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炎症介质对脂质代谢的影响

秦爱梅;武彩娥;张希彦

关键词:炎症, 白细胞介素类, 肿瘤坏死因子α, 脂质过氧化作用, 细胞黏附分子
摘要:炎症介质是炎性反应过程中形成或释放、并参与炎性反应的活性物质,通常具备以下条件可认为是炎症介质:(1)用适当浓度的介质可以在相关组织引起相似的炎性反应;(2)炎症时介质能从组织中释放;(3)炎症组织中存在该介质生成的酶,当介质增加时,存在该酶活性的相应增强;(4)体内存在使该介质分解、吸收或脱敏的机制;(5)用药理学方法改变介质的合成、储存、释放或代谢时,可影响炎症过程;(6)该介质的过多或缺乏对炎性反应有可预见的影响;(7)能证明在靶细胞上存在相应的介质受体,并可触发或调节特异性炎性反应.无论急性炎性反应、慢性炎性反应,还是低度炎性反应,炎症介质及炎症细胞均参与了其病理进程,并对炎症过程中的脂质代谢产生作用.以下就炎症介质对脂质代谢的影响进行综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介入治疗后氯吡格雷药物疗效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PCI术后CYP2C19基因多态性与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药物效果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基因芯片检测技术,筛选PCI术后CYP2C19基因突变为CYP2C19* 2/*2、CYP2C19* 2/*3或CYP2C19* 3/*3的患者67例,随机分为常规组22例、2倍组22例和3倍组23例.常规组75 mg氯吡格雷、2倍组150 mg氯吡格雷、3倍组225mg氯吡格雷,1次/d.分别于PCI术后1、3、6个月通过血栓弹力图检测各组氯吡格雷药物抑制率及再发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 PCI术后6个月内,2倍组和3倍组患者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较常规组明显降低(81.8% vs 31.8% vs 21.7%,P<0.01),2倍组与3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2倍组和3倍组氯吡格雷药物抑制率较常规组显著升高(P<0.01),2倍组与3倍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血风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P2C19基因变异患者增加氯吡格雷药物服用剂量,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血小板的抑制,降低心血管缺血事件发生率,且不增加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唐发宽;林乐健;华宁;陆宏;唐雪正;张卫华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丁基苯酞对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

    全脑缺血使脑处于低灌注、低代谢状态,长期全脑缺血可导致认知功能减退,是血管性痴呆的常见病因.海马神经细胞对缺血高度敏感,常出现进行性的认知功能障碍,表现为学习和记忆力下降.丁基苯酞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类新药物,具有改善脑微循环、保护线粒体双重功效[1-2].本实验采用四血管结扎的大鼠全脑缺血模型,观察丁基苯酞是否对缺血性脑损伤模型大鼠认知功能有修复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旨在为丁基苯酞防治脑血管病,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

    作者:沈雪;肖璐;易琼;张娴娴;戚艳红;杨璞;黄金忠;陈应柱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三项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心肌肌钙蛋白T(cTnT)和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3项生化指标联合检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ACS患者134例,其中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患者49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患者37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患者48例.用电化学发光双抗体夹心法检测cTnT、NT-proBNP,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hs-CRP;通过绘制ROC曲线和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指标单独和联合检测在UAP、NSTEMI及STEMI诊疗中的作用.结果UAP组(除外cTnT)、NSTEMI组及STEMI组患者血清cTnT、NT-proBNP、hs-CR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TnT、NT-proBNP、hs-CRP单独检测比较,3项指标联合检测ACS各组ROC曲线下面积大,敏感性和特异性好.结论 联合检测cTnT、NT-proBNP、hs-CRP能明显改善ACS中UAP的诊断效果,对于NSTEMI和其他急性心肌梗死也能使敏感性和特异性达到优化,但对区分NSTEMI和其他急性心肌梗死效果不明显.

    作者:支杨;宋莉红;杨冬梅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临床医务人员对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认知和应用现状调查

    目的 调查中日友好医院调脂治疗相关科室医师对血脂检验报告单有用性评价及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的认知和行为.方法 通过问卷方式调查168位医务人员对当前血脂检验报告单有用性评价以及对指南的知晓情况;同期调查门诊患者的调脂药物处方率和血脂达标率.结果 临床科室有94.4%的医师知晓我国有正式出版的指南,仅有34.7%和39.6%的医师知晓其发布时间和发布机构.92.1%的医师在临床诊疗中使用指南.医师回答调脂知识相关问题的正确率为56.1%,临床科室明显高于检验科(56.7%~70.6% vs40.0%,P<0.05),仅有1.5%的医师解答对所有问题.所有医师应用指南分析病例题的答题正确率为58.0%,仅有6.5%答对全部问题.医师对275例血脂异常患者调脂药物的当次处方率较低(38.5%).接受调脂药物的患者56.8%血脂达标(均为低危患者).55.2%的医师认为当前的血脂检验报告单有用性较差.结论 当前血脂检验报告单信息不能满足临床调脂需要,医师对血脂异常防治知识缺乏深入了解,运用指南知识的能力有待提高.

