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小板反应素-4基因A387P多态性与心肌梗死的相关性研究

高磊;何国平;马继政;戚传平;杨国英;卞智萍;杨笛;张寄南

关键词:心肌梗塞, 凝血酶敏感蛋白类, 多态性, 限制性片段长度, 聚合酶链反应
摘要:目的 研究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血小板反应素-4(thrombospondin-4,TSP-4)基因G29926C(A387P)多态性与心肌梗死(MI)发病的关联性.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TSP-4 A387P多态性,将639例患者分为MI组和对照组,MI组为302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MI患者,对照组为337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排除冠心病诊断者.结果 GC基因型在两组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5.3%νs7.1%,P=0.34),未检测到CC纯合予.C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2.6%νs 3.6%,P=0.35),对照组TSP-4 387A→P变异频数明显低.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SP-4 A387P多态性与MI的发生无显著性相关(OR=0.81,95%CI:0.41~1.62,P=0.55).结论 TSP-4基因387A→P变异在中国华东地区汉族人群中发生频率明显低,且与MI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持续时间与后继脑梗死关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持续时间与后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选择首次入院的脑梗死患者658例,男性378例,女性280例,平均年龄(64.03±11.13)岁,按患者脑梗死前是否发生同侧TIA,将其分为无TIA组(536例)和TIA组(122例),TIA组又按持续时间分为<5 min组(20例),5~20 min组(68例),21~60 min组(26例)和>60 min组(8例)4个亚组.采用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标准进行评分后,分析T1A的缺血预适应与TIA持续时间的关系.结果 在5~20 min组轻度神经功能缺损比率较高(82%),Ⅰ级预后(79%),与无TIA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1~60 min组、>60 min组和无TIA组患者神经缺损程度较严重,<5 min组Ⅰ级预后(65%),21~60 min组Ⅰ级预后(62%),>60 min组Ⅰ级预后(6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TIA的缺血预适应与TIA发作持续时间有一定关系.

    作者:王大力;常莉莎;赵晓晶;张江;张丽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脑梗死后出血与梗死面积及预后的关系

    因脑梗死后出血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故研究脑梗死后出血的相关因素,预防脑梗死后出血越来越被临床医师所重视.

    作者:宋胜斌;王营光;张雪芹;王秀艳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质子磁共振波谱评价颈内和大脑中动脉狭窄与闭塞的脑代谢研究

    目的 探讨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在单侧颈内动脉(ICA)和大脑中动脉(MCA)重度狭窄与闭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2例单侧ICA或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ICA18例,MCA14例)行1H-MRS检查,测量患侧和对侧大脑半球半卵圆中心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和肌酸(Cr)的波峰下面积,比较患侧和对侧各代谢物峰下面积比值NAA/Cho、NAA/Cr和Cho/Cr的差异,并观察有无乳酸(Lac)峰出现.结果 1H-MRS显示患侧半卵圆中心的NAA/Cho、NAA/Cr低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Cho/Cr高于对侧,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5例患者于患侧检测到Lac峰.结论 1H-MRS能够早期发现ICA或MCA重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缺血脑组织的代谢异常,从代谢产物角度评价脑缺血程度,对于早期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苗;卢洁;李坤成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心力衰竭患者心包液内多种活性物质和酶类与心功能不全的关系

    近年来,国内外多项研究发现心力衰竭(HF)患者心包液中存在高浓度的血管活性物质和多种酶类,并且明显高于其在血浆中的水平.由于心包浆膜间皮细胞与内皮细胞有着相同的组织来源,因此,心包液中的血管活性物质及酶类可能来源于心包间皮细胞的合成与分泌.

    作者:陈新军;刘洁琳;温绍君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腹主动脉瘤发病机制及诊治对策的研究进展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实质是一种病理性动脉扩张症,由于腹主动脉管壁局部粥样硬化或受外伤破坏,特别是中内膜的破坏,导致腹主动脉管壁薄弱,局部或弥漫扩张(径向扩张大于正常直径的1.5倍以上)形成动脉瘤.

    作者:阴大伟;李小鹰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脑出血大鼠脑内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脑出血大鼠脑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和mRNA表达的规律.从而为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的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75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35只),模型组(35只),通过立体定位向脑内苍白球注入Ⅶ型胶原酶,以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原位杂交法检测脑出血后大鼠脑内的TGF-β1表达变化.结果 TGF-β1在脑出血3 h已明显表达,6 h表达进一步明显增强,但在12h表达下降,而在1天后第2次升高达到高峰,4~7天减少,14天后消失.在脑出血6 h,TGF-β1主要在神经元表达,部分在小胶质细胞,但没有发现在星形胶质细胞表达.TGF-β1在脑出血早期是全脑普遍性表达,以海马CAl和CA3及3~5层的皮质锥体细胞明显,后期则主要是在血肿周围表达.结论 脑出血后大鼠脑内TGF-β蛋白和mRNA表达的增强,这可能是神经功能修复的主要机制之一.

