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异黏蛋白与肿瘤化疗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杨雯;姚艳雯;宋勇;肖鑫武

关键词:异黏蛋白, 肿瘤, 化疗, 耐药
摘要:化疗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主要手段,尽管近来来新的化疗药物和各种联合方案的不断推出,然而许多肿瘤对化疗药物不敏感,或者在化疗过程中逐渐对药物产生耐受性,是导致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寻找并干预能够影响肿瘤耐药的因素是肿瘤靶向治疗领域当前的研究热点.异黏蛋白(metadherin,MTDH)是新近发现的一个癌基因,初发现源于HIV-1感染的人胚胎初级星形胶质细胞,因此被命名为星状细胞上调基因-1(astroycyte elevated gen-1,AEG-1)[1].
中华肺部疾病(电子版)杂志相关文献
  • 痰分子标志物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

    据中国癌症中心新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肺癌每年的新发患者数约60万,死亡人数约20万,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已跃居恶性肿瘤首位[1-2].肺癌一方面是其发病隐匿,约60%患者就诊时已处于晚期,失去了佳治疗时机,导致总体5年生存率不足20%[3];另一方面是目前尚缺乏有效的肺癌早期筛查及诊断的手段.痰液直接来源于呼吸道,取材简便、无创、可重复性强,因此,研究者们不断尝试将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技术应用于痰液检查中,以寻求高敏感性、高特异性的分子标志物.现将近年来痰分子标志物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黄晓珠;包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评估肺癌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近期疗效的价值

    肺癌是一种具有很高发病率和病死率的常见肺部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并且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失去手术机会.对于无法手术的患者,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bronchial artery infusion,BAI)是治疗肺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1].研究表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肺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血液中VEGF的变化被认为是对肺癌早期诊断、治疗效果和预后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2].本研究旨在探讨肺癌患者经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血清VEGF变化情况,为评估支气管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后患者病变转归提供依据.

    作者:代文静;孙建;李云辉;蒋梦妮;叶茹燕;李万成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基层医院中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综合护理的体会

    慢性支气管炎是由于感染或非感染因素引起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是基层医院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老年人患病率高,在急性发作期除了积极的临床治疗外,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对其康复效果具有重要的作用[1].我院对34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给予有效的综合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王如英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嗜肺军团菌血清型1在肺炎中散发情况的调查

    军团菌(Legionella)是引起军团菌病的病原体.1977年美国费城首次暴发了军团菌肺炎(Legionella pneumonia),军团菌作为散发和流行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已经在学界获得了广泛的认同.目前已确认军团菌属有52个种,70个血清型,与人类疾病相关的有24个种,其中嗜肺军团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LP)是引起军团菌病的主要病原菌,已发现其有15个血清型.以嗜肺军团菌血清型1(Legionella pneumophila serotype1,LP1)引发的军团菌肺炎为常见,占80%[1].军团菌肺炎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呼吸道受累为主,常易造成多系统损害.

    作者:史鹏;安东善;王树岐;高君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以慢性咳嗽为主要表现的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1例

    病例资料患者女,42岁.银行职员.主诉发作性咳嗽、胸闷4年,加重1个月于2014年5月13日入院.缘于4年前始,每年4月至6月初,出现阵发性中重度咳嗽,并感轻度胸闷,接触油烟、香水后加重,症状可自行缓解.1个月前上述症状复发并加重,到我院门诊就诊,胸片检查无异常,气道反应性测定结果(±),拟诊“咳嗽变异性哮喘”,试吸入福莫特罗布地奈德(160/4.5 μg),2次/d,并联用孟鲁司特钠片10 mg,口服,1次/晚,上述症状未见明显好转,入我院进一步诊治.病来无发热、咯血、盗汗、胸痛,消瘦、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反酸、暖气、鼻塞、流涕等.精神和食欲一般,睡眠欠佳,体重未见明显变化,大小便正常.

    作者:张齐武;高俊峰;左中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ICU获得性肌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20世纪80年代早期ICU获得性肌病(ICU acquired weakness,ICU-AW)被首次描述为败血症和多器官衰竭的一种罕见并发症[1].过去的研究表明,ICU-AW已影响了30% ~ 50%的危重症患者,是ICU发生率高的急性多神经肌病,严重者甚至呼吸肌瘫痪,造成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延长,增加ICU患者医院病死率,并导致慢性残疾.现就ICU-AW的定义、发病率、主要的危险因素、可能的机制、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做一综述.

