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研究

白琳

关键词:VSD术, 骨外科, 创伤软组织缺损, 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术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8例创伤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4例采用VSD术,而对照组54例采用常规创面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住院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6.3%、81.5%,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创面治疗费用、创面愈合天数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SD术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显著,其临床有效率高,费用少、愈合快,住院短,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值得临床选择.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分析锁定钢板治疗肱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锁定钢板治疗肱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今后临床上四肢骨折的更有效治疗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前瞻性选取我院骨科在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4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选用普通钢板行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选用锁定钢板行加压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骨折术后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1.9±2.5周,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8±3.8周(t=3.3128,P=0.0017);观察组术后复位有效率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7%,并发症发生率3.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经x2检验,P均<0.05.结论:运用锁定钢板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实施内固定术,不仅能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减少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更是提高骨折内固定术后复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麦建林;郭建恩;曾淳;王庆祥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评价

    目的:探究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抽取来我院就医的9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91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45例患者应用TSRH、CD、AF内固定系统+单纯后外侧植骨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2组均随访1年,研究对比2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45例患者的优良率为71.11%,显著低于观察组91.30%,P<0.05;术后,2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丢失、Cobb角丢失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患者采取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具有较显著的临床效果.

    作者:金兴明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探讨

    目的:探究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接收并行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88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指导进行护理干预,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术后一般情况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围手术期患者中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指导,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能够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护理满意度较高,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隋丽娟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单侧截肢患者采用个体化护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观察

    目的:观察个体化护理措施对单侧截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单侧截肢患者34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1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利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进行评分,并比较2组患者间的护理满意度、护理依从率和护理舒适度.结果:2组患者间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依从率和护理舒适度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痂出现所用时间以及肿胀消退所用时间都明显比对照组要短,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单侧截肢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梁晓青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B超引导下内热针治疗肘关节僵硬72例

    目的:观察在B超引导下运用内热针治疗72例肘关节僵硬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肘关节僵硬,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分为33.2分的患者采用肘关节周围软组织内热针松解治疗,次数为3~5次,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Mayo肘关节功能评估.结果:72例患者中,临床控制48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94.4%,Mayo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B超引导下内热针松解治疗肘关节僵硬的肘关节周围软组织,安全有效,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时间短,费用低,是有效的保守治疗.

    作者:董俊球;刘名峰;梨小雅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探讨护理干预措施对骨科手术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

    目的:分析对骨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减少其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随机收集我院在1年内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0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51例.分别对2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以及围术期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VAS疼痛评分、满意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所有差异经比较后显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骨科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在围术期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情况,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党玉清;罗庆玲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分析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治疗现状

    桡骨远端骨折因位于密质骨与松质骨的交界处,较为薄弱,极易发生骨折,约占前臂骨折的74%、超过平时骨折的10%、急诊骨折的17%.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青少年与老年群体,青少年因骨骼尚在发育期,且活动量较多,易发生高能损伤;人体骨骼密度于50岁后不断下降,多数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因桡骨远端骨折位于腕部,骨折后对腕关节功能影响较大,故临床治疗主要为促使桡骨高度、关节面、尺偏角、掌倾角恢复正常,尽可能促使腕关节功能恢复至骨折前.因骨折部位及程度的多样性,临床治疗有不同的方法.故为增强骨折复位治疗效果,本研究根据不同骨折情况分析治疗方法,以供临床治疗参考,论述如下.

    作者:郭晓征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麻醉对上肢骨折手术的麻醉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麻醉对上肢骨折手术的麻醉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6例上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2组患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麻醉,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进行麻醉,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麻醉,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镇静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VAS镇痛评分.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术中Ramsay镇静评分分别为2.42±0.12分、5.18±1.02分;术后VAS镇痛评分分别为6.16±1.04分、2.62±0.86分;经t检验,观察组的术中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VAS镇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有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手术中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麻醉,术中镇静及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初勇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运用微信对强直性脊柱炎出院患者行延续护理的效果

    目的: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微信干预进行出院后延续性指导的护理研究.方法:收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及疾病分期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患者,2组患者在出院时均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及宣教,并应用微信平台及公众号进行全员宣教,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成立延续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利用微信对出院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延续护理.患者出院后连续护理干预3个月后,给予患者问卷调查,调查患者的心理状态、治疗效果及患者康复治疗的依从性.结果:护理干预3个月后,患者调查量表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康复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且2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微信干预进行出院后延续性指导的护理研究成效显著,值得各医疗机构采用并推广应用.

