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促进油酸诱导急性肺损伤小鼠纤维化及可能机制

刘峰;黄华萍;陈明净;李羲;刘美花;王杰

关键词:油酸, 急性肺损伤, 肺纤维化,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摘要:目的 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在急性肺损伤小鼠肺纤维化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健康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油酸组(n=35)和对照组(n=25).油酸组从尾静脉注入0.3ml/kg的油酸,对照组从尾静脉注入同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两组分别于8h、1、3、7、14、21、28 d各处死3只小鼠,取右肺用于qRT-PCR法检测IGF-1和IGF-1R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ting检测IGF-1、IGF-1R蛋白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GF-1、IGF-1R和胶原Ⅰ/Ⅲ,α-平滑肌肌动蛋白,CD68和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取左肺用于HE和Masson染色观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 油酸组小鼠第1~28天肺组织中IGF-1、IGF-1R mRNA、蛋白表达水平和阳性细胞数逐步升高,第21天达高峰,第28天缓慢下降;胶原Ⅰ、胶原Ⅲ、α-平滑肌肌动蛋白、CD68和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数随时间持续升高,第21天后升高势头趋向平缓;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油酸组小鼠第1~3天病理特征为明显肺泡炎性改变,第7~21天肺泡炎性改变减轻,纤维增生明显,支气管周围、肺泡间隔及肺泡腔内出现纤维化,第28天纤维增生趋向于平缓.结论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可能通过促进胶原Ⅰ和胶原Ⅲ以及α-平滑肌肌动蛋白、CD68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生成、增加肺间质胶原的沉积、加重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促进急性肺损伤小鼠肺纤维化.
中华肺部疾病(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肺腺癌合并肺泡出血一例报告

    临床与资料患者男性,63岁,轮胎厂退休工人,有长期大量吸烟史.2016年5月27日,患者因无明显诱因咳嗽、少量咯血1月余入院,无发热、胸痛、消瘦.在当地医院查胸部CT示右肺下叶胸膜下磨玻璃样改变,局部胸膜稍增厚,见图1.行纤支镜见右下叶后基底段活动性出血,肺泡灌洗液及刷检未见抗酸杆菌及脱落细胞.诊断“肺部感染”,予左氧氟沙星及垂体后叶素等抗感染、止血等治疗后仍间断小量咯血出院.

    作者:林国娟;姚伟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机械通气患者不同时间段细菌谱的构成情况及环丙沙星肺组织渗透性情况分析

    机械通气作为危重疾病抢救过程中为常见的治疗手段,在临床治疗期间部分患者往往会引发呼吸道感染,不仅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也在一定程度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1-2].环丙沙星作为第三代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物,多应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3-4].本研究通过对机械通气患者在不同时间段的感染病原菌的构成情况进行观察,并对不同剂量环丙沙星在治疗因机械通气所致感染时患者的肺组织渗透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防治因机械通气导致的感染提供参考.

    作者:黄辉传;张建军;吕伟权;陈玉秀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亮氨酸氨肽酶-3(LAP3)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肺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在发达国家中,肺癌导致的死亡率居于所有恶性肿瘤的首位[1-2].非小细胞肺癌占所有肺癌患者80%以上,虽然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和研究,肺癌的预后,尤其是非小细胞肺癌的预后,依然不容乐观[3],患者的5年存活率依然很低,不超过15%[4].造成这种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确诊的时候大多处于肿瘤的晚期.因此,如果有新的生物标志物可以发现早期肺癌,将有助于肺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贾亮亮;崔学范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气管镜检查术前不同局部麻醉方法效果的观察与护理