    作者:谢云;王瑞兰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实习护生护患沟通课程设计的探讨

    为更好保障实习护生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为其提供优质培训课程,加强护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部分[1].护患沟通指的是护士与患者之间确切无误的信息交流和相互作用的过程,其内容包括与患者的护理、康复相关的信息及双方思想、感情、愿望和要求等多方面,从而建立起的信任与合作关系[2].

    作者:郭忠蓉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肺癌化疗后并发右小腿软组织严重感染的临床护理

    临床资料患者男,62岁.因发热,鼻衄,右小腿肿胀,疼痛1d于2014-10-26入院.患者于2013年8月因胸闷、气促,加重半个月,确诊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右肺,中-低分化腺癌,T2N2M1Ⅳ期,伴双肺转移、心包、纵隔淋巴结、全身多处骨转移、脑转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receptor,EGFR)野生型、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中度贫血、低蛋白血症,并进行了6个疗程的化疗.方案均为:多西他赛D1 120 mg,奈达铂D1 140 mg,唑来磷酸D1 4 mg.入院查体:神志清楚,慢性病容,营养中等.

    作者:马秀英;冯欢;朱丹;罗兰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胸膜内固定与难治性气胸典型病例分析

    随着CT和胸腔镜等诊断治疗技术的广泛使用,人们对气胸的认识有了长足的进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晚期并发的自发性气胸已经取代肺结核成为首位原因,特别是难治性气胸仍然是威胁患者健康和生命的世界性难题[1-3].我们经过十余年潜心研究,创立了胸膜内固定,用于治疗COPD晚期并发难治性气胸,取得满意疗效.为将此技术推广应用于无法耐受胸腔镜和开胸手术的众多难治性气胸患者,现结合几例典型病例的诊治经过,对胸膜内固定进行简要的介绍.

    作者:夏前明;刘自军;周鹏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小鼠肺的环状RNA表达谱研究

    目的 采用环状RNA (circRNA)芯片筛选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小鼠肺组织中差异表达的circRNA,分析circRNA表达谱特征,为HPH发生机制提供研究方法.方法 2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体质量17 ~ 20 g)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HPH模型组与常氧组,每组10只.HPH模型组小鼠置于自制常压低氧舱内,舱内氧浓度(10±0.5)%02.每天连续低氧处理8h,连续21d.常氧组小鼠置于常氧环境饲养.通过测定右心室收缩压和右心肥大指数验证HPH小鼠模型复制成功后,处死小鼠,取肺组织,用circRNA芯片检测各组肺组织circRNA表达谱,并进行组间比较与分析,以明确差异表达的circRNAs.结果 与常氧组比较,HPH模型组肺组织中表达显著上调的circRNAs共有23个(P <0.01,P <0.05);表达显著下调的circRNAs共有41个(P<0.01,P<0.05).结论 circRNA芯片可用于筛选HPH差异表达的circRNA,circRNA可能参与HPH调控机制.

    作者:夏世金;邰先桃;李炳;苏晋燕;狄桦;刘露梅;万文斌;胡明冬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后合并急性粟粒性肺结核3例

    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n vitro fertilization-embryo transfer cycle,IVF-ET)术后急性粟粒性肺结核在国内尚无本病的相关的流行病学调查,亦缺少大样本的病例报道.本研究采用文献检索方式系统性回顾国内25年IVF-ET后合并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的资料,旨在了解我国该病的临床特点、诊疗及预后等,为临床医师快速准确地诊断本病提供重要线索.

    作者:马苗;苗立云;蔡后荣;罗百灵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论中国的肺癌筛查

    自2011年美国国立肺癌筛查试验(NLST)的数据提示了低剂量螺旋CT(LDCT)可提高早期肺癌的诊断率、有效降低肺癌病死率后,各项关于肺癌筛查的临床研究先后给出振奋人心的结果,有力地推广了LDCT在肺癌筛查中的应用[1].2014年开始国立综合癌症网(NCCN)指南将LDCT正式纳入肺癌筛查项目中,对各种肺部结节如何进行筛查提供了详细的策略[2].而作为人口众多、肺癌发病率居高不下的中国,能否成功复制欧美国家的肺癌筛查经验?

