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博武;陈军权;翁志福
目的:探讨疼痛控制护理对改善膝关节骨折术后患者负性情绪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88例膝关节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对照、双盲原则,将患者随机分至对照组(n =94例)和观察组(n=9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疼痛控制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后的负性情绪变化情况,采用SAS量表评价患者的焦虑状态,采用SDS量表评价患者的抑郁状态,同时采用Lysholm评分评价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护理干预前,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量表评分、SDS量表评分、Lysholm评分比较,统计结果均显示无差异,均有P>0.05.护理干预后,对照组及观察组的SAS量表评分、SDS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及观察组的Lysholm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均有P <0.05.结论:在膝关节骨折手术后患者中施以疼痛控制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并能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作者:赵晶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研究护理干预在全面部骨折患者并发呼吸道梗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8例全面部骨折患者的护理方式,其中13例为对照组,采用一般的普通外科急救护理方式,另一组观察组15例在普通外科急救护理方式的基础上加强全面部骨折患者的呼吸道梗阻专科预防措施.结果:2组患者在年龄、性别、面部骨折的严重程度及并发疾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呼吸道梗阻发生率为6.6%,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积极的护理干预可以降低全面部骨折患者发生呼吸道梗阻的风险.
作者:张扬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配合改良牵引术治疗老年克雷氏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6月~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克雷氏骨折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表抽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使用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方式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增加改良牵引术进行治疗,对比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手法整复夹板外固定配合改良牵引术治疗老年克雷氏骨折具有显著疗效,能够提高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应用推广.
作者:徐长军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和分析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关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7月~2017年7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骨折患者600例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采用SF-1800全自动凝血测试仪(北京东方迈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生产)检测患者D-二聚体(D-D)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定量(Fbg).设定D-D≥324μg/L为观察组(凝血功能异常观察组),D-D<324μg/L为对照组(凝血功能对照组),Fbg> 4g/L为观察组(凝血功能异常观察组),Fbg2~ 4g/L为对照组(凝血功能对照组).分析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关系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600例患者中术前D-D水平高于正常者471例,其中骨愈合不良者46例,占9.77%,D-D水平正常者129例,其中骨愈合不良者5例,占3.88%,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600例患者中术前Fbg水平高于正常者360例,其中骨愈合不良者51例,占14.17%,Fbg水平正常者无骨愈合不良情况发生,2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PT、INR、T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折愈合不良患者的APTT明显低于骨折愈合良好者,而D-D、Fbg水平明显高于骨折愈合良好者,且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骨折愈合的相关因素有年龄、合并同侧其他骨折、术后开始锻炼时间、D-D、Fbg.结论:凝血功能变化与骨折愈合具有相关性,骨折患者监测凝血功能变化可对骨折愈合情况作出早期判断,使自身凝血功能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同时积极进行各种并发症的治疗以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作者:蔡正强;彭兰林;陈政;郑仲谋;庞俏强;徐可;贾艳敏;薛松;王庆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骨折合并闭合性腹部损伤迟发型肠破裂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对2016年1月~2016年10月收治的骨折合并闭合性腹部损伤迟发型肠破裂的25例患者的受伤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措施及治疗过程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9例.年龄21~ 48岁,平均35±6.8岁.高处坠落伤13例,车祸伤8例,挤压伤4例,合并骨盆骨折4例,脊柱骨折6例,四肢骨折15例.主要临床表现为伤后骨折处疼痛,畸形,骨折手术后局部疼痛缓解,受伤2~5天后出现腹式呼吸减弱或消失,腹疼,肠鸣音逐渐减弱或消失,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等腹膜刺激症状.结果:B超提示腹腔积液18例,CT检查气腹征7例,腹腔穿刺阳性17例(80.9%),行剖腹探查术中发现小肠破裂行修补术14例,小肠坏死切除并吻合术7例,结肠破裂行结肠造瘘术4例,术后6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切口感染5例,多脏器衰竭死亡1例.结论:骨折合并闭合性腹部损伤迟发型肠破裂早期无症状或腹痛症状被骨折掩盖而易于漏诊,综合分析受伤机制、动态查体及超声或CT检查、腹腔穿刺等临床资料,早期剖腹探查术是明确诊断和降低并发症的关键.
