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种不同术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王荣

关键词: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 手术治疗, 术后康复护理
摘要:目的:对接受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展开探究.方法:将我科收治的8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前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者则接受动力髋螺钉治疗.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其术后康复护理要点.结果:A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B组1例术后出现压疮,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并发症的5例患者在经过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操作后,均治愈出院.此外,经随访,A、B2组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93.0%与95.3%.结论:采取不同手术方法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时,应以手术特点为依据,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术后康复护理干预,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基础上,充分促进手术成功率及预后质量的提高.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肱骨颈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在肱骨颈骨折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6月~2016年6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肱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与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满意度、肩关节恢复情况、疼痛情况及复发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肩关节功能评分与满意度评分较高,疼痛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半年,观察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肱骨颈骨折患者采用个性化护理干预利于患者恢复肩关节功能,降低复发率,且能够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作者:潘丽华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2种不同术式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的康复护理

    目的:对接受不同手术方法治疗的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的术后康复护理方法及效果展开探究.方法:将我科收治的8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前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者则接受动力髋螺钉治疗.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其术后康复护理要点.结果:A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B组1例术后出现压疮,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并发症的5例患者在经过相应的治疗及护理操作后,均治愈出院.此外,经随访,A、B2组患者的优良率分别为93.0%与95.3%.结论:采取不同手术方法对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进行治疗时,应以手术特点为依据,对患者展开针对性的术后康复护理干预,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基础上,充分促进手术成功率及预后质量的提高.

    作者:王荣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目的:对关节镜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观察.方法:将我院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期间治疗的88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将他们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关节镜加强护理,并对2组患者在护理前后的治疗依从性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通过问卷方式进行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依从性为97.72%,对照组为86.36%,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及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分别为95.45%及77.2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过关节镜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护理治疗,对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具有深远意义,不仅有利于患者的尽快康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谐护患关系.

    作者:王颖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康复护理干预对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前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对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前臂功能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6年11月期间收治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康复护理干预.比较2组前臂功能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出院3个月后,对照组前臂旋前和前臂旋后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30.00%,明显高于观察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前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促使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作者:毛玲玲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扩张通道微创单节段复位内固定术式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研究分析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扩张通道微创单节段复位内固定术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3年6月~2014年6月,选择我院10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以及对照组50例.对观察组患者经扩张通道微创单节段复位内固定术式治疗,对对照组患者跨伤椎短节段固定.对比观察2组的临床效果.结果: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影像学检测结果进行比较,手术前后2组的压缩率以及Cobb角进行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对所有患者后1次进行随访时发现,观察组的压缩率明显高于对照组,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以及躯体疼痛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治疗过程中的出血量为250.4±41.0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5±32.8ml,观察组手术全程所需时间为90.2±35.4分钟,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04.5±22.6分钟(P<0.05).观察组经过治疗后,预后效果为优者占70.00%,优良率达到98.0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6.00%以及78.00%(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患者经扩张通道微创单节段复位内固定术式治疗能够对患者的椎体高度以及Cobb角度进行有效修复,但是对于手术之后矫正度的丢失性明显更好,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荐使用.

    作者:孙秀琛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微创闭合复位PFNA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探讨 PFNA 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自2011年1月~2016年6月我科收治的 30 例 70 岁以上老年患者,微创闭合复位 PFNA 髓内固定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 30 例患者术后随访时间 6~24 个月,平均 10.5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1期骨性愈合.按 Harris 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判断,优 21 例,良 7例,可 1 例,差 l 例,优良率为 93.33%.结论:PFNA 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出血少、骨折固定牢固、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及术后患者恢复较快等优点,是一种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较为理想的方法.

