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复杂性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手术治疗复杂性肩胛骨骨折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及肩胛骨后方多块重建锁定钛质钢板组合固定方式手术,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定期随访评价.结果: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优13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2%.结论:对于复杂性肩胛骨骨折根据其骨折类型及部位,积极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及肩胛骨后方多块重建锁定钛质钢板组合固定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宿红星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究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抽取来我院就医的9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此次实验的目标对象,对91例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分组.对照组45例患者应用TSRH、CD、AF内固定系统+单纯后外侧植骨治疗,观察组46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2组均随访1年,研究对比2组胸腰椎骨折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45例患者的优良率为71.11%,显著低于观察组91.30%,P<0.05;术后,2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均较术前有显著改善,但观察组患者的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丢失、Cobb角丢失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胸腰椎骨折患者采取经椎弓根植骨内固定治疗具有较显著的临床效果.
作者:金兴明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椎弓根螺钉或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3月~2016年8月共收治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老年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62~84岁,平均72.3岁.损伤类型按Levine-Edwards分型标准: II型5例,IIa型5例,III型2例.脊髓神经损伤按Frankel分级:D级2 例,E级10例.在颈椎侧位X线片上测量上颈椎前凸角(C0~C2角)、颈椎前凸角(C0~C7角)、C2~3后凸角(LK)、颈椎矢状面垂直距离(C2~C7SVA)、C2椎体前移距离(C2T).对所有患者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颈髓功能、VAS评分.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并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中未发生脊髓及椎动脉损伤,12例患者随访结果示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骨折线消失,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疼痛明显减轻.结论:椎弓根螺钉或拉力螺钉内固定技术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刘波;武霞;黄寿国;陈波;李伟;徐以春;张英华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易化牵伸术结合软组织疗法治疗创伤性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创伤性肩周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软组织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接受易化牵伸术结合软组织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每组患者每天接受2次治疗,持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欧洲肩关节协会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定方法(CMS)[1]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主观评价分数(包括疼痛和功能活动,满分为35分)由治疗前的10.81±4.97分和10.75±3.73分,分别提升至15.88±5.78分和21.88±3.83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肩关节客观评价分数(包括肩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满分65分)由治疗前的29.19±12.23分和26.31±13.02分,分别提升至42.06±12.57分和46.81±10.23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易化牵伸术结合软组织疗法能更好地改善创伤性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症状,并能促进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的增加.
作者:张舒涵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小儿桡颈骨折急诊撬拔复位术后护理的重要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急诊科收治的桡颈骨折儿童患者7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术后采用相应的护理,对照组术后未采用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评分、疼痛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术后疗效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优良率为79.49%,对照组的优良率为53.85%,2组优良率结果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儿术后疼痛评分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术后疼痛率为5.13%,对照组患儿术后疼痛率为28.21%,2组疼痛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显著性(p<0.05);患儿经撬拔复位术后发生感染、骨化性肌炎、尺桡骨近端融合以及肘关节不稳定等并发症,其中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51%,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64.10%,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结果显示,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58.97%,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89.74%,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p<0.05).结论:小儿桡颈骨折急诊撬拔复位术后护理疗效明显,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降低,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张玉梅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个体化护理措施对单侧截肢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单侧截肢患者34例,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17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措施,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利用生活质量评分量表对2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各项生活质量指标进行评分,并比较2组患者间的护理满意度、护理依从率和护理舒适度.结果:2组患者间生活质量各项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依从率和护理舒适度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骨痂出现所用时间以及肿胀消退所用时间都明显比对照组要短,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取个体化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提高单侧截肢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梁晓青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对经皮微创相邻节段弓根钉植入治疗单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的效果进行探讨.方法:以2013年5月~2016年12月期间本院97例单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一组采取开放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一组采取经皮微创相邻节段弓根钉植入术治疗(观察组).将2组的手术相关指标、疗效以及不同阶段的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氏角进行比较.结果:在手术相关指标方面,除手术用时外,剩余指标均是观察组数据优于对照组(p<0.05);在疗效方面,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p<0.05);在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氏角方面,术前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周、3个月)观察组的后凸Cobb氏角更佳(p<0.05),椎体前缘高度在术后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节段胸腰椎脊柱骨折采取经皮微创相邻节段弓根钉植入治疗方案可行性较高.
