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后路病灶清除短节段融合治疗上颈椎骨质破坏性疾病

张宏其;郭虎兵;唐明星;郭超峰;吴建煌;刘金洋

关键词:上颈椎, 骨质破坏, 病灶清除, 短节段融合
摘要:目的 探讨后路病灶清除、短节段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骨质破坏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9年4月,笔者医院收治的上颈椎骨质破坏性疾病56例,其中适合进行短节段融合的15例,行后路手术进行病灶清除、短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后,根据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疼痛的VAS评分、神经功能的JOA评分、植骨后骨质融合率等.以统计学方法 分析和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5例获得6个月~3年的随访,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6个月内植骨区骨性融合.术后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神经功能障碍JOA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对上颈椎骨质破坏性疾病行后路病灶清除、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方法 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不同内固定方法治疗成人前臂双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比较两种方法 治疗成人前臂双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1例成人前臂双骨折因内固定方式不同而分为两组,其中镍钛形状记忆合金锯齿环抱器内固定31例,交锁髓内钉内固定30例.结果 61例获得8~21个月的随访,平均(16±4.1)个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前臂功能恢复优良率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术是治疗成人前臂双骨折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 之一.

    作者:陈书文;尹朝信;颜爱民;刘文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伴有远位牵涉痛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伴有远位牵涉痛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采用PVP治疗伴有远位牵涉痛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86例,采用视觉模拟法(VAS)对手术前后疼痛进行评分.采用WHO标准对疼痛缓解程度进行评估.结果 患者术前、术后VAS评分显示术后疼痛明显减轻(P<0.01).疼痛完全缓解42例,部分缓解38例,轻微有效6例.结论 PVP治疗伴有远位牵涉痛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确切.

    作者:高万旭;宓士军;高景春;周广军;田小芳;孙敬宁;隆全利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后路开窗取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

    退行性腰椎不稳症多发生于老年人群,是导致下腰痛及下肢疼痛的常见原因之一.笔者于2002年9月~2008年10月,行后路开窗取芯椎间植骨融合治疗退行性腰椎不稳症57例,获得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王大勇;史峰军;宋银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锁骨骨折骨不连

    锁骨骨折很少发生骨不连.其发生率为0.1%~0.8%,一般将锁骨骨折16周仍未愈合定义为骨不连[1].笔者自2007年7月~2009年12月采用解剖型锁定加压接骨板(LCP)治疗锁骨骨不连1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陈可新;刘兴才;赵丽艳;南运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经伤椎椎弓根钉固定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经伤椎椎弓根固定在胸腰椎爆裂骨折中的疗效.方法 对31例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给予伤椎及上下邻椎椎弓根固定,并行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结果 经过13~30个月,平均17.6个月随访,术前伤椎椎体压缩率(57.1±11.2)%,C0bb角(17.2±7.8)°;术后12周伤椎椎体压缩率(16.5±5.7)%,C0bb角(5.5+7.2)°;术后1年伤椎椎体压缩率(19.5±8.7)%,Cobb角(7.5±5.9)°.手术前后伤椎椎体压缩率和Cobb角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伤椎椎弓根内固定可有效的使胸腰椎爆裂骨折良好复位,可靠固定,防止术后后凸的形成.

    作者:敖新华;吴争鸣;范卫星;魏玉荣;施翔;李文伟;康一凡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微创正中切口行胸腰椎AF椎弓根螺钉系统取出术的应用体会

    AF椎弓根螺钉系统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实用性强、疗效可靠的优点,已得到广泛应用[1-3].对于骨折愈合后内固定的取出,多经原切口进入,因其损伤较大,患者恢复时间较长,对行椎板减压的患者仍有损伤脊髓可能.笔者自2006年1月~2010年1月,对31例胸腰椎AF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术后患者采用微创下行内固定物取出术,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作者:曾本强;李红;罗凌云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后入路内外侧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下段复杂骨折

    目的 探讨经后正中入路内外侧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下段复杂骨折的疗效.方法 手术治疗16例肱骨下段复杂骨折,采用经肱三头肌正中入路,双钢板固定肱骨下段内外侧柱,早期积极功能锻炼.结果 随访3~22个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肘关节功能按改良Cassebaum评分:优12例,良2例,可1例,差1例.结论 后正中入路内外侧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下段复杂骨折,骨折全部愈合,肘关节功能良好,是一种理想方法.