    作者:姜红;武阳丰;柯元南;李佳慧;李珅珅;张蕊;鄢盛恺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静息心率与老年冠心病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对冠心病发生的预测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老年冠心病患者429例为冠心病组,另选同期体检的非冠心病患者60例为非冠心病组.2组患者均测量血压及生化指标检测,并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分析静息心率与冠心病发生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 冠心病组的收缩压、TC、TG、LDL-C、静息心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组(P<0.05,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了舒张压、TC、HDL-C、LDLC、空腹血糖等因素后,静息心率、收缩压、TG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46,95%CI:1.005~1.088,P<0.05).结论 静息心率是冠心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戴华;苗德军;赵黎明;吴青;冯长顺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基因R219K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的荟萃分析

    目的 研究中国人群ATP结合盒转运体A1(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BM、CNKI、万方数据库、VIP及Medline、PubMed等数据库,收集中国人群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与冠心病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CBM:1978;CNKI 1994;万方数据库:1989年;VIP:1989年;Medline:1966年;PubMed:2000年)至2012年2月.在评价纳入研究质量并提取有效数据后,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3个文献,冠心病2363例,对照人群2328例.K等位基因较R等位基因(OR=0.66,95%CI:0.60~0.71,P<0.01)、携带RK+KK较RR基因型(OR=0.60,95%CI:0.53~0.68,P<0.01)、RK较RR基因型(OR=0.67,95%CI:0.59~0.76,P<0.01)、KK较RR基因型(OR=0.45,95%CI:0.38~0.53,P<0.01)人群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更低.结论 中国人群ABCA1基因R219K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关联,而ABCA1的K等位基因是冠心病的保护因素.

    作者:王丹;邱有波;何浪;李亚;陈喆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结构变化的特异性指标,能独立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并被广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与干预措施的疗效评价[1].他汀类药物是TC生物合成早期限速酶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作为调脂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本研究旨在观察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的影响,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李爱民;张荣健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途径

    侧支循环途径开放的必备条件是必须存在完整的、发育均衡的一级侧支通路和存在动脉分支间的侧支吻合,在此基础上还要有一定的血流压力差才能形成动态的循环.所以,动脉管径轻、中度狭窄,一般不产生血流动力学改变,只有在动脉管径达到重度狭窄(>70%)或闭塞时,才能导致明显的血流动力学异常,随之潜在的侧支循环途径开放.1 Willis环侧支循环途径

    作者:张雄伟;王磊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突触核蛋白病病理学研究进展

    α突触核蛋白是一个由140个残基组成的神经元蛋白.在生理条件下,大部分存在于神经突触前末梢,靠近突触小泡.它是包括β突触核蛋白和γ突触核蛋白在内的保守的蛋白质家族中的一员,并且初被描述为组成阿尔茨海默病老年斑的非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研究证实,α突触核蛋白的聚集物存在于许多病理进程中[1].例如,它存在于帕金森病、路易体痴呆、多系统萎缩及若干其他神经变性病患者的路易体、路易小体神经突和寡核苷酸变性包涵体中,这些被称作为突触核蛋白病[2].α突触核蛋白的病理作用已被广泛研究,但是,其如何引起发病,仍然不清楚,本综述中我们重点关注了近几年来,关于α突触核蛋白在突触核蛋白病中病理作用的研究.

    作者:李鑫;冯涛;张蓉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强化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中期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 对拟行急诊PCI治疗的102例STEMI患者随机分为A组32例,B组32例,C组38例.观察术后90 min内ST段回落、术后24、72 h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术后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峰值及术后6个月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结果 3组患者入院和术后24 h 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术后72 h hs-CRP明显升高(P<0.05).术前3组CK与CK-M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术后CK、CK-MB明显升高,ST段回落均值及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A组、B组、C组术后6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9.4%、9.4%和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诊PCI术前强化阿托伐他汀治疗可抑制STEMI患者炎性反应,减轻心肌梗死范围.

