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

陈述祥;康乐;区文欢;司徒坚

关键词:高龄, 股骨粗隆间骨折, 微创
摘要: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收治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174例,对骨折类型、术前原发病、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骨折均以微创内固定治疗,方法有DHS和Gamma钉、PFN.结果 本组140例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平均患病2.5种,123例获得随访,功能评价优良率87%.结论 术前充分评估并治疗术前疾病,采用微创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优良.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相关文献
  • 前后联合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横断伴后壁骨折及股骨头后脱位

    目的 探讨前后联合入路骨盆重建钛板内固定治疗髋臼横断伴后壁骨折及股骨头后脱位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 对22例髋臼横断伴后壁骨折及股骨头后脱位采用Kocher-Langenbeck和髂腹股沟联合人路,应用专用骨盆髋臼复位器械行骨盆重建钛板和螺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骨折复位质量按照Matta标准评价:解剖复位18例,满意复位4例.术后随访12~38个月(平均25个月),采用Modified d'Aubigne and Postel功能评定标准判定:优17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5.6%.结论 选择髋臼横断伴后壁骨折及股骨头后脱位中前方骨折线高且移位大者采用前后联合人路行内固定治疗,可使髋臼骨折达到大限度的复位并获得理想的髋关节功能康复.

    作者:张海波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早期股骨头坏死的(FicatⅠ、Ⅱ期,塌陷前)治疗

    股骨头坏死是一种进行性破坏性疾病,病情进展常导致股骨头软骨下骨和关节面软骨的塌陷、继发骨关节炎.该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平均发病年龄38岁.如果不采取积极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终都需要行全髋关节置换.而研究显示股骨头坏死行人工关节置换后其效果较因其他疾病行人工关节置换的效果要差[1].

    作者:康鹏德;裴福兴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刘海春医师的论文入选《2008年中国百篇具影响国内文章》

    作者: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治疗半月板损伤的临床观察

    半月板损伤是膝关节损伤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但由于半月板仅外缘25%存在血液供应,损伤后很难自愈,大多需要手术治疗.自2006年11月~2008年12月,笔者医院引进美国施乐辉公司Fast-Fix半月板缝合器于膝关节镜术中进行修复43例半月板损伤,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作者:焦裕光;崔鲁霞;王晓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髋臼内壁内移截骨全髋置换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髋关节旋转中心重建的病例对比分析

    目的 通过临床病例的对比分析研究,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行全髋置换时,髋臼内壁内移截骨术和传统术式在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面的作用.方法 将笔者行传统全髋置换术治疗的髋关节发育不良11例(传统术式组),与文献报道张洪行髋臼内壁内移截骨全髋置换17例(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进行对比,通过在骨盆正位X线片上绘制Ranawat三角获得髋关节理想旋转中心,测量手术前、后实际股骨头旋转中心距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和垂直距离,探讨两种术式在全髋置换髋臼重建时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方面的作用.结果 传统术式组术前水平距离为8~58 mm,平均25.92 mm,术后为6~34 mm,平均16.46 mm,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3.802,P<0.01);术前垂直距离为4~38mm,平均20mm,术后为2~36mm,平均18.46 mm,手术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2.589,P<0.05).两组手术前后水平距离差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7.36 mm、8.81 mm,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大于传统术式组.有统计学差异(t=2.56,P<0.05);两组手术前后垂直距离差值的平均值分别为10.41mm、3.47 mm,髋臼内壁内移截骨组大于传统术式组,有统计学差异(t=2.27,P<0.05).结论 传统术式有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的作用;在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作用上,髋臼内壁内移截骨术优于传统术式.

