角属于冬季(P<0.01).结论 老年患者脑出血的发病在11月份高;存在冬季高发的特点.
作者:叶红晖;夏永梅;厉郡华;李向云 刊期: 2013年第12期
1 概述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以及吸烟等中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或不良嗜好,正在加重、加快动脉粥样硬化(AS)疾病的发展.研究证实,AS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的大危险因素[1].脑卒中现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位致死性疾病,而AS疾病及其导致的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栓塞,则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致病因素[2].尸体解剖研究结果显示,颅外颈动脉AS易损斑块发生率达28.4%[3].颈动脉作为AS疾病容易累及的部位,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作者:蔡剑鸣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通过增加padding的方法,评估64层螺旋CT前门控冠状动脉CT成像在相对快心率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心率>65/min患者30例(病例组),通过增加padding至180 ms,重建40%~80%相位,评价冠状动脉图像质量,分析有效辐射剂量,并与30例(对照组)用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冠状动脉重建方法辐射剂量进行对比.结果 98.3%的冠状动脉血管能够满足诊断要求,其中通过增加padding重建收缩期40%~45%相位窗,28.3%的冠状动脉血管图像质量改善,其中7例患者(23.3%)的12支血管(10.0%)图像质量由不能诊断改善为可以用于诊断;病例组平均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3.5 mSvvs 10.1 mSv,P<0.01).结论 前门控轴扫增加padding用于相对快心率患者,可改善图像质量,避免用辐射剂量更高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CT扫描方法.
作者:孙红;王新江;惠萍;姚洪祥;王新明 刊期: 2013年第12期
出血性脑梗死是指在脑梗死后,由于缺血区血管复流,梗死区的缺氧血管床承受了再通血管内动脉血流的冲击,而导致的梗死区继发性出血,经头颅脑CT扫描可发现,在原有的低密度区出现散在或局限性的高密度影,以上这种病理现象又可称为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它被公认为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并发症,在初发病的几天内出现,可高达15%.在病理形态学上可以分为点状出血和片状血肿,容易与脑出血相混淆.脑梗死后出血性转化在既往的研究中,未能完全明确发生机制与风险因素,但是,获悉这个信息又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出血性转化不可预知的出现,增加了脑卒中发病后3个月内的致残率和死亡率[1].就此而言,深入了解与探究其相关风险因素具有深刻意义.
作者:杨明辉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同型半胱氨酸(Hcy)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膜糖蛋白CD62P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56例,分为高Hcy组80例和正常Hcy组76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2组患者血小板CD62P表达水平,并比较血小板CD62P的差异.结果 与正常Hcy组比较,高Hcy组患者血小板CD62P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 Hcy能促进体内血小板活化,增加急性脑梗死的发病风险.
作者:张新勇;沈军;周永;陈强;林森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丹参酮(Tan)ⅡA对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方法 选择SD大鼠60只,采用腹主动脉缩窄术制备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纤雏化模型,动脉夹闭4周后,将存活大鼠4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TanⅡA低剂量组[L-TanⅡA组,10 mg/(kg,d)]、TanⅡA高剂量组[H-TanⅡA组,20 mg/(kg·d)]及阳性对照药物卡托普利组[卡托普利组,100mg/(kg·d)],每组8只.8周末检测心脏质量指数、左心室质量指数、心肌组织病理学、心肌羟脯氨酸含量、心肌同组基因蛋白A(RhoA)、Rho激酶1(ROCK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血清TNF-a蛋白的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心脏质量指数、左心室质量指数、羟脯氨酸、RhoA、ROCK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和TNF-a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L-TanⅡA组和H-TanⅡA组上述各项指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TanⅡA可能通过抑制RhoA/ROCK信号通路,降低下游炎性细胞因子和促纤维化细胞因子分泌,从而减少压力负荷增加大鼠心肌炎性反应和纤维化,为心肌纤维化的治疗提供新的依据.
作者:蔡辉;常文静;赵凌杰;赵智明;董晓蕾;沈思钰 刊期: 2013年第12期
β肾上腺素受体(β-AR)共分为3种亚型,β1-AR和β2-AR发现较早,β3-AR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发现.β3-AR与β1-AR和β2-AR同属G蛋白偶联受体,包括3个胞内环、7次跨膜区和3个胞外环,不同点是β3-AR的C末端缺乏蛋白激酶A和β受体激酶的磷酸化位点.β3-AR主要存在于棕色脂肪及白色脂肪组织,β3-AR参与了机体多种病理生理过程,如调节心血管、抗肥胖、调节糖脂代谢以及胃肠道和泌尿道的解痉等.现对近年来有关β3受体功能及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以下综述.
作者:郭彦青;李艳芳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 flow imaging,CDFI)在离退休老干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离退休脑梗死患者150例,入院后1周内行MSCTA、CDFI检查,观察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管壁厚度、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等.结果 150例患者,MSCTA检查颈动脉分叉部位血管正常、管壁增厚、出现斑块分别为55、66、179处;CDFI检查正常血管、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出现斑块分别为60、63、177处;两种方法诊断颈动脉分叉病变一致性为81.7(245/300).MSCTA总体斑决检出率及稳定斑块检出率明显多于CD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诊断颈动脉狭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57,P>0.05).结论 MSCTA与CDFI检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一致性较好,联合应用可综合评价斑块性质,可以提高离退休老干部脑梗死患者不稳定斑块诊断率.
作者:杨军;邵蕾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基线斑块组成对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术后晚期支架贴壁不良(late stent malapposition,LSM)的影响.方法 入选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76例(113处病变)行冠状动脉原位病变DES置入及基线和随访虚拟组织学血管内超声检查,分为LSM组11例和无LSM组65例.结果 11例患者有16处(14.2%)病变,随访时发现LSM.不同DE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SM组糖尿病(63.6% vs29.2%,P<0.05)、支架长度[(29.4±5.5)mm vs (26.2±6.0)mm,P<0.05]、坏死核心体积[(29.8±14.0)mm3 vs(21.4±9.5)mm3,P<0.01]及坏死核心体积百分比[(26.5±6.6)% vs (20.1±6.6)%,P<0.01]均明显高于无LSM组.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坏死核心体积百分比(OR=1.144,95%CI:1.052~1.243,P=0.002)和糖尿病(OR=3.829,95%CI:1.158~12.663,P=0.028)是LSM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病变坏死核心成分和糖尿病与不稳定性心绞痛DES置入术后LSM形成有关.
作者:迟云鹏;郭成军;吴小凡;杨娅;何东方;赵林;卢春山 刊期: 2013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钙化积分(CAC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对临床怀疑冠状动脉病变的患者123例,行CACS扫描及颈动脉MRI检查.将患者分为高CACS组22例(CACS≥400分)和低CACS组101例(CACS<400分).记录颈动脉形态学指标:管腔面积、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管壁厚度、管壁标准化指数;颈动脉斑块包括:钙化、富含脂质的坏死核、斑块内出血及斑块表面破裂.进行Spearman's相关性分析.结果 高CACS组颈动脉整体的管壁面积、血管总面积和管壁厚度明显多于低CACS组(P<0.05).CACS与颈动脉的管壁面积、管壁厚度、血管总面积和管壁标准化指数呈正相关(r=0.521、0.556、0.215、0.377,P<0.05,P<0.01).颈动脉斑块钙化和富含脂质坏死核的出现概率与CACS明显相关.结论 CACS与颈动脉的斑块负荷、斑块内成分具有明显的相关性.CACS对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斑块内成分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赵倩;蔡剑鸣;赵锡海;蔡祖龙;赵绍宏;杨立 刊期: 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