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两种手术时机对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疗效的对比观察

陆晓生;彭昊;凌尚准;韦文

关键词:手术时机, 脊柱结核, 截瘫, 疗效, 对比
摘要:目的 观察两种手术时机对脊柱结核并截瘫的疗效.方法 采用一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术治疗脊柱结核并截瘫患者98例,按正规抗结核治疗不足或足3周后手术分为两组.比较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Cobb角、截瘫恢复情况、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两组均顺利手术,并获平均31.6个月的随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前后Cobb角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个月随访Frankel分级均明显改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无复发,术后4个月ESR恢复至正常.结论 两种手术时机疗效均满意,而提早积极手术具有更好地抢救截瘫,缩短住院时间等优势.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重建钢板三维固定治疗锁骨中段不稳定骨折

    目的 探讨重建钢板三维固定治疗锁骨中段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三维固定治疗锁骨中段不稳定骨折70例.结果 随访12~15个月,无一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术后6个月,功能恢复情况按JOA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价:优55例,良12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95.7%.术后12个月时优良率为100%.结论 重建钢板三维固定治疗锁骨中段不稳定骨折更加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性,治疗效果肯定,是目前锁骨中段不稳定骨折的理想固定方法之一.

    作者:瞿杭波;沈进稳;童培建;雷文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椎间植骨加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椎间植骨加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79例采取椎间植骨椎弓根固定加压融合术治疗,根据融合术式分为两组,即单纯植骨融合组(A组)和cage融合组(B组).结果 79例得到1年以上随访,术前两组JOA评分和VAP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间植骨加压融合内固定治疗退变性腰椎滑脱症合并椎管狭窄,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cage应用与否与手术疗效关系不大.

    作者:王开友;郎继孝;陈德喜;邢志军;于沛林;赵景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对单侧和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对48例L1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应用单双侧椎体成形术治疗各24例,对术后短期及长期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 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椎体成形术,均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术后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增加了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两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椎体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能取得和双侧椎体成形术相近似的效果.

    作者:赵俊强;陈琼;黄志坚;黄子毅;吕杰;付俊伟;陈卓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断腕再植术后尺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断腕再植术后尺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分析手内在肌恢复不良的原因.方法 分析48例腕部完全离断再植术后的手内在肌功能恢复状况.结果 本组术后手内在肌功能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断指再植功能评定试用标准,优3例,良8例,一般28例,差9例,优良率22.9%.结论 尽快恢复离断手的血液循环,尽可能多的吻合深浅静脉,常规主动开放腕尺侧管和术后及时有效的功能康复锻炼,可使断腕再植术后手内在肌功能更好的恢复.

    作者:赵占国;王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CDMP-1促进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软骨分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CDMP-1)诱导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的可行性及佳诱导浓度.方法 分离培养BMSCs,免疫荧光法检测BMSCs表面CD34,CD45,CD105表达.采用含0、10、50、100ng/ml CDMP-1的软骨诱导液诱导培养BMSCs 21 d,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变化;RT-PCR检测不同浓度CDMP-1组细胞Ⅱ型胶原和Aggrccan表达: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表达;番红O和阿利新蓝染色检测蛋白多糖表达.结果 成人BMSCs呈梭形漩涡状生长,CD44、CD105表达阳性,CD34呈阴性表达.CDMP-1诱导7 d后细胞形态逐渐由长梭形向多边形、多角形转化.不同浓度CDMP-1诱导21 d,Ⅱ型胶原表达量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ggrecan的表达CM组和10 ng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测Ⅱ型胶原表达阳性,阿利新蓝和番红O染色均为阳性.结论 含100 ng/mJ CDMP-1软骨诱导液能有效促进成人BMSCs向软骨表型分化.

    作者:张波;杨述华;张宇坤;夏天;孙志博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

    目的 研究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桡骨头骨折的治疗方法 和疗效.方法 对18例桡骨头骨折行切开复位微型钢板螺钉内固定并进行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按Metaizeau肘关节治疗评定方法:优12例,良4例,可2例.结论 用微型钢板螺钉对桡骨头骨折作内固定,具有复位满意、固定可靠、方法 简单,减少了关节僵硬、异位骨化的发生率,有利于早期进行功能锻炼.