    气管镜检查术是诊断肺部疾病的重要手段,但气管镜经过声门时局部刺激作用使受检者多因咳嗽恶心等不适导致检查失败[1-2].因此良好的上气道及声门局部麻醉效果可以减轻咳嗽恶心等不适,不仅使患者乐于接受检查,也可大大减少各种并发症[3].目前国内外报道的气管镜局部麻醉方法较多,对不同方法的效果评价亦不同,我科对行气管镜检查术的152例患者采取两种不同的局部麻醉方法,均达到了较好的局部麻醉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安春鸽;王斐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苏黄止咳胶囊对支气管哮喘患者气道炎症及细胞免疫影响研究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急性发作与多种炎症细胞,尤其是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和淋巴细胞等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有关[1-2].近年来发现T淋巴细胞亚型(Th 1/Th2)比例及功能失调在哮喘发作机制中亦起着重要作用.除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等之外,多项研究表明,哮喘患者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与气道高反应性、气道炎症显著相关.IgE在支气管哮喘发病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关,因此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FeNO、总IgE值可用于评估气道炎症水平[3-4].目前哮喘急性发作期的临床治疗仍主要以糖皮质激素及β2受体激动剂为主,但反复使用可能存在药物依赖、心律失常、代谢紊乱、骨质疏松、易反复感染等弊端.苏黄止咳胶囊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咳嗽变异性哮喘等气道高反应疾病,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推测可用于支气管哮喘的治疗[5].本研究旨在观察苏黄止咳胶囊对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eosinophil,EOS)、FeNO、总IgE及T淋巴细胞免疫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张涵;张家洪;马经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癌的新观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和肺癌这两种肺部常见疾病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及家庭负担.研究发现COPD患者肺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提示这两种疾病存在相互联系[1].明确这两种疾病之间的联系,找到共同点终控制疾病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

    作者:赵明;辛晓峰;宋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研究的进展

    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在普通人群中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它们都以慢性炎症和气道阻塞为特点.二者又有明显差别,哮喘患者的气道阻塞具有发作性和可逆性,而COPD患者的气道阻塞很大程度上为不可逆.但是在临床实践中,此二种疾病表现可能在患者身上共存,这种病况称为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叠综合征(asthma-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overlapping syndrome,ACOS).

    作者:颜文杰;宋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56例西藏地区肺结核的临床分析

    结核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它可侵犯多脏器,其中肺部感染为常见.它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具有病情隐匿,潜伏期长,疗程长,易导致耐药等问题[1-3].我国也是世界上结核疫情严重的国家之一,解放后随着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结核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已经有了明显下降,但是目前我国仍是全球30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每年新发结核病患者约90万例,位居全球第3位[4].结核病发病人数仍然较多,特别是高海拔,高原地区结核病防治的严峻形势越来越得到重视[5].本研究收集西藏自治区第二人民医院2016年4月至10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56例,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便对西藏地区人群肺结核情况进行总结.

    作者:颜文杰;宋勇;鲁燕云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肺癌耐药性研究进展

    肺癌是全球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发生率和病死率极高,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1-3].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预计有429.16万个新发癌症病例和281.42万个癌症死亡病例.其中,肺癌新发病数为73.33万,居恶性肿瘤发病首位,占全部新发病例的17.09%.同期,我国肺癌死亡人数为61.02万,占恶性肿瘤死因的21.68%[4].尽管近年来在肺癌的基因组学和肺癌发生的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5年总生存率仍然低至16%(美国),在过去30年几乎没有改善[5].

    作者:李霞;吴小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循环MicroRNAs在NSCLC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肺癌是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高的肿瘤,也是我国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1-3].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肺癌中常见的组织学类型,占85%左右[4].肺癌患者在确诊时往往已处于晚期,失去手术机会,虽然少数患者可使用靶向药物提高生存,改善生活质量,但大多数患者只能采取化疗,总生存率依然非常低,许多肺癌患者在癌症确诊后数月去世.所以,肺癌早期诊断势在必行.研究发现miRNAs与肺癌的类型、进展、患者生存率及预后评估等有密切联系[5].miRNAs可作为致癌因子,也可作为肿瘤抑制因子,从而调控细胞的增殖、凋亡、侵袭及血管生成等.循环miRNAs作为一种新型的生物标志物,在肺癌的诊治,尤其是对NSCLC的早期诊治中将起到重大作用.

    作者:向东;张方琪;杨学敏;李志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无创呼吸机治疗成人心脏病术后重症哮喘的效果分析

