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欣;李俊来;刘萃;曹晓林;宋丹绯;赵欣
目的 探讨老年与中青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左旋肉碱对心脑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入选血液透析患者1015例,其中老年(年龄≥60岁)患者537例,分为老年常规透析组(老年常规组)277例,老年常规透析+左旋肉碱组(老年治疗组)260例;中青年患者478例,分为中青年常规透析组(中青年常规组)232例,中青年常规透析+左旋肉碱组(中青年治疗组)246例.分析主要终点为随访期内心肌梗死、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脑卒中及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患者营养状况(血红蛋白及血浆白蛋白)、透析相关低血压.结果 老年常规组较老年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高(RR=1.76,95%CI;1.06~2.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86,P<0.05).中青年常规组与中青年治疗组心血管事件、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率的减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补充左旋内碱,能降低随访期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对脑血管事件及全因死亡无明显影响.各组患者透析后补充左旋肉碱均能改善营养状况,减少透析相关低血压的发生.
作者:王冬燕;高燕;米杰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老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体内液体分布情况及其与血压的关系.方法 选择2~3期老年CKD患者66例(CKD组),同期在老年病房住院体检或治疗的老年非CKD患者68例(对照纽).使用生物电阻抗方法评估受试者体液组成,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KD组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5.2% vs41.2%,P<0.05);3期CKD患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2期CKD患者(80.0% vs 48.4%,P<0.05);CKD组体液总量及细胞外液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期CKD患者体液总量及细胞外渡容量明显高于2期CKD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CKD患者即使没有临床显性水肿,其体液成分已经发生变化;2~3期老年CKD患者高血压可能与体液总量和细胞外液增高有关.
作者:刘胜;程庆砾;张晓英;杨光;王晓华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病发展的终末期,慢性心衰的规范化药物治疗,需要引起临床重视.我们前期介绍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和β受体阻滞剂在慢性心衰中的应用[1].
作者:刘志;华琦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4(TLR4)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所致高血压小鼠心脏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野生型c57小鼠18只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AngⅡ组和TLR4阻断组,每组6只.AngⅡ组和TLR4阻断组AngⅡ微量泵灌注建立高血压模型,TLR4阻断组尾静脉注射TLR4中和抗体后,小鼠尾动脉套法测血压,心动超声图观察小鼠的心脏功能变化.免疫组织化学、Masson染色观察心脏纤维化.RT-PCR检测心肌白细胞介素1β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RNA表达.结果 与AngⅡ组比较,TLR4阻断组小鼠血压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壁厚度减少,舒缩末期左心室内径增加(P<0.05).心肌组织半乳糖凝集素2阳性巨噬细胞浸润减少,白细胞介素1 β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5).小鼠心肌间质和血管周围纤维化减轻(P<0.05).结论 TLR4通过介导炎性反应参与AngⅡ所致高血压小鼠心脏纤维化过程.
作者:康晓敏;吕宏娟;王霞;王蕾;杨坤;李汇华;尹洪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脑桥梗死后锥体束继发Wallerian变性的演变过程与神经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 对16例脑桥梗死患者(病例组)于发病<7d、15 d、30 d、90 d和180 d进行DTI检查.另选16例正常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梗死区下方的延髓、上方的大脑脚、内囊后肢及中央前后回皮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比较病例组各时间点梗死侧与对侧以及对照组各部位FA值的差异,计算FA比值(rFA),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评分分析.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病例组脑桥梗死灶同侧的延髓、大脑脚、内囊后肢以及中央前后回皮质FA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这种降低的趋势在发病15 d时为显著,180 d基本恢复正常.患者发病15d时的rFA与90 d、180 d时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均呈正相关.结论 DTI能够早期检测脑桥梗死后锥体束纤维继发的Wallerian变性.发病早期病灶同侧锥体束FA值下降的程度可预示患者远期运动功能恢复的程度.
作者:张苗;卢洁;林起湘;戎冬冬;赵志莲;马青峰;舒妮;贺永;李坤成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比较检测氯吡格雷抗血小板功能的2种实验方法的异同.方法 随机收集207例门诊和住院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其服用氯吡格雷后,抽取静脉血,同时进行光比浊法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实验与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实验,并进行分析.结果 血小板聚集仪测得的血小板聚集率(PAgP) 156例在40%~80%,占75.4%,25例<40%,占12.1%,26例>80%,占12.6%.VerifyNow分析P2Y12受体的化学反应数值(PRU) 126例在240~350,占60.9%,50例PRU<240,占24.2%,31例PRU>350,占15.0%. PAgP与PRU呈正相关,PAgP与抑制血小板聚集率(INHI)呈负相关,PAgP+INHI趋近于一个定值.结论 VerifyNow抗血小板治疗监测系统可作为氯吡格雷药效监测的良好实验方法.
作者:任军伟;陈建魁;丛玉隆;白洁;邓新立;李玉茹;王伊娜 刊期: 2012年第10期
慢性心力衰竭是因各种基础心脏疾病,逐渐发展至终末阶段的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已经成为一个主要的公共健康问题.临床上如何能早期客观准确的判断,且为临床医师治疗提供客观有效的依据.