    作者:赵云芳;滕范文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在膝关节骨创伤的临床效果

    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技术在膝关节骨创伤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所收治的100例膝关节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施以传统的治疗方式,而观察组患者则是在此基础上运用关节镜微创技术进行治疗,然后对2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以及平均住院时间和下地时间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相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8.0%,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76.0%,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以及下地时间比之于对照组患者明显缩短,组间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膝关节骨创伤患者运用关节镜微创技术的治疗效果显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关节骨功能,手术的治愈率高,手术中对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术后的粘连情况不严重,在临床上具有广阔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毅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复杂性肩胛骨骨折的手术治疗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复杂性肩胛骨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在2010年1月~2016年3月收治的手术治疗复杂性肩胛骨骨折患者18例的临床资料,选择不同的手术入路及肩胛骨后方多块重建锁定钛质钢板组合固定方式手术,配合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定期随访评价.结果:根据Hardegger功能评定标准:优13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为92%.结论:对于复杂性肩胛骨骨折根据其骨折类型及部位,积极采用不同的手术入路及肩胛骨后方多块重建锁定钛质钢板组合固定方式,可以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作者:宿红星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2种微创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比较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2种微创腰椎间盘摘除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02例,随机分成A组与B组各51例.A组行3D-viewer术(三维可调微创拉钩手术系统,后文中简称3D术),B组行MED术(显微内镜椎间盘切除术),比较2种术式的疼痛评分、功能恢复效果以及治疗情况.结果:(1)2组术前以及术后疼痛评分无差异(P>0.05);(2)功能恢复优良率:A组为98.04%,B组为96.08%,组别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3)A组住院时间比B组短,B组出血量比A组低,2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3D术与MED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均能获取良好效果,其中3D术能缩短住院时间,而MED术可控制术中出血量,2种术式疗效相当.

    作者:王江波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根因分析法在骨科住院患者预防跌倒坠床管理中的应用

    目的:分析根因分析法在骨科住院患者预防跌倒坠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骨科住院患者300例,均采用根因分析法,对比实施根因分析法前后的骨科住院患者跌倒坠床发生率.结果:实施根因分析法后,跌倒坠床发生率为0.33%,相比实施前数据(4.33%)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骨科住院患者采用根因分析法分析跌倒坠床的原因,并制定改进方案,有利于将跌倒坠床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进而有利于护理质量的提高.

    作者:刘荣英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血凝四项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血凝四项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骨折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20例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患者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对照组,8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作为观察组,分别检测2组患者术前、术后24小时的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手术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但观察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有P<0.05.术后2小时,对照组及观察组的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观察组的血浆纤维蛋白原[(3.81±1.11)g/L vs (5.48±1.23)g/L]、D-二聚体[(3.52±1.13)g/L vs (14.65±2.34)g/L]上升幅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凝四项尤其是血浆纤维蛋白原以及D-二聚体检测对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用于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的早期预测,对骨折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治疗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作者:朝木日力格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康复训练护理对尺桡骨双骨折患者临床效果及功能恢复影响评价

    目的:探究康复训练护理对尺桡骨双骨折患者临床效果及功能恢复情况.方法:本次研究选择我院自2015年2月~2016年4月期间收治的尺桡骨双骨折患者82例,依据护理方法的差异性将本组患者进行平均划分,每组比例各41例.予以基础护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康复训练护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后比对2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2组骨折患者经不同方法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同对照组比对明显较高,各项功能恢复指标同对照组比对后也明显较优,从并发症发生情况来看,观察组比例有所下降,2组数据结果由统计工具进行检验,统计学意义产生.结论:尺桡骨双骨折患者应用康复训练护理,效果理想,功能指标恢复较快,可在临床上进一步实践.

    作者:罗微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微创治疗后踝骨骨折临床疗效评价

    目的:观察后踝骨骨折行微创治疗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在我院行后踝骨骨折治疗的100例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将其简单随机化分2组,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内外踝切口固定治疗,另一组治疗方式为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观察组),治疗后,将2组患者踝关节功能的优良情况、骨折愈合、完全负重情况的时间进行对比,并观察分析2组后踝骨骨折患者治疗中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0.00%,对照组的优良率为74.00%,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值<0.05;且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为7.52±1.64天、患者完全负重的时间为10.12±1.06天,显著短于对照组,P值<0.05;经过治疗发现,对于并发症发生的情况,观察组患者的概率为4.00%,明显低于对照组18.00%,P值<0.05.结论:后踝骨骨折应用经皮微创空心钉内固定治疗的效果较为可观,安全性高,可推广使用.

