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快速眼动睡眠剥夺及恢复睡眠对大鼠海马和皮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

朱红莲;赵忠新

关键词:睡眠剥夺, 海马, 聚合酶链反应, 一氧化氮合酶
摘要:目的研究快速眼动(REM)睡眠剥夺和睡眠恢复对大鼠海马及皮质区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两组,分别为REM睡眠剥夺组(SD组)和对照组(空白对照组:CC组和环境对照组:TC组)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大鼠REM睡眠剥夺模型,获取海马及皮质组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REM睡眠剥夺1、3、5及7天、恢复睡眠6、12、24及48h大鼠皮质、海马nNOS mRNA的表达.结果CC组和TC组海马及皮质nNOS 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REM睡眠剥夺1天和3天组nNOS mRNA表达增多,睡眠剥夺5天组nNOS mRNA表达明显升高,睡眠剥夺7天组nNOS mRNA达到峰值(0.691±0.008,P<0.01),睡眠恢复后6 h、12 h和24 h组nNOS mRNA表达仍高于TC组.结论大鼠REM睡眠剥夺增加皮质、海马nNOS mRNA的表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特点分析

    目的研究老年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临床特点并分析误诊原因.方法将103例SAH患者分为老年组(70例)和非老年组(33例),对比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2组患者在起病形式、首发临床症状以及首次就医的误诊率方面有明显差异.结论老年SAH的起病形式和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因此导致延缓就诊及误诊.

    作者:田少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老年高血压病并下肢动脉硬化症的血管内皮功能

    目的了解老年高血压病及高血压病合并下肢动脉硬化症(LEASD)患者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MD)、非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NMD)以及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水平.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超声诊断系统分别检测36例老年高血压病(老年高血压组)患者以及49例老年高血压病合并LEASD(老年高血压合并LEASD组)患者肱动脉的FMD及NMD;同时采用硝酸盐镉还原、比色法测定NO水平(以硝酸盐浓度表示);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ET水平,并分别与40例健康老人(健康老年组)进行对照研究.结果老年高血压合并LEASD组患者肱动脉的MD及NMD均显著低于老年高血压组和健康老年组(P<0.05),而老年高血压组患者的FMD和NMD亦显著低于健康老年组(P<0.05);老年高血压合并LEASD组患者的NO水平显著低于老年高血压组和健康老年组,而ET却显著高于老年高血压组和健康老年组,而老年高血压组患者NO水平同样显著低于健康老年组,ET水平显著高于健康老年组(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及高血压病合并LEASD患者肱动脉FMD及NMD均受损;老年高血压病及高血压病合并LEASD患者均存在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且高血压病合并LEASD患者内皮功能紊乱更严重.

    作者:曹剑;李小鹰;范利;朱冰坡;刘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单用福辛普利或联用氯沙坦的疗效比较

    临床资料证实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是心、脑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对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控制与达标仍是临床上的难题.我们观察了福辛普利单用或与氯沙坦联用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并对其安全性及靶器官的保护作用进行评估.

    作者:尹霞;李柏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与老年性疾病的关系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又称硫酸肝素蛋白多糖,为蛋白聚糖(PG)的一种,是构成动脉壁内皮、内皮基底膜及动脉内膜细胞膜的重要成分之一,也是细胞外基质中蛋白聚糖的重要成分之一,它主要分布于结缔组织、细胞外基质和多种细胞特别是上皮细胞表面.现将其综述如下:

    作者:张微微;魏亚洲;周小英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大鼠腹外侧视前区P物质对睡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目的探讨大鼠下丘脑腹外侧视前区(vLPO)中P物质(SP)对睡眠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SD大鼠120只,分实验组(64只)和对照组(16只),40只不符合要求剔除.采用脑立体定位、核团插管、微量注射、多导睡眠描记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等方法观察vLPO中SP对睡眠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大鼠下丘脑vLPO内微量注射SP后与对照组比较睡眠时间增加13.1%,特别是深慢波睡眠,觉醒时间减少22.0%;而在vLPO内微量注射SP受体阻断剂后睡眠时间减少19.6%,觉醒时间增加31.9%.vLPO内微量注射磷脂酶C抑制剂U73122或γ-氨基丁酸(GABA)合成关键酶(谷氨酸脱羧酶)抑制剂3-巯基丙酸均可阻断SP的促眠作用.结论SP在大鼠vLPO中具有促进睡眠,特别是提高深慢波睡眠的作用,该效应可能是通过vLPO中GABA能神经元介导的.