作者:段琨;张伟;刘洪江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观察预见性护理在高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的护理效果.方法:取2015年6月~ 2016年6月医院收治的高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20)和观察组(n=20).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预见性护理,采用VAS评分对患者术后疼痛情况进行评估,比较2组护理效果及对术后疼痛的影响.结果:2组术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小时、12小时、24小时及36小时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四头肌锻炼、直腿抬高试验及CPM锻炼正确率及功能锻炼达标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龄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合预见性护理效果理想,能减轻术后疼痛,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孙晔;过晓力;陈晨;吉磊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分析髌骨软化症的影像表现,比较X线检查和MRI显示髌骨软化症的敏感度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髌骨软化症的影像资料.结果:X线检查改变包括关节面软骨下骨质密度增高5例、骨囊性变11例、关节面毛糙9例、关节间隙变窄6例、关节边缘骨质增生或骨赘43例、髌上囊肿胀2例;MRI显示软骨增厚15例、软骨局限缺损19例、软骨大片缺损14例,软骨关节面下骨髓水肿39例、关节面软骨下小囊性灶20例、关节面毛糙13例、关节积液36例.MRI显示病变的敏感度优于X线检查.结论:MRI能显示X线检查不能显示的软骨和骨髓异常,对病变早期诊断价值很大.MRI对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方面均优于X线检查.
作者:王小康;潘玉才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究快速康复护理对股骨头坏死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护理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5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股骨头坏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15年4月~2016年3月的32例患者术后对其采取常规护理措施,作为对照组;另外选择2016年4月~2017年3月患者3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快速康复护理,作为观察组.观察2组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结果:采取快速康复护理的观察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低于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2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头坏死患者在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对其采取有效的快速康复护理措施能减少患者的痛苦和股骨发生变形,同时还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治疗周期、减少治疗费用,帮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作者:柯志丽;林秀甜;刘沛珍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单纯性肋骨骨折疾病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接受优质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以往我院收治的单纯性肋骨骨折疾病患者88例,采用数学随机列表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4例.2组患者均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对照组围术期实施常规骨折护理;观察组围术期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比较2组患者肋骨骨折疾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术后肋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围手术期不良反应例数、对肋骨骨折手术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的改善幅度.结果:观察组患者肋骨骨折疾病手术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0.9%,高于对照组的70.5%,差异显著(P<0.05);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治疗时间、术后肋骨功能恢复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围手术期仅有2例不良反应出现,少于对照组的8例,差异显著(P<0.05);对肋骨骨折手术治疗期间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为95.5%,优于对照组的79.6%,差异显著(P<0.05);术后不同时间点的疼痛VAS评分的改善幅度大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单纯性肋骨骨折疾病患者在手术治疗期间接受优质护理干预,可以缩短骨折治疗时间和恢复时间,减少不良反应,迅速控制疼痛,提高疾病治疗效果和护理服务满意度.
作者:孔霞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研究临床护理路径联合视频健康教育和常规健康教育在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应用效果的差异.方法:将286例骨科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43例.观察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结合视频健康教育的方式实施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一般临床护理和常规健康教育方式实施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的入院护理服务及骨科围手术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康复护理技能掌握率和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骨科围手术期相关知识的知晓率和康复护理技能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且2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后的满意度比较,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临床护理路径联合视频健康教育应用于骨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明显提高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与骨科围手术期相关知识知晓率,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常彩霞;曾云霞;张智蓉;唐元月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观察关节镜下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近期疗效.方法:本次选取我院2014年6月12日~2017年6月13日住院部收治的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患者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0例(关节镜下治疗),对照组20例(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对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抽屉试验、膝关节功能评分进行观察和评价.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75.21±32.12分钟,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抽屉试验阳性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愈合时间为5.81±3.41个月,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1个月44.35±4.05分、术后3个月83.71±5.12分、术后6个月93.61±6.36分,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处于优势(P<0.05).结论:采用关节镜下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性骨折具有创伤小、复位固定可靠等优点,可以帮助早期进行功能锻炼,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作者:姜军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对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术后护理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中的对象为在本院接受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共计60例,所有患者均为2014年2月~2015年1月期间收治,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2组,接受常规护理为对照组,给予综合护理为观察组,对比2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与后缘高度、Cobb角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伤椎前缘高度与伤椎后缘高度均明显较对照组高,其Cobb角明显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术后开展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可观,值得在今后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作者:王晓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抽取68例作研究对象,并依照随机抽签原则分组,对照组(n=34)应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n=34)则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联用持续性护理干预,就2组患者术后肢体功能康复优良率和再次骨折发生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髋部骨折康复优良率是94.12%,其术后再次骨折发生率是2.94%;对照组患者术后髋部骨折康复优良率是76.47%,其术后再次骨折发生率是20.59%;2组指标有统计学对比差异(P<0.05).结论:持续性护理干预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肢体功能恢复有正性影响,避免患者再次骨折,值得借鉴.
