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小钧;柯元南;吴宁;关东旭;郑知刚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系统蛋白C系统及抗凝血酶系统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蛋白C(PC)、总蛋白S(TPS)、游离蛋白S(FPS)及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的含量,发色底物法测定活化蛋白C(APC)和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老年脑梗死患者急性期PC、FPS、ATⅢ明显下降[(2.89±1.04)μg/ml、(7.85±2.26)μg/ml、(77.21±25.43)%;(3.42±1.13)μg/ml、(9.34±3.01)μg/ml、(97.28±20.42)%;P<0.05],恢复期无差异(P>0.05);APC、TAT在脑梗死急性期及恢复期明显增高(P<0.01).随病情加重PC、FPS显著下降,而TAT明显升高;有TIA病史的脑梗死患者FPS水平明显低于无TIA病史者[(6.54±2.97)μg/ml,(7.99±1.13)μg/ml;P<0.01].PC、FPS与血脂间无相关性.结论老年脑梗死患者存在凝血的激活,抗凝系统的异常参与了老年脑梗死的病理过程.
作者:李运刚;潘旭东;韩仲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65岁,因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1 d入院,患者1 d前活动时突感头晕,无视物旋转和恶心、呕吐,无耳鸣,随即出现左侧肢体不自主运动,上肢投弹样动作,下肢向外侧甩动,上肢重于下肢,不受意识控制,睡眠中完全消失,既往有高血压病史,体检:血压140/90mmHg(1 mmHg=0.133kPa),意识清楚,精神差,颅神经检查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均正常,双侧深浅感觉均正常,左侧肢体不自主、大幅度运动,共济运动不稳,四肢腱反射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
作者:杨丽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血压正常组25例,年龄63~78(69±8)岁,其中男/女为19/6;高血压病组25例,年龄62~76(68±7)岁,其中男/女为18/7.测量指标包括血压:收缩压、舒张压及平均血压;超声心动图:左室舒张末期内经(Dd),室间隔(IVST)与左室后壁厚度(PWT)、左室重量指数(LVW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峰、A峰、E/A比值、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壁厚度及颈动脉Peterson弹性指数[脉压/(舒张期内径.收缩期内径/舒张期内径)].使用惠普77020型彩色多谱勒显像仪,探头频率2.5 MHz,7.5 MHz(探测颈动脉),每个指标测量3次,取平均值.
作者:王阳;殷小艳;史文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我院自1998年4月至2001年5月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进展型脑梗死22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52例为急诊观察和住院患者.病情进展符合进展型脑梗死的诊断标准.头颅CT或MRI确诊.起病6 h内未用抗凝药和溶栓药.无LMWH禁忌证.随机分为两组:LMWH治疗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45~74(62.4±6.7)岁.
作者:施建生;周永昌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肺炎衣原体(CP)感染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近10余年来倍受关注的课题,早期的研究多认为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相关;近几年的临床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肺炎依原体感染与冠心病之间的确切关系仍不明确.
作者:潘国忠;吴学思;韩智红;康俊萍;胡荣 刊期: 2002年第02期
脑卒中为老年人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颈动脉是脑供血的主要通路,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一定的相关性,充分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早期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对及时有效地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何勤;邢成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性退行性心瓣膜病(se-nile degenerative heart valvular disease,SDHVD)有增多趋势,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致不少病人漏诊、误诊.现将我院1994年7月至2001年7月门诊及住院经超声心动图诊断为SDHVD的52例患者汇总如下:
作者:阴彦龙;鲁萧;邓映和;张东成;张明德;韩玉娟;彭玲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左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306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192例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心病患者按病变程度、范围及Gensini积分分组,测定左室射血分数、短轴缩短分数、舒张早期充盈峰及舒张晚期充盈峰的大峰值速度,并计算E/A比值.结果冠状动脉轻度、中度病变、单支病变及Gnsini积分小于20分时,左室收缩功能改变不明显(P>0.05),舒张功能出现减退(P<0.05或P<0.01).收缩功能减退与受累血管数量、病变程度重及Gensini积分高有明显相关性.结论冠心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减退常先于收缩功能减退,舒张功能的异常是冠心病心功能受累早期改变的敏感指标.
