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玉忠;范广宇;白希壮;林乐;王惠声;陈志勇;陈崇文;王建;宋冀宇
目的 探讨分析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内固定的手术疗效.方法 收治股骨粗隆间骨折110例,给予DHS内固定术42例(DHS组)和PFN内固定术68例(PFN组),年龄35~89岁,平均为72.3岁.结果 所有病例平均随访15.6个月(3个月~2年),DHS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0周(7~13周),骨折全部愈合,无骨感染发生,疗效:优28例,良8例,差6例,优良率85.7%.PFN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9周(7~12周),骨折全部愈合,无骨感染发生,疗效:优52例,良15例,差1例,优良率98.5%.结论 PFN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较牢靠、有效的内固定方式,其具有生物学固定、手术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牢靠、抗旋转性强、骨折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
作者:姚楚亮;张志;彭伟雄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又是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1].自2007年2月~2008年12月,笔者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疗效满意.
作者:张雪冰;于燕春;何英敏;刘永;李玉祥;王大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封闭导致肢体坏死临床罕见,2009年9月笔者遇到1例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行曲胺奈德封闭治疗导致手指坏死.现报告如下.
作者:汪丙昂;李改丽;王二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回顾性收集终末期肾病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6例,并行12~43个月的随访.结果 6例在全身麻醉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且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47.2分提高到88.0分.术后随访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 终末期肾病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能取得良好的近期效果,但围手术期需要慎密的准备和处理.
作者:黄钢勇;魏亦兵;吴建国;陈飞雁;王思群;夏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微创技术治疗C1型骨盆骨折的可行性.方法 对13例Tile C1型骨盆骨折患者采取前环骨盆外固定架结合在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微创技术置入拉力螺钉复位固定骶髂关节治疗.结果 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成功,术后复查X线片复位满意.结论 外固定架结合C型臂X线机引导下经皮置入空心拉力螺钉是治疗骨盆C1型骨折的较好方法之一.
作者:邓少林;权毅;付清海;廖冬发;屈波;马泽辉;潘显明;蒋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测定骨折合并脑外伤后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factor 2,IGF-Ⅱ)的变化情况,并与单纯脑外伤、单纯骨折病人以及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脑外伤后IGF-Ⅱ浓度变化与骨折愈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5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3例,包括正常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及单纯脑外伤组.每例于伤后1、3、7、14 d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采血后室温凝固30 min,离心1000xG 15 min,收集分离血清,于-20℃冷冻保存.试验时严格按照IGF-Ⅱ试剂盒使用说明进行操作,计算出所有标本的IGF-Ⅱ的含量,并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单纯脑外伤组和单纯骨折组伤后第3天血清IGF-Ⅱ含量升高,1周时为正常组的2倍,2周时为正常组的3倍.骨折合并脑外伤组伤后第3天血清IGF-Ⅱ含量明显升高,为正常组的2倍,1周时可达5倍,2周时可达到7倍.其与单纯骨折组或单纯脑外伤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60<0.05).结论 骨折合并脑外伤病人IGF-Ⅱ含量明显升高,提示IGF-Ⅱ可能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作者:崔林江;张磊;高韧;邹云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股骨粗隆部成型加长柄股骨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股骨粗隆部成型保留股骨距,加长柄股骨假体提供远端稳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23例.结果 无一例死亡,2例于术后出现DVT,经治疗痊愈.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位置良好,骨折复位满意.Harris评分平均为91分,优良率为91.3%.结论 股骨粗隆部成型加长柄股骨假体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患者卧床时间短,并发症少,安全可靠,是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元占玺;郭爱军;戈龙生;蒋涛;胡秀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总结使用不同手术入路治疗累及双柱(壁)的髋臼骨折经验.方法 治疗累及双柱髋臼骨折38例,先取一侧入路,根据情况决定入路变化.结果 平均随访47.6个月.根据改良的Meded Aubigne和Poatel评分标准评价临床结果:优17例,良14例,一般4例,差3例.1例出现深部感染,1例发生股骨头坏死,1例发生严重异位骨化.结论 对累及双柱(壁)的髋臼骨折,灵活选择手术人路可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安志刚;李力更;陈杰;郑煦光;张瑞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总结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2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病例,分析术后并发症的原因.结果 93例获得随访,14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5.06%.术后并发症包括单纯髋内翻5例,股骨头颈钉切割穿人髋臼合并髋内翻1例,股骨颈干角变小2例,股骨头颈钉切割合并颈干角变小4例,患肢短缩2例.结论 内固定物选择不当、手术操作技术欠佳和术后患肢过早负重锻炼是发生术后并发症的主要原因,髋部生物力学的特殊性及老年人骨质疏松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概率.
作者:王鹏建;李海峰;阮狄克;丁宇;张超;李威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9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粗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8例应用股骨重建髓内钉内固定,1例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合并股骨髁上粉碎骨折应用γ钉及股骨髁解剖板内固定.结果 9例均获随访,骨折均临床愈合,无股骨头坏死发生.结论 高能量创伤患者应常规行骨盆X线片检查,股骨重建钉是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粗隆间骨折的较理想内固定选择.
