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观察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快速型心律失常的疗效

赵献明

关键词:心律失常, 快速型, 冠心病, 胺碘酮
摘要:目的:观察治疗冠心病(CHD)快速型心律失常中使用胺碘酮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2年5月~2014年12月治疗的CHD并发快速型心率失常患者12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奎尼丁组与胺碘酮组,分别给予两种药物。结果奎尼丁组中有效48例,无效15例,有效率为76.19%;胺碘酮组中有效57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90.48%,胺碘酮组的有效率高于奎尼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CHD并发心律失常时应用胺碘酮可改善疗效。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相关文献
  • 探讨地高辛在永久性房颤治疗中的地位

    目的:探讨随访研究显示对于接受心律控制治疗的房颤患者应用地高辛与房颤患者死亡率增加的关联性。方法对比永久性心房颤动心率控制治疗作用,严格心率控制与宽松性心率控制Ⅱ(RACE-Ⅱ)研究中入组的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评估其应用地高辛与心血管患病率及死亡率的关联:在研究中对严格心率控制组与宽松心率控制组进行比较,同时对地高辛在心率达标中的作用进行评估。主要终点事件为心血管患病率及心血管死亡率。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病再入院、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再入院。本次研究共患者614例,608例(99%)完成了药物治疗方案调整。终点事件的分析均在随访结束且完成了药物剂量的调整阶段后。平均随访时间为2.9年(四分位间距为2.7~3.0年)。结果所有患者中,总计284例(46.7%)经过剂量调整阶段服用地高辛(平均剂量为0.250 mg;四分位间距为0.0625~0.750 mg)。患者大多为女性,既往有心力衰竭病史,其左室收缩期直径增大,并且随机分组大部分被分到严格心率控制组。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应用地高辛与主要终点及次要终点事件发生风险的增高无关。这部分患者经过3年随访发现地高辛治疗组与未应用地高辛组其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为12.9%vs13.4%[未校正危险比(HR)0.97;95%可信区间(CI)0.62~1.52];心血管再入院的发生率为19.4%vs19.5%[未校正(HR)1.00;95%(CI)0.69~1.45];全因死亡或心力衰竭(HF)再入院发生率为6.6%vs9.9%[未校正(HR)0.62;95%(CI)0.34~1.13]。结论应用地高辛与患病率及死亡率增加无明确关联。

    作者:刘刚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浅谈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防治的护理干预方案

    目的:研究分析老年心血管疾病防治的预防性护理方案。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给予预防性护理方案,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方案,对比两组患者的效果、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的效果优于对照组;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预防性护理干预,可以提高患者的效果。

    作者:吴纯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浅谈用PCI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进行临时起搏的疗效

    目的:浅谈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时进行临时起搏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不采取临时起搏,实验组采取临时起搏。结果两组患者住院中各项指标情况对比,其中实验组各项指标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心衰情况明显高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患者行急诊PCI治疗时给予临时起搏治疗,此方法能够减少患者住院时间,节约患者医疗费用,同时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作者:余庆;姚思辉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早期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及复方当归注射液预防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早期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及复方当归注射液对预防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老年性带状疱疹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抗病毒、营养神经及增强免疫力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及复方当归注射液局部注射,两组均治疗3周。观察皮损消退4周后患者皮损部位疼痛情况。结果治疗组中,发生PHN5例(16.7%),对照组发生PHN 12例(40%),治疗组PHN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注射糖皮质激素及复方当归注射液可有效预防老年PHN的发生。

    作者:王玉石;高巧云;张正标;赵阳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观察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治疗的疗效

    目的:观察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急诊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美托洛尔与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将两组患者的疗效进行对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2.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2.07%,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214,P=0.013)。结论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急诊内科治疗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联合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疗效更加显著,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应用。

    作者:马迎春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护理研究

    目的:研究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护理工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护理组138例与对照组137例,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护理组给予特殊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家属满意度。结果护理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45%低于对照组的18.98%,家属满意度为99.28%高于对照组的7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给予特殊护理,不仅提高了手术的成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及家属较为满意。

    作者:李爱霞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心房粘液瘤的临床病理分析

    目的:分析心房粘液瘤的病理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2009年~2014年我院治疗的心房粘液瘤患者28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左心房粘液瘤25例,右心房粘液瘤2例,双心房粘液瘤1例。结果1例患者为术前巨大左心房粘液瘤并发急性心力衰竭和肺水肿,治疗无效死亡,其余27例患者均在体外循环手术下治疗,无死亡,且无术后并发症发生,对患者进行随访,均无复发。结论对于心房粘液瘤患者在确诊后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严格掌握手术指征,根据患者的瘤体特点在操作的过程中要认真仔细,提高手术治愈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杨晓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围生期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体会