    作者:顾龙殿;顾利华;许大峰;刘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儿童肘关节外翻位损伤致三联骨折的诊治体会

    外翻位损伤是肘关节创伤中较常见的受伤机制,但同时导致尺骨近端骨折、桡骨小头骨折及肱骨内侧髁骨折(简称为三联骨折),临床少见.肘关节是上臂和前臂的机械性连接,三联骨折可引起肘关节严重不稳,治疗不当可导致肘关节慢性疼痛及永久性功能丧失.笔者自2005年10月~2009年10月,共收治这类损伤12例,采用手术治疗,疗效满意.

    作者:王刚;李强;申屠刚;徐云钦;李骥;姚有榕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微创正中切口行胸腰椎AF椎弓根螺钉系统取出术的应用体会

    AF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疗效可靠的优点,已得到广泛应用[1-3].对于骨折愈合后内固定的取出,多经原切口进入,因其损伤较大,患者恢复时间较长,对行椎板减压的患者仍有损伤脊髓可能.笔者自2006年1月~2010年1月,对31例胸腰椎AF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后患者采用微创下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曾本强;李红;罗凌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后入路内外侧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下段复杂骨折

    目的 探讨经后正中入路内外侧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下段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16例肱骨下段复杂骨折,采用经肱三头肌正中入路,双钢板固定肱骨下段内外侧柱,早期积极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3~2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肘关节功能按改良Cassebaum评分:优12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 后正中入路内外侧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下段复杂骨折,骨折全部愈合,肘关节功能良好,是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江本启;陈钢;扬胜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后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目的 探讨椎间盘造影后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LBP)的效果.方法 对57例经椎间盘造影确诊的DLBP患者,向责任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观察下腰痛VAS评分变化.结果 57例责任椎间盘CT显示:椎间盘内破裂35例,椎间盘结构紊乱22例.亚甲蓝注射1周后,VAS由术前平均8.2分降至2.4分(P<0.05).疗效评定按改良Macanab评定标准:优33例,良18例,可6例,优良率89.5%.结论 椎间盘造影是诊断DLBP的可靠方法,亚甲兰注射治疗DLBP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刘永征;李成权;徐强;王卫忠;倪德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及陈旧性脱位

    目的 探讨月骨无菌性坏死及陈旧性月骨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及陈旧性月骨脱位9例.结果 随访12~34个月,平均21个月,X线片示移位的腕豆骨均未出现密度增高、囊性变、塌陷及碎裂等坏死征象.结论 用带蒂豌豆骨移位是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及陈旧性月骨脱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季祝永;薛荣;陈余庆;邹春锦;孙凤翔;张文祥;韩乃付;陈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胸腰椎结核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 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疗效.方法 自2006年11月~2010年7月利用不同手术方法 治疗16例胸腰椎结核.术前合并髋关节结核1例,合并截瘫者2例(Frankel B级).双椎体12例,三椎体4例.5例胸椎结核中4例行前路经胸或胸膜外病灶清除、钛笼充填异体骨植入及钉板(棒)内固定术,1例88岁截瘫患者采用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3例胸腰椎结核和8例腰椎结核选择前路病灶清除、植骨或不植骨及后路椎弓根钉内固定术.随访时间0.5~3.5年,平均1年2个月.结果 术后3例发生并发症,1例88岁截瘫患者围手术期因心功能衰竭死亡,2例分别于术后1个月和2个月复发形成窦道,行再次清创及局部灌洗引流后治愈.末次随访时13例X线片显示植骨融合,2例显示植骨大部分融合,后凸畸形得到部分矫正.另1例术前截瘫者恢复至Frankel D级.结论 治疗胸腰椎结核应依病变部位和范围的不同采用不同手术方法,术后灌洗引流可以有效地避免复发,对于复发患者再次清创及局部灌洗引流仍是有效的方法.

