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迪旺
目的 对高血脂患者治疗中应用绞股蓝总苷分散片的临床价值进行探讨.方法 依据用药剂量,把高血脂患者75例分成2组,均以绞股蓝总苷分散片展开治疗,36例以常规剂量治疗为A组,40例提高剂量展开治疗为B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B组治疗后TC、TG、HDL-C、LDL-C改善程度比A组优越,B组总有效率是95.00%,与A组的77.14%对比较高,且B组无效率、复发率也明显较A组低,两组明显不良反应均未出现(P<0.05).结论 对于高血脂患者的治疗,大剂量绞股蓝总苷分散片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彭卫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眩晕,病位在脑,是较常见的一种症状.弄清眩晕的病因病机,可以根寻本,能对眩晕患者的诊治起到良好作用.本文从眩晕病的病因病入手,探索眩晕病的中医疗法,以得出眩晕病在中医内科中的诊治思考策略.
作者:刘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多样性护理对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以自愿方式划分本院2015年11月~2016年12月接诊的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110例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和观察组患儿分别采用常规护理、多样性护理,比较患者患者临床护理应用结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用药依从性、复查依从性、生活依从性等总治疗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且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P<0.05).结论 多样性护理应用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护理中,应用效果较好,提高治疗中依从性及满意度.
作者:张静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5月20日~2017年3月20日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差异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联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对比2组患者治疗结果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后的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膜糖蛋白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接受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治疗,可促进疗效的提高,将其心绞痛的发生次数减少,意义重大.
作者:李润乔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对比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方法 随机抽取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我院诊断为偏头痛的患者9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9例.观察组给予加巴喷丁,对照组服用卡马西平.比较观察两组的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 加巴喷丁与卡马西平的治疗效果相当,但是加巴喷丁的不良反应明显低于卡马西平(P<0.05).结论 加巴喷丁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时安全性更高,更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赵文雪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与复方丹参滴丸的疗效对比研究.方法 选取我院门诊以及住院收治的冠心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给予所有患者单硝酸异山梨酯片口服治疗,研究组加服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疗效.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心电图显著得到改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 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单硝酸异山梨酯治疗期间,加用复方丹参滴丸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适合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作者:卢乃棉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门诊西药房调剂差错的发生类型、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方法 抽取2016年3月到2017年2月间在我院接受心血管介入治疗并在术后发生并发症的患者37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记录其血管并发症类型,计算其构成比,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策.结果 其中,14例发生穿刺点渗血或血肿的情况(37.83%)、9例出现假性动脉瘤(24.32%)、14例发生拔管综合征(37.83%).结论 加强对心血管介入术患者围术期的护理干预,对于降低患者的术后血管并发症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黄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和处理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9月~2017年1月输血患者3952例资料,统计交叉配血不合发生率及发生原因,并总结处理措施.结果 通过对输血患者3952例进行分析发现,共出现32例配血不合现象,发生率为0.8%.从原因上看,不规则抗体引发7例,占比21.9%;冷凝聚引发2例,占比6.3%;药物和疾病引发14例,占比43.7%;离心不足引发2例,占比6.3%;纤维蛋白过高引发5例,占比15.5%;标本未混匀2例,占比6.3%.结论 输血前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有很多,因此,输血期间尽量自身输血,预防交叉配血引发的不良反应.
作者:汤玮蔺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巡回护士专科护理小组在心脏手术中的护理配合效果.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心脏手术患者37例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对患者临床手术护理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探究巡回护士专科护理小组在心脏手术中的护理配合价值.结果 巡回护士专科护理小组有效的提高心脏手术护理配合效果,缩短手术时间,同时提高了医生和患者对护理服务的认可.结论 心脏手术中巡回护士专科护理小组的手术配合,促进手术顺利进行,提高手术室整体护理质量,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作者:常学进 刊期: 2017年第16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具有死亡率高、预后差、多见于老年人等特点,若不及时有效治疗,可危及患者生命.近年来,西医在对症治疗慢性肺心病的基础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也有致心律失常等毒副作用.而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时具有毒副作用小,且疗效显著等特点.文章针对国内中医药治疗慢性肺心病的研究概况进行综述.
作者:宋彦伟;杨如意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究肩锁关节损伤的MRI影像诊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4年3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取MRI影像诊断对所有肩锁关节损伤的患者进行诊断,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诊断结果与关节镜检查或者手术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MRI影像诊断对于诊断肩锁关节损伤的效果.结果 经手术检查或者关节镜检查对损伤分级符合率为100%,诊断的准确率为100%;MRI影像诊断的准确率为97.06%,漏诊率为1.47%,误诊率为1.47%;经MRI影像诊断检查对损伤分级符合率为97.06%,与关节镜检查或者手术检查结果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影像诊断对于肩锁关节损伤的诊断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其可以提高诊断率,同时MRI的多方位和多序列诊断,为诊断提供可靠地参照依据,值得临床广泛推广与应用.