    作者:崔岩;刘建国;安久利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骨盆骨折的治疗

    骨盆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多由巨大暴力直接作用、挤压骨盆所致,常合并大出血,休克发生率很高,又常合并腹腔、盆腔脏器等全身多发损伤,具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尽管近年来有关骨盆骨折的治疗及相关研究逐渐增多,骨盆创伤救治的成功率也不断提高,但骨盆骨折的早期处理仍存在争议,对于骨盆骨折的治疗不仅在于抢救生命,也要重视减少患者的长期并发症,提高生存质量,因此,有必要重视和规范骨盆骨折的早期治疗.

    作者:罗从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一期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复杂髋臼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对76例复杂髋臼骨折行手术治疗.均采用Kocher-Langenbeck和髂腹股沟前后联合人路.结果 术后随访6~13个月,平均9.6个月,根据Maria影像学评分,解剖复位57例.复位满意14例,复位不满意5例.按改良D'Aubigne和Postel评分标准评定关节功能:优51例,良12例,可9例,差4例,优良率为82.9%.结论 复杂髋臼骨折术前三维CT重建对骨折准确分型和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左春光;王建顺;王新虎;刘继军;姚福东;刘夏君;张国华;杜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骨折合并脑外伤时IGF-Ⅱ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目的 测定骨折合并脑外伤后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2(insulin-like growth-factor 2,IGF-Ⅱ)的变化情况,并与单纯脑外伤、单纯骨折病人以及正常人进行对比,分析脑外伤后IGF-Ⅱ浓度变化与骨折愈合之间的关系,以期为临床骨折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 选择52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3例,包括正常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外伤组及单纯脑外伤组.每例于伤后1、3、7、14 d抽取外周静脉血5 ml,采血后室温凝固30 min,离心1000xG 15 min,收集分离血清,于-20℃冷冻保存.试验时严格按照IGF-Ⅱ试剂盒使用说明进行操作,计算出所有标本的IGF-Ⅱ的含量,并经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单纯脑外伤组和单纯骨折组伤后第3天血清IGF-Ⅱ含量升高,1周时为正常组的2倍,2周时为正常组的3倍.骨折合并脑外伤组伤后第3天血清IGF-Ⅱ含量明显升高,为正常组的2倍,1周时可达5倍,2周时可达到7倍.其与单纯骨折组或单纯脑外伤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60<0.05).结论 骨折合并脑外伤病人IGF-Ⅱ含量明显升高,提示IGF-Ⅱ可能加速骨折愈合过程.

    作者:崔林江;张磊;高韧;邹云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手术治疗儿童股骨颈骨折16例体会

    儿童股骨颈骨折临床少见,多因较大暴力引起,但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率较高[1].自2003年2月~2008年12月,笔者共收治儿童股骨颈骨折34例,其中16例采用闭合复位空心松质骨拉力螺钉或空心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均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孙德义;冶进良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定制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定制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5例股骨粗隆间EvansⅣ型骨折采用定制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随访12~30个月,无假体松动及关节疼痛,髋关节功能满意.结论 定制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理想的治疗方法.

    作者:王军;姜鑫;赵雪丽;张益民;郭永智;孙延山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CRP与多发骨折创伤控制二次手术时机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探讨CRP(C-反应蛋白)作为评估多发骨折术前炎症水平、预测术后感染并决定创伤控制二次手术时机指标的可行性.方法 对2006年12月~2009年1月,收治的68例多发骨折(合并骨盆骨折,ISS评分>18分)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记录创伤控制二次手术术前和术后的炎症指标(体温、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沉、C反应蛋白)以及术中输血量.术后感染由微生物学检验确诊.术前炎症指标和术后感染的相关性检验通过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佳阳性筛选标准通过ROC曲线来决定并通过筛选点比较患者术后炎症反应的情况及其转归.结果 平均二次手术时间(8.85±3.37)d,术后感染11例,CRP和术后感染相关性显著(P<0.05),其他指标无显著相关性(P>0.05).术前CRP的佳筛选点为50mg/L,术前CRP<50 mg/L的患者在经过二次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相对较小并迅速的降低.结论 CRP是预测多发骨折(合并骨盆骨折)术后感染的一项优秀的术前筛选试验.术前CRP<50mg/L是进行二次手术的安全时机,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极低.