作者:谢为民;李文贵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在手术室人性化护理的方法以及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本院自2015年7月~2016年6月期间诊治的老年下肢骨折患者106例确定为分析对象,以随机的方式划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为53例),2组患者都实施了手术治疗,对照组实施手术室的常规基础护理,而对于观察组患者,则实施人性化的护理方案,然后对比该2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以及患者的护理满意率. 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的SAS 评分与SDS 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但在手术前后观察组的SAS 评分分别为46.1±3.2分、34.6±3.9分,SDS 评分分别为45.3±2.9分、37.5±2.1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该2组患者在手术前后的SAS 评分与SDS 评分对比,均具有明显的差异(P﹤0.05),存在着统计学意义;此外,通过问卷调查,观察组患者的手术室护理满意率为94.3%,要明显地高于对照组满意率(81.1%),该2组患者手术室护理满意率进行对比,具有明显的差异(x2=5.182,P﹤0.05),亦存在着统计学意义. 结论:对于老年下肢骨折手术患者,采取人性化护理后,能够显著缓解患者内心的负性情绪,大大地提升护理满意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鑫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评价循证护理在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14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7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7例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比较2组VAS评分、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前后SAS、SDS.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与观察组进行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临床可将其作为理想的护理方案积极推广.
作者:付秀杰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髋关节骨折患者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本院收治的216例髋关节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08例)和观察组(n=108例),对照组施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施以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及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Harris评分进行评价.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的Harris评分分别为80.42±2.28分、92.46±2.23分,经t检验,观察组的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骨折恢复无效18例,有效18例,痊愈72例,总有效率为83.33%;观察组骨折恢复无效4例,有效26例,痊愈78例,总有效率为96.30%;经x2检验,观察组骨折恢复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髋关节骨折患者中施以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促进骨折的恢复.
作者:李婷;孙举媛;黄萍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肱骨颈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肱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满意度、肩关节恢复情况、疼痛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与满意度评分较高,疼痛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利于患者恢复肩关节功能,降低复发率,且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潘丽华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微信干预进行出院后延续性指导的护理研究.方法:收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及疾病分期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患者,2组患者在出院时均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及宣教,并应用微信平台及公众号进行全员宣教,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成立延续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利用微信对出院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延续护理.患者出院后连续护理干预3个月后,给予患者问卷调查,调查患者的心理状态、治疗效果及患者康复治疗的依从性.结果:护理干预3个月后,患者调查量表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康复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且2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微信干预进行出院后延续性指导的护理研究成效显著,值得各医疗机构采用并推广应用.
作者:武捷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前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前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出院3个月后,对照组前臂旋前和前臂旋后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0.00%,明显高于观察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前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毛玲玲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究康复训练护理对尺桡骨双骨折患者临床效果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自2015年2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82例,依据护理方法的差异性将本组患者进行平均划分,每组比例各41例.予以基础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护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后比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2组骨折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同对照组比对明显较高,各项功能恢复指标同对照组比对后也明显较优,从并发症发生情况来看,观察组比例有所下降,2组数据结果由统计工具进行检验,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应用康复训练护理,效果理想,功能指标恢复较快,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作者:罗微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胫腓骨骨折患者情绪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74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骨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骨科护理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评分)、焦虑症状评分(SAS评分)、抑郁症状评分(SDS评分).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的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胫腓骨骨折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
作者:于良华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对接受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展开探究.方法:将我科收治的8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前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者则接受动力髋螺钉治疗.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其术后康复护理要点.结果:A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B组1例术后出现压疮,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并发症的5例患者在经过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操作后,均治愈出院.此外,经随访,A、B2组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93.0%与95.3%.结论:采取不同手术方法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时,应以手术特点为依据,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术后康复护理干预,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基础上,充分促进手术成功率及预后质量的提高.
作者:王荣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究加速康复外科理念在骨科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0月~2016年10月期间接收并行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88例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护理方法的不同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围手术期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指导进行护理干预,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护理后,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术后一般情况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在骨科围手术期患者中以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为指导,对患者进行针对性的护理,能够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且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护理满意度较高,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隋丽娟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中药熏洗联合针灸理疗、运动手法对肩颈腰腿疼痛的治疗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肩颈腰腿疼痛患者60例,随机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有患者30例,分别对其实施中药熏洗联合针灸理疗、运动手法及单纯中药熏洗治疗,对其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在治疗有效率及关节功能评分的比较结果上观察组患者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熏洗联合针灸理疗、运动手法治疗肩颈腰腿疼痛具有显著的疗效,且能有效恢复关节的正常功能,可作为临床首选治疗方案加以推广.
