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东;许蓉;许燕
目的:对接受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展开探究.方法:将我科收治的8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前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者则接受动力髋螺钉治疗.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其术后康复护理要点.结果:A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B组1例术后出现压疮,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并发症的5例患者在经过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操作后,均治愈出院.此外,经随访,A、B2组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93.0%与95.3%.结论:采取不同手术方法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时,应以手术特点为依据,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术后康复护理干预,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基础上,充分促进手术成功率及预后质量的提高.
作者:王荣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术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8例创伤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4例采用VSD术,而对照组54例采用常规创面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住院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6.3%、81.5%,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创面治疗费用、创面愈合天数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SD术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显著,其临床有效率高,费用少、愈合快,住院短,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白琳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经皮锁定钢板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对胫骨下段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胫骨下端骨折患者69例,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34例)和观察组(35例),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用于对照组治疗,观察组则采用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用于观察组的治疗.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49.24±3.51分钟、术中出血量为、89.35±16.52ml、骨折愈合周期为15.31±2.04周,对照组3项指标分别为71.65±8.54分钟、224.51±23.14ml和11.36±1.39周,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和观察组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为73.5%和94.3%,并发症发生率为14.7%和2.9%,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锁定钢板内固定与传统解剖钢板内固定相比治疗胫骨下段骨折效果更为显著,安全性高,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作者:邵峰;郭璐璐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关节镜治疗糖尿病患者膝关节损伤中的效果.方法:选择糖尿病合并膝关节损伤患者100例,随机将其分为2组,即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记录2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关节肿痛例数、平均住院时间,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并调查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糖控制效果更好,关节肿痛率明显下降,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缩短(均P<0.05);观察组膝关节优良率为94.0%,对照组为68.0%,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优良率明显升高(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为91.5±4.1分,对照组患者为77.3±7.6分,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评分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0%,对照组为74.0%,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升高(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关节镜治疗糖尿病患者膝关节损伤中具有显著效果,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提高血糖控制效果,同时还能缓解患者关节肿痛,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早日康复出院.
作者:刘晗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通过对患者有效的治疗,使得患者大程度的缓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所带来的疼痛.方法:选取了本院10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的患者,采用微创手术治疗.结果:105例患者中,痊愈85例,痊愈率80.95%;显效15例,显效率14.29%;有效5例,有效率4.76%;总有效率100%.结论:正确的微创手术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早日减轻疼痛,恢复健康.
作者:薛兴超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麻醉对上肢骨折手术的麻醉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6例上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2组患者均采用臂丛神经麻醉,对照组采用咪达唑仑进行麻醉,观察组采用右美托咪定麻醉,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镇静评分(Ramsay镇静评分)、术后VAS镇痛评分.结果:对照组及观察组的术中Ramsay镇静评分分别为2.42±0.12分、5.18±1.02分;术后VAS镇痛评分分别为6.16±1.04分、2.62±0.86分;经t检验,观察组的术中Ramsay镇静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VAS镇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有P<0.05.结论:在上肢骨折手术中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臂丛麻醉,术中镇静及术后镇痛效果确切,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初勇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术中保温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应激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6月~2015年1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106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本研究.按照入院顺序抽签后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保温护理.观察组:常规保温护理+术中保温护理.观察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手术后AD、NE、CRP水平高于手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后AD、NE、CRP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PT、TT、APTT、FIB水平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手术后PT、TT、APTT、FIB水平高于手术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手术后PT、TT、APTT、FIB水平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保温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术中应激及凝血功能有积极影响,可改善患者相关指标.
作者:冯换群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研究在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治疗中采取玻璃酸钠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自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25)与观察组(n=25),将采取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将采取玻璃酸钠治疗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对2组患者经不同治疗后膝关节功能、总有效率、生活质量评分等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6.00%、生活质量评分98.54±5.64分、膝关节功能评分90.24±4.25分等指标改善情况对比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玻璃酸钠应用在中度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临床治疗中效果比较显著,可以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具有广泛应用的临床价值.
作者:陈祥杰;谭进红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后踝骨骨折行微创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后踝骨骨折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简单随机化分2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内外踝切口固定治疗,另一组治疗方式为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观察组),治疗后,将2组患者踝关节功能的优良情况、骨折愈合、完全负重情况的时间进行对比,并观察分析2组后踝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0.00%,对照组的优良率为74.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0.05;且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7.52±1.64天、患者完全负重的时间为10.12±1.06天,显著短于对照组,P值<0.05;经过治疗发现,对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概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18.00%,P值<0.05.结论:后踝骨骨折应用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较为可观,安全性高,可推广使用.
作者:孙雨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血凝四项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者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对照组,8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观察组,分别检测2组患者术前、术后24小时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手术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术后2小时,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3.81±1.11)g/L vs (5.48±1.23)g/L]、D-二聚体[(3.52±1.13)g/L vs (14.65±2.34)g/L]上升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凝四项尤其是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检测对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用于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测,对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朝木日力格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分析对骨科手术患者实施护理干预对减少其术后疼痛的效果.方法:随机收集我院在1年内收治的骨科手术患者10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均为51例.分别对2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以及围术期的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术后疼痛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术后的VAS疼痛评分、满意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所有差异经比较后显示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骨科患者实施手术治疗时,在围术期进行护理干预措施,可明显降低患者在术后的疼痛情况,对患者的预后有着重要意义.