    作者:武捷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椎弓根螺钉或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或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6年8月共收治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老年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62~84岁,平均72.3岁.损伤类型按Levine-Edwards分型标准: II型5例,IIa型5例,III型2例.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D级2 例,E级10例.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上颈椎前凸角(C0~C2角)、颈椎前凸角(C0~C7角)、C2~3后凸角(LK)、颈椎矢状面垂直距离(C2~C7SVA)、C2椎体前移距离(C2T).对所有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颈髓功能、VAS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未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12例患者随访结果示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骨折线消失,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疼痛明显减轻.结论:椎弓根螺钉或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波;武霞;黄寿国;陈波;李伟;徐以春;张英华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人文关怀在骨外科门诊护理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分析人文关怀在骨外科门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骨外科门诊中收治的患者19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再加入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护理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相关医疗服务的总体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骨外科门诊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门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关艳彦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效果对比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2组,30位患者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30位给予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组).将2组患者临床疗效、术中输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长、骨骼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6.66%,显著高于对照组86.66%(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输血量、引流量均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长、骨骼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66%,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P<0.05).结论: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治疗中,选择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对患者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冰;樊培新;高彦军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7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应用胫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后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同时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优20例(54.05%),良15例(40.54%),对照组患者优17例(45.94%),良16例(43.25%),对比分析后发现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2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段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疗效一样,均是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但是就患者术中出血量与切口长度和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来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切口长度,减少平均住院天数,值得应用.

    作者:唐磊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脑出血的临床治疗分析

    目的:研究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脑出血临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且术后发生迟发性脑出血的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且术后未发生迟发性脑出血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Logostic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发生迟发性脑出血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GCS评分(3~5分)、典型CT图像、原发性脑干伤、硬膜外血肿、脑疝、伤后24小时血糖以及COPD病史等临床因素比较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0.76;95%CI,0.41~-0.15)、预后24小时血糖(OR=0.72;95%CI,-0.65~-0.076)、典型CT图像(OR=0.086;95%CI,-3.23~-1.35)、脑疝(OR=1.21;95%CI,-2.33~-0.52)以及COPD病史(OR=0.031;95%CI,-6.03~-1.18)是老年重型颅脑外伤预后的危险因素,GCS评分(OR=4.39;95%CI,0.93~2.17)是老年重型颅脑外伤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预后24小时血糖、典型CT图像、脑疝以及COPD病史是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GCS评分是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脑出血的保护因素.

    作者:陈森渠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小儿桡颈骨折急诊撬拔复位术后的护理

    目的:探讨小儿桡颈骨折急诊撬拔复位术后护理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桡颈骨折儿童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术后采用相应的护理,对照组术后未采用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评分、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术后疗效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优良率为79.49%,对照组的优良率为53.85%,2组优良率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术后疼痛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术后疼痛率为5.13%,对照组患儿术后疼痛率为28.21%,2组疼痛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患儿经撬拔复位术后发生感染、骨化性肌炎、尺桡骨近端融合以及肘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其中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51%,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4.10%,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58.97%,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9.74%,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p<0.05).结论:小儿桡颈骨折急诊撬拔复位术后护理疗效明显,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玉梅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应用分析

    目的:总结分析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切除量.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分析总结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切除量与疗效等.结果:92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88例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1年,优:41例症状完全消失,良:40例患者症状好转,可:5例患者疗效可,但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经开放手术等治疗后愈合,差:2例效果差改为开放手术治疗后愈合,治疗优良率92.05%,椎间盘切除量以3g为界,切除量增加疗效并非相应提高.结论: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切除量在3g以内即可得到良好的疗效、且风险低、损伤小、恢复快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袁朝勇;朱涛;黄燕辉;刘典珅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肱骨颈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肱骨颈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肱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满意度、肩关节恢复情况、疼痛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与满意度评分较高,疼痛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利于患者恢复肩关节功能,降低复发率,且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潘丽华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复杂性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复杂性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手术治疗复杂性肩胛骨骨折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及肩胛骨后方多块重建锁定钛质钢板组合固定方式手术,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定期随访评价.结果: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优13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2%.结论:对于复杂性肩胛骨骨折根据其骨折类型及部位,积极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及肩胛骨后方多块重建锁定钛质钢板组合固定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宿红星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对老年胫骨内侧平台骨折的疗效分析

    目的: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对老年胫骨内侧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患者,根据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例)和观察组(n=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有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患者中施以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疗效确切,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价值.

    作者:常旭东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2种微创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2种微创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随机分成A组与B组各51例.A组行3D-viewer术(三维可调微创拉钩手术系统,后文中简称3D术),B组行MED术(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比较2种术式的疼痛评分、功能恢复效果以及治疗情况.结果:(1)2组术前以及术后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2)功能恢复优良率:A组为98.04%,B组为96.08%,组别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住院时间比B组短,B组出血量比A组低,2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3D术与MED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均能获取良好效果,其中3D术能缩短住院时间,而MED术可控制术中出血量,2种术式疗效相当.

    作者:王江波 刊期: 2017年第15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