作者:许冬青;王明森;黄伟斌;王晓跃;陈绍典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分析人文关怀在骨外科门诊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期间我院骨外科门诊中收治的患者196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再加入人文关怀护理模式.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护理效果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对相关医疗服务的总体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骨外科门诊中应用人文关怀护理模式,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者对门诊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作者:关艳彦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康复功能锻炼及护理在骨创伤患者术后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我院在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骨创伤患者中,选择具有可比性的9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康复功能锻炼及护理,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分别对比2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术后一般指标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效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术后康复时间,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康复功能锻炼及护理在骨创伤患者术后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显著,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还能够缩短患者的康复周期,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的推广及应用.
作者:张莉莉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研究骨结核患者护理中应用心理干预对其负性心理的影响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骨结核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2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护理,对比2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骨结核患者护理中应用心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心理,在临床上具有良好的推广价值.
作者:张艳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和动力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平均分为2组,30位患者采用动力加压钢板固定治疗(对照组),30位给予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组).将2组患者临床疗效、术中输血量、引流量、切口长度、手术时长、骨骼愈合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6.66%,显著高于对照组86.66%(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输血量、引流量均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长、骨骼愈合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6.66%,显著低于对照组33.33%(P<0.05).结论:在四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治疗中,选择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对患者损伤小,患者术后恢复速度快,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确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冰;樊培新;高彦军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后踝骨骨折行微创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后踝骨骨折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简单随机化分2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内外踝切口固定治疗,另一组治疗方式为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观察组),治疗后,将2组患者踝关节功能的优良情况、骨折愈合、完全负重情况的时间进行对比,并观察分析2组后踝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0.00%,对照组的优良率为74.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0.05;且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7.52±1.64天、患者完全负重的时间为10.12±1.06天,显著短于对照组,P值<0.05;经过治疗发现,对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概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18.00%,P值<0.05.结论:后踝骨骨折应用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较为可观,安全性高,可推广使用.
作者:孙雨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术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8例创伤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4例采用VSD术,而对照组54例采用常规创面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住院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6.3%、81.5%,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创面治疗费用、创面愈合天数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SD术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显著,其临床有效率高,费用少、愈合快,住院短,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白琳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总结分析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切除量.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2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应用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分析总结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切除量与疗效等.结果:92例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88例完成手术,无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3个月~1年,优:41例症状完全消失,良:40例患者症状好转,可:5例患者疗效可,但对日常生活有影响,经开放手术等治疗后愈合,差:2例效果差改为开放手术治疗后愈合,治疗优良率92.05%,椎间盘切除量以3g为界,切除量增加疗效并非相应提高.结论:经皮穿刺椎间盘切除术治疗颈、腰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切除量在3g以内即可得到良好的疗效、且风险低、损伤小、恢复快等,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袁朝勇;朱涛;黄燕辉;刘典珅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关节镜治疗糖尿病患者膝关节损伤中的效果.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膝关节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2组,即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记录2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关节肿痛例数、平均住院时间,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更好,关节肿痛率明显下降,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观察组膝关节优良率为94.0%,对照组为68.0%,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明显升高(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1.5±4.1分,对照组患者为77.3±7.6分,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0%,对照组为74.0%,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关节镜治疗糖尿病患者膝关节损伤中具有显著效果,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同时还能缓解患者关节肿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早日康复出院.