    作者:万赛英;黎杏群;谭峰;顾卫;张化先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盐酸替罗非班对心肌梗死患者微循环再灌注的影响

    目的 探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 a受体拮抗剂盐酸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治疗(PCI)术后心肌微循环灌注的影响.方法 将急诊入院的AMI患者79例,随机分为盐酸替罗非班组(39例)和一般治疗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直接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程度、QT离散度(QTd).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心肌梗死部位,病变血管数以及就诊和介入治疗时间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CI术后30 min,盐酸替罗非班组ST段下降≥50%的患者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92.3% νs 70.0%P=0.020).PCI术后2 h盐酸替罗非班组ST段下降≥70%的患者,明显高于一般治疗组(82.1%νs60.0%P=0.031);且盐酸替罗非班组的酶峰时问较一般治疗组提前3.2 h,P=0.003.PCI术后30 min和2 h心电图QTd明显低于一般治疗组(P<0.05).盐酸替罗非班组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发生率较一般治疗组明显减少(2.6%νs 22.5%,P=0.014);严重出血事件与一般治疗组比较无差别.结论 直接PCI术前应用盐酸替罗非班有助于AMI患者冠脉微循环再灌注,改善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作者:韩晓宁;丁文惠;洪涛;史力斌;褚松筠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雄激素和雄激素受体与老年男性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病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老年男性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病患者的雄激素和雄激素受体水平变化.方法 收集老年男性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病患者44例(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病组)和男性健康者104例(健康组),共检测血清中的7种性激素: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总睾酮和雌二醇,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游离睾酮,硫酸脱氢表雄酮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测定外周淋巴细胞内雄激素受体含量.结果 与健康组比较,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病组患者腰围(90.75土8.38)cm νs(86.61±8.91)cm、腰臀比(0.91±0.05 νs0.88±0.06),收缩压[(140.91±20.55)mm Hg νs(130.03±16.69)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张压(83.07士14.15)mm Hg νs(77.21士9.34)mm Hg和雌二醇/总睾酮比值(7.32±3.32 νs 5.76±2.69)明显增高,而雄激素受体荧光强度(2.92±0.97 νs3.36±1.05)明显下降.结论 老年男性外周动脉硬化闭塞病患者雌二醇/总睾酮比值明显增高,雄激素受体含量明显降低.雄激素受体水平下降可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

    作者:楚新梅;李小鹰;梁春红;王珊;郑华;马芳玲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代谢重构与慢性心力衰竭

    正常的心脏能量代谢是保持心脏内环境稳定和组织结构不断更新的物质基础,对维持心脏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祝善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高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效果和预后.方法 收集入住本院的61例行PCI术的高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8例,女性23例,年龄为80~88(82士2)岁.19例行急诊PCI术,42倒为择期PCI术,观察近期(住院期间)和远期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的发生和临床预后.结果 61例患者中3支血管病变39例(64%),双支血管病变16例(26%),单支血管病变6例(10%);完全闭塞病变25例(41%);14例(34%)患者合并肾动脉狭窄.手术操作成功率97%,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3级达97%,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其中造影荆肾病6例(10%).住院期间MACCE发生率3%,均为心源性死亡,4个月至4年9个月随访期间MACCE发生率22%,包括3例心脑源性死亡、2例其他原因死亡.结论 高龄ACS患者行PCI术手术操作成功率高,住院期间病死率和随访期间MACCE发生率较低,但患者病变重,并发症尤其是造影剂肾病发生率相对较高.

    作者:钱菊英;吴鸿谊;张峰;葛雷;樊冰;王齐兵;刘学波;葛均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老年非心脏手术患者体力活动指数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关系

    体能是有氧代谢允许的活动能力,被国外许多学者用于衡量老年患者对手术和麻醉承受能力[1].大量研究已经证实低体能伴随着较高的围手术期心脏事件(CRE)发生率.