作者:王红;张春霞;杜新平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溶血磷脂酸(LPA)受体在LPA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表型转化中的作用及相关信号传导通路.方法 培养SD大鼠分化表型VSMC,培养液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为IGF-1组,加溶剂载体为空白组,以不同浓度水平LPA(0.1~10 μmol/L)刺激,依次为LPA 0.1组、LPA 1组和LPA 10组,并在LPA(1μmol/L)条件下,以LPA受体1,3拮抗荆二辛烷甘油焦磷酸盐(DGPP 8:0)为DGPP 1组,RT-PCR法检测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α)和骨桥蛋白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38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及其磷酸化蛋白水平.结果 与空白组和IGF-1组比较,LPA 0.1组、LPA 1组和LPA 10组呈剂量依赖促进骨桥蛋白mRNA表达上升,SMA-α mRNA表达下降(P<0.01);与空白组比较,LPA 1组p38MAPK和ERK激活(P<0.01),DGPP 1组p38MAPK和ERK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与Gq蛋白偶联的LPA受体3介导了LPA诱导的VSMC表型转化,阻滞上述通路有可能成为控制与动脉粥样硬化和再狭窄等血管疾病相关的VSMC表型转化潜在的治疗干预靶点.
作者:李小好;杨波;尚桂莲;周志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近年来,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不断完善,使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发展迅速.2010年CREST试验显示,不论是症状性还是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AS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治疗的脑卒中、心肌梗死和死亡的综合风险无显著差异[1].
作者:李迪;高众;王苏平;钱永;杨秋吉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老年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DE)特征.方法 选择老年PDA患者25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分流束血流信号估测PDA肺动脉端直径,与心血管造影对比判断其准确性;连续波多普勒测量三尖瓣大反流速度峰值,与心导管对比判断其准确性.结果 M型超声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100%)、左心室(88.0%)内径不同程度增大,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运动幅度增大.所有患者CDFI均显示过动脉导管左向右五彩镶嵌分流束血流信号.PDA肺动脉端直径与心血管造影呈正相关(r=0.71,P<0.01);连续波多普勒估测肺动脉压力与心导管呈正相关(r=0.63,P<0.01).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占88.0%、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占80.0%、三尖瓣关闭不全占60.0%、肺动脉瓣关闭不全占28.0%.老年PDA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明显增多,占60.0%.女性(96.0%)明显多于男性(4.0%).结论 老年PDA患者的CDE特征明显,有特异性诊断价值.
作者:侯传举;邓东安;盛晓棠;庚靖淞;朱鲜阳;韩秀敏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评估NO前体/供体在脑缺血中的作用及影像学评估受累脑区脑损害情况等系列变化.方法 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18只,模型组18只,硝酸甘油组(NG组)18只,左旋精氨酸组(L-ARG组)18只.各组根据处死大鼠时间不同,分为再灌注3、24 h时间点,并进行Longa评分、HE染色及弥散加权成像观察其疗效.结果 再灌注3h时,与模型组比较,NG组、L-ARG组大鼠Longa评分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08±0.90)分 vs(1.50±0.52)分vs(1.42±0.50)分,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再灌注24 h时,模型组大鼠细胞神经元大量脱失,但NG组、L-ARG组大鼠细胞神经元脱失不明显;再灌注3、24 h时,与模型组比较,NG组、L-ARG组大鼠弥散加权成像高信号区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脑缺血早期给予NO前体/供体具有显著的缺血后脑保护作用.
作者:周佩洋;高平;曹治华;丁志刚;王普清;张贵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神经变性病,记忆障碍先出现,随着疾病进展才逐渐出现不正常的运动表现.AD和血管性痴呆是两种常见的痴呆类型,而皮质下缺血性血管性痴呆(SIVD)是血管性痴呆重要的亚型.
作者:王艳;周玉颖;胡睿;张惠红;刘帅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上肢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行PICC置管患者148例,共183条上肢静脉,置入PICC的上肢静脉进行定期检查.于置入PICC前行超声及D-二聚体检测,置入PICC后每周进行D-口二聚体检测,每2周进行超声检查,如上肢出现浮肿、疼痛等症状或D-二聚体值大于标准值500 μg/L,即行超声检查.结果 148例患者183条上肢静脉中,32条(17.5%)被临床确诊为血栓,均被超声检出.置入PICC后发生血栓的患者D-二聚体显著高于未发生血栓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52±717)μg/L vs(423±420)μg/L,P<0.01].结论 PICC置管后上肢静脉发生血栓的概率较高,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血清D-二聚体检测对静脉血栓的早期发现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舜欣;李俊来;刘萃;曹晓林;宋丹绯;赵欣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β淀粉样蛋白(Aβ)所致阿尔茨海默病发病的分子机制,以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高表达时对其所致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PC12细胞转染含人GPX1基因的plncx质粒及空载体plncx质粒,对PC12、GPX1-PC12、plncx-PC123组细胞,分别给予Aβ25-35和亚硒酸钠+Aβ25-35 2种干预方式,MTT法检测细胞的存活情况,免疫细胞化学法观察磷酸化环磷酸腺苷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的表达情况.结果 PC12组与plncX-PC12组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PX1-PC12组较plncx-PC12组细胞存活率明显增高(P<0.01);Aβ25-35干预后,plncx-PC12组和GPX1-PC12组pCREB蛋白阳性率明显下降,plncx-PC12组较GPX1-PC12组下降更明显(P<0.05).亚硒酸钠+Aβ25-35干预后,plncx-PC12组和GPX1-PC12组pCREB蛋白阳性率明显上升,GPX1-PC12组较plncx-PC12组增高更明显(P<0.01).结论 GPX1基因高表达对Aβ25-35所介导的PC12细胞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Aβ25-35可下调pCREB在PC12细胞中表达,而GPX1与pCREB共同参与保护PC12细胞,减少Aβ25-35所引起的细胞损伤.