    作者:宋勇;姚艳雯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RRM1蛋白表达与体外药敏实验检测对指导非小细胞肺癌化疗的价值

    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即使可切除的NSCLC患者5年生存率仍令人失望,改善术后NSCLC患者局部控制率及远期生存率一直是临床关注的焦点,个体化化疗是21世纪胸外科临床发展的方向和理想治疗模式[1].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40例NSCLC患者手术切除的新鲜组织标本中核苷酸还原酶M1亚基(ribonucleotide reductase subunit M1,RRM1)蛋白表达水平,同时进行体外原代培养,MTT药敏试验,检测临床常用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化疗药物吉西他滨(Gemcitabine)的敏感性,比较分析RRM1表达与吉西他滨耐药的相关性.旨在探讨其在NSCLC个体化治疗中疗效的意义,为敏感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

    作者:黄娟;刘浩;邓冲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白介素13受体α2在哮喘小鼠肺组织细胞内表达与气道重塑的关系

    目的 探讨白介素13受体α2(IL-13Rα2)与气道重塑的的关系.方法 用OVA腹腔注射致敏SPF级BALB/c小鼠,雾化吸入激发制作哮喘模型,同时予地塞米松腹腔注射干预,后一次致敏后24 h处死小鼠,观察并测量肺组织形态学改变,用RT-PCR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小鼠肺组织中IL-13Rα2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TGF-β1 mRNA表达.结果 哮喘小鼠与对照组、地塞米松组小鼠比较,支气管管壁(17.58 ±0.78)vs.(12.61 ±0.87)vs.(13.89 ±0.94)、平滑肌面积(6.71±0.83)vs.(4.61 ±0.46) vs.(5.62 ±0.53)均明显增加,P<0.01,RT-PCR发现肺组织中IL-13Rα2 mRNA(0.670±0.183)vs.(0.075 ±0.058) vs.(0.262 ±0.138)和TGF-β1 mRNA (0.704±0.168)vs.(0.317 ±0.140)vs.(0.358 ±0.098)明显增高,P<0.01,免疫组化发现IL-13Rα2蛋白表达(52.11±6.30) vs.(17.80 ±4.09)vs.(22.87±3.76)明显增高,P<0.01.结论 IL-13Rα2在哮喘小鼠肺组织表达增加,与气道重塑密切相关.

    作者:王正东;姚汉清;闵凌峰;徐兴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支气管镜代替内科胸腔镜检查在胸腔积液诊断中的价值

    胸腔积液是呼吸系统常见疾病,其病因的诊断和鉴别有时非常困难,以往采用胸腔穿刺抽出积液进行常规、生化,标志物等检查,但其敏感性、特异性较低,多数只能做参考[1].确诊胸膜疾病可靠的方法是对病变部位取活检作病理诊断.经皮闭式胸膜活检对胸腔积液病因诊断具有简单、易行、损伤小的优点,但胸膜活检也具有一定的盲目性,阳性率较低.内科胸腔镜(medical thoracoscopy,或pleuroscopy)是一项侵入性操作技术,主要用于经传统方法不能明确病因的胸腔积液患者的诊治,通过直视胸膜病变并取活检,可提高诊断的阳性率.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来我科就诊采用支气管镜代替内科胸腔镜进行检查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且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胸腔积液患者105例,现将其结果及支气管镜活检临床应用报道如下.

