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建荣;张爱平;郑明
目的 探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近期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自2004年3月~2004年5月,笔者采用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25例,23例经标准后侧入路单枚PDN植入,1例经横突间入路单枚PDN植入,1例经腹膜后入路单枚PDN植入.术后随访6~18个月.结果 1例术后1周出现剧烈腰痛,摄片示PDN位置好,给予卧床、镇痛、脱水治疗后缓解;1例术后4周出现腰腿痛,摄片示PDN部分移位于椎管,二次手术取出PDN行融合术后症状缓解;1例术后1个月PDN部分塌陷入椎体内,偶有腰痛,对症治疗,症状缓解.X线片复查手术后椎间隙高度平均增加3.34 mm.腰椎各方活动基本正常,根据Oswestry下腰痛和功能不利评分,临床成功率84%,无感染等并发症.结论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在改善症状的同时能够增加椎间高度,保留腰椎的正常运动功能,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作者:王洪伟;叶军;苏训同;宋连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闭式植骨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方法 肱骨干骨折12例采用闭式植骨自锁髓内钉治疗并进行随访.结果 全部病例获随访,随访时间3~38个月,平均16.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无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顺行置钉:优5例,良2例,可1例.逆行置钉:优3例,良1例.结论 闭式植骨自锁髓内钉治疗肱骨干骨折具有手术创伤小、方法简便、固定可靠、患者可早期功能锻炼,以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杨太明;朱裕成;杨伟民;杨春;高先亭;孔祥如;许兴柏;马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指征和术式选择,并对其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2004年入院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187例,其中156例获得随访.根据病情分别采用单纯椎板减压术(全椎板或半椎板)89例,椎板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术33例,全椎板切除减压+横突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34例.结果 156例术后随访6个月~7年,平均4年1个月.三种手术方法优良率分别为89.89%、87.88%、88.24%.结论 只要掌握好手术指征和手术技巧,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各种类型的腰椎管狭窄症均可获得满意疗效.
作者:林小斌;林其仁 刊期: 2006年第12期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4岁,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伴强迫症状.入院后在精神药物控制的同时给予电休克治疗.电量100 mA,通电时间1.2 s,抽搐时间30 s.双侧髋关节先屈曲,后伸直.发作停止后双下肢缩短外旋畸形,患者清醒后诉双髋关节疼痛,活动障碍.摄骨盆X线片示双侧股骨颈骨折,对位差(图1).转入骨科后行双侧全髋置换术,术后随访6个月,髋关节无疼痛,双下肢活动好.
作者:眭杰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系统临床应用中与内植物相关早期失误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措施.方法 随访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系统治疗颈椎骨折脱位、脊髓型颈椎病等45例,观察该系统在手术应用中的失误及早期并发症.结果 与颈椎前路带锁钢板螺钉系统相关的失误及早期并发症,包括螺钉位置不当、螺钉松动退出、钢板位置不当、钢板贴附不良、钢板固定节段不当等,共20例出现一种以上的失误,多数与术者对颈椎解剖不够熟悉及手术操作不当有关.结论 熟悉颈椎的解剖学特点、良好的手术暴露和不断提高术者的手术技巧是避免和减少失误的主要途径.
作者:李立新;原晓景;池开宇;徐海斌;徐达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交通事故伤和建筑意外伤的增多使四肢骨折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各种内固定的应用已成为当今骨折手术治疗的主要手段.由于各种内固定手术都存在着骨折固定的松动、骨折对合不佳、感染及手术的副损伤等并发症可能,对于这类并发症的发生,医患双方在术前和术后都比较重视,关于这方面的病例报道也较多.而内固定操作过程中造成的骨折,以及内固定术中和内固定取出术时造成的骨损伤,术后骨损伤处再骨折的病例报道却不多.自1998年9月~2004年10月,笔者共发现了此种情况骨折9例,并进行了手术治疗.