作者:马琳;王辉;王淑荣;陈志斌;张海英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比索洛尔对老年高血压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老年高血压舒张功能不全患者98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口服比索洛尔1.25~10 mg/d)53例和对照组45例,随访6个月.采用常规超声心动图和Tei指数检查,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干预组治疗后左心室舒张末内径、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治疗后左心室等容松弛减慢指标、左心室早期充盈减慢指标优于治疗前(P<0.01),并优于对照组(P<0.05);干预组左心室Tei指数较治疗前显著改变(P<0.01),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比索洛尔对老年高血压慢性心衰及心室重构有明显疗效、安全性好.Tei指数对综合评价心脏整体功能比常规超声心动图可能更敏感、更加合理.
作者:殷宇刚;严斌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对颈动脉斑块进行评价,分析斑块性质、形态及其危险因素与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经头颅CT和(或)MRI确诊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患者209例,应用CT血管造影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证实122例有颈动脉斑块,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斑块组86例,稳定斑块组36例,分析斑块性质、形态,观察发生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相关因素,比较2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时间、分布及狭窄的关系,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复发与颈动脉斑块等危险因素间的相关性.结果 209例患者中,颈动脉斑块122例,占58.4%.与稳定斑块组比较,易损斑块组年龄更高,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比例更多(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易损斑块与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颈动脉斑块性质、形态和冠心病是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
作者:刘国荣;王大力;张文丽;安亚臣;郑德松;姚林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破裂动脉瘤CT血管造影特点.方法 选择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行头颅CT血管造影(CTA)检查的患者115例.所有患者经外科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证实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影像学特点分析.结果 115个破裂动脉瘤中,38个(33.0%)位于前交通动脉,16个(42.1%)伴有一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或缺如;32个(27.8%)位于后交通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大直径2~17.5(6.72±3.32)mm.37个(32.2%)动脉瘤大直径<5 mm,72个(62.6%)动脉瘤大直径<7 mm.颅内破裂动脉瘤体积13~2651(369.65±187.74)mm3.63个(54.8%)动脉瘤体积<200 mm3.24个(20.9%)动脉瘤长宽比≤1.8,91个(79.1%)动脉瘤长宽比>1.8.67个(58.3%)动脉瘤伴有子瘤.单发动脉瘤96例(83.5%);多发动脉瘤19例(16.5%),每例有1个责任动脉瘤即破裂动脉瘤,共19个,未破裂动脉瘤23个.破裂动脉瘤大直径明显大于未破裂动脉瘤(P<0.05).结论 多层螺旋CT能为临床提供颅内破裂动脉瘤丰富的形态学信息.
作者:申敬顺;袁玉新;杨志强;贾崇富;孙喜霞;张健;许友松;刘荣耀;王照谦 刊期: 2012年第10期
心房颤动(AF)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年龄≥75岁人群中发病率为10%,AF发病率的增加除了人口老龄化因素外,越来越多的致命性心肌病变患者,经过有效治疗而度过急性期存活下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1].
作者:郑刚 刊期: 2012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锌离子螯合剂四吡啶甲基乙二胺(TPEN)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小胶质细胞中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小鼠小胶质瘤细胞系小胶质细胞后分为对照组.LPS组(100 ng/ml LPS,30 min或4h)、TPEN+ LPS组(25 μmol/L TPEN,1 h+LPS,30 min或4 h)、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抑制剂PD98059+LPS组(PD98059+ LPS组,25 μmol/L PD98059,30 min+LPS,4h),采用实时定量PCR法分析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TNF-α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pERK1/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LPS组pERK1/2蛋白表达和IL-1β、IL-6、TNF-α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P<0.01);与LPS组比较,TPEN+LPS组pERK1/2蛋白表达和IL-1β、IL-6、TNF-α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1),而PD98059 +LPS组IL-1β、IL-6、TNF-α mRNA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 TPEN可能通过减少pERK1/2表达来抑制LPS诱导的细胞因子的大量释放.
作者:陆颖;周松林;赵健亚;徐广飞 刊期: 2012年第10期
近年来,冠心病的早期诊断、危险度分层和疗效评价日益受到关注.尽管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指标,但因其属有创性检查、需住院完成,且有潜在并发症等原因,临床很难将此作为冠心病常规诊断或筛查手段.
作者:范占明 刊期: 2012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