作者:刘晗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总结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治疗经验,提高外伤性脾破裂的抢救成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12年~2016年期间收治的单纯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对结果进行分析汇总. 结果:128例单纯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中,114例行手术治疗,均行脾切除术,16例采取保守治疗. 128例均痊愈出院,随访6~18个月,无1例发生术后凶险性感染(OPSI)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单纯性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疗效确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有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策略,保守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丁海雷;龚卫东;盛宝军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在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采取玻璃酸钠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与观察组(n=25),将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取玻璃酸钠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2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等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生活质量评分98.54±5.64分、膝关节功能评分90.24±4.25分等指标改善情况对比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玻璃酸钠应用在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治疗中效果比较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广泛应用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祥杰;谭进红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对胫骨下段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下端骨折患者69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5例),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用于对照组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用于观察组的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9.24±3.51分钟、术中出血量为、89.35±16.52ml、骨折愈合周期为15.31±2.04周,对照组3项指标分别为71.65±8.54分钟、224.51±23.14ml和11.36±1.39周,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73.5%和94.3%,并发症发生率为14.7%和2.9%,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相比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效果更为显著,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邵峰;郭璐璐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在膝关节骨创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100例膝关节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施以传统的治疗方式,而观察组患者则是在此基础上运用关节镜微创技术进行治疗,然后对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和下地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相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6.0%,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下地时间比之于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骨创伤患者运用关节镜微创技术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关节骨功能,手术的治愈率高,手术中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术后的粘连情况不严重,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毅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血凝四项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者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对照组,8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观察组,分别检测2组患者术前、术后24小时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手术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术后2小时,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3.81±1.11)g/L vs (5.48±1.23)g/L]、D-二聚体[(3.52±1.13)g/L vs (14.65±2.34)g/L]上升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凝四项尤其是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检测对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用于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测,对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朝木日力格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分析体位拉伸在治疗骨盆旋移综合征过程中的重要性及有效率.方法:13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结合体位拉伸组)和对照组(使用热疗及电疗理疗法).收集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临床评定数据,作对比分析,总结其治疗有效率.结果:2组骨盆旋移综合征患者经热疗及电疗治疗和使用热疗、电疗及体位拉伸法治疗效果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骨盆旋移是脊柱力学失衡引起的临床病症,而恰恰体位拉伸是调整骨盆力学改变的重要方法,所以应用体位拉伸在治疗骨盆旋移综合征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作者:李红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扩张通道微创单节段复位内固定术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3年6月~2014年6月,选择我院10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以及对照组50例.对观察组患者经扩张通道微创单节段复位内固定术式治疗,对对照组患者跨伤椎短节段固定.对比观察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手术前后2组的压缩率以及Cobb角进行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所有患者后1次进行随访时发现,观察组的压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躯体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量为250.4±41.0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5±32.8ml,观察组手术全程所需时间为90.2±35.4分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4.5±22.6分钟(P<0.05).观察组经过治疗后,预后效果为优者占70.00%,优良率达到98.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00%以及78.00%(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扩张通道微创单节段复位内固定术式治疗能够对患者的椎体高度以及Cobb角度进行有效修复,但是对于手术之后矫正度的丢失性明显更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作者:孙秀琛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所收治的74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7例,对照组应用胫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观察组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手术后12个月的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住院天数、术中出血量以及切口长度.同时观察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优20例(54.05%),良15例(40.54%),对照组患者优17例(45.94%),良16例(43.25%),对比分析后发现2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切口长度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少于对照组,住院天数少于对照组,2组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胫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手段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方法,疗效一样,均是临床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安全、有效方法,但是就患者术中出血量与切口长度和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来分析,锁定钢板内固定能够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切口长度,减少平均住院天数,值得应用.
作者:唐磊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探讨 PFNA 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11年1月~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 30 例 70 岁以上老年患者,微创闭合复位 PFNA 髓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 30 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 6~24 个月,平均 10.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1期骨性愈合.按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判断,优 21 例,良 7例,可 1 例,差 l 例,优良率为 93.33%.结论:PFNA 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骨折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及术后患者恢复较快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赵云芳;滕范文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研究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作用及PRI的指数变化.方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接收治疗的80例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选取出来,对他们进行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并给予2%的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在踝关节前内侧肌腱与内踝之间进行穿刺,抽出关节积液后,在每个病变关节腔内注入2mL的玻璃酸钠,对每一位患者给予每周注射1次玻璃酸钠,连续注射治疗5周,医务人员观察治疗前后患者的关节疼痛、活动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和并详尽记录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给予治疗5周后,发现选出的80例所有患者中,显效的有51例,占总患者人数的63.75%,有效的患者25例,占总患者人数的31.25%,治疗无效的患者4例,占总患者人数的5%,治疗的总有效率达95.0%,选出的所有80例患者都没有出现感染以及其他不良反应.且在治疗过程中,注射玻璃酸钠后,患者的踝关节的疼痛PRI指数明显下降,患者自身痛感感受良好.然后对以上患者给予随访1年时间,整理回访记录显示:他们治疗后也没有再出现关节疼痛和关节肿胀等复发病例的现象和情况.患者治疗前后关节部位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度、无痛步行距离等相关资料(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显著,玻璃酸钠能够明显降低患者疼痛指数,降低PRI指数,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玻璃酸钠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这一临床方法值得推广和运用.
