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瑜
目的:探讨胰腺炎所致肠梗阻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胰腺炎所致肠梗阻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单纯采取西医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气液平消失时间,综合评价患者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症状消失时间、气液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炎所致肠梗阻的疗效确切,可明显缩短病程,缓解临床症状及改善预后。
作者:李军;李霞 刊期: 2015年第15期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 VTE)是指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的凝固,使管腔部分或完全阻塞。VTE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现认为DVT与PE是同一疾病的两种不同临床表现。DVT发生在深静脉,腿部静脉发生率高,约为90%,也见于手臂、骨盆。按所累及的静脉位置分为远端DVT和近端DVT。远端DVT是指栓塞发生在胫前静脉、胫后静脉和腓静脉,发生部位低于膝盖。近端DVT是指栓塞发生于腘静脉、股深静脉、股浅静脉、股总静脉以及髂外静脉。近端DVT是指发生于腘静脉或以上的静脉血栓[1]。
作者:杨萍;李相冬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257例,将其分为试验组129例与对照组128例,对照组仅给予阿司匹林口服,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口服。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斑块、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血脂变化情况,统计患者脑梗死复发率。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患者颈动脉斑块、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指标有所改善,对照组无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血脂各项指标水平均明显改善,对照组无明显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复发率为13.1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梗死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疗效优于常规性治疗,可有效降低血脂各项指标水平,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王安惠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护理干预的效果及对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4年5月收治的冠心病心绞痛患者80例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心率、心率*血压、心绞痛发作次数及疗效。结果所有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其血压、心率、心率*血压、心绞痛发作次数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且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情况更为显著;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具有发病急、危害大、无法治愈的特点,临床尚无法根治,针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不仅可以获得更好的疗效,而且对患者预后十分有利,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苏燕;樊荣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7月~2015年2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后,研究组舒张压、收缩压下降程度及疾病知识掌握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患者的血压,提其自我防护意识,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杨超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1月收治的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26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135例和对照组134例。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试验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心脏指数和射血分数。结果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7.0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39%,心脏指数和射血分数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树明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1月收治的EH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硝苯地平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中医护理方案;随访半年,对比两组患者症状积分改善情况,综合评价患者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头痛、眩晕、肢体麻木、心悸及乏力症状积分显著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症状积分改善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0%,高于对照组的8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H患者应用中医护理方案效果确切,显著缓解EH患者的症状,改善预后,协同提高EH的常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敏 刊期: 2015年第15期
骨科手术后并发症中,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boembolism,VTE)发病率高,是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据以往研究,在骨科手术后未进行有效血栓预防的患者中,VTE发病率可达40%~60%[1-3]。约80%的DVT无明显临床症状;70%的致死性PE通过尸体解剖被发现[4]。因而,骨科医生需要高度重视静脉血栓的防治。
作者:胡三保;孙明曜 刊期: 2015年第15期
心力衰竭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均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疾病,且都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心力衰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在临床诊断治疗方面相对于单一疾病,治疗难度更大。所以了解心力衰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理病因,临床诊断以及临床治疗进展对于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作者:赵文卿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全方位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方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全方位护理干预,比较两组舒适度评分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生理、心理、环境与社会文化的舒适度评分均比对照组高,护理总满意度为92.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方位护理干预对心肌梗死患者舒适度影响良好,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张瑞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给予尿激酶、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治疗,两组溶栓后再通情况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结果①观察组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胸痛缓解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通率为61.29%,对照组再通率为4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的心力衰竭、心绞痛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的应用可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心绞痛发生率,对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起到保护作用,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包建颖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了解社区老年人原发性高血压患病情况,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预防、控制及制定综合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12月社区体检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5岁)29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临床资料及体检结果进行整理后,按性别、年龄、饮食习惯、锻炼方式及坚持时间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90例,男性多于女性,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老年患者年龄增长,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逐渐下降;锻炼时间越长可以更好的保持血压稳定。结论65岁以上老年人是高血压的高危人群,针对此需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同时积极开展相关疾病保健知识的宣教,完善社区老年人保健服务体系。
作者:曹鲲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亚低温脑保护在重型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局部亚低温保护。结果观察组恢复良好率为57.14%,对照组恢复良好率为4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颅内压均下降,观察组患者在治疗24 h及治疗3天后的颅内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亚低温脑保护在创伤性颅脑损伤治疗中的应用能够通过减少自由基的产生减轻脑出血与脑水肿,从而提高疗效,值得临床上使用。
作者:崔国胜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患者的围手术期的佳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术前、术中、术后护理,并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寻找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患者的佳护理方法。结果全部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出现并发症5例,无死亡病例,护理效果较好。结论在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治疗中为冠心病患者提供护理,能够辅助手术疗效,提高护理满意度,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李移朋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和研究低频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5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睡眠障碍患者80例,根据住院编号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指导;B组患者在A组的基础上采用低频电刺激,比较两组干预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总分、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前PSQI总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干预后PSQI总分优于A组,B组患者疗效明显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频电刺激对急性脑梗死睡眠障碍患者影响大,提升疗效,改善睡眠质量,值得推广。
作者:方敬献;赵学廉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对先天性心脏病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术的围术期护理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所有患儿均行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术。对照组患儿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行综合性护理干预。观察患儿的手术效果,对比两组患儿的胸液引流量、呼吸机辅助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切口愈合良好。观察组患儿的胸腔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呼吸及辅助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先天性心脏病右腋下小切口心内直视术患儿加强围术期护理干预,能够确保手术顺利开展,提高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周付娇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96例,将其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42例和氯吡格雷治疗组54例。两组患者溶栓前都给予阿司匹林0.3 g口服。氯吡格雷治疗组患者入院后即刻口服氯吡格雷300 mg,次日口服75 mg,1次/d。经过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血管再通率进行观察,同时观察患者1个月内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恶性心律失常、AMI、死亡、肺水肿等)发生率。结果常规治疗组相关血管再通率为57.1%,氯吡格雷治疗组相关血管再通率为77.8%,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常规治疗组,氯吡格雷治疗组梗塞后心绞痛发生率、1个月内死亡及再发心肌梗塞率、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肺水肿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联合氯吡格雷在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塞上有着良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朱小琴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慢性心衰患者30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慢性心衰,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取得良好的疗效,值得推广与应用。
作者:杨佳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分析预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律失常的方法与护理干预对策。方法选取我院心内科2013年12月~2015年1月收治的心肌梗死患者108例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对照组和心律失常组,各54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找出预测心律失常的指标;同时提供基础护理、对症护理与心理护理。结果可将情绪波动、心力衰竭、溶栓治疗作为预测心律失常发生的指标,经过护理后心律失常组中无1例患者死亡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避免心肌梗死诱发心律失常与缓解心律失常症状,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陈伟梅;蒙凯凤;陈少英 刊期: 2015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介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介入溶栓治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组血栓复发率为12.5%,对照组血栓复发率为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急性肺动脉栓塞实施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较好,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并且复发率较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作者:李小瑜 刊期: 2015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