    我国哮喘患者人数已近3千万,居全世界之首,其中重症哮喘约占病死率20%[1-2].重症哮喘主要是由呼吸肌疲劳、气道痉挛、严重缺氧等因素引起的,特别是心脏手术后发生重症哮喘,增加了心脏负担,处理不及时往往会引起呼吸衰竭而危及生命安全.在近年的研讨观察中,发现无创呼吸机面罩通气治疗能短时间内缓解重症哮喘状态,治疗的成功率不断提高.本研究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无创呼吸机面罩正压通气对重症哮喘患者进行治疗,并与常规治疗的患者对比,观察两组哮喘改善程度,旨在探讨无创呼吸机治疗心脏手术后重症哮喘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徐鹏;朱学敏;魏海燕;陈颖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黄芪注射液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外周血Th17/Treg细胞平衡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 探讨黄芪注射液干预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及白介素-10(IL-10)的表达水平,及黄芪注射液对其的作用.方法 收集COPD急性加重期(A组)、稳定期(B组)、肺功能正常吸烟者(C组)及肺功能正常非吸烟者(D组)各20例,分别抽取患者空腹静脉血制备单个核细胞悬液(PBMC),分为空白组和黄芪组,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黄芪注射液干预前后Th17细胞、Treg细胞占CD4+T细胞的比例及IL-10的表达水平.结果 CD4+Th17细胞的比例:空白组均高于黄芪组(P<0.05),空白组:A组(2.87±0.90)%高于B组(2.07±0.76)%、C组(1.20±0.42)%、D组(1.02±0.30)%,B组高于C、D组,C组和D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芪组:A组(1.51±0.93)%高于B组(0.94±0.65)%、C组(0.75±0.45)%、D组(0.68±0.37)%(P<0.05),B、C、D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4+rreg细胞的比例:黄芪组均高于空白组(P<0.05),在黄芪组,D组(8.04±2.65)%高于A组(4.76±1.43)%、B组(5.89±1.93)%、C组(6.50±2.2)%(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高于A组(P<0.05);在空白组,D组(6.29±3.24)%高于A组(2.42±1.45)%、B组(4.13±1.83)%、C组(4.41±2.67)%(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高于A组(P<0.05);外周血IL-10水平:黄芪组均高于空白组(P<0.05),黄芪组:D组(7.25±1.32)%高于A组(4.76±1.31)%、B组(6.32±1.75)%、C组(6.02±1.39)%(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高于A组(P<0.05);空白组:D组(5.21±1.07)%高于A组(2.96±1.25)%、B组(4.00±0.81)%、C组(4.31±0.90)% (P<0.05),B组和C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高于A组(P<0.05);Th 17/Treg细胞的比值:空白组均高于黄芪组(P<0.05),黄芪组:A组(0.34±0.21)%均高于B组(0.17±0.13)%、C组(0.14±0.10)%、D组(0.11±0.07)%(P<0.05);空白组,A组(4.27±7.77)%均高于B(0.60±0.33)%、C(0.31±0.19)%、D组(0.21±0.13)%(P<0.05).结论 Th17/Treg比值升高,平衡失调,可能是COPD发病的免疫机制;黄芪注射液在一定程度上能调节Th17/Treg比例失衡,对COPD的治疗可能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张莉莉;吴世满;郭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NIPPV治疗AECOPD患者合并意识障碍的临床效果

    目的 探讨无创机械通气(NIPPV)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合并意识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48例AECOPD合并意识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有创机械通气(IPPV)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6、12h呼吸频率、心率、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动脉血pH值,治疗前后两组SF-36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两组治疗前呼吸频率、心率、PaO2、PCO2、动脉血pH值各参数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6h,治疗后12 h,两组呼吸频率、心率、PaO2、PCO2均持续改善,但研究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动脉血pH值改善不明显,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比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研究组治疗后SF-36各维度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3%、25.0%,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NIPPV治疗AECOPD患者合并意识障碍效果好,可显著改善患者呼吸指标,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使用.

    作者:何卫平;王怡进;秦国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清肿瘤标志物与肺癌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血清肿瘤标记物在高危及肺癌人群中的应用价值,及肺癌高危因素的检测方法.方法 选取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住院患者230例;依据纳入标准进入高危因素组随访观察;对照人群为70例良性疾病患者;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分析血清肿瘤标志物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神经特异性烯醇化酶、鳞状上皮细胞癌抗原及铁蛋白的水平.结果 纳入高危因素的患者230例,其中经气管镜或胸腔镜即确诊肺癌160例,6 ~ 22个月期间随访病例70例,后期确诊肺癌12例;因肺部结节病变入院,确诊肺癌88例,占位病变中有8例随访观察中确诊肺癌;多项肿瘤标志物联合铁蛋白增高,能有效判定肺部结节的良恶性(P<0.05).胸部结节合并铁蛋白增高对诊断肺癌具有显著意义(P=0.021).结论 肿瘤标志物和铁蛋白增高是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单纯铁蛋白增高对判定肺部占位的良恶性并无意义,如联合肺部占位结节检测肿瘤良恶性,其诊断意义可大为提高.