作者:蔺永强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硬膜外血肿手术中应用EC耳脑胶联合颅骨锁行1期碎裂颅骨成型整复固定方法的效果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0例硬膜外血肿手术中应用EC耳脑胶联合颅骨锁行1期碎裂颅骨成型整复固定术的病例资料.结果:随访半年,30例患者术后无1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头皮下积液、排异反应等并发症,复查颅脑CT+三维重建均显示骨瓣固定良好,无塌陷变形等情况,达到了正常颅骨的生理弧度.结论:EC耳脑胶联合颅骨锁在成型整复固定碎裂颅骨手术中具有良好效果,术后并发症少,同时避免再次行颅骨修补术,减轻患者的身心负担,节约医疗费用,尤其适用于基层医院.
作者:曾振坤;伍海青;吴伟源;黄威;李景东;吴胜青;邱伟祥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椎骨折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0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单用咪达唑仑麻醉,观察组采取咪达唑仑与瑞芬太尼联合麻醉,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对照组麻醉效果差8例,良好4例,优秀37例,优良率为83.67%;观察组麻醉效果差2例,良好5例,优秀42例,优良率为95.92%;经x2检验,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用咪达唑仑麻醉相比,在脊椎骨折手术中采用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麻醉,麻醉效果确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彦文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中药定向透药疗法治疗神经根及颈型颈椎病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共120例神经根及颈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分配为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疗护理,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通过中药定向透药疗法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前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疼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中药定向透药疗法治疗神经根及颈型颈椎病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缓解患者的疼痛程度,促进患者的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刘名峰;董俊球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研究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脑出血临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且术后发生迟发性脑出血的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且术后未发生迟发性脑出血的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临床资料,并通过Logostic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术后发生迟发性脑出血的保护因素和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年龄、GCS评分(3~5分)、典型CT图像、原发性脑干伤、硬膜外血肿、脑疝、伤后24小时血糖以及COPD病史等临床因素比较上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OR=0.76;95%CI,0.41~-0.15)、预后24小时血糖(OR=0.72;95%CI,-0.65~-0.076)、典型CT图像(OR=0.086;95%CI,-3.23~-1.35)、脑疝(OR=1.21;95%CI,-2.33~-0.52)以及COPD病史(OR=0.031;95%CI,-6.03~-1.18)是老年重型颅脑外伤预后的危险因素,GCS评分(OR=4.39;95%CI,0.93~2.17)是老年重型颅脑外伤预后的保护因素.结论:年龄、预后24小时血糖、典型CT图像、脑疝以及COPD病史是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GCS评分是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脑出血的保护因素.
作者:陈森渠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对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治疗的8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他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关节镜加强护理,并对2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治疗依从性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通过问卷方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97.72%,对照组为86.3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分别为95.45%及77.2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关节镜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护理治疗,对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具有深远意义,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尽快康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谐护患关系.
作者:王颖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2种微创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随机分成A组与B组各51例.A组行3D-viewer术(三维可调微创拉钩手术系统,后文中简称3D术),B组行MED术(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比较2种术式的疼痛评分、功能恢复效果以及治疗情况.结果:(1)2组术前以及术后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2)功能恢复优良率:A组为98.04%,B组为96.08%,组别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住院时间比B组短,B组出血量比A组低,2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3D术与MED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均能获取良好效果,其中3D术能缩短住院时间,而MED术可控制术中出血量,2种术式疗效相当.
作者:王江波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通过对患者有效的治疗,使得患者大程度的缓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带来的疼痛.方法:选取了本院10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结果:105例患者中,痊愈85例,痊愈率80.95%;显效15例,显效率14.29%;有效5例,有效率4.76%;总有效率100%.结论:正确的微创手术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早日减轻疼痛,恢复健康.
作者:薛兴超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骨科大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措施及护理方法.方法:187例骨科大手术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103例,气管插管全麻84例.在术前、术后给予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基础预防护理、机械护理和药物护理等综合预防措施.结果:通过对187例骨科大手术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发生DVT的有3例,并在经过后续1~2个疗程的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通过出院后1~2年的随访发现均未出现下肢功能性障碍疾病,有效的减少了患者DVT的发生.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是骨科大手术后危险的并发症之一,极易引发患者死亡,通过对患者术前和术后采取一系列综合性预防措施,对降低DVT的发生率具有显著作用,从而确保了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韩旭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对骨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减少其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随机收集我院在1年内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0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51例.分别对2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以及围术期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VAS疼痛评分、满意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所有差异经比较后显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骨科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在围术期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情况,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党玉清;罗庆玲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分析精细化护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30例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分为2组,65例患者自愿在院接受精细化护理,将其作为观察组;65例自愿接受常规护理,将其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精神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疼痛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中合理运用精细化护理,能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作者:张秋颖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5年我院收治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42例进行分组研究,按照硬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1例,予以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和观察组(21例,予以肱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优良率与并发症发生率同对照组比较,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肱骨近端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和肩关节置换术治疗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疗效相当,临床可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需要选择手术治疗方案.