作者:党玉清;罗庆玲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肱骨颈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肱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满意度、肩关节恢复情况、疼痛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与满意度评分较高,疼痛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利于患者恢复肩关节功能,降低复发率,且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潘丽华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分析体位拉伸在治疗骨盆旋移综合征过程中的重要性及有效率.方法:13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结合体位拉伸组)和对照组(使用热疗及电疗理疗法).收集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后临床评定数据,作对比分析,总结其治疗有效率.结果:2组骨盆旋移综合征患者经热疗及电疗治疗和使用热疗、电疗及体位拉伸法治疗效果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结论:骨盆旋移是脊柱力学失衡引起的临床病症,而恰恰体位拉伸是调整骨盆力学改变的重要方法,所以应用体位拉伸在治疗骨盆旋移综合征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环节.
作者:李红 刊期: 2017年第15期
桡骨远端骨折因位于密质骨与松质骨的交界处,较为薄弱,极易发生骨折,约占前臂骨折的74%、超过平时骨折的10%、急诊骨折的17%.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青少年与老年群体,青少年因骨骼尚在发育期,且活动量较多,易发生高能损伤;人体骨骼密度于50岁后不断下降,多数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因桡骨远端骨折位于腕部,骨折后对腕关节功能影响较大,故临床治疗主要为促使桡骨高度、关节面、尺偏角、掌倾角恢复正常,尽可能促使腕关节功能恢复至骨折前.因骨折部位及程度的多样性,临床治疗有不同的方法.故为增强骨折复位治疗效果,本研究根据不同骨折情况分析治疗方法,以供临床治疗参考,论述如下.
作者:郭晓征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干预对胫腓骨骨折患者情绪及疼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12月我院收治的胫腓骨骨折患者74例,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7例和观察组37例,对照组实施常规骨科护理,观察组在常规骨科护理基础上加以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的疼痛评分(VAS评分)、焦虑症状评分(SAS评分)、抑郁症状评分(SDS评分).结果:经护理后,观察组的VAS评分、SAS评分、SD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胫腓骨骨折患者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能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症状.
作者:于良华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微信干预进行出院后延续性指导的护理研究.方法:收集强直性脊柱炎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先后顺序及疾病分期进行分组,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40例患者,2组患者在出院时均给予相应的健康指导及宣教,并应用微信平台及公众号进行全员宣教,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成立延续护理小组,小组成员利用微信对出院患者进行一对一的延续护理.患者出院后连续护理干预3个月后,给予患者问卷调查,调查患者的心理状态、治疗效果及患者康复治疗的依从性.结果:护理干预3个月后,患者调查量表统计显示:观察组患者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康复依从性高于对照组(P<0.05),且2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采用微信干预进行出院后延续性指导的护理研究成效显著,值得各医疗机构采用并推广应用.
作者:武捷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观察易化牵伸术结合软组织疗法治疗创伤性肩周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创伤性肩周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接受软组织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接受易化牵伸术结合软组织疗法和常规康复治疗.每组患者每天接受2次治疗,持续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欧洲肩关节协会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定方法(CMS)[1]进行疗效评估.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主观评价分数(包括疼痛和功能活动,满分为35分)由治疗前的10.81±4.97分和10.75±3.73分,分别提升至15.88±5.78分和21.88±3.83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4周后的肩关节客观评价分数(包括肩关节活动度和肌力,满分65分)由治疗前的29.19±12.23分和26.31±13.02分,分别提升至42.06±12.57分和46.81±10.23分,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度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易化牵伸术结合软组织疗法能更好地改善创伤性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症状,并能促进患者肩关节活动度的增加.
作者:张舒涵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分析精细化护理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6年1月~2017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30例采用不同护理方法分为2组,65例患者自愿在院接受精细化护理,将其作为观察组;65例自愿接受常规护理,将其作为对照组;对比2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生理功能、心理功能和精神功能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疼痛VAS评分、骨折愈合时间较对照组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4.6%,低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临床护理中合理运用精细化护理,能促进患者尽快恢复.
作者:张秋颖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分析根因分析法在骨科住院患者预防跌倒坠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骨科住院患者300例,均采用根因分析法,对比实施根因分析法前后的骨科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结果:实施根因分析法后,跌倒坠床发生率为0.33%,相比实施前数据(4.33%)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骨科住院患者采用根因分析法分析跌倒坠床的原因,并制定改进方案,有利于将跌倒坠床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进而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作者:刘荣英 刊期: 2017年第15期
目的: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对老年胫骨内侧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0例老年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患者,根据随机双盲对照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例)和观察组(n=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手术固定治疗,观察组实施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均有P<0.05.观察组的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老年胫骨内侧平台骨折患者中施以膝关节镜辅助微创手术,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疗效确切,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广价值.
作者:常旭东 刊期: 201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