    作者:李艳萍;殷俊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无创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入选对象为本科室病房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收治入院经治疗达到COPD稳定期且合并肺动脉高压的136例患者.所有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查收缩期肺动脉压(sPAP) >40 mmHg.136例患者中男121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3±11.3)岁,随机分为无创正压通气(NPPV)组和常规治疗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FEV1/预计值、氧合指数、PCO2、sPAP、BNP指标的差异,并进行sPAP与氧合指数、PCO2、BNP、FEV1/预计值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NPPV组治疗后与治疗前以及与常规组治疗后在氧合指数、PCO2、BNP较前有明显改善(P<0.05),而FEV1/预计值、sPAP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组治疗前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根据sPAP值分为A组(40 mmHg<sPAP≤60 mmHg)以及B组(sPAP>60 mmHg)进行分层研究显示:常规组治疗前后对应A、B亚组在FEV1/预计值、氧合指数、PCO2、BNP、sPAP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NPPV治疗组A组治疗后患者氧合指数、PCO2、BNP、sPAP较治疗前及常规组A组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B组治疗后在氧合指数、PCO2、BNP较治疗前及常规组B组治疗后有明显改善(P<0.05),而FEV1/预计值、sPAP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sPAP与氧合指数呈负相关,与BNP呈正相关(P<0.05).结论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轻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安全有效,可以减低肺动脉高压.

    作者:沈奕播;聂洪玉;孙楷;徐东兰;肖亮;缪娟;胡明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脉冲振荡肺功能测定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 探讨脉冲振荡肺功能测定(IOS)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与传统肺功能检测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呼吸科住院的稳定期COPD患者100例作为实验组,根据COPD严重程度分为A、B、C、D四组,A组(轻度)17例,B组(中度)21例,C组(重度)33例,D组(极重度)29例,另选4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入组后进行IOS肺功能测定(Zrs、Fres、R5、R20、X5)和传统肺功能测定(FEV1、FEV1/FVC),COPD患者治疗三个月后复诊.结果 治疗前后,实验各组与健康组比较,FEV1、FEV1/FVC、X5显著降低,Zrs、Fres、R5、R5-R20、R20显著升高;并且COPD越严重Zn、Fres、R5、R5-R20、R20越高,FEV 1、FEV1/FVC、X5越低(P<0.05);经过治疗后,四个实验组FEV1、FEV1/FVC显著升高,Zrs、Fres、R5、R5-R20显著降低(P<0.05),X5、R20无明显改变.FEV1、FEV1/FVC与Zrs、Fres、R5、R5-R20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X5呈明显正相关(P<0.05),其中FEV1与Fres的相关性强(r=-0.765).结论 IOS肺功能检测指标能客观反映气道阻力,并且与传统肺功能指标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作为一种新的COPD诊断技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孟丹;张晓燕;朱健武;周波;杨蓉;陈秋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肝硬化患者并发肺部感染92例临床分析

    肝硬化(hepatic cirrhosis)患者由于肝功能减退,机体免疫功能低下,网状内皮系统受损,补体、中性粒细胞、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缺陷,免疫球蛋白及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等宿主因素[1-3],而导致肝硬化患者机体抵抗力降低,极易发生多种并发症,特别是并发病原菌感染,其中肺部感染尤为常见.肝硬化是一种内科严重的疾病,当并发病原菌感染时,常常提示预后不佳.本文对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住院治疗的1 086例肝硬化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并发肺部感染者92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骆文君;郑媛钰;叶秋;刘唯佳;黄其密;李春花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MLVA用于新疆部分地区结核分枝杆菌基因分型的初步研究

    目的 探讨结核菌株进行多位点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分析(the multiple locus VNTRanalysis,MLVA).方法 选择2010年至2011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资料,采用经典24位点方法进行基因分型.并采用BioNumerics5.0数据库进行基因聚类分析.将结核分枝杆菌原始株,取一菌环溶于400μl TE中悬菌,80℃ lh灭活,12 000r/min离心10 min,弃上清,600μ1 TE重新悬菌,进行多位点串联重复序列分析.结果 新疆99株结核分枝杆菌分为2个基因群:分别为基因群Ⅰ和基因群Ⅱ,基因群Ⅰ 66株(66.7%),基因株Ⅱ33株(33.3%);基因群Ⅰ是北京家族,基因群Ⅰ的66株结核分枝杆菌有65种不同的基因型,有2株结核分枝杆菌属于同一簇,成簇率为1.5%,基因群Ⅱ33株结核分枝杆菌菌株的MLVA图谱不同,成簇率为0.结论 新疆结核分枝杆菌菌株存在明显的基因多态性,以北京基因型菌株为主,同时还存在一定比例的非北京基因型,应加强对主要流行菌株流行的监控及管理.