    作者:孙雨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负压封闭引流术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SD)术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08例创伤软组织缺损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54例采用VSD术,而对照组54例采用常规创面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住院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96.3%、81.5%,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住院天数、创面治疗费用、创面愈合天数低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VSD术在骨外科针对创伤软组织缺损的治疗效果显著,其临床有效率高,费用少、愈合快,住院短,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值得临床选择.

    作者:白琳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益气活血汤综合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180例体会

    目的:探讨综合应用中药汤剂、电针、推拿配合肩带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0例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采用中药、电针、推拿配合肩带治疗的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治愈108例,占60%;有效63例,占35%;无效9例,占5%.总有效率为95%.结论: 大部分采用传统保守方法治疗中风后肩关节半脱位的患者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梁行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椎骨折手术麻醉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对脊椎骨折手术麻醉的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120例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单用咪达唑仑麻醉,观察组采取咪达唑仑与瑞芬太尼联合麻醉,比较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对照组麻醉效果差8例,良好4例,优秀37例,优良率为83.67%;观察组麻醉效果差2例,良好5例,优秀42例,优良率为95.92%;经x2检验,观察组的麻醉优良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用咪达唑仑麻醉相比,在脊椎骨折手术中采用咪达唑仑联合瑞芬太尼麻醉,麻醉效果确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马彦文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分析桡骨远端骨折临床治疗现状

    桡骨远端骨折因位于密质骨与松质骨的交界处,较为薄弱,极易发生骨折,约占前臂骨折的74%、超过平时骨折的10%、急诊骨折的17%.桡骨远端骨折好发于青少年与老年群体,青少年因骨骼尚在发育期,且活动量较多,易发生高能损伤;人体骨骼密度于50岁后不断下降,多数老年人患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因桡骨远端骨折位于腕部,骨折后对腕关节功能影响较大,故临床治疗主要为促使桡骨高度、关节面、尺偏角、掌倾角恢复正常,尽可能促使腕关节功能恢复至骨折前.因骨折部位及程度的多样性,临床治疗有不同的方法.故为增强骨折复位治疗效果,本研究根据不同骨折情况分析治疗方法,以供临床治疗参考,论述如下.

    作者:郭晓征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循证护理在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评价

    目的:评价循证护理在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6年2月我院收治的114例下肢骨折患者作为观察目标,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7例患者应用常规护理,观察组57例患者应用循证护理,比较2组VAS评分、护理满意度及护理前后SAS、SDS.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VA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与观察组进行对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下肢骨折患者围术期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可显著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缓解疼痛,提高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临床可将其作为理想的护理方案积极推广.

    作者:付秀杰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128例单纯性外伤性脾破裂临床治疗经验

    目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总结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治疗经验,提高外伤性脾破裂的抢救成功率.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12年~2016年期间收治的单纯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诊断与治疗,对结果进行分析汇总. 结果:128例单纯性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中,114例行手术治疗,均行脾切除术,16例采取保守治疗. 128例均痊愈出院,随访6~18个月,无1例发生术后凶险性感染(OPSI)及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结论:单纯性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疗效确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有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手术治疗策略,保守治疗应严格掌握适应证.

    作者:丁海雷;龚卫东;盛宝军 刊期: 2017年第15期

  • 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评价

    目的:研究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2年4月~2015年3月收治的84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患者应用经皮穿刺后凸成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2组患者手术前后的VAS疼痛评分以及各项治疗指标进行对比.结果:2组患者术后VAS评分均得到改善,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结果显著(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椎体高度压缩率、后凸角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组间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减压椎弓根钉固定骨水泥注射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可靠,值得应用.

    作者:刘迎军 刊期: 2017年第15期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管:伤残医学杂志;中国伤残医学杂志

主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