    作者:周贤杰;罗从风;周明;曾炳芳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微创治疗效果.方法 收治80岁以上股骨粗隆间骨折174例,对骨折类型、术前原发病、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骨折均以微创内固定治疗,方法有DHS和Gamma钉、PFN.结果 本组140例不同种类和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平均患病2.5种,123例获得随访,功能评价优良率87%.结论 术前充分评估并治疗术前疾病,采用微创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优良.

    作者:陈述祥;康乐;区文欢;司徒坚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微创治疗高龄无移位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股骨颈骨折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无移位型占所有股骨颈骨折病人的8%~27%[1].以往多采用非手术治疗,但存在骨折继发移位和股骨头坏死的风险.笔者自2002年1月~2007年1月采用微创经皮空心螺纹钉固定术治疗高龄无移位股骨颈骨折53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庆宽;熊波;成明华;肖勋刚;张红艳;刘建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CT引导下仰卧位骶髂置钉术治疗骨盆后环损伤

    骨盆的生物力学研究发现.骨盆后部结构对骨盆的稳定作用占60%,前部占40%[1].亦有研究表明在整个骨盆负载中后环占70%(压应力).骨盆后环是承载和负重的必经之路,所以骨盆骨折应重点解决骨盆后环的力学稳定性.自2005年10月~2008年2月,笔者采用仰卧位CT引导下经皮自髂骨至S1椎体置人1枚直径7.3 mm空心钛钉治疗骨盆后环损伤13例,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郭前进;王亮;甄相周;杨彦亭;陈宏峰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切出原因分析及对策

    目的 分析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术后空心钉切出原因,探讨解决方法.方法 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87例.观察内容包括手术后并发症发生及空心钉切出原因.结果 共有11例发生空心钉切割出股骨头.结论 掌握正确的手术技巧,改良空心钉的设计,股骨颈骨折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以降低切割率.

    作者:郭晓鹏;禹志宏;邹海兵;刘涛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双侧胫骨结节骨骺骨折一例

    儿童胫骨结节骨骺骨折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骺损伤,单侧为主,通常为体育运动所致.笔者于2002年7月收治了1例儿童双侧胫骨结节骨骺骨折.报告如下.

    作者:孙建峰;李治斌;顾敏琪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的严重后果.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又是老年人常见骨折之一[1].自2007年2月~2008年12月,笔者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骨质疏松性股骨粗隆间骨折29例,疗效满意.

    作者:张雪冰;于燕春;何英敏;刘永;李玉祥;王大伟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粗隆间骨折的内固定选择

    目的 探讨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9例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粗隆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8例应用股骨重建髓内钉内固定,1例股骨粗隆间粉碎骨折合并股骨髁上粉碎骨折应用γ钉及股骨髁解剖板内固定.结果 9例均获随访,骨折均临床愈合,无股骨头坏死发生.结论 高能量创伤患者应常规行骨盆X线片检查,股骨重建钉是股骨干骨折合并同侧粗隆间骨折的较理想内固定选择.

    作者:郭振海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生物力学研究进展

    外踝作为踝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踝关节结构和功能的完整以及人的正常行走和活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和作用.踝关节的外侧不稳定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症状,它的发生与腓骨长度的改变,韧带、下胫腓联合及腓骨长短肌的损伤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对外踝的结构及其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实验和临床研究,人们对踝关节外侧不稳定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入.

    作者:于涛;俞光荣 刊期: 2010年第01期

  • 锁定加压接骨板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接骨板(LCP)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取股骨上段外侧入路,采用切开复位LCP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25例.结果 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9.5个月,按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Harris评分)评定:优14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2%.结论 LCP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时间短,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杨福成;张明 刊期: 2010年第01期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管: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