作者:索文华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2月~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予以对照组西医的治疗方式,予以观察组患者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式,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与比较.结果 通过此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疗效为88.46%,而对照组的总疗效为70.83%,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使其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结论 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能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病症,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值得临床医学的不断采纳与推广.
作者:段喜珍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研究和探讨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特选取我院2016年2月~2017年2月接收的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应用参附注射液治疗路径;实验组在应用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治疗路径.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5.2%,优于对照组的76.2%,在心率、收缩压、左室射血分数的比较上,实验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低血压患者的治疗中,参附注射液联合多巴胺可以有效安全地优化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脏功能,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作者:朱滨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分析脑梗塞后遗症采用地黄饮子加味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2月~2017年3月在我院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80例患者,根据住院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阿司匹林片联合尼莫地平片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实施地黄饮子加味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明显的高于对照组75%,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于治疗脑梗塞后遗症的患者采用地黄饮子加味实施治疗,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血脂水平以及血液循环,效果比较显著,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温立强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血栓的疗效和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我院接收的脑血栓患者76例,在患者同意的基础上,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8例)两个小组.观察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种实施效果.结果 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68%、15.79%,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4.74%、2.63%,两组相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伐他汀和阿司匹林联合治疗,对脑血栓患者效果显著,并且不良反应较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刘琼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明确引导式康复训练对于提高脑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实际价值.方法 在本院于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所有脑瘫儿童中随机选取64例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将64例患儿分成常规组和引导组,为常规组患儿应用常规康复训练,引导组患儿应用引导式康复训练.对两组患儿的生活质量评分进行比较,包括认知功能、运动功能、言语功能、自理动作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结果 引导组患儿的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常规组患儿,组间对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为脑瘫儿童应用引导式康复训练具有显著的价值,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运用.
作者:刘涓;石翠霞;谢瑞娟;邓贇;陈璐;周新盼;杨信才;刘亚玮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讨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心衰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发生顽固性心衰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使用中西医治疗,在对照组中使用西医治疗.结果 实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别显著(P<0.05).在实验组中达到无效标准的患者的危险性出现降低.结论 对顽固性心衰的患者使用中医理论治疗以及西医治疗,可以有效的缓解患者病情,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邵永波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对脑血栓患者行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44例接受优质护理的脑血栓患者作为优质组,选择同期接受传统护理指导的44例脑血栓患者作为常规组,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以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结果 优质组的护理满意度42例(95.45%)显著高于常规组34例(77.27%),两组护理前的ADL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优质组的ADL评分(78.75±10.42)分显著高于常规组(56.64±11.58)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对脑血栓患者行优质护理干预,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同时,还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徐红园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索舒适护理在腹腔镜胆囊全切除术后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方法 对120例腹腔镜胆囊全切除术患者,随机化分组(60例每组),且分别实施舒适护理和常规护理.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首次活动时间(8.51±1.32)h、首次进食时间(15.27±1.42)h、首次入厕时间(9.42±1.22)h、满意度(98.33%)、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33%)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腹腔镜胆囊全切除术患者实施舒适护理效果显著.
作者:陈静英 刊期: 2017年第16期
目的 探讨在不同海拔地区汉族和藏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的水平变化及对比.方法 前瞻性纳入不同海拔地区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08例,其中汉族203例、藏族105例,203例汉族患者中高海拔地区(2200 m以上)104例,低海拔地区(450 m以下)99例.并选择与汉族患者年龄、地区、性别基本相似的汉族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高海拔与低海拔地区的对照组体检者分别有87名或101名.所入选的藏族患者105例均来自高海拔地区,选取同地区、性别、年龄等基础资料基本相符的藏族健康体检者109名作为对照组.所选入的所有患者与健康体检者均进行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等血浆脂质代谢水平的检测,计算出血浆促动脉硬化指数(AIP),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高、低海拔地区汉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AIP(0.171±0.078)、(0.111±0.082)均高于相应健康对照组(-0.025±0.0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2)汉族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AIP高海拔区均高于低海拔区,患者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健康对照组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3)高海拔区藏族患者组AIP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1).(4)高海拔区藏族健康组AIP与汉族健康组比较,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海拔的增高,汉族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AIP均升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升高更明显.在高海拔区藏族患者AIP明显高于汉族患者,但健康对照组无差异.
作者:郑建文;王宇鹤;董鸿志;徐世林;赵锋仓;莫芳萍 刊期: 2017年第1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