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新型血管活性肽-尾加压素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史力斌;丁文惠;唐朝枢

关键词:尾加压素, 血压, 心输出量, 缩血管物质
摘要: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是一种环状结构的多肽,具有复杂生理功能,是新近发现的人体内强的缩血管物质.U-Ⅱ早发现于鱼类(Gillichthys mirabilis)的尾部脑垂体中,晚近在蛙类及人体中亦克隆出[1,2].U-Ⅱ的环状结构在从鱼到人的各种系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3],并且与生长抑素的结构相似.U-Ⅱ对多系统具有复杂的生理效应,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心血管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本文主要就U-Ⅱ的结构功能,特别是U-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做一综述.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相关文献
  • 血栓前状态指标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作用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指标对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的指导作用及小剂量肠溶阿司匹林等药物的预防作用.方法应用血浆内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颗粒膜蛋白(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抑制物(t-PA、PAI-1)、D-二聚体(D-D)及纤维蛋白原(Fbg)作为诊断血栓前状态的实验室指标.从672例首次发病的急性脑血栓形成恢复期患者中筛选出存在血栓前状态的患者328例,随机分为干预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干预治疗组口服肠溶阿司匹林50mg,1次/d;合并vWF升高者口服维生素E胶丸100mg,3次/d;合并Fbg升高者口服蚓激酶400mg,3次/d;余治疗同常规治疗组.观测上述指标变化和复发率.结果为期3年的观察治疗过程中,常规治疗组脑卒中复发率为29.1%,干预治疗组复发率为10.7%,较常规治疗组减少18.4%.两组脑出血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干预治疗后血浆vWF、GMP-140、D-D、Fbg含量及PAI-1活性均降低,t-PA活性增高,与常规治疗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辅以维生素E、蚓激酶进行相应干预性治疗,疗效确切,未见明显副作用.

    作者:潘殿卿;李志梅;何新霞;朱建国;张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心综合征动物模型的建立

    目的复制可靠的脑-心综合征动物模型.方法采用胶原酶和肝素联合注入尾状核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动态监测大鼠脑出血过程中心电图、心肌酶谱的变化,同时HE染色及电镜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结果大鼠脑内血肿开始形成于6 h,并于24 h达高峰,随后缩小或稳定.动物神经系统体征的出现与血肿大小的变化相一致.脑出血后心电图异常,血清肌酸磷酸激酶B型(CK-MB)改变及心脏损害均以血肿高峰期为显著.结论采用胶原酶加肝素联合进行大鼠尾状核注射的方法,可建立稳定、可靠、易于复制的脑出血模型.其血肿大小的变化规律比较接近临床脑出血的发生、发展过程.同时伴有心电图、血清CK-MB及心肌病理形态学改变,说明该模型具备研究脑-心综合征的客观条件.

    作者:许志强;陈曼娥;蒋晓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血管疾病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近,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遗传因素在脑血管病发病和脑损害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些脑血管病是单基因遗传病,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但绝大多数的脑血管病是多因素的,是环境与遗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李才明;张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心血管疾病多重危险因素综合控制”继续医学教育系列电视讲座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负荷试验的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冠状动脉储备功能(CFR).方法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高血压患者76例,无左心室肥厚(LVH)32例(Ⅰ组),合并LVH44例(Ⅱ组),正常对照组26例(Ⅲ组).三组受检者分别行静态、运动心肌核素断层显像及心电图潘生丁负荷试验.结果心肌核素显像:Ⅰ组运动后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仪(ECT)呈缺血性改变3例(9.4%),Ⅱ组运动后ECT呈缺血性改变11例(25.0%),有反向再充填现象2例(4.5%,P<0.05).心电图潘生丁试验:Ⅰ组阳性1例(3.1%),可疑阳性3例(9.4%);Ⅱ组阳性7例(15.9%),可疑阳性9例(20.5%,P<0.05).心电图潘生丁试验阳性或可疑阳性伴ECT缺血性改变:Ⅰ组:无;Ⅱ组8例(18.2%,P<0.01).正常对照组心肌核素显像及潘生丁试验均无异常.结论高血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CFR下降,合并LVH尤为明显,其原因可能与冠状动脉微循环结构及功能异常有关.