    作者:龚新记;李月华;姚丽丹;阿依努尔·莫合买提;刘年强;王乐;王晶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嗜酸粒细胞增多表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disease,COPD)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在临床表现、生理学、影像学、治疗预后、肺功能下降程度、生存质量及并发症等方面均有体现[1-2].虽然目前采用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EV1)在评估气流受限程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FEV1本身不能准确地反映患者特征,且FEV1是一种变化相对缓慢的生理参数,不能准确的预测患者的疾病发展过程.COPD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其表型研究是目前的热点,其中Eos增多型的COPD具有其独特的临床特征,对其进行个体化治疗、预测疾病的预后以及急性加重的特点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嗜酸性粒细胞(Eosnophi1s,Eos)一直被认为是哮喘有别于COPD的特征性标志.然而,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在严格排除具有哮喘特征患者的前提下,仍有10%~40%的COPD患者伴有痰Eos百分比>3%[3-5].

    作者:李佐霖;洪旭初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ICG快速诊断重症患者呼吸困难原因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阻抗心动描记图(ICG)在快速诊断ICU重症患者呼吸困难原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3月急诊入ICU的80例呼吸困难患者纳入研究,采用盲法诊断试验.每例患者都行血常规、肝肾功、电解质、心电图、胸片、动脉血气分析等常规检查,ICU医师根据检查结果采用诊断标准对患者进行诊治;所有患者均采用ICG监测血流动力学,专人负责ICG监测和记录心指数(CI)、每搏指数(S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收缩时间比率(STR)、速度指数(VⅥ)及胸腔液体水平(TFC),而ICU医师并不知晓监测数据结果;患者出院后,由没有参与治疗且不知道ICG结果的专家团队综合所有的医疗数据,作出每个患者终医院诊断:心源性或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比较ICG诊断以及ICU医师诊断呼吸困难原因的时间和结果;根据专家团队终诊断,分别计算ICG诊断以及ICU医师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析两者对心源性及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的判断价值.结果 80例患者中因无法获得ICG数据排除4例,24例患者终诊断为心源性呼吸困难,52例为非心源性呼吸困难.与后诊断相比,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ICU医师组诊断正确20例,ICG诊断22例;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ICU医师组诊断40例,ICG诊断46例;诊断准确性ICU医师是79% (60/76)、ICG为89% (68/76),有统计学差异(P<0.05).ICG血流动力学参数显示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存在低CI、SI和VI,高STR、SVRI和TFC,与非心源性呼吸困难患者参数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其中CI(2.00±0.95 vs.3.00±0.72,P<0.001) STR(0.56±0.28 vs.0.40±0.11,P<0.001)、VI(31.8± 14.7 vs.42.2± 15.8,P=0.008)、TFC(40.6± 14.4 vs.32.4± 14.0,P=0.021);SI(27.8±11.4 vs.34.6±10.8,P=0.014)、SVRI(2 952±1 191 vs.2 124±801,P<0.001).诊断时间从入ICU开始计算,ICU医师在(1.57±1.14)h内完成诊断;ICG在(0.47±0.34)h内完成诊断,有显著差异(P<0.001).ICG诊断与ICU医师诊断比较,其有更高的敏感性(91.7%vs.83.3%)、特异性(88.5% vs.76.9%)、阳性预测值(78.6%vs.62.5%)和阴性预测值(95.8%vs.90.9%),对心源性及非心源性呼吸困难的诊断具有更好的判断能力.结论 ICG在诊断重症患者的呼吸困难原因中具有更高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能帮助ICU医师有效、快速、准确诊断呼吸困难原因为心源性或非心源性,有利于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尹智;李琦;王文虎;林和;黄华;王雅;胡明冬 刊期: 2017年第03期

中华肺部疾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肺部疾病(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