作者:马丽萍;秦永文;郑兴;丁继军;赵仙先;边长勇;徐荣良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用体表心电标测时空图法探讨复极离散空间分布和临床价值.方法采用体表心电标测时空图法及12导联心电图,分别测定6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OT间期及OT离散度(OTd),并与5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对比.结果(1)在正常人及AMI患者时空图法测得QTd均大于12导联心电图,两种方法均表明AMI后OTd增加.(2)正常人时空图分布:T波呈单群、结束时间相对较一致;AMI后时空图分布发生明显变化:梗死区对应体表部位T波结束延长,大致分3型,部分患者可见零线垂直偏斜,ST-T复极过程中分群现象,T波结束离散增大.(3)AMI患者死亡及合并室性心律失常者时空图法测得QTD较无心律失常者增加、分布主要表现第Ⅰ、Ⅲ型(18/21),12导联心电图未发现两组间差异.(4)时空图尚可展示相邻部位的复极离散和U波分布.结论时空图法可直观反映QT间期空间分布及离散,并能有效鉴别U波,可能会成为QTd研究中一项有前途的方法.
作者:叶小钧;柯元南;吴宁;关东旭;郑知刚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介导的p27kip1基因及其蛋白产物高表达对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迁移的抑制作用.方法将含人p27kip1cDNA的重组腺病毒(Adhp27kip1)及含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重组腺病毒(AdLacZ)在体外转染原代大鼠主动脉VSMCs,用Western blot及Boyden趋化小室检测外源性p27kip1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及对VSMCS迁移的影响.结果转染后24h,Adhp27kip1转染的VSMCs内p27kip1蛋白高表达,而AdLacZ转染的VSMCs内仅显示极低水平的内源性p27kip1蛋白表达;Boyden趋化小室检测显示未转染的VSMCs、AdLacZ及Adhp27kip1转染的VSMCs血清诱导后的迁移细胞数分别为139±26、106±16及68±14.结论外源性p27kip1基因及蛋白产物在VSMCs内高表达可显著抑制VSMCs的迁移.
作者:吴宗贵;潘晓明;章卫平;曹雪涛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老年患者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81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老年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测.结果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值较对照组明显增大.随冠状动脉病变加重,斑块的严重程度增加,内膜中层厚度呈增厚趋势.颈总动脉IMT与改良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结论老年患者颈动脉与冠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较密切的联系.
作者:苏琳;苗懿德;周全;刘建;张万蕾 刊期: 2002年第02期
基因芯片(gene chip)是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一项多学科交叉、先进的前沿生物检测技术,虽然仅有短短几年的历史,但在生命科学诸多领域已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和诱人的前景[1.2]以往对心血管和肾脏疾病的研究,都是采取一种疾病用1个基因检测的传统方法,存在诸多不便,不能满足当前医学领域飞速发展的需求,而基因芯片的问世,使大规模、高通量同时检测成千上万种基因的表达成为可能.
作者:李艳芳;袁军;曾强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所有病例均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男22例,女8例;年龄59~81岁,平均72.3岁;病因:冠心病18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心肌病3例,其它1例;房颤持续时间,平均32d.对照组28例,男22例,女6例;年龄59.79岁,平均72.5岁;病因:冠心病19例,风湿性心脏病7例,心肌病2例;房颤持续时间平均32.4 d.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病因、房颤持续时间等方面无明显差别.严重心力衰竭未控制,心室率≤60次/min者不列入本研究.
作者:王敏;文明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前,临床及实验资料均证实11β羟化固醇脱氢酶2型(11β-hydroxysteroid dehydrogenase typeⅡ,11βHSD2)缺陷可导致血压升高.甘草甜素和胆酸是11βHSD2的抑制剂,它们通过抑制11βHSD2增加组织局部分泌的皮质醇及降低醛固酮水平致血压升高.高糖是11βHSD2的抑制剂,它是否通过抑制11βHSD2导致血压升高?组织局部分泌的皮质醇及醛固酮水平如何?报道较少.我们进行了初步观察.报道如下.