作者:艾尔西丁?阿不来提;马强;王小挺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麻醉对上肢骨折手术的麻醉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6例上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2组患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麻醉,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进行麻醉,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麻醉,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镇静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VAS镇痛评分.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术中Ramsay镇静评分分别为2.42±0.12分、5.18±1.02分;术后VAS镇痛评分分别为6.16±1.04分、2.62±0.86分;经t检验,观察组的术中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VAS镇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有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手术中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麻醉,术中镇静及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初勇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锁定钢板治疗肱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旨在为今后临床上四肢骨折的更有效治疗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前瞻性选取我院骨科在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54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选用普通钢板行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选用锁定钢板行加压内固定术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骨折术后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1.9±2.5周,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4.8±3.8周(t=3.3128,P=0.0017);观察组术后复位有效率9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07%,并发症发生率3.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22%,经x2检验,P均<0.05.结论:运用锁定钢板对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实施内固定术,不仅能使骨折愈合时间缩短,减少固定术后并发症发生,更是提高骨折内固定术后复位效果,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作者:麦建林;郭建恩;曾淳;王庆祥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综合应用中药汤剂、电针、推拿配合肩带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0例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采用中药、电针、推拿配合肩带治疗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治愈108例,占60%;有效63例,占35%;无效9例,占5%.总有效率为95%.结论: 大部分采用传统保守方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梁行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在B超引导下运用内热针治疗72例肘关节僵硬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72例肘关节僵硬,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平均分为33.2分的患者采用肘关节周围软组织内热针松解治疗,次数为3~5次,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Mayo肘关节功能评估.结果:72例患者中,临床控制48例,显效14例,有效6例,无效4例,治疗总有效率94.4%,Mayo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增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B超引导下内热针松解治疗肘关节僵硬的肘关节周围软组织,安全有效,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时间短,费用低,是有效的保守治疗.
作者:董俊球;刘名峰;梨小雅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分析根因分析法在骨科住院患者预防跌倒坠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骨科住院患者300例,均采用根因分析法,对比实施根因分析法前后的骨科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结果:实施根因分析法后,跌倒坠床发生率为0.33%,相比实施前数据(4.33%)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骨科住院患者采用根因分析法分析跌倒坠床的原因,并制定改进方案,有利于将跌倒坠床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进而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作者:刘荣英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3D影音、4D影音、视频眼镜、移动网络等新媒体设备层出不穷,功能也越来越强大,日常中很多儿童特别喜欢和依赖他们,并从中得到知识和快乐.方法:该文阐述了多媒体技术在增强儿童骨科手术中顺从性的应用,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手术前教育、手术中安抚和出院后跟踪中去.结果:以此增加沟通效率,降低沟通难度,促进儿童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育.结论:多媒体技术与医疗行业的融合,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作者:张子东;许蓉;许燕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术中保温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应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入院顺序抽签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常规保温护理+术中保温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手术后AD、NE、CRP水平高于手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后AD、NE、CRP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PT、TT、APTT、FIB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手术后PT、TT、APTT、FIB水平高于手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后PT、TT、APTT、FIB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保温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应激及凝血功能有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相关指标.
作者:冯换群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对老年胫骨内侧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患者,根据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例)和观察组(n=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有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患者中施以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疗效确切,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价值.
作者:常旭东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经皮穿刺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疼痛评分以及各项治疗指标进行对比.结果: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得到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结果显著(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角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组间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可靠,值得应用.
作者:刘迎军 刊期: 2017年第15期
桡骨远端骨折因位于密质骨与松质骨的交界处,较为薄弱,极易发生骨折,约占前臂骨折的74%、超过平时骨折的10%、急诊骨折的17%.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青少年与老年群体,青少年因骨骼尚在发育期,且活动量较多,易发生高能损伤;人体骨骼密度于50岁后不断下降,多数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因桡骨远端骨折位于腕部,骨折后对腕关节功能影响较大,故临床治疗主要为促使桡骨高度、关节面、尺偏角、掌倾角恢复正常,尽可能促使腕关节功能恢复至骨折前.因骨折部位及程度的多样性,临床治疗有不同的方法.故为增强骨折复位治疗效果,本研究根据不同骨折情况分析治疗方法,以供临床治疗参考,论述如下.
作者:郭晓征 刊期: 201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