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年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二例

刘志琴;蔡运昌;张陈匀

关键词:老年人, 室性心动过速
摘要:1病例报告例1男,73岁.因阵发性心动过速14 d于1998年3月24日入院,心动过速发作时感心悸、胸闷,短几分钟自行终止,长持续发作4 h,血压降至40/0 mmHg(1 mmHg=0.133kPa),并感头晕、全身出冷汗,但无意识障碍.心动过速心电图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伴电轴左偏,V5导联R/S<1,QRS波时限0.12 S,R-R间隔匀齐,频率167次/分,呈室房分离.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普罗帕酮致严重传导阻滞五例

    普罗帕酮(Propafenone,PPN)为常用的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但其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亦不容忽视.我们将1995年9月~2000年8月本院急诊和住院的患者中使用普罗帕酮致严重窦房、房室及室内传导阻滞者5例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例1男,69岁.心悸2 d,无胸痛及气急,心尖搏动位于胸骨右侧.心电图诊断右位心,频发室性早搏,窦性心动过缓,室内传导阻滞(QRS 0.14 s),左室肥大劳损.

    作者:尤华;王维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急性脑卒中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

    我院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1 086例,其中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146例,现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086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合并MOF者146例,男性89例,女性57例,年龄:60~94岁,平均67岁,其中60~

    作者:刘斌;唐启群;张强;石秋艳;赵黔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第八届全军神经内科专业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心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复制可靠的脑-心综合征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胶原酶和肝素联合注入尾状核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动态监测大鼠脑出血过程中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同时HE染色及电镜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结果大鼠脑内血肿开始形成于6 h,并于24 h达高峰,随后缩小或稳定.动物神经系统体征的出现与血肿大小的变化相一致.脑出血后心电图异常,血清肌酸磷酸激酶B型(CK-MB)改变及心脏损害均以血肿高峰期为显著.结论采用胶原酶加肝素联合进行大鼠尾状核注射的方法,可建立稳定、可靠、易于复制的脑出血模型.其血肿大小的变化规律比较接近临床脑出血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伴有心电图、血清CK-MB及心肌病理形态学改变,说明该模型具备研究脑-心综合征的客观条件.

    作者:许志强;陈曼娥;蒋晓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人脑血管病继发癫痫48例分析

    1临床资料本组中男37例,女11例.年龄60~82岁.其中脑梗死41例,脑出血7例.均经头颅CT证实,均于本次病后出现癫痫发作.癫痫类型:简单部分性运动性发作16例,全身强直-阵挛性发作30例,复杂部分性发作2例.

    作者:张颖;陈俊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遗忘证患者记忆障碍的脑部影像学研究进展

    1引言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将影像学检查(CT和MRI)用于记忆功能和遗忘症患者病损定位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与传统病理学方法相比较,影像学检查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现将近年来有关应用CT及MRI对遗忘症记忆障碍进行定位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蔡幼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血管病论坛第一轮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预后较差的特点,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不典型症状常会造成误诊.现将我科近年来住院15例回顾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5例病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59~71岁,其临床表现为反复胸痛3例,上腹痛伴返酸2例,颈肩、背部疼痛3例,胸闷、气促3例,突然晕厥、昏迷2例,便秘伴下腹痛,牙痛各1例.

    作者:张真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心电图P波异常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相关的心电图P波异常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选择110例老年初发急性Q波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是否有新出现的心电图P波的异常分为:P波正常组34例,P波异常组76例.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观察12个月再梗死及死亡率.结果心电图P波异常组三支病变多见(P<0.01),左室射血分数<40%者多见(P<0.01);12个月时再发心肌梗死率9.2%,死亡率6.6%,而P波正常组无再发心肌梗死及死亡病例.结论新出现的心电图P波异常可能为影响老年急性Q波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帮清;吴淳;蒋宝琦;孙宁玲;胡大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心血管疾病与爱滋病

    1981年临床上首次出现了免疫缺陷状态的概念,表现为肺炎肺囊虫病和粘膜念珠菌病,主要感染男同性恋患者.直到3年后人们才证实它是由一种逆转录病毒即HIV-1型(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type-1)引起并称之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我国从1986年发现首例爱滋病至今,爱滋病的发病人数和HIV感染者都在近两年呈几何级数增长,估计我国HIV感染者已超过10万人之多[1].

    作者:陈光辉;刘玲玲;王士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梗死患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于发病后24h内及发病后第3天、第10天上午6~8时采血,采用放免法测定血IGF-1含量.另选30例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及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IGF-1(第1天为99±51,第3天为91±51,第10天为93±44,单位:μg/L)明显低于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171±51)及正常人(175±49).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IGF-1含量降低;IGF-1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孙玉衡;关旺;袁润英;陈文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住院患者他汀类药物应用状况的调查

    目的调查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调脂治疗的现况,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行调脂治疗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分析从1997~2000年365例因不稳定性心绞痛入院的老年患者出院时血清胆固醇水平,抗心绞痛药物和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治疗情况.结果从1997~2000年老年不稳定心绞痛患者服用他汀类调脂药物的比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7.3%~37%),血清胆固醇水平达到我国制定的目标值的患者比率也呈逐年增高的趋势(27.2%~46%),但与使用抗心绞痛的基础药物的比率相比仍十分不足.结论基于他汀类调脂药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有益作用,应加强对冠心病患者调脂治疗的应用力度和调脂强度.

    作者:周德均;叶平;位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国产镍钛合金封堵器治疗老年动脉导管未闭三例

    我院于2000年5~9月应用我院与上海形状记忆合金材料有限公司研制的国产蘑菇伞形镍钛合金封堵器成功治疗3例老年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现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临床资料:3例中男2例,女1例,年龄分别为61、64、65岁.术前均经临床体检、X线胸片、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确诊为动脉导管未闭.心电图示心房颤动2例,阵发性房颤1例.心功能Ⅳ级1例,Ⅲ级2例.

    作者:秦永文;胡建强;曹江;赵仙先;陈凌;毛红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血管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脑血管病发病和脑损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脑血管病是单基因遗传病,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但绝大多数的脑血管病是多因素的,是环境与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李才明;张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8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致肌酸激酶升高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肌酸激酶(CK)升高的原因.方法通过测定18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观察酶学消长及心电图(ECG)改变.结果因发热入院的18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CK升高至166.7~1932.1 IU/L,其中14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于正常值:18~177IU/L.11例胸片证实为肺炎,6例为上呼吸道感染,1例为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ECG无心肌梗死改变,临床无心绞痛症状.18例CK和CKMB均随体温下降在3~4 d天内恢复至正常范围,个别可延至1周.结论呼吸道感染可致CK或CK-MB增高.

    作者:郑秋甫;王小丹;段留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心血管疾病多重危险因素综合控制”继续医学教育系列电视讲座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纤维蛋白原基因G(-455)A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纤维蛋白原基因G(-455)A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利用PCR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对北京地区29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纤维蛋白原基因G(-455)A多态性位点的检测和分析,并与279例北京地区的非脑卒中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基因G(-455)A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纤维蛋白原基因G(-455)A多态性可能不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遗传学危险因素.

    作者:马丽媛;赵勇;王兴宇;刘一仙;刘力生;Klaus Lindpaintner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型血管活性肽-尾加压素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是一种环状结构的多肽,具有复杂生理功能,是新近发现的人体内强的缩血管物质.U-Ⅱ早发现于鱼类(Gillichthys mirabilis)的尾部脑垂体中,晚近在蛙类及人体中亦克隆出[1,2].U-Ⅱ的环状结构在从鱼到人的各种系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3],并且与生长抑素的结构相似.U-Ⅱ对多系统具有复杂的生理效应,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心血管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本文主要就U-Ⅱ的结构功能,特别是U-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史力斌;丁文惠;唐朝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左旋精氨酸/一氧化氮途径的变化

    目的通过观察动脉粥样硬化家兔主动脉一氧化氮(NO)产生及主动脉左旋精氨酸(L-Arg)转运的变化,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的可能机制.方法12只家兔分为高脂组及对照组,每组6只,分别喂以高脂饮食及普通饮食6周,取血测定血浆胆固醇(T-Chol)、甘油三酯(TG)及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测定血浆亚硝酸盐(NO2)含量,测定主动脉孵育液中NO2含量及主动脉L-Arg转运变化.结果(1)高脂组T-Chol、TG及LDL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分别是18.6倍、2.4倍及48.8倍(P<0.01);(2)高脂组血浆NO2含量高于对照组约200%(P<0.01).主动脉孵育液NO2含量高于对照组17%(P<0.01);(3)高脂组主动脉L-Arg转运低亲和力Vmax较对照组增加9倍(P<0.01),Km较对照组增加1.8倍(P<0.01);(4)高脂组主动脉总的一氧化氮合酶(tNOS)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增强,比对照组高73%,诱导性合酶(iNOS)比对照组高约200%,原生型合酶(cNOS)比对照组低40%(P<0.01);(5)血浆精氨酸水平两组间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时血管组织L-Arg/NO系统功能紊乱,内皮源性cNOS活性明显降低,而非内皮源性的L-Arg转运与iNOS活性显著增强;血管L-Arg/NOs/NO途径的功能紊乱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过程.

    作者:汪波;张勇刚;曹军;张宝娓;张钧华;唐朝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第一届编辑委员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