    作者:张军龙;张焰;屠伟峰;邓东亲;王吕国;戴建强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脑淀粉样血管病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表达的变化

    目的 脑淀粉样血管病(CAA)患者不同病变程度脑小动脉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ctin)表迭变化的对比.方法 将10例CAA患者的200支小动脉,依据淀粉样变的严重程度分为无病变组及轻、中、重度病变组,5例正常同龄人的100支脑小动脉设为对照组.对比观察各病变组血管的病理改变以及α-SM-actin表达的变化.结果 所有病变组α-SM-actin阳性物质主要位于中膜区靠近内侧部位,阳性单位值均小于对照组,且病变程度越重,阳性单位值越小;无病变组阳性单位值较对照组无显著差异.结论 CAA整个病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因其周围淀粉样物质的毒性作用,由外层向内层逐步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直至终细胞死亡.

    作者:刘莹;张微微;朱光明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稳定性心绞痛间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

    在稳定性心绞痛(SAP)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间是否存在危险因素的差异?我们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以探讨ACS和SAP患者之间危险因素的差异.

    作者:黄冰生;程颖;解强;林桂雄;吴钰燕;冯燕玲;李劲草;董吁钢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AOCA)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00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560例,栓出有AOCA患者29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9例AOCA患者检出率为1.9%,其中23例(79.3%)为良性AOCA,包括: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15例,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3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窦1例和高位开口于升主动脉4例;6例(20.7%)为有潜在临床危险AOCA,分别为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窦1例,单支左冠状动脉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3例.起源异常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患者9例(31.0%),但仅2例为狭窄只累及起源异常动脉.结论 AOCA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通常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被发现;某些类型有导致严重心脏事件的潜在危险.AOCA与冠状动脉狭窄无相关性.

    作者:沈东;黄党生;张丽伟;夏云峰;张许文;张春红;孙红岩;白静;罗北捷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兔心肌心室间复极离散的电生理学机制研究

    目的 观察生理和缺血状态下兔心室间复极离散,探讨临床缺血心肌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方法 酶解法急性分离兔心室肌细胞,采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观察对照组(正常心室内膜动作电位时程)和缺血组(缺血心室内膜动作电位时程)在不同刺激频率下[即基础循环周长(basic cycle length,BCL)=2 000、1 000、500及250 ms]左右心室肌心内膜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变化.结果 对照组生理心肌的室间离散分别为(47.70±7.89)ms,(45.50±7.00)ms,(40.30±7.33)ms,(37.90±6.45)ms;缺血后心室间离散则分别为(91.90±7.67)ms,(91.40±7.62)ms,(88.60±7.78)ms,(89.20±6.91)ms.结论 生理状态的心肌左右心室间存在复极离散,缺血状态下心室间复极离散增大.这种心室间的复极异质性可能是缺血心肌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机制之一.

    作者:葛丽华;李运田;李翠兰;杨进刚;刘小超;胡大一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75岁以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应用药物洗脱支架一年随访结果

    目的 探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对112例年龄75岁以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125处罪犯病变行PCI治疗,共置入了140枚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结果 112例PCI均成功,未发生与PCI有关的并发症.2例于术后18 h内死于心源性休克,1例术后第3天死于心脏破裂,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1年临床随访,有1例术后3个月发生猝死,另有2例术后5个月再次行冠状动脉血管重建术,无其他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 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在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急诊PCI中应用有较强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作者:李惟铭;杨新春;王乐丰;葛永贵;王红石;徐立;倪祝华;刘宇;夏昆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新西兰兔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变化

    目的 观察新西兰兔腹主动脉缩窄术后不同时间点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的变化.方法 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2组:手术组(20只)行腹主动脉缩窄术,假手术组(10只)作为对照.术后观察兔精神状态、饮食、活动等变化.手术前后监测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定期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 术后4周,手术组出现心室肥厚,等容舒张时间延长.术后8周,组织多普勒提示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峰速与舒张晚期血流峰速比值和心肌收缩期血流峰速降低,左心室舒张末压升高(P<0.05);而射血分数无显著差异.结论 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可造成舒张功能的损伤,同时也伴有轻度收缩功能的损伤.

    作者:闫丽辉;何昆仑;蔡毅;冷文修;范利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早期手术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临床分析

    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总数的10%~20%,多见于老年高血压患者,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及生活质量.

    作者:库洪彬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水通道蛋白-4在出血或缺血性脑血管病脑水肿中的表达和作用

    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具有高致残率、高病死率的特点,之所以治疗效果不佳除缺氧、出血的直接损伤外,还在于继发脑水肿引起的神经功能损伤.然而临床治疗只是经验用药,缺乏针对性、有效性.

    作者:孙国柱;张庆俊 刊期: 2007年第06期

  •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为了解我院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其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现将我科2005年3月~2006年7月收治的415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作者:潘凤华;秦勇;王辉 刊期: 2007年第06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