作者:端木群力;黄东辉;赵琦辉;刘新功;武垚森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手段很多,术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也较大,诸如膝关节内外翻、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已早为人们所熟知[1,2].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微创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微创技术的使用明显提高了上述创伤的治愈时间、骨折愈合率,并大大减少了并发症发生率.笔者自2000年3月~2005年12月采用微创固定系统LISS钢板治疗股骨远端及胫骨近端骨折共11例,疗效满意,现总结如下.
作者:徐南伟;周栋;黄勇;翁益平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钳夹式外固定器是通过夹持皮质骨但不穿透骨髓腔的一种外固定器械,探讨其能否在临床应用中保持足够的固定强度和稳定性.方法 对钳夹罗盘锁紧后的抗拉伸能力进行试验,观察静力松弛、动态疲劳和抗拉伸刚度.钳夹固定于健康人胫骨标本的两端及骨干部位,进行拔出实验,计算大拔出力.结果 ①200 N拉伸力下,在实验的6 h内基本保持稳定.②动态实验中到36 000次循环时,钳夹臂位移平均增加0.32%,之后的循环加载中钳夹臂位移基本保持不变.③钳夹臂抗拉伸初始刚度平均为(1.36±0.14)N/m,到460 N左右时平均刚度减低为(0.23±0.049)N/m.④拔出实验中,固定胫骨两端大号钳夹的平均拔出力为(670±50)N;固定胫骨骨干部位的小号钳夹的拔出力为(460±32)N.结论 钳夹式外固定器在生理载荷下的强度可以达到使用要求.
作者:汪爱媛;卢世璧;梁雨田;江霞;马建维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自从1938年Phillip Wiles施行第一例全髋关节置换术以来,在假体的设计、工艺、材料,以及手术技巧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和发展.然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尚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进一步改进,其中假体松动是公认的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1].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假体周围的骨溶解是引起人工关节松动的主要原因.引起假体周围骨溶解的原因及其发展过程尚未完全清楚,但其致病原因可归纳为两大主要因素:一为生物学因素,即骨溶解由磨损颗粒引起;另一为机械因素,即骨溶解由应力遮挡、关节液压力、假体固定不牢等引起.
作者:谢建荣;张爱平;郑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并分析不同手术入路治疗距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自1996年4月~2006年1月,笔者共手术治疗距骨骨折63例,其中23例采用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治疗(治疗组);40例采用传统非截骨手术入路治疗(对照组).结果 63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3.1年(6个月~6年).根据Hawkins疗效标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进行评估,治疗组优良率为87%,对照组优良率为55%,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对照组为5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经内踝截骨手术入路治疗距骨骨折较传统非截骨手术入路疗效更优良,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作者:刘永平;陈勇忠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跟骨解剖钢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分析自2002年1月~2005年1月共手术治疗的跟骨骨折24例,按Paley提出的跟骨骨折分型,A型2例,B型8例,C型12例,D型2例.结果 本组均获随访,参照张铁良跟骨关节内骨折评分标准,优12例,良9例,可2例,差1例.结论 跟骨解剖钢板能有效提供固定的稳定性,外侧L形切口解剖清楚,操作难度不大,为临床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治疗跟骨骨折的方法.
作者:陈义泉;袁太珍;杨安群;龚国龄;王进东;陈志林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对于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突骨折,笔者检索了多个中文数据库,均未见报道.英文文献中也大多为个案报道,较大宗的是Eyres等[1]报道了一组12例喙突骨折,其中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突骨折3例.2005年12月,笔者收治肩锁关节脱位合并喙突骨折1例,报告如下.
作者:马江涛;俞敏;张孟超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肩锁关节脱位是临床常见的肩部损伤,对于Allman Ⅲ度的完全性脱位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手术治疗.自1997年9月~2005年10月,笔者在黄公怡[1]改良的Dewar术基础上对手术切口、入路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做出了改进,经过30例的临床观察,效果满意,报告如下.