    作者:傅强;潘娥娟;孙勤娣;王跃涛;王彦炯;王人彭;骆秉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18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致肌酸激酶升高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肌酸激酶(CK)升高的原因.方法通过测定18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的肌酸激酶及其同工酶,观察酶学消长及心电图(ECG)改变.结果因发热入院的18例老年呼吸道感染患者,CK升高至166.7~1932.1 IU/L,其中14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高于正常值:18~177IU/L.11例胸片证实为肺炎,6例为上呼吸道感染,1例为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ECG无心肌梗死改变,临床无心绞痛症状.18例CK和CKMB均随体温下降在3~4 d天内恢复至正常范围,个别可延至1周.结论呼吸道感染可致CK或CK-MB增高.

    作者:郑秋甫;王小丹;段留法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急性脑卒中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临床特点

    我院1996年1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1 086例,其中并发多脏器功能衰竭(MOF)146例,现分析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 086例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合并MOF者146例,男性89例,女性57例,年龄:60~94岁,平均67岁,其中60~

    作者:刘斌;唐启群;张强;石秋艳;赵黔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新型血管活性肽-尾加压素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是一种环状结构的多肽,具有复杂生理功能,是新近发现的人体内强的缩血管物质.U-Ⅱ早发现于鱼类(Gillichthys mirabilis)的尾部脑垂体中,晚近在蛙类及人体中亦克隆出[1,2].U-Ⅱ的环状结构在从鱼到人的各种系间具有高度的保守性[3],并且与生长抑素的结构相似.U-Ⅱ对多系统具有复杂的生理效应,目前研究多集中于心血管系统及神经内分泌系统.本文主要就U-Ⅱ的结构功能,特别是U-Ⅱ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做一综述.

    作者:史力斌;丁文惠;唐朝枢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遗忘证患者记忆障碍的脑部影像学研究进展

    1引言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将影像学检查(CT和MRI)用于记忆功能和遗忘症患者病损定位研究,取得了一些重大进展.与传统病理学方法相比较,影像学检查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现将近年来有关应用CT及MRI对遗忘症记忆障碍进行定位研究的进展综述如下.

    作者:蔡幼铨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尿毒症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尿毒症患者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经颅多谱勒超声,分别于血液透析(血透)和腹膜透析前后测量收缩期和舒张末期脑血管血流速度(CABFV);监测血压变化;微盘测定法和放射免疫法分别检测血清一氧化氮(NO)和内皮素(ET)含量的变化,对CABFV与血压、血清NO和ET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老年尿毒症患者CABFV显著低于同龄正常老年人和中青年尿毒症患者(收缩期,P<0.01,舒张末期,P<0.05);血透后CABFV在短期内进一步下降(P<0.01),腹膜透析前后CABFV没有显著变化;透析前后血压的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血透可使血清NO和ET含量明显下降(P<0.001),但血透前血清NO和血透前后血清E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老年人(P<0.001),而腹膜透析则对其没有影响;血透前收缩期CABFV的变化与血压和血清ET显著负相关,与血清NO显著正相关(P<0.001或P<0.01).结论老年尿毒症患者CABFV显著低于同龄正常老年人和中青年尿毒症患者,血透后短期内进一步下降;尿毒症患者血压、血清NO和ET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老年人;血透后血清NO和ET水平在一定时间内显著降低,而血压无明显改变;腹膜透析对上述指标无显著影响;血压、血清NO和ET的变化是导致老年尿毒症患者CABFV降低的重要因素.