作者:郭振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的对比分析研究,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行全髋置换时,髋臼内壁内移截骨术和传统术式在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面的作用.方法 将笔者行传统全髋置换术治疗的髋关节发育不良11例(传统术式组),与文献报道张洪行髋臼内壁内移截骨全髋置换17例(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进行对比,通过在骨盆正位X线片上绘制Ranawat三角获得髋关节理想旋转中心,测量手术前、后实际股骨头旋转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和垂直距离,探讨两种术式在全髋置换髋臼重建时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面的作用.结果 传统术式组术前水平距离为8~58 mm,平均25.92 mm,术后为6~34 mm,平均16.46 mm,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802,P<0.01);术前垂直距离为4~38mm,平均20mm,术后为2~36mm,平均18.46 mm,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589,P<0.05).两组手术前后水平距离差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7.36 mm、8.81 mm,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大于传统术式组.有统计学差异(t=2.56,P<0.05);两组手术前后垂直距离差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0.41mm、3.47 mm,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大于传统术式组,有统计学差异(t=2.27,P<0.05).结论 传统术式有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的作用;在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作用上,髋臼内壁内移截骨术优于传统术式.
作者:崔岩;刘建国;安久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76例复杂髋臼骨折行手术治疗.均采用Kocher-Langenbeck和髂腹股沟前后联合人路.结果 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9.6个月,根据Maria影像学评分,解剖复位57例.复位满意14例,复位不满意5例.按改良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关节功能:优51例,良12例,可9例,差4例,优良率为82.9%.结论 复杂髋臼骨折术前三维CT重建对骨折准确分型和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左春光;王建顺;王新虎;刘继军;姚福东;刘夏君;张国华;杜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股方肌骨瓣移植加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经髋关节后外侧入路,取股方肌骨瓣移植于股骨颈骨折骨槽内,2~3枚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22例青壮年股骨颈骨折.术后进行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结果 经1.5~5年(平均2年3个月)随访,20例4个月~1年均达到骨性愈合.2例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Ⅱ期.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14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达91%.结论 应用股方肌骨瓣移植加空心加压螺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新鲜骨折,血供好,固定牢固,促进骨折愈合,减少股骨头坏死的发生,是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邢顺民;谭俊铭;王朝阳;陈德纯;时国华;苏加向;申炼兵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收治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174例,对骨折类型、术前原发病、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骨折均以微创内固定治疗,方法有DHS和Gamma钉、PFN.结果 本组140例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平均患病2.5种,123例获得随访,功能评价优良率87%.结论 术前充分评估并治疗术前疾病,采用微创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优良.
作者:陈述祥;康乐;区文欢;司徒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复合异体脱蛋白松质骨(DPB)行自体双股半腱肌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ACL)术后移植物断裂部位及组织学形态.方法 将64只骨骼成熟新西兰大白兔分成四组,其中一组为空白对照组,其他三组选取每只兔的左侧膝关节进行手术,术中于骨隧道内植入BMP结合DPB、BMP、DPB.分别于术后第3、6、12、24周取材,保留股骨下段及胫腓骨上段,包埋后行移植物抗拉测试,观察移植物完全断裂部位及断面组织学结构,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其变化过程.结果 术后第3周,移植物断裂部位DPB组及空白对照组位于股骨隧道内,断端仅为纤维组织,BMP组及BMP结合DPB组均位于隧道内口,断端可见少量软骨样组织.术后12周各组移植物断裂部位均位于关节腔内,断端均可见大量胶原纤维,空白对照组及DPB组胶原纤维排列不规则,BMP组及BMP结合DPB组胶原纤维较规则,纤维软骨细胞增多.术后第24周各组断裂部位位于关节腔内移植物中段或近止点处,BMP结合DPB组及BMP组断端胶原纤维排列整齐、规则,可见短杆状及椭圆形细胞,空白对照组及DPB组仅见胶原纤维排列较前规则,未见软骨细胞.结论 术后第24周BMP结合DPB组较其他各组更早发生爬行替代,在组织学形态上与正常前交叉韧带更相似.
作者:翟文亮;练克俭;陈洋;张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取股骨上段外侧入路,采用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5个月,按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评定:优14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2%.结论 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杨福成;张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胫骨平台骨折的合并损伤主要是伴发严重的软组织损伤,治疗比较困难.合并损伤主要包括韧带、半月板、血管和神经损伤等.笔者自2001年1月~2008年12月,共收治胫骨平台骨折70例,其中伴发严重合并损伤的20例,均经手术证实.本文就其诊断与治疗进行探讨.
作者:陈玉晋 刊期: 2010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胫骨近端嵌插后弓截骨治疗高龄屈曲型膝内侧间隙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选择屈曲型膝内侧间隙骨关节炎30例行胫骨近端嵌插后弓截骨治疗,了解骨折愈合及膝形态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胫骨近端嵌插后弓截骨愈合时间缩短.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结论 胫骨近端嵌插后弓截骨手术方式治疗屈曲型膝内侧间隙骨关节炎,缩短了骨愈合时间,改善了膝关节屈曲内翻畸形,更好的恢复了膝关节的功能.
作者:王飞;韩明涛;孙晋客;谭振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无移位型占所有股骨颈骨折病人的8%~27%[1].以往多采用非手术治疗,但存在骨折继发移位和股骨头坏死的风险.笔者自2002年1月~2007年1月采用微创经皮空心螺纹钉固定术治疗高龄无移位股骨颈骨折5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庆宽;熊波;成明华;肖勋刚;张红艳;刘建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