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波;张勇刚;曹军;张宝娓;张钧华;唐朝枢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本组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60~82岁.其中脑梗死41例,脑出血7例.均经头颅CT证实,均于本次病后出现癫痫发作.癫痫类型:简单部分性运动性发作16例,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30例,复杂部分性发作2例.
作者:张颖;陈俊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介导神经元钙离子内流与诱导神经元凋亡间的关系.方法体外培养新生大鼠皮质神经元,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显示凋亡细胞;用激光共聚焦方法来观察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变化;谷氨酸处理神经元造成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用MK-801做保护研究.结果体外培养9 d的大多数神经细胞,用1 mmol/L谷氨酸处理后,细胞内钙离子快速增加;谷氨酸处理后细胞死亡的形式主要是凋亡.预先用MK-801(10μmol/L)可明显的减少由谷氨酸介导的钙离子反应,并且MK-801可同时减少谷氨酸诱导的细胞凋亡.结论谷氨酸诱导的神经元钙离子内流与细胞凋亡有明显的关系,钙离子内流在与谷氨酸毒性导致的细胞凋亡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李小刚;朱克;李楠;马向晨;李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指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指导作用及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的预防作用.方法应用血浆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t-PA、PAI-1)、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bg)作为诊断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指标.从672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恢复期患者中筛选出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患者328例,随机分为干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干预治疗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1次/d;合并vWF升高者口服维生素E胶丸100mg,3次/d;合并Fbg升高者口服蚓激酶400mg,3次/d;余治疗同常规治疗组.观测上述指标变化和复发率.结果为期3年的观察治疗过程中,常规治疗组脑卒中复发率为29.1%,干预治疗组复发率为10.7%,较常规治疗组减少18.4%.两组脑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干预治疗后血浆vWF、GMP-140、D-D、Fbg含量及PAI-1活性均降低,t-PA活性增高,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辅以维生素E、蚓激酶进行相应干预性治疗,疗效确切,未见明显副作用.
作者:潘殿卿;李志梅;何新霞;朱建国;张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脑血管病发病和脑损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脑血管病是单基因遗传病,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但绝大多数的脑血管病是多因素的,是环境与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李才明;张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糖尿病合并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临床上突出的特点是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损害,与增加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有关.作者探讨深呼吸心电图试验为非侵入性评价糖尿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的方法.
作者:俎德玲;诸葛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1 086例,其中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146例,现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086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合并MOF者146例,男性89例,女性57例,年龄:60~94岁,平均67岁,其中60~
作者:刘斌;唐启群;张强;石秋艳;赵黔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心肌梗死(MI)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治疗时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及心脏事件发生的特点.方法分析35例老年MI患者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临床病例资料.结果(1)术后15例(43%)发生心肌缺血,其中12例(80%)发生在术后1~3 d,11例(67%)无临床表现.(2)6例术前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4例MI距手术时间间隔<3个月患者发生术后心肌缺血(P<0.05).(3)发生术后MI1例(3.0%).(4)MI距手术时间间隔<3个月的患者中,术后无再次MI及死亡发生.结论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后早期易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术后再次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新近的心肌梗死并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
作者:马艳梅;周荣斌;王士雯;赵玉生;陈光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调查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调脂治疗的现况,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调脂治疗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分析从1997~2000年365例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的老年患者出院时血清胆固醇水平,抗心绞痛药物和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治疗情况.结果从1997~2000年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比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7.3%~37%),血清胆固醇水平达到我国制定的目标值的患者比率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27.2%~46%),但与使用抗心绞痛的基础药物的比率相比仍十分不足.结论基于他汀类调脂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有益作用,应加强对冠心病患者调脂治疗的应用力度和调脂强度.
作者:周德均;叶平;位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1-7)[Ang-(1-7)]在内皮素-1(ET-1)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反应中的作用.方法在ET-1诱导培养的SD大鼠主动脉血管平滑肌细胞模型中,应用Ang-(1-7),通过测定3H-胸腺嘧啶(3H-TdR)掺入的方法,观察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情况.结果Ang-(1-7)呈剂量性抑制ET-1诱导血管平滑肌细胞的DNA合成,其作用受体不是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AT2),而是通过一种特殊受体介导.结论Ang-(1-7)能抑制ET-1诱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
作者:曾武涛;马虹;王礼春;冯冲;柳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院于2000年5~9月应用我院与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研制的国产蘑菇伞形镍钛合金封堵器成功治疗3例老年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临床资料:3例中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61、64、65岁.术前均经临床体检、X线胸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心电图示心房颤动2例,阵发性房颤1例.心功能Ⅳ级1例,Ⅲ级2例.