    作者:江本启;陈钢;扬胜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及陈旧性脱位

    目的 探讨月骨无菌性坏死及陈旧性月骨脱位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带血管蒂豌豆骨移位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及陈旧性月骨脱位9例.结果 随访12~34个月,平均21个月,X线片示移位的腕豆骨均未出现密度增高、囊性变、塌陷及碎裂等坏死征象.结论 用带蒂豌豆骨移位是治疗月骨无菌性坏死及陈旧性月骨脱位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作者:季祝永;薛荣;陈余庆;邹春锦;孙凤翔;张文祥;韩乃付;陈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CT引导下椎间盘造影后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目的 探讨椎间盘造影后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LBP)的效果.方法 对57例经椎间盘造影确诊的DLBP患者,向责任椎间盘内注射亚甲蓝,观察下腰痛VAS评分变化.结果 57例责任椎间盘CT显示:椎间盘内破裂35例,椎间盘结构紊乱22例.亚甲蓝注射1周后,VAS由术前平均8.2分降至2.4分(P<0.05).疗效评定按改良Macanab评定标准:优33例,良18例,可6例,优良率89.5%.结论 椎间盘造影是诊断DLBP的可靠方法,亚甲兰注射治疗DLBP操作简单,疗效确切,是一种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作者:刘永征;李成权;徐强;王卫忠;倪德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改良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

    寰枢椎不稳可导致高位颈脊髓压迫,甚至在外力作用下出现急性脊髓损伤,危及生命.因此,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手术复位和固定.解除颈脊髓压迫,维持上颈椎的稳定.自2005年4月~2009年11月笔者采用改良后路寰枢椎经关节螺钉(Magerl技术)固定融合术治疗寰枢椎不稳12例,取得较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魏新建;曹飞;张福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单侧与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椎体压缩性骨折的前瞻性研究

    目的 对单侧和双侧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疗效进行分析比较.方法 对48例L1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应用单双侧椎体成形术治疗各24例,对术后短期及长期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结果 无论是单侧还是双侧椎体成形术,均能够有效缓解疼痛,术后较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均增加了术后邻近椎体骨折的风险,两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椎体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能取得和双侧椎体成形术相近似的效果.

    作者:赵俊强;陈琼;黄志坚;黄子毅;吕杰;付俊伟;陈卓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重建钢板三维固定治疗锁骨中段不稳定骨折

    目的 探讨重建钢板三维固定治疗锁骨中段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重建钢板三维固定治疗锁骨中段不稳定骨折70例.结果 随访12~15个月,无一例出现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个月.术后6个月,功能恢复情况按JOA肩关节评分系统评价:优55例,良12例,一般2例,差1例,优良率95.7%.术后12个月时优良率为100%.结论 重建钢板三维固定治疗锁骨中段不稳定骨折更加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性,治疗效果肯定,是目前锁骨中段不稳定骨折的理想固定方法之一.

    作者:瞿杭波;沈进稳;童培建;雷文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后路病灶清除短节段融合治疗上颈椎骨质破坏性疾病

    目的 探讨后路病灶清除、短节段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骨质破坏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2009年4月,笔者医院收治的上颈椎骨质破坏性疾病56例,其中适合进行短节段融合的15例,行后路手术进行病灶清除、短节段内固定、植骨融合治疗后,根据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疼痛的VAS评分、神经功能的JOA评分、植骨后骨质融合率等.以统计学方法 分析和评价临床疗效.结果 15例获得6个月~3年的随访,无一例出现术后并发症,神经功能障碍均有不同程度恢复,所有患者6个月内植骨区骨性融合.术后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01);神经功能障碍JOA评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 对上颈椎骨质破坏性疾病行后路病灶清除、短节段固定、植骨融合方法 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

    作者:张宏其;郭虎兵;唐明星;郭超峰;吴建煌;刘金洋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创伤骨折后脂肪栓塞综合征18例诊治分析