    作者:葛楠;廖秀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

    永存左上腔静脉比较少见,无其他合并畸形者,对患者健康影响轻微,因而,特别容易误诊、漏诊.近期我们收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永存左上腔静脉1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某女,62岁,已婚,汉族,农民,病历号:449202,因“反复咳嗽、咯痰20年,加重伴心累、气紧半年”于2014年6月17日入院.患者20年前受凉后出现阵发性咳嗽、咯痰量多,色白呈泡沫状,当地镇医院诊断为“呼吸道感染”,经对症治疗后缓解.此后咳嗽、咯痰反复发作,并逐渐加重,先后于当地镇、县医院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作者:李雪莲;刘自军;文甜田;唐文君;蒲蓉;夏前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支气管镜介入热消融术治疗中央型晚期肺癌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支气管镜介入热消融术治疗中央型晚期肺癌气道狭窄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经支气管镜活检病理确诊的合并中心气道狭窄的晚期肺癌患者,在局部麻醉下采用支气管镜介导下联合应用氩气刀和高频电刀治疗;以病变狭窄获得再通、临床症状改善进行即时疗效评价,疗效判断标准:完全有效,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消失,腔内新生物完全清除,气道恢复通畅;部分有效,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改善,腔内新生物大部分被清除,超过50%的狭窄管腔重新开放;轻度有效,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改善,腔内新生物小部分被清除,管腔狭窄改善不足50%,经引流狭窄远端肺部炎症消散;无效,腔内新生物未清除,患者呼吸困难无改善.结果 56例患者共行肿瘤热消融术治疗105次,一般每个患者治疗1~4次,多一例治疗11次.临床评价完全有效8例(14.3%),部分有效27例(48.2%),轻度有效21例(37.5%),即时有效率为100%.术中、术后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局部麻醉下行支气管镜介入热消融术治疗中央型晚期肺癌疗效佳,并发症少,麻醉风险低,患者耐受好,值得借鉴和临床推广.

    作者:姚汉清;王正东;朱湘平;徐兴祥;许文景;秦艳;凡兰桂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超声对修正的Geneva量表评分患者肺栓塞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超声对修正的Geneva量表评分低、中、高度患者肺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疑似PE患者164例,其中临床确诊PE 94例,分析修正的Geneva评分及超声结果,根据修正的Geneva量表评分分为低、中、高度组,每组分为超声阳性及阴性组,分别计数确诊PE及非PE的人数,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PE可能性与修正的Geneva量表评分高低有显著关系(x2=63.576,P<0.001),超声阳性99例中确诊PE为82例(82.8%),超声检出肺动脉内血栓直接征象14.1% (14/99),右心系统间接征象68.7% (68/99),合并下肢静脉血栓43.4%(43/99);超声阴性65例,终确诊PE12例(18.5%).修正Geneva量表评分中度组超声阳性确诊PE可能性明显高于超声阴性组(P<0.001),低度组及高度组无统计学意义(P=0.379、P=1.000).结论 修正的Geneva量表评分中度患者超声检查可增加确诊PE的可能性,减少PE误诊、漏诊,提高PE早期诊断率.

    作者:李群;王晓霞;周鸿;包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2例胺碘酮致药物性间质性肺炎随访报告

    病历资料患者1,女性,79岁,退休职工.住院号:176911.因“气促2月余”于2012年5月24日入院.患者2月余前因肩周炎及带状疱疹于外院住院,治疗期间出现气促,活动时明显,伴咳嗽,咳痰,胸闷.随后转入我院心内科治疗,气促无好转,经会诊转入我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8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6年,口服胺碘酮片0.2 gQd6年,于入院前2个月停用.查体:T 36.5℃,P 75次/min,R 20次/min,BP 150/60 mmHg.神志清楚.口唇无发绀.双肺呼吸音清,双下肺可闻及湿哕音,未闻及哮鸣音.心界向左扩大,心率75次/min,律齐,主动脉瓣听诊区及主动脉瓣第二听诊区可闻及收缩期2/6级杂音.

    作者:刘峰;黄华萍;李羲;施蓉萍;刘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紫外线局部照射对化疗患者PICC导管静脉炎预防作用的观察研究

    经外周置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一种从周围静脉导入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的置管技术.因其可避免反复静脉穿刺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及化疗药物外渗引起的化学性静脉炎,近年来,PICC已广泛运用于肿瘤化疗的患者[1].对于需要长期反复化疗的患者,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选择.然而,在其使用过程中,仍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其中以静脉炎为常见[2].为了减少肺癌患者静脉炎的发生率,减轻患者的痛苦,我科对其进行了早期预防干预,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何丽;周菲菲;唐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中华肺部疾病(电子版)杂志

中华肺部疾病(电子版)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