作者:秦永文;胡建强;曹江;赵仙先;陈凌;毛红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通过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一氧化氮(NO)产生及主动脉左旋精氨酸(L-Arg)转运的变化,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12只家兔分为高脂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喂以高脂饮食及普通饮食6周,取血测定血浆胆固醇(T-Chol)、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测定血浆亚硝酸盐(NO2)含量,测定主动脉孵育液中NO2含量及主动脉L-Arg转运变化.结果(1)高脂组T-Chol、TG及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是18.6倍、2.4倍及48.8倍(P<0.01);(2)高脂组血浆NO2含量高于对照组约200%(P<0.01).主动脉孵育液NO2含量高于对照组17%(P<0.01);(3)高脂组主动脉L-Arg转运低亲和力Vmax较对照组增加9倍(P<0.01),Km较对照组增加1.8倍(P<0.01);(4)高脂组主动脉总的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强,比对照组高73%,诱导性合酶(iNOS)比对照组高约200%,原生型合酶(cNOS)比对照组低40%(P<0.01);(5)血浆精氨酸水平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组织L-Arg/NO系统功能紊乱,内皮源性cNOS活性明显降低,而非内皮源性的L-Arg转运与iNOS活性显著增强;血管L-Arg/NOs/NO途径的功能紊乱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
作者:汪波;张勇刚;曹军;张宝娓;张钧华;唐朝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我们应用线栓法制备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首次应用前列腺素E1进行治疗,旨在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浆细胞因子、内皮素水平的变化及前列腺素E1对其含量的影响.1材料和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体重320~360 g,由山东医科大学动物中心提供;放免试剂盒购自东亚免疫技术研究所;前列腺素E1注射剂,沈阳市生物化学制药厂生产,批号990301.
作者:戴伟娟;郭子林;冯国清;宋爱芹;刘善庭;翁世艾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经颅多谱勒超声,分别于血液透析(血透)和腹膜透析前后测量收缩期和舒张末期脑血管血流速度(CABFV);监测血压变化;微盘测定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对CABFV与血压、血清NO和ET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老年尿毒症患者CABFV显著低于同龄正常老年人和中青年尿毒症患者(收缩期,P<0.01,舒张末期,P<0.05);血透后CABFV在短期内进一步下降(P<0.01),腹膜透析前后CABFV没有显著变化;透析前后血压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血透可使血清NO和ET含量明显下降(P<0.001),但血透前血清NO和血透前后血清E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老年人(P<0.001),而腹膜透析则对其没有影响;血透前收缩期CABFV的变化与血压和血清ET显著负相关,与血清NO显著正相关(P<0.001或P<0.01).结论老年尿毒症患者CABFV显著低于同龄正常老年人和中青年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短期内进一步下降;尿毒症患者血压、血清NO和E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老年人;血透后血清NO和ET水平在一定时间内显著降低,而血压无明显改变;腹膜透析对上述指标无显著影响;血压、血清NO和ET的变化是导致老年尿毒症患者CABFV降低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开龙;张建国;贾昆霞;阎振成;申海鹰;丁涵露;朱妙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Moyamoya病与Moyamoya综合征在影像学及病理形态学上的异同点,并试图进行分类.方法用静脉注射马血清、颈局部注射马血清、颈动脉部分结扎和颈局部注射去甲肾上腺素等4种方法,建立4种Moyamoya病和Moyamoya综合征的实验动物模型.结果4组动物模型在影像学及病理形态学上具备Moyamoya病的共同特点,但又有其各自不同的特征.结论Moyamoya病与免疫有关;而Moyamoya综合征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
作者:张海鸥;饶明俐;张淑琴;朱凯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病例报告例1男,73岁.因阵发性心动过速14 d于1998年3月24日入院,心动过速发作时感心悸、胸闷,短几分钟自行终止,长持续发作4 h,血压降至40/0 mmHg(1 mmHg=0.133kPa),并感头晕、全身出冷汗,但无意识障碍.心动过速心电图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伴电轴左偏,V5导联R/S<1,QRS波时限0.12 S,R-R间隔匀齐,频率167次/分,呈室房分离.
作者:刘志琴;蔡运昌;张陈匀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