    脂肪栓塞综合征(FES)是骨科临床上较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常见于长骨骨折和骨盆骨折.多数起病急,进展快,漏诊或误诊率较高.自2004年1月~2009年6月笔者共收治FES 18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凌磊;谭雯;贾长青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手术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65例复杂桡骨远端骨折根据骨折类型及特点,采用切开复位关节面,植骨支撑桡骨远端关节面,恢复掌倾角、尺偏角,应用钢板、克氏针、外固定架等方法 联合固定.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腕关节活动范围,术后掌倾角、尺偏角的平均角度.结果 本组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以Garlandand Werley评分方法 评定腕关节功能:优33例,良24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7.7%.结论 采取手术复位关节面,矫正掌倾角、尺偏角,并根据骨折类型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是治疗复杂桡骨远端骨折的有效手段.

    作者:任国文;吴学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后路椎间融合联合椎间盘电热凝纤维环成形术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

    目的 通过对比性研究,评价腰椎后路椎体间融合术(PLIF)及PLIF联合腰椎间盘电热凝纤维环成形术(IDETA)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32例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均采用PLIF治疗两节段中较重的节段,根据另一节段是否行IDETA分为单纯组和联合组.采用JOA及VA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18.2个月.术前JOA和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阶段两组间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JOA和VAS评分术后不同阶段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LIF联合IDETA治疗两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

    作者:崔志明;李卫东;徐冠华;崔颖;保国锋;孙郁雨;朱乐银;王玲玲;储惊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Wallis动态稳定系统结合内固定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疗效对比

    目的 比较Wallis结合内固定术式与传统单纯内固定术式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2009年10月手术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27例,其中应用Wauis结合内固定术式治疗14例(A组),应用单纯内固定术式治疗13例(B组).分别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前术后JOA评分、腰痛及腿痛VAS评分及术后腰椎活动度(ROM)情况.结果 A组和B组疗效优良率分别为92.8%和9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两组患者术后腿痛缓解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腰痛VAS评分及术后ROM方面,A组要优于B组(P<0.01).结论 两种术式都能有效缓解患者症状,但Wallis结合内固定术式对解剖结构破坏小,减少了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术后腰椎活动度得以更多保留.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为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作者:陈江;徐林;俞兴;柳根哲;李春根;毕连涌;孙旗;李鹏洋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闭合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目的 探讨闭合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方法 应用闭合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49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手术前后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来评价患者疼痛缓解和功能改善情况,测量病椎的高度和后凸畸形的改变以及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分布.结果 32例术后获得随访7~26个月.VAS评分从术前平均(9.2±3.1)分降至术后平均(4.2±2.5)分,ODI指数从术前平均71.4%降至术后平均43.3%,椎体前、中、后壁高度平均增加5.2、6.8、1.3 mm,椎体后凸畸形平均矫正10.2°,手术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联合椎体成形术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刘展亮;陈嘉裕;张惠城;李晓彬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等离子髓核成形术两点消融法在颈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目的 回顾分析等离子髓核成形术两点消融法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等离子髓核成形术两点消融法对87例192个颈椎间盘进行手术治疗.结果 获平均6个月的随访,术后1周及6个月的平均症状缓解率分别为76.9%和73.1%.主观满意度分别为92.0%和89.7%.结论 经皮等离子髓核成形术两点消融法能有效地缓解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症状.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损伤少等优点,对轻中度颈椎间盘突出症是一个较好的治疗选择.

    作者:袁元杏;李青;张爱明;梁道臣;梅治;范志丹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屈曲位渐进性加重牵引结合手法复位治疗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

    目的 探讨急性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的颅骨牵引复位的方法.方法 对48例急性下颈椎脱位伴关节突交锁(双侧37例、单侧11例)行颅骨牵引、颈椎屈曲位渐进性增加重量持续牵引,在C型臂X线机下适时辅以手法复位.结果 复位成功43例,5例未成功复位.复位后脊髓损伤情况得到不同程度恢复,无加重表现.结论 急性颈椎脱位合并关节突交锁患者,采取屈曲位渐进性增加屈曲角度及牵引重量并适时辅以手法复位,疗效满意.

    作者:胡家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