作者:张鹏程;庞敬沛;仲崇柱;杜敦进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47例,患者年龄平均77.8岁(70~95岁).术后随访5~48个月,平均22.3个月,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价法进行功能评价.结果 5例术后4周内死亡.28例术后1周下地行走.无髋关节脱位和无菌性松动发生.术后发生深静脉血栓4例.1例发生髋臼磨损,5例术后双下肢长度略有差异.术后1年采用Harris评分,优15例,良13例,优良率80.9%.结论 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作者:彭国栋;林勇;历强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研究比较显微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MSLD)与椎间盘镜(MED)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方法和疗效,为LDH的微创治疗提供经验参考和依据.方法 回顾性研究单节段LDH微创治疗病例,两组各100例,比较手术时间、术中情况、住院时间、并发症,以及疗效等指标.结果 两组疗效优良率均达到90%以上,无显著性差异;在手术成功率及手术时间上MSLD组优于MED组.结论 此两种微创方法疗效满意,技术方法无明显差异.MSLD具有操作简单,适应证宽等优点,作为目前微创治疗方法更为理想.
作者:苗洁;仝超;赵洪波;王晖;孔德明;银晓永 刊期: 2006年第12期
自2002年1月~2005年12月,笔者应用拇背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15例,疗效满意.
作者:李俊明;郑水长;张云飞;黄红山;李道选;胡军华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JohanssonⅠ型和Ⅱ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股骨假体周围的JohanssonⅠ型和Ⅱ型骨折8例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方法进行处理,术后平均随访15个月(12~18个月),观察骨折的愈合情况,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对患髋做评估.另选同时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的1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后一次随访时,对照组患者髋关节的平均Harris评分为88分(69~97分),股骨假体周围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平均Harris评分为77分(P<0.05).骨折平均愈合时间为3.1个月(2~6.2个月),无感染或者假体松动现象,无深静脉栓塞现象.结论 对于JohanssonⅠ型和Ⅱ型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可以取得良好的结果.
作者:徐长明;储小兵;吴海山 刊期: 2006年第12期
先天性髋关节脱位(congenital dislocation of hip,CDH)的手术治疗方法虽然很多,但其疗效各异,因此对CDH手术治疗方法进行探讨很有必要.笔者自1999年2月~2004年7月应用异体骨或异种骨造架手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脱位12例,效果满意.
作者:黄令坚;刘爱刚;黄春福;潘永太;郑文忠;黄钿锋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探讨多节段腰椎峡部裂伴腰椎滑脱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回顾自1999年3月~2004年12月收治的多节段腰椎峡部裂10例.全部为L4、L5双节段峡部裂,4例伴L5椎体滑脱,6例伴L4椎体滑脱.3例术前没有发现滑脱邻近节段峡部裂.6例行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和双椎问融合手术,另4例行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结合滑脱节段椎间融合及邻近节段峡部与后外侧植骨手术.结果 随访10~52个月.按Macnab评分标准,优2例,良6例,可2例.放射学检查显示10例腰椎滑脱复位良好,平均椎间高度由术前8.10 mm恢复至术后13.11 mm.本组未见内固定松动、断裂,无融合器塌陷,无滑脱复发现象.结论 多节段腰椎峡部裂临床少见,术前漏诊率较高.对于手术方式的选择要综合考虑脊柱节段稳定性、椎间盘退变程度或突出情况等,结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的后路椎间融合或后外侧融合手术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倪文飞;池永龙;徐华梓;林焱;黄其杉;毛方敏 刊期: 2006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自行研制的记忆合金颈椎后路夹钩治疗寰枢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并初步评价其安全性.方法 8例寰枢椎不稳患者经颅骨牵引复位后,采用后路记忆合金颈椎夹钩内固定、寰枢椎融合术治疗,术后软颈围固定3个月.结果 7例获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疗效评定采用NASCIS评分标准,优4例,良3例.术后无一例颈髓损伤加重及术后感染,7例均获骨性融合,无颈椎夹钩松脱、断裂发生.结论 寰枢椎不稳采用记忆合金夹钩后路固定是一种简便易行、固定可靠、疗效优良的治疗方法.
作者:舒小秋;靳安民;尹东;万磊 刊期: 2006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