作者:张维娟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观察经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大庆市人民医院、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及大庆油田总医院2013年1月~2017年2月采用经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5例纳入观察组,将同期采用钢板内固定术治疗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35例纳入对照组.观察和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相关资料.结果:2组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5.9±1.5天,短于对照组7.4±2.0天,术后3个月膝关节评分78.4±7.4分,高于对照组72.0±6.5分,并发症2例,少于对照组9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膝关节镜引导小切口手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显著.
作者:王栋;谷守滨;李春龙;刘佰峰;张春玲;顾连芬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究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1月1日~2017年5月31日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的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双盲法标准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前者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后者行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后对比2组手术疼痛、椎体结构以及生活质量改善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疼痛程度、椎体结构以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统计学意义成立.结论:胸腰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采取经皮球囊扩张椎体成形术治疗效果可观,不仅能减轻患者术后疼痛,提高生活质量,还可改善椎体结构,值得推广.
作者:黄永锋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对比分析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和解剖型锁定钢板内固定(ALP)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78例,将行PFNA治疗的38例患者纳入观察组,行ALP治疗的40例纳入对照组,记录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随访12个月,记录患者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统计患者Harris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均显著减少(P<0.05);观察组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缩短(P<0.05);观察组治疗优良率为92.11%,与对照组的75.20%比较显著提高(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26%,与对照组的15.00%比较显著减少(P<0.05).结论:对于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PFNA较ALP治疗效果好,前者具有切口小、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促进患者术后的快速康复,缩短患者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值得推广.
作者:索生云;冯云升;陈波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对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间本院收治的98例四肢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患者术后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n=49)和观察组(n=49),对所有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术后基础护理,对所有观察组患者术后实施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统计分析2组患者的术后康复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患肢肿胀0~Ⅰ级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高,Ⅱ级~Ⅲ级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观察组患者护理后患肢周径、疼痛评分、肿胀消失时间、疼痛消失时间、住院时间与对照组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冷热敷与按摩配合情志护理可促进患者术后康复.
作者:赵扬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研究和探讨在小儿骨科手术中安全护理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对自2016年6月~2016年12月入院的206例骨科患儿的基本信息和相关病史进行详细的记录,并随机将这206例骨科患儿分为2组,观察组进行包括心理护理、明确手术内容、保持患儿体温正常、保证患儿体位正确、重视输液流程、正确使用电刀和止血带、妥当处置病理标本,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的急救技能等安全护理措施;对照组,仅进行常规护理,并对2组患儿的综合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平均住院时长8.5天,平均手术时长1.63小时,有2例患儿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对照组平均住院时长12.1天,平均手术时长3.24小时,有11例患儿发生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结果进行护理干预的观察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手术时长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和平均手术时长,观察组产生的并发症患儿明显少于对照组产生的并发症患儿,此次分析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骨科手术的过程中介入安全护理有很大的临床疗效和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广泛的推广使用.
作者:王静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析3D打印技术在踝关节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旨在为临床治疗骨折提供借鉴.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7年1月期间骨科收治的80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并进行CT扫描,将数据导入在软件(Mimics14.0)中进行三维重建,再利用3D打印技术进行实体模型的制作,对内固定植入手术进行模拟,先参照模拟数据再进行实际手术.结果:3D打印技术立体感强,可多角度、多方位的对踝关节骨折形态进行展示;X线照射平均次数6.6±0.43次;手术平均时间46.00±4.52分钟.结论: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应用3D打印技术,利于准确观察骨折部位,巩固临床效果,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作者:刘海棠;欧治平;谢沛军;曾志超;李鹏 刊期: 2017年第23期
目的: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取不同麻醉方式对术后恢复效果的影响结果.方法:将6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随机分组,每组30例,椎管组采取椎管内麻醉,全身组采取全身麻醉,比较2组术后恢复效果.结果:椎管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全身组(P<0.05);椎管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全身组(P<0.05);2组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患者采取椎管内麻醉处理,相比全身麻醉而言可以减少术后恢复时间,同时并发症发生率更少,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作者:李芳 刊期: 2017年第23期