    作者:崔旭;马远征;芦健民;廉皓屹;付大鹏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有远位牵涉痛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远位牵涉痛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采用PVP治疗伴有远位牵涉痛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86例,采用视觉模拟法(VAS)对手术前后疼痛进行评分.采用WHO标准对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显示术后疼痛明显减轻(P<0.01).疼痛完全缓解42例,部分缓解38例,轻微有效6例.结论 PVP治疗伴有远位牵涉痛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确切.

    作者:高万旭;宓士军;高景春;周广军;田小芳;孙敬宁;隆全利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AO微型钢板螺钉治疗MasonⅡ、Ⅲ型桡骨头骨折

    桡骨头骨折是一种常见的肘关节骨折类型,常常造成肘关节屈伸和前臂旋转功能障碍.对于MasonⅡ、Ⅲ型,过去常常采用非手术治疗或桡骨头切除术,效果较差.自2002年3月~2009年2月,笔者采用AO微型钢板螺钉治疗Mason Ⅱ、Ⅲ型桡骨头骨折18例,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赵玲珑;滕云升;郭永明;张朝;李涛;吴勐;梁高峰;智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选择性非手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选择性非手术治疗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手法复位背侧单夹板掌屈10~20°位固定治疗背侧倾斜、塌陷且向掌侧成角的桡骨远端新鲜闭合性骨折20例,并在C型臂X线机监视下对整复后腕关节固定位置进行观测.结果 本组20例在腕关节中立位固定时有移位的可能,占45%(9/20);在掌屈位周定均未发生骨折端移位,占100%(20/20);在背伸10°时,大部分发生移位,占75%(15/20);当背伸位大于10°时,骨折端随着背伸位的角度增加移佗也逐渐增大,甚至完全移位.本组20例骨折全部~期愈合.结论 对于背侧倾斜、塌陷且向掌侧成角的桡骨远端新鲜闭合性关节外不稳定性骨折,采用单夹板掌屈10~20°位固定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明立功;明立山;明朝戈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陈旧性同侧股骨颈伴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中损伤股深动脉一例报道

    笔者于2008年2月收治1例陈旧性同侧股骨颈伴股干骨折,术中伤及股深动脉.现总结报告如下.1 病例报告患者男,42岁,车祸伤致胸腹部及左大腿外伤,诊断为:失血性休克、左第4~9肋骨折伴胸腔积液、脾破裂、左股骨颈骨折(Garden Ⅲ型)、左股骨干中上段骨折.

    作者:王文岳;谢利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锁骨钩钢板治疗锁骨近端骨折及脱位的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应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锁骨近端骨折及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胸锁关节脱位及2例锁骨近端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 15例术后均得到随访,术后X线片示无再脱位、固定失效、骨延迟愈合及骨不连,无神经和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根据Rockwood评分法对术后患者进行评定,优13例,良1例.结论 采用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治疗胸锁关节脱位及锁骨近端骨折具有固定可靠、风险小、可恢复正常解剖位置并能大程度恢复肩关节功能的优点.

    作者:郝廷;王兴国;刘广辉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寰枢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

    目的 探讨寰枢侧块钉板固定植骨融合治疗陈旧性齿状突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6例陈旧性齿状突骨折,除3例配合经口咽松解,其余均只行后路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取自体髂骨植骨融合.结果 23例得到随访,时间1~3年,平均14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无钢板断裂.结论 陈旧性齿状突骨折造成寰枢关节脱位或不稳,行后路经寰枢椎侧块钉板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效果良好.

    作者:劳克诚;卢廷胜;吕则文;徐青镭;杨超;宫岩虎;万年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后路开窗取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

    退行性腰椎不稳症多发生于老年人群,是导致下腰痛及下肢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笔者于2002年9月~2008年10月,行后路开窗取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57例,获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大勇;史峰军;宋银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骨科引流管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骨科手术治疗后均需引流,传统的引流方法 除采用橡皮片外,还有吸痰管、输血带、输液带及负压引流管等.笔者自2006年1月以来对传统引流方法 的优点进行综合,设计了一种简便实用的骨科术后引流管,并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ZL2006201035023.4),广泛应用于脊柱、四肢关节术后引流,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跃臣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