    作者:章功良;张景行;钟明奎;张瑾;赵乐章;孙庆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快速眼动睡眠剥夺及恢复睡眠对大鼠海马和皮质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mRNA表达的影响

    目的研究快速眼动(REM)睡眠剥夺和睡眠恢复对大鼠海马及皮质区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转录水平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大鼠分为两组,分别为REM睡眠剥夺组(SD组)和对照组(空白对照组:CC组和环境对照组:TC组)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大鼠REM睡眠剥夺模型,获取海马及皮质组织,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测定REM睡眠剥夺1、3、5及7天、恢复睡眠6、12、24及48h大鼠皮质、海马nNOS mRNA的表达.结果CC组和TC组海马及皮质nNOS 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REM睡眠剥夺1天和3天组nNOS mRNA表达增多,睡眠剥夺5天组nNOS mRNA表达明显升高,睡眠剥夺7天组nNOS mRNA达到峰值(0.691±0.008,P<0.01),睡眠恢复后6 h、12 h和24 h组nNOS mRNA表达仍高于TC组.结论大鼠REM睡眠剥夺增加皮质、海马nNOS mRNA的表达.

    作者:朱红莲;赵忠新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老年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老年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将110例接受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Perclose血管缝合器组(Perclose组)与人工按压组.观察Perclose血管缝合器的成功率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Perclose组止血成功率为96%,无并发症发生.人工按压组有2例血肿,1例假性动脉瘤发生.结论Perclose血管缝合器在老年患者介入治疗中使用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作者:龚新宇;周玉杰;陈郁生;何东方;杨清;刘宇扬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睡眠医学是当前亟待发展的学科

    睡眠医学虽然历史悠久但进展较慢.由于科学技术进步及医学科学的发展,20世纪50年代,睡眠医学才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迄今为止,已注册的睡眠障碍及相关疾患有87种之多,但对多数睡眠疾患的原因、病理生理机制等尚未完全了解.睡眠疾患与脑功能异常、躯体功能紊乱及多种疾病的发病等均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睡眠疾患不单是健康问题,而与社会稳定与经济协调发展息息相关.

    作者:张熙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施普善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临床疗效研究

    目的评价施普善(Cerebrolysin,脑活素)治疗急性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研究对象为经磁共振成像或CT确诊为一侧颈动脉系统的缺血性卒中,且神经功能缺损(NIH)评分在8~22分的患者.施普善组(144例)接受施普善50 ml静脉滴注,共10天;对照组(140例)接受非施普善的常规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施普善组患者NIH评分的改善分值和改善率除在治疗后第3天时无显著差异外,在治疗后第11、21、28天时均有显著差异.两组患者的生活能力状态评分均有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施普善组患者生活能力状态评分的改善分值和改善率在治疗后28天时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施普善能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洪震;朱国行;陈海波;陈生弟;杨期东;曾进胜;张勤奕;丁玎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广西黑衣壮族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调查

    目的探讨广西黑衣壮族中老年人群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657例≥40岁黑衣壮族人群的血压、身高、体重、体重指数、血脂及载脂蛋白进行测定,并将其结果与520例当地的汉族人群作比较.结果黑衣壮族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汉族人群(32.9%比24.6%,P<0.01),黑衣壮族人群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患病率也明显高于汉族人群(16.7%比5.2%,P<0.001).黑衣壮族和汉族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受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年龄、性别、饮酒、民族和体重指数的影响.黑衣壮族和汉族人群高血压知晓率为7.9%比19.5%(P<0.01),治疗率4.2%比13.3%(P<0.01),控制率1.4%比9.4%(P<0.01).结论广西黑衣壮族中老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汉族,而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则显著低于汉族.

    作者:尹瑞兴;冯启明;林伟雄;陈宇明;杨德寨;叶光青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冠状动脉支架内血栓形成

    冠状动脉内支架是致血栓物质,主要是因为支架金属表面的阳离子电荷作用.支架的材料、形状、大小都会影响支架血栓的形成.根据支架内血栓发生的时间分为三类.(1)急性支架内血栓:24 h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支架部位血栓.(2)亚急性支架内血栓:1~30天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见支架部位血栓形成.(3)后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其定义为支架置入30天以上发生在支架置入部位急性血栓形成[1].

    作者:韩雅君;王伟民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颈动脉超声在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检测中的应用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多因素的系统性疾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血管壁结构的病理改变在B型超声显像下主要表现为:血管壁增厚(主要是内-中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利用超声成像及定量测量技术,直接对血管壁病变进行评估,适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所有阶段,,颈动脉因其解剖部位固定,位置表浅,易于寻找,成为B型超声检测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血管.

    作者:袁桂莉;王义成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氯吡格雷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选择91例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支架术的患者,分为两组:A组(26例应用氯吡格雷)和B组(65例应用噻氯匹定),对比观察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监测凝血指标),随访有无心血管事件并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比较,氯吡格雷和噻氯匹定的抗血小板聚集疗效和随访的心血管事件无显著差异(P>0.05),A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B组(P=0.008).结论氯吡格雷在PCI中的应用是安全有效的.