作者:张永生;孙铁军;姜枫;楚立云;庞继恩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连续观察1996年6月至2000年12月收入我院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且年龄大于60岁的患者共1 024例.男性657例,女性367例,年龄61~84(67±11)岁.前壁心肌梗死629例,下、后、右室心肌梗死395例.其中经超声心动图证实合并室间隔穿孔的患者7例,男性3例,女性4例,年龄63~82(74±7)岁.广泛前壁心肌梗死6例,下壁、后、右室心肌梗死1例.7例患者均有呼吸急促、双肺布满水泡音、心音低钝,胸骨左缘Ⅲ、Ⅳ肋间均可闻及粗糙而响亮的收缩期杂音且伴有震颤.
作者:徐琳;崔亮;赵文淑;吴雅峰;吴江;顼志敏;杨新春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高龄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将2000年以来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152例,分为两组,高龄老年组(≥75岁)与普通老年组(<75岁).比较两组冠状动脉病变部位、狭窄程度、侧支循环、室壁运动情况,并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比较.结果高龄老年组冠状动脉病变以左主干病变为主,而且侧支循环较丰富,与普通老年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多元相关分析显示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及心肌梗死病程和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明显正相关.结论高龄老年组患者以左主干病变为主,且侧支循环较丰富.高血压病程、糖尿病病程及心肌梗死病程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作者:史扬;范利;杜洛山;吴雪萍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研究经血管内选择性溶栓治疗49例8 h内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以评估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患者均急诊行头颅CT检查,31例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确认脑梗死,再选择性将导管插入患侧颈内动脉和椎动脉并注入尿激酶50~75万单位行接触性和区域性溶栓治疗.对照组18例行常规治疗.结果溶栓后血管再通率为71%,有效率为83%.23例颈内动脉系和4例椎基动脉系梗死在溶栓后2周内神经损害体征明显改善.2例死亡.溶栓组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MESSS)评分改善(21.6±13.6)分;对照组改善(5.9±5.3)分.溶栓组发病时间越短其疗效越好.结论选择性动脉内溶栓治疗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血管再通率.
作者:李宝民;吴卫平;黄旭升;李生;孟祥辉;郎森阳;蒲传强;周定标;朱克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评价环磷酰胺、秋水仙碱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将325例发病72 h内入院的脑梗死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162例,接受急性脑梗死的基本治疗;处理组163例,接受环磷酰胺0.1~0.2g/d、秋水仙碱1 mg/d和基本治疗,共10 d.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发病后2周及1、2、3个月进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脑卒中量表(MESS)评分,于发病后2周及1、2、3个月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BI).同时测定部分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烯醇酶(NSE)水平.采用发病后3个月减少的MESSS百分数和3个月末BI评分评价疗效.结果(1)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处理组NSE治疗后下降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处理组有22例发生副作用(占13.8%),其中白细胞减少7例,恶心11例,呕吐3例,腹泻8例.对照组5例发生副作用,腹泻2例.恶心不适3例.结论环磷酰胺、秋水仙碱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能显著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但此疗法有一定的副作用,临床使用时应严密观察.
作者:刘凌;罗祖明;何俐;张泽兰;李作孝;彭绍忠;熊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我院1987年6月至2001年5月,为37例60岁以上患者施行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占同期所有行瓣膜置换术的5.1%(37/722).
作者:李德强;阎德民;谷春久 刊期: 2002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不同时程脑组织小胶质细胞反应及丹参对它的影响.方法28只SD大鼠分3组:假手术组、对照组及丹参组.在大脑中动脉缺血2 h再灌注3、24、72 h、7 d及14 d后.分别进行缺血脑组织区抗CCR免疫组织化学HE染色.结果小胶质细胞激活在脑缺血再灌注24h开始出现,仅在皮层缺血区,明显迟于神经元损伤.其活化表现为染色加深及明显的细胞形态改变.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脑缺血区CR3免疫反应强度及阳性细胞数量均逐渐增加,再灌注7 d达高峰,同时,其活化的相应区域出现显著神经元变性、坏死.在丹参组,缺血区CR3免疫阳性反应及神经元损伤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缺血区小胶质细胞激活可能继发于早期神经元的损伤并且进一步加重缺血后再灌注损伤,丹参能抑制缺血区小胶质细胞的活化,降低神经细胞的损伤.
作者:刘军;匡培根;吴卫平;蒲传强;张凤英;刘洁晓 刊期: 2002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