    目的:探讨围生期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及预后分析的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0年1月~2014年12月围生期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2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用药回访情况。结果治愈17例,好转3例,死亡2例。结论围生期心肌病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应严格按照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原则进行治疗,且治疗后的疗效与就诊时间有密切的关系,同时避免医源性诱发本病的发生。

    作者:刘韬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评价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

    目的:评价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方法选取2014年6月~12月在我院社区门诊接受治疗的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和优势组,常规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优势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共同治疗,比较常规组和优势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及症状改善率。结果常规组治疗后SAS评分为(50.7±4.1)分,SDS评分为(52.4±5.1)分,康复率为60.9%;优势组治疗后,SAS评分为(41.2±4.7)分,SDS评分为(40.8±6.3)分,康复率为87.0%。结论健康教育联合心理疏导对冠心病伴焦虑抑郁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秀花;李春华;李玉芝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医四逆温胆汤加味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分析

    目的:评价分析中医四逆温胆汤加味治疗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主要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主要采用中医四逆温胆汤加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其中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70.0%和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患者的临床复发率对比上,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为26.67%和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肝胃不和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实施中医四逆温胆汤加味疗效显著,复发率少,可行性高,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郑欣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致作者及读者的一封信

    作者: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

    目的:观察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1年5月~2014年5月我院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18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和对照组,各9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7天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左室射血分数、术后梗死相关血管开通后血流TIMI分级、术后30天内出血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天内心电图ST段回落情况,替罗非班组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3级高于对照组、替罗非班组左室射血分数高于对照组、30天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替罗非班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术后30天内出血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STEMI介入治疗中,盐酸替罗非班的应用,能明显改善心肌再灌注、改善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提高心脏射血分数而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且不增加临床出血风险,临床应用价值高。

    作者:昌思梦;衡明强;李志军;李世春;陈国梁;臧滔;王福江;胡秀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幽门螺杆菌的疗效

    目的:探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式治疗幽门螺杆菌(HP)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9月~2014年9月收治的HP感染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结合组,各56例。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四联法进行治疗,结合组患者在常规四联治疗基础上应用三仁汤中药进行治疗。结果结合组患者的疗效明显比常规组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HP感染患者应用中西医方式进行治疗能够获取到较好的疗效,且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财宏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CAA患者3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9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温阳生血汤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4.2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8.42%;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CAA的疗效较好,故值得推广。

    作者:高洪波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分析护理干预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效果

    目的:分析护理干预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则在此基础上加强护理干预,就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干预前后神经功能EDSS评分进行对比。结果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在感染、消化道出血、中枢性高热及压疮等的发生率较对照组均显著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ED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评分均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实验组的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加强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韩亚南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小左心室患者外科治疗的疗效评价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小左心室患者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小左心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外科治疗,观察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外科治疗后,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后壁厚度等指标均明显得到改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明显。病死率为2.5%,存活率较高,疗效良好。结论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伴小左心室患者病情危重,手术风险大,并发症发生率高,加强对围术期的处理,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疗效与生存率。

    作者:谢溟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中西医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的中西医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急诊科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老年UA患者39例作为研究对象,在给予积极综合性治疗的同时,配合护士给予综合性的中西医护理措施进行干预,包括生活起居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及用药护理等,并观察效果。结果所有患者经给予积极治疗和中西医护理措施干预后,显效21例,有效18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结论积极合理的中西医护理措施对于提高老年UA患者的效果、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轶群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

    目的:分析冠心病患者非心脏手术的麻醉处理措施和效果,为临床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采用非心脏手术治疗冠心病患者72例麻醉处理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回顾性分析,患者根据其临床症状和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结果跟单纯全麻或单纯硬膜外麻醉相比较,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有血压保持平稳、脉搏波动较小、镇痛相对完善、患者苏醒快、苏醒期病情平稳等优势。结论进行非心脏手术治疗冠心病对患者有较大的危险性,应对患者进行密切的监测,保证患者的安全,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

    作者:曾煜霖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干扰素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联合干扰素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方法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给予干扰素治疗,治疗组则在干扰素基础上给予黄芪注射液10 ml/d静滴,2周后评定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治疗组心电图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干扰素联合黄芪注射液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满意,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覃杏子 刊期: 2015年第09期

  •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术后急诊介入治疗在围术期的护理效果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肺复苏术后急诊介入治疗在围术期的护理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到我院进行急性心肌梗死心肺复苏治疗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在急诊介入治疗后的围术期给予他们心里、术前、术中、术后以及出院护理,观察其恢复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恢复效果理想,患者的心肺功能得到改善。结论在围术期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后,提高了患者的效果以及满意度,值得在临床医学上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刘会玲 刊期: 2015年第09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主管: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主办: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