    作者:惠波;王小飞;王旭;王正忠;夏大胜;邵一兵;党群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他汀类药物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炎机制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特殊疾病谱,据报道在美国每年有100万患者因ACS住院.研究表明,ACS的发生机制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溃蚀、破裂的基础上导致血栓形成.

    作者:李建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老年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血清脂联素水平的变化.方法选择62例习惯性打鼾老年人行多导睡眠仪监测,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单纯打鼾组(对照组),OSAS组,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脂联素水平.结果OSAS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血清脂联素水平在轻度OSAS患者中即有显著降低(P<0.05),在中度和重度OSAS患者中进一步降低(P<0.01).OSAS各亚组间的比较发现:中、重度组的血清脂联素水平均明显低于轻度OSAS组(P<0.05).Rearson相关分析提示OSAS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与AHI、体重指数(BMI)、腰围(WC)、颈围(NC)、反应性胰岛素抵抗的体内稳态模式(HOMA)指数呈负相关,与低血氧饱和度(miniSpO2)呈正相关.偏相关分析提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AHI呈负相关(r=-0.26,P<0.05),与SpO2呈正相关(r=0.24,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提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OSAS独立相关.结论老年男性OSAS患者血清中脂联素水平较单纯打鼾者为低.

    作者:张希龙;殷凯生;胡玲;苏梅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大鼠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脏炎症细胞因子基因和蛋白表达及辛伐他汀干预研究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大鼠心脏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mRNA表达和蛋白质产生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36只分3组:(1)假手术(Sham)组;(2)心肌梗死对照(MI-C)组;(3)辛伐他汀(MI-S)组.动物笼养4周取出心脏,沿乳头肌等分为二,一半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法测定心脏细胞因子mRNA表达,另一半用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因子蛋白质生成量.结果Sham组上述细胞因子均无明显表达,MI-C组TNF-α,IL-1β,IL-6和IL-10 mRNA和蛋白产生均显著高于Sham组;同MI-C组比较,MI-S组的TNF-α,IL-1β,IL-6 mRNA和蛋白生成均显著下降,而IL-10的mRNA和蛋白明显升高.结论辛伐他汀明显降低AMI后大鼠心脏的致炎症细胞因子,而升高炎症保护因子IL-10.

    作者:张金盈;程翔;廖玉华;逯保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溶血磷脂酸与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形成相关性研究

    心房内血栓形成以及体动脉尤其是脑动脉栓塞是心房颤动(AF)患者严重的并发症.近年来,溶血磷脂酸(LPA)预测血栓形成的作用受到重视.我们分析LPA与AF患者血栓形成的相关性,从而进一步探讨LPA在预测AF患者血栓形成中的价值.

    作者:赵瑞平;李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高血压合并冠心病和糖尿病对左心房大小及二尖瓣血流A/E的影响

    舒张胜心力衰竭(心衰)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舒张性心衰出现临床症状之前,往往会有一个较长时间的舒张功能低下,这个时期进行保护和治疗是舒张性心衰治疗的重要时期[1].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被公认为引起心脏舒张功能低下和舒张性心衰的常见病,它们各自通过不同的机制损害心脏的舒张功能,以往多是单一病种进行研究.

    作者:程友琴;黄小琴;施冰;曹晶晶;曹少军;裴志勇;刘春萍;陈艳梅;崔吉君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并发上肢动脉栓塞抢救成功一例

    1 临床资料患者男性,85岁,因发作性心前区闷痛30余年,加重4 h于2005年2月4日入院.入院时患者感胸闷、气短,伴有大汗及左肩背部不适,心电图示V1~V5导联ST段弓背向上抬高,Ⅱ、Ⅲ、AVF、V4~V6导联T波倒置,2月5日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达峰值:肌钙蛋白T 4.57 μg/L,肌酸激酶900 U/L,肌酸激酶同工酶57.4 U/L,入院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

    作者:李健;曹剑;陈倩;史扬;李小鹰;郭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他汀类药物应用的意义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出院前)他汀类药物应用对长期服药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1998~1999年从我院出院的AMI患者,根据出院前是否应用他汀类药物分为他汀组与非他汀组,随访两组主要终点即全因死亡、因心绞痛再住院、非致死性再梗、血管重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脑卒中的发生率,同时观察两组目前他汀类药物的应用情况.结果(1)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260例,完成随访227例,其中在出院前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他汀组)107例,未应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非他汀组)120例,随访(52.5±16.1)月.(2)随访期间他汀组主要终点发生率明显降低(31.8%比50.8%;P=0.004).(3)应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仅年龄和出院前应用他汀类药物和主要终点显著相关(P均为0.038).(4)随访期间他汀组患者比非他汀组患者服药率明显提高(62%比19.4%;P<0.001).结论AMI早期他汀类药物应用可以减少主要终点的发生率,提高长期服药率.

    作者:吴嘉慧;吴学思;韩智红;胡荣;马长生 刊期: 2005年第05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