    作者:苑雯雯;杨勇;赵旭燕;毛积分;刘惠亮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缺血性脑卒中侧支循环的研究进展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出现局限性或弥漫性脑功能缺失征象的脑血管性临床事件[1].缺血性脑卒中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在人类三大死亡原因中位居第二,致残率较高.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研究发现,侧支循环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症状以及预后有着重要的影响.我们就脑侧支循环的研究历史和现状进行综述,并主要分析其对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影响.

    作者:梅雨晴;恽文伟;郭义坤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同型半胱氨酸与颅内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检查对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帕金森病(PD)与同型半胱氨酸(Hcy)、PD与脑血流灌注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的患者,经头颅CT或MRI检查无异常的PD患者97例,将PD患者分为美多巴组(51例)和非美多巴组(46例),另选择正常对照者65例(正常组),均为我院同期体检者;根据改良Webster评分≤10分为轻症组(56例),>10分为重症组(41例);PD患者行单光子计算机断层摄影检查,观察脑血流灌注和Hcy水平情况.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非美多巴组和美多巴组Hcy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非美多巴组比较,美多巴组Hcy水平明显升高(P<0.05);重症组较轻症组Hcy水平明显升高(P<0.05).重症组与轻症组脑血流灌注下降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9例脑血流灌注下降患者中,位于顶枕区24例(34.8%)、枕区22例(31.9%)、顶区13例(18.8%)、颞顶区10例(14.5%).结论 PD患者血浆Hcy水平明显增高,且病情越重Hcy水平越高,重症组较轻症组脑血流灌注下降比率明显升高,脑血流灌注下降部位多位于顶枕叶,服用美多巴可明显增高Hcy水平.

    作者:杨静;裘丽红;蒋薇;苏建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老年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心肌组织灌注的特点及预后分析

    目的 观察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接受PCI后的心肌组织水平的灌注特点及预后情况.方法 选择因AMI行PCI的患者388例,根据患者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187例及中青年组(<60岁)201例.通过观察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心肌blush分级(MBG)及术后ST段回落比例,评价2组患者的术后心肌组织灌注及预后.结果 中青年组较老年组病变血管数明显降低,梗死相关血管开通时间明显缩短,术后MBG 3级、术后TMP 3级及ST段回落比例及LVEF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 老年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重,PCI术后虽病死率低于中青年,但组织水平灌注和心功能较差,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者:王春梅;朱小玲;李艳芳;艾辉;高玉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心脏再同步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分析

    目的 评价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接受CRT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9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心功能、LVEF、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评价CRT的临床疗效,临床有效定义为心功能NYHA分级改善1级以上;超声心动图有效定义为左心室舒张末容积缩小>15%或LVEF绝对值增加>0.05%;否则定义为对CRT无反应.结果 随访6~24(8.7±8.3)个月.与CRT前比较,术后21例LVEDD明显缩小,心功能分级明显减轻,LVEF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3.9±8.0)mm vs(68.7±10.2)mm,(3.1±0.1)级vs (2.0±0.1)级,(34±7)%vs (42±6)%,P<0.05];临床对CRT的反应:有效21例,发生率为72.4%;对CRT无反应8例,发生率为27.6%,其中包括死亡2例.结论 CRT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改善症状;对CRT的反应与入选患者是否真正存在心脏机械收缩不同步有关.

    作者:刘西平;秦瑶;郝星;李立;王冬梅;郭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对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女性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的变化及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AAS)的预测价值.方法 收集行64层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女性健康体检者144例.根据CTA结果分为冠状动脉正常组(正常组)109例,CAAS组35例,对2组生化指标及常见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比较baPWV正常及baPWV升高者CAAS检出率.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CAAS组年龄、收缩压、LDL-C、baPWV明显升高(P<0.05,P<0.01);baPWV升高者CAAS检出率明显高于baPWV正常者(37.3% vs 1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女性baPWV受年龄、收缩压、体重指数及空腹血糖影响;根据CTA结果绘制ROC曲线,baPWV对CAAS具有中等预测价值,其截断点为1540 cm/s,敏感性为78.0%,特异性为81.0%.结论 女性baPWV受年龄、收缩压、体重指数及空腹血糖影响;baPWV对女性CAAS有中等预测价值.

    作者:马春梅;叶道斌;朱峰;邓笑伟;史丽燕;王春秋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影响老年患者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慢血流的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接受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患者术中支架置入后出现慢血流的影响因素.方法 入选2008年1月~2010年12月因AMI住院行PPCI术,年龄≥60岁的患者774例,根据术中是否出现慢血流分为慢血流组243例和对照组531例,比较2组临床特点,分析影响术中出现慢血流的危险因素.结果 慢血流组患者糖尿病、血栓积分、术前TIMI血流0级比例、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率、手术操作时间、发病至就诊时间、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Ⅰ峰值及院内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直接支架置入率及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术前TIMI血流0级、C反应蛋白、发病至就诊时间、血栓积分是PPCI术中出现慢血流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多种因素导致PPCI术中慢血流的发生,直接影响了患者的预后,应尽早识别这些高危患者,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预后.

    作者:李响;王春梅;朱小玲;李艳芳;艾辉;高玉龙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高龄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联合调脂治疗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联合调脂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接受联合调脂治疗的混合型高脂血症患者340例,根据年龄分为对照组140例(65~79岁),试验组200例(≥80岁).常用联合调脂方案为烟酸+贝特、他汀+烟酸、他汀+贝特、他汀+多廿烷醇和他汀+依折麦布.观察2组患者用药前后TG、TC、LDL-C及HDL-C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所有入选患者均表现为混合型高脂血症;试验组与对照组5种方案治疗后,方案烟酸+贝特降低TG和升高HDL-C幅度明显优于其他方案;他汀+烟酸、他汀+贝特、他汀+多廿烷醇和他汀+依折麦布降低TC、LDL-C水平明显优于烟酸+贝特(P<0.05,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各方案疗效及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和肌酸激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常用联合调脂方案主要有5类;烟酸+贝特降低TG及升高HDL-C的作用明显优于其他方案,其他4种方案降低TC、LDL-C水平均有较好疗效;各联合调脂方案对老年患者同样疗效确切,且安全性良好.

    作者:邹晓;司全金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药物洗脱支架对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内皮祖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行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对内皮祖细胞(EPC)数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60例,根据治疗分为支架置入组32例和单纯药物组28例,均在入院时、术后1周及6个月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血中CD34/KDR单个核细胞水平;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体外诱导培养2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荆豆凝集素Ⅰ和DiI标记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免疫荧光染色双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分别观察其集落形成、增殖及迁移能力.结果 与术前比较,支架置入组术后1周及6个月EPC数量、双阳性细胞数量、迁移及增殖能力明显增高(P<0.05);与单纯药物组比较,支架置入组术后1周及6个月EPC数量、双阳性细胞数量、迁移及增殖能力明显增高(P<0.05).结论 药物洗脱支架置入后EPC数量及功能均增加,从而有助于改善动脉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涂昌;兰军;梁逸仙;陈本发;陈杰民;程飞;夏文豪;潘伟彪;陶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植物雌激素的心血管保护作用研究进展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存在性别差异,绝经前女性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低于男性,但绝经后男女性无差异.研究表明,雌激素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因此激素替代治疗广泛应用于临床.然而,传统的激素替代治疗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子宫内膜癌、乳腺癌、胆囊炎和静脉血栓等发病的风险,而且,近几年的临床试验也得出了令人失望的结果.在心脏与雌孕激素替代研究和妇女健康行动研究这2个试验中,均使用0.625 mg雌激素和2.5 mg孕激素的结合制剂,结果发现,用后第1年冠心病事件的风险增加[1-2].

    作者:张颖;殷惠军 刊期: 2012年第09期

  • 脂联素对内皮祖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

    目的 研究脂联素通过磷酸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Akt)通路改善内皮祖细胞(EPC)增殖、迁移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培养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EPC分为对照组、脂联素组(10 μg/ml)、磷酸肌醇3激酶抑制剂干预组(干预1组)和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抑制剂干预组(干预2组).采用四唑盐比色法、细胞集落形成单位计数等方法观察各组EPC增殖能力的变化情况,应用transwell小室法分析EPC迁移能力,采用免疫蛋白印迹法观察脂联素处理EPC后,Akt、磷酸化Akt、ERK、磷酸化ERK的表达情况.结果 脂联素组EPC增殖能力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干预1组EPC增殖、迁移效应较脂联素组明显抑制(P<0.05),而干预2组对EPC增殖、迁移改善效应无明显影响.与对照组比较,脂联素组磷酸化Akt表达明显增加,干预1组磷酸化Akt表达及脂联素组磷酸化ERK表达无明显增加.结论 脂联素具有促进EPC增殖、迁移等功能活性的作用,其主要机制可能与磷酸肌醇3激酶/Akt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作者:曹政;杨勇;吴瑞霞;陈彬;陈平英;华先平 刊期: 2012年第09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