    作者:李开龙;张建国;贾昆霞;阎振成;申海鹰;丁涵露;朱妙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梗死患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的含量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研究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0例脑梗死急性期患者于发病后24h内及发病后第3天、第10天上午6~8时采血,采用放免法测定血IGF-1含量.另选30例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及3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IGF-1(第1天为99±51,第3天为91±51,第10天为93±44,单位:μg/L)明显低于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171±51)及正常人(175±49).结论脑梗死急性期患者血浆IGF-1含量降低;IGF-1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作者:孙玉衡;关旺;袁润英;陈文利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第二届全国中青年神经病学学术交流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生理性起搏对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作用

    目的探讨生理性及非生理性起搏对伴有心功能不全的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作用.方法在常规强心药物治疗的同时安置永久起搏器.非生理性起搏组54例,生理性起搏组36例(使用DDD起搏为12例).于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时用超声多普勒分别测定心功能参数.结果生理性起搏组术后1周时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量(SV)及心排量(CO)均明显改善,血流加速时间(AT)缩短,主动脉峰值血流速度(PV)加快.6个月后上述参数进一步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亦显著缩小.该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时心功能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非生理性起搏器.DDD起搏者A-V间期为100ms时心功能参数理想.结论采用药物+生理性永久起搏术治疗老年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的心功能不全,可取得满意的近期和远期效果.

    作者:苗志林;韩雅玲;荆全民;周薇薇;王冬梅;王守力;王祖录;佟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特征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一个经典危险因素.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有所增高,同时其心血管并发症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约为非糖尿病患者的2~3倍.本文回顾性分析连续402例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证实冠脉病变患者,以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冠脉病变特征.

    作者:唐礼江;沈卫峰;张建盛;张大东;胡健;胡伟;张宪;郑爱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临床特点及误诊原因分析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具有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预后较差的特点,典型病例诊断不难,但不典型症状常会造成误诊.现将我科近年来住院15例回顾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5例病例中男9例,女6例,年龄59~71岁,其临床表现为反复胸痛3例,上腹痛伴返酸2例,颈肩、背部疼痛3例,胸闷、气促3例,突然晕厥、昏迷2例,便秘伴下腹痛,牙痛各1例.

    作者:张真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分支型室性心动过速二例

    1病例报告例1男,73岁.因阵发性心动过速14 d于1998年3月24日入院,心动过速发作时感心悸、胸闷,短几分钟自行终止,长持续发作4 h,血压降至40/0 mmHg(1 mmHg=0.133kPa),并感头晕、全身出冷汗,但无意识障碍.心动过速心电图QRS波呈右束支阻滞图形伴电轴左偏,V5导联R/S<1,QRS波时限0.12 S,R-R间隔匀齐,频率167次/分,呈室房分离.

    作者:刘志琴;蔡运昌;张陈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脑血管病论坛第一轮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第八届全军神经内科专业学术会议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纤维蛋白原基因G(-455)A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与纤维蛋白原基因G(-455)A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利用PCR技术和分子杂交技术对北京地区29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纤维蛋白原基因G(-455)A多态性位点的检测和分析,并与279例北京地区的非脑卒中患者进行比较.结果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纤维蛋白原基因G(-455)A多态性的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纤维蛋白原基因G(-455)A多态性可能不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遗传学危险因素.

    作者:马丽媛;赵勇;王兴宇;刘一仙;刘力生;Klaus Lindpaintner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老年心肌梗死患者非心脏手术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及心脏事件的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心肌梗死(MI)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治疗时围手术期心肌缺血及心脏事件发生的特点.方法分析35例老年MI患者非心脏手术的围手术期临床病例资料.结果(1)术后15例(43%)发生心肌缺血,其中12例(80%)发生在术后1~3 d,11例(67%)无临床表现.(2)6例术前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及4例MI距手术时间间隔<3个月患者发生术后心肌缺血(P<0.05).(3)发生术后MI1例(3.0%).(4)MI距手术时间间隔<3个月的患者中,术后无再次MI及死亡发生.结论老年心肌梗死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术后早期易发生无症状心肌缺血,术后再次梗死的发生率较高.新近的心肌梗死并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

    作者:马艳梅;周荣斌;王士